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中职学校学生必修课,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和基础学科,中职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一些影响。从目前来看,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制约了中职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如何提高中职生的语文素养,如何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薄弱的基础现状,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值得我们每一位中职教师思考。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533.40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8-0032-02
基础教改已经进行了几个年头,课程实验改革改变了以往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学生单调呆板的学习方法,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新局面,活跃了学生和老师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让师生的关系更融洽,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制约了中职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也不适应中职语文教学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下文将就适应中职语文教学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如何改革提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新课改之后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滥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它的形象色彩和声音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不少教师喜欢采取多媒体教学,但是,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和播放多媒体课件,虽然能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表面上有声有色,却是中看不中用,学生对文本解读不够,思考动笔不够,一堂课下来,对课文的内容仍然一知半解。
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所以一切教学手段都应该以语言活动为中心,以语言媒介为主体,不能简单的借用图像语言代替文字语言,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都应该落实到语言文本上去。比如说,能够借助影像画面直观领会作者如何用优雅典范的语言表述特定的景物,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和语文素材来描绘的,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二、课堂表面的热闹
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在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考试内容的束缚,不必受教学参考上的标准答案的拘束,课堂形式多样化,演讲、小品、辩论等等花样层出不穷,让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但是,表面热闹的课堂是不是就等同于教学效果的丰收呢?教师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课堂教学的活动,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是文本被搁置在一旁,一堂课结束,只见课堂活动的热闹,却难以见到课文的挖掘与思考。这样的课堂只是表面上的热闹,热闹得很空洞。
一篇课文究竟用怎样的方法最好,用什么样的形式最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特征,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层次,教无定法,课堂教学形式可以各行其道,但是,就语文的课堂教学来说,立足文本却是我们不可以忽视的根本前提,文本是活动的主干,活动是文本的枝叶,活动是为理解挖掘文本服务的,如果一味追求活动中的新花样与热闹,偏离、忽视甚至脱离了文本,实在是本末倒置。
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诵读课文,诵读之后,应该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比如提供一些课文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情况写作意图等等,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比如圈点法、讨论法、质疑法等等等等。
三、目标和评价的虚化
很多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会采用一些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流于表面形式。
没有考虑到中职学生实际水平,教学目标设置过高、过多,课堂上得不到落实,尤其是知识层面得不到落实,语文的工具性被忽略。在很多课堂上,不少教师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拓展性的训练,忽视了基本知识的学习,比如字词识记、积累及运用等等。而在大量的拓展训练中,教师对学生参与训练的评价,反馈虚化,“不错”“回答得好”,只有笼统虚化的评价,没有实质性的指点。到位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评价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的不同要求,仅仅是笼统赞扬不利于学生树立信心肯定自我。
四、缺乏深度的满堂问
经过几年的新课程改革,之前的那种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极端——缺乏深思的满堂问。在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问,或判断问或填空问或选择问或自问自答,教师的问题缺乏深思缺乏深度,学生则习惯性举手回答问题或者沉默以对,而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缺乏有深度的思考,只做简单的肯定否定,或者不置可否,然后自己继续讲解,继续提问……
这种教学模式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学生也似乎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来,在主动的学习,但是实际上仍然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事先由教师预设答案,然后千方百计的把学生往预设答案引,锁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这种教学模式表面上看起来有所创新,实际上仍然是教师在填鸭式的灌输,学生在消极的接受知识,是违背教学中师生对话的理念的。
在课堂教学中一堂课不需要太多琐碎问题的干扰,只需要一两个关键的问题就够了,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多元化的充满生机的师生对话。同时,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能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把握学生的思维流向,把控教学的流程。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学生能够回答得一步到位,这种情形教师就无需再按照预设继续提问,而应该跟从学生的思维并引导他们向更深的层次推进。
五、重“文”轻“语”
语文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文学性,但是普遍的语文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在教学中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弱化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加上教材中无论是“课文提示”还是“课后练习”都将知识性的内容作了弱化的处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有的中职老师便不太重视基本知识的识记、掌握,我注意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基础知识内容板块一笔带过,学生对字词的重点、难点都没有理解清楚,就跨过文本进行许多引申和拓展,做些人文精神培养的工作,仅仅把目光专注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上,这就是偏重人文性,忽视弱化语文工具性的具体体现。
学生的终生发展中,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是不可或缺不可忽视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重“文”轻“语”,架空于文本,轻视必要的基础,将影响到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不利于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尤其是中职学生本身基础薄弱,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再强化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的中职课堂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课程改革中,既不可以一味标新求异,也不可矫枉过正,探索符合中职学生实际的中职语文教学,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广大中职语文教师长期的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年1月
2、李文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提高职高语文教学效率》《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3、朱新业,《中等职业学校个别化教学研究》天津大学 2004年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533.40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8-0032-02
基础教改已经进行了几个年头,课程实验改革改变了以往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学生单调呆板的学习方法,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新局面,活跃了学生和老师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让师生的关系更融洽,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制约了中职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也不适应中职语文教学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下文将就适应中职语文教学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如何改革提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新课改之后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滥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它的形象色彩和声音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不少教师喜欢采取多媒体教学,但是,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和播放多媒体课件,虽然能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表面上有声有色,却是中看不中用,学生对文本解读不够,思考动笔不够,一堂课下来,对课文的内容仍然一知半解。
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所以一切教学手段都应该以语言活动为中心,以语言媒介为主体,不能简单的借用图像语言代替文字语言,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都应该落实到语言文本上去。比如说,能够借助影像画面直观领会作者如何用优雅典范的语言表述特定的景物,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和语文素材来描绘的,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二、课堂表面的热闹
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在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考试内容的束缚,不必受教学参考上的标准答案的拘束,课堂形式多样化,演讲、小品、辩论等等花样层出不穷,让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但是,表面热闹的课堂是不是就等同于教学效果的丰收呢?教师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课堂教学的活动,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是文本被搁置在一旁,一堂课结束,只见课堂活动的热闹,却难以见到课文的挖掘与思考。这样的课堂只是表面上的热闹,热闹得很空洞。
一篇课文究竟用怎样的方法最好,用什么样的形式最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特征,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层次,教无定法,课堂教学形式可以各行其道,但是,就语文的课堂教学来说,立足文本却是我们不可以忽视的根本前提,文本是活动的主干,活动是文本的枝叶,活动是为理解挖掘文本服务的,如果一味追求活动中的新花样与热闹,偏离、忽视甚至脱离了文本,实在是本末倒置。
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诵读课文,诵读之后,应该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比如提供一些课文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情况写作意图等等,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比如圈点法、讨论法、质疑法等等等等。
三、目标和评价的虚化
很多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会采用一些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流于表面形式。
没有考虑到中职学生实际水平,教学目标设置过高、过多,课堂上得不到落实,尤其是知识层面得不到落实,语文的工具性被忽略。在很多课堂上,不少教师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拓展性的训练,忽视了基本知识的学习,比如字词识记、积累及运用等等。而在大量的拓展训练中,教师对学生参与训练的评价,反馈虚化,“不错”“回答得好”,只有笼统虚化的评价,没有实质性的指点。到位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评价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的不同要求,仅仅是笼统赞扬不利于学生树立信心肯定自我。
四、缺乏深度的满堂问
经过几年的新课程改革,之前的那种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极端——缺乏深思的满堂问。在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问,或判断问或填空问或选择问或自问自答,教师的问题缺乏深思缺乏深度,学生则习惯性举手回答问题或者沉默以对,而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缺乏有深度的思考,只做简单的肯定否定,或者不置可否,然后自己继续讲解,继续提问……
这种教学模式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学生也似乎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来,在主动的学习,但是实际上仍然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事先由教师预设答案,然后千方百计的把学生往预设答案引,锁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这种教学模式表面上看起来有所创新,实际上仍然是教师在填鸭式的灌输,学生在消极的接受知识,是违背教学中师生对话的理念的。
在课堂教学中一堂课不需要太多琐碎问题的干扰,只需要一两个关键的问题就够了,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多元化的充满生机的师生对话。同时,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能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把握学生的思维流向,把控教学的流程。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学生能够回答得一步到位,这种情形教师就无需再按照预设继续提问,而应该跟从学生的思维并引导他们向更深的层次推进。
五、重“文”轻“语”
语文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文学性,但是普遍的语文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在教学中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弱化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加上教材中无论是“课文提示”还是“课后练习”都将知识性的内容作了弱化的处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有的中职老师便不太重视基本知识的识记、掌握,我注意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基础知识内容板块一笔带过,学生对字词的重点、难点都没有理解清楚,就跨过文本进行许多引申和拓展,做些人文精神培养的工作,仅仅把目光专注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上,这就是偏重人文性,忽视弱化语文工具性的具体体现。
学生的终生发展中,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是不可或缺不可忽视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重“文”轻“语”,架空于文本,轻视必要的基础,将影响到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不利于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尤其是中职学生本身基础薄弱,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再强化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的中职课堂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课程改革中,既不可以一味标新求异,也不可矫枉过正,探索符合中职学生实际的中职语文教学,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广大中职语文教师长期的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年1月
2、李文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提高职高语文教学效率》《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3、朱新业,《中等职业学校个别化教学研究》天津大学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