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评论态 抢占观点阵地

来源 :媒体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长江新闻号》乘风破浪,实现湖北电视新闻的多个创新之举,收视连创佳绩:最新数据显示,《长江新闻号》2013年1月对湖北卫视收视贡献排名第一;2月《长江新闻号》在CSH32城市网同时段省级卫视排名第4位,比前一月提升2位,《长江新闻号》在市场同类节目中收视提升幅度最大……
  为此,我们采访了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长江新闻号》总制片人梁云。“拼命团队”打造45天的奇迹
  记者:2012年,湖北卫视在全国大放异彩,《长江新闻号》作为其中的拳头产品,也迅速跻身全国优质电视新闻栏目的前列,这个栏目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梁云:2012年以前,湖北卫视只有一档常规性的新闻栏目《湖北新闻联播》。2011年“限娱令”出台后,台党委非常明智地抓住了这个转折点,在充分研究、分析国内卫视现状的基础上,确立了以“新闻立台”为发展基石,“一流标准,一步到位”地打造一档日播国际时事评论节目,这档定位为“全球视野,中国视角”的节目就是《长江新闻号》。
  当时,我们心里没有底,思想引领、全球视野、全国竞争这些关键词,对于长期做地方新闻的我们来讲,简直不可想象。我们从筹备到开播,只有45天时间。从栏目名称、节目定位,到演播室的设计和改造,从主持人、评论员的物色,到团队的锻炼与培养,千头万绪,一切从零起步。30多个人要做出一档全新的、高端的、有收视竞争力的国际时事和军事评论节目,而且是日播、直播,难度可想而知。台长王茂亮外号“王铁人”,他带领我们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拼命团队,打造出45天的奇迹。央视索福瑞有一个数据,1月份开播时,我们的收视排名是全国同时段排名第16位,4月份冲到了前10。到今年2月,《长江新闻号》在CSM32城市网同时段省级卫视排名第4位,比前一月提升了2位,《长江新闻号》在市场同类节目中收视提升幅度最大。
  差异化战略 规避同质化竞争
  记者:评论节目是整个电视界公认的难度最大的节目之一。《长江新闻号》作为新生代突围,如何另辟蹊径?
  梁云:对于电视来说,新闻资源是生存之本。作为地方台,我们做国际新闻有很多“先天不足”:没有第一手的视频画面,没有独家的原创新闻,新闻线索几乎都是公共产品,时效性上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等等,正是出于对这些劣势和“短板”的清醒认识,我们从筹备第一天开始,就强调要另辟蹊径,走差异化竞争的路子。
  我们通过收视调查和观众分析,采取一周一个编排样式、一周一次总结分析的办法,逐步摸索出“1+N”的解读模式,就是一个新闻事件,我们从不同角度“讲故事”,用这些故事来揭秘新闻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内幕,为真假莫辨的国际时局提供理性、独家的观察和分析。同时,我们将节目播出时间定在晚上11点,这个时间段,避开了新闻资讯狂轰乱炸的密集期,忙碌了一天的观众此时进入到最放松的状态,看看时事,听听故事,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经过不断的磨合、调整,《长江新闻号》的内容与国内同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差异也显现出来:我们的选题线索,都是当天的国际时事热点,但是从这里,你几乎看不到简单、重复的动态新闻。你看到的最多只是一个熟悉的“新闻由头”,更多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的二次发掘。比如国家设立地级三沙市的消息出来后,我们只是简单地报道动态,然后详细分析设市的背景、三沙市的主要任务、驻军的级别和规模等,做出了新闻的厚度和深度。其次,我们重视挖掘新闻背景,走揭秘路线。比如去年2月,十几个国家宣布与叙利亚政府断交,阿盟宣布承认反对派,还组织召开“叙友会”国际会议。《长江新闻号》以此为由头,深入发掘“阿拉伯之春”过程中,阿盟配合西方打压利比亚、突尼斯、埃及现政权的事实,提出疑问:《诡异阿盟:胳膊肘为何一直往外拐?》,《神秘阿盟:为何一再对阿拉伯兄弟痛下杀手?》,整个报道从角度到立意都独树一帜。第三,我们以观点取胜。《长江新闻号》的每一组片子,都要采访4到5位国际问题专家。目前做电视新闻评论,一般是单一事件,单一评论员,提供单一观点。而我们突破这种单一状,围绕着某一热点提供全视角的观察。比如朝鲜发射卫星事件,大多媒体都是连篇累牍地关注,角度一般都是选择政治和军事层面。我们则启用了十几位专家,有研究世界格局的,有军事的,也有研究中国安全的,甚至还有心理学家、科技学者和经济学家,这种多身份专家呈送的多种观察和观点的形态就让受众看起来很过瘾。第四,我们还通过包装打造新闻的局部优势。新闻节目的视频画面素材来源有限,主要源于国际台、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的公共素材。但是,我们广泛运用数据图表、场景叙事类、分析示意、地图维资、引用媒体字幕等动画包装手段,弥补了公共画面素材的不足,打造出了电视新闻表现手法的局部优势。
  记者:《长江新闻号》的演播室,在画面中显得时尚大气,风格新颖。
  梁云:形式创新方面,我们也是动了脑筋的。在包装理念上,《长江新闻号》引入长江豪华邮轮概念,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在线包装技术,整个的风格清新、时尚、动感。我们的演播室,同样启用了国内最先进的虚拟演播室,并首次引入虚拟前置,还原新闻事件现场。这是国内地方台中第一次在日播的直播新闻中引入虚拟前置技术。应该说,正是这些“差异化”做法,让《长江新闻号》在激流中站稳了脚跟。首推“评论态”
  打造中国智库的声音场
  记者:观点是新闻评论节目的核心竞争力。《长江新闻号》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梁云:“长江评论”就是《长江新闻号》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一贯的传播理念是不做资讯的百货公司,只做观点专卖店,而“长江评论”就是打造观点的阵地。观点致胜,在竞争中是有绝对优势的。这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现在,很多台都在做热点资讯,我们选择做热点资讯的二次发掘,这个风险很大。专家资源,我们肯定比不过央视,要寻找二次落点的独特视角与解读,我们就必须“强观点、精秘闻”,为观众打造一个“3600的视角盛宴。   记者:《长江新闻号》是后起之秀,要想在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的专家团队和网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梁云:是的,这一点我们感受很深刻。目前,国内没有任何一家媒体包括央视在内能够垄断专家资源,大家都在抢。有些评论员开始跑场子,同样的观点在不同的媒体上进行表达。但是,我们拒绝做复制品。我们提出从“抢人”到“抢思想”,和专家建立起一种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关系,在他最擅长的专业领域掌握他们最新研究成果,通过电视化来呈现,这才是真正的独家报道,这才能让湖北卫视成为最具权威性的“智库”声音场。
  经过一年的发展,我们打造了一支全国卫视最强大的专家评论员队伍:目前,《长江新闻号》聚集了100多位一流的国际、军事问题专家,我们和国内一流的国际战略研究机构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本土:以武汉大学国际关系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二炮指挥学院、国防信息学院为主的涉及美、俄、中东、南海、大国关系、周边关系等各个专业搭配的21位中青年教授讲师,特别是阮建平、陈菲等美国国务院访问学者,几乎每天参与我们的节目策划和评论,成为栏目的中坚力量:在北京,我们邀请包括中国社科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大学、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内顶尖的国际问题、军事问题专家作为我们的嘉宾,通过与他们精心策划、真诚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为提高我们节目品味,做出了重要支撑。大事不缺位、评论不越位
  记者:《长江新闻号》的定位是全球视野,中国视角。你们如何拿捏分寸,使它的解读和评论“不越位”?
  梁云:这的确是个难题。评论难做,时事评论更难做,做国际新闻,舆论导向尤为重要。可以说,《长江新闻号》每天都如履薄冰。
  我们定的调子是“以我为主”,就是以中国外交部、新华社、人民日报的口径,作为自己处理各种新闻事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长江新闻号》的新闻选题,始终紧跟国际时事热点、焦点,做到“大事不缺位”,但是涉及到它的报道角度和立场,我们坚持以客观、理性、有深度的“中部声音”传播主流价值观。
  可以说,通过客观理性的报道,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已经成为《长江新闻号》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前段时间,朝鲜绑架中国渔船后,网友情绪过激,《长江新闻号》一方面大声疾呼朝鲜政府要尽快放船放人,另一方面发人所未发,明确表示“渔船事件不会影响中朝友好大局”。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和民族感情的问题上,《长江新闻号》的立场绝不含糊。去年8月,我14名香港保钓人士被日本非法扣留后,《长江新闻号》从国际法的高度,提出了“中国人在中国领土上不接受日本‘逮捕’”;保钓勇士回国后,我们又亮出了“保钓是一场持久战”的观点,提醒要“警惕日本右翼在钓鱼岛制造更多摩擦”;针对美国“诬蔑中国设立三沙市激化了南海争端”,我们除了用中国外交部的立场进行反击外,还独僻蹊径,以揭秘的形式还原了越南非法设立“长沙县”时美国的态度,让美国的双重标准原形毕露。以大国情怀感人
  记者:主题性、系列性的大制作是提升一档日播新闻栏目、呈现高端品质的引爆点。《长江新闻号》在主题报道方面的亮点是什么?
  梁云;在重大政治节点上推出具有“家国情怀”的系列报道是我们主题报道最大的亮点。去年十八大期间,我们策划推出的十八大特别报道《和平崛起造福世界》,就在“特别策划节目”第三天——2012年11月11日,《长江新闻号》收视率达到0.5%,取得全国同时段节目收视排名第一。整个“十八大”期间,我们在全国同时段的收视排名,三次站上全国第3名、两次站上全国第2名的高位,成为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道中的中国新闻亮点。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
  我们又重磅推出的“两会特别节目”《向世界证明·中国解答》系列报道。这个选题是王茂亮台长亲自敲定的。如何把两会报道做得与众不同又让观众喜爱,我们始终找不到一个好的突破口。在选题会上,王茂亮台长提出用全球视野,梳理当今的一系列世界性难题,特别是突出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些难题面前苦苦求索的实情,然后浓墨重彩报道中国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所进行的有益探索,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想法,一下子开启了我们的思路。
  开篇报道《道路抉择:北京模式VS华盛顿模式》先声夺人,片子呈现了“资本主义世界万马齐暗”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强烈反差;紧接着,又从阿根廷从“发达国家”蜕变为“发展中国家”这个惊人的事实入手,揭示一大批拉美、亚洲国家追随华盛顿共识,以致国家动荡,经济衰退,民生恶化的惨痛教训,突出了发展中国家道路选择的难题;最后,水到渠成借美国学者雷默之口,突出中国的成功是“中国特色道路”的成功!是“北京共识”对“华盛顿共识”的胜利。整个报道,视野开阔,精心选择素材,论证逻辑结构严谨,同时用事实说话,宣传效果令人信服。“长江评论”一连提出四个问题:爱挑刺的西方为何开始研究中国模式?发展百年的资本主义为何不能拯救西方?中国模式的巨大能量来自于哪里?中国模式如何真正形成“软实力”?中国社科院著名学者沈骥如先生一一作出解答,评论权威,评论内容精彩到位,进一步论证并升华了主题。
  其他选题如“粮食安全难题”、“贫富差距难题”、“机构改革难题”等,操作手法都是如此,就是把“中国难题放在全球背景下审视,再将中国的探索和取得的成就放在全球背景下考量”。既做横向比较,也做纵向比较:既注重用宏观统计数据说话,也巧用一些微观的鲜活事例论证,论证有力,说服力强,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节目播出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知己知彼日省日思
  记者:电视媒体打市场,并非只有娱乐节目“华山一条道”,《长江新闻号》的成功突围说明了高品质的新闻节目同样能赢得收视率。
  梁云:是的。娱乐节目其实也有很多值得我们新闻节目借鉴的地方。比如说他们的运作方式、品牌意识,他们的外包、购买形式,在我看来,早晚也是新闻节目的趋势。新闻节目,谁做得“更快、更新、更独”,谁就能抢占市场成为老大。
  一成不变的节目形态是我们力求避免的。目前,全国地方卫视做国际新闻,基本上是依赖凤凰、环球等网站进行二次创作。下一步,我们要将阅读的视线,从境内网站,延伸到港澳台和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境外网站上,在确保导向不出问题的基础上,拓展我们的新闻线索来源。我们还要在节目中尝试“脱口秀”、“纯长江评论”等形式,推出周播或旬播特别节目,广泛运用三维动画包装手段,通过它不断冲击收视高峰,带动整个节目收视再上台阶,实现提档升级。
  记者:长江新闻号的这个团队,也在不断的磨练中成长起来了。
  梁云:是的。我们的团队精神是“日省日思赶超一流”,这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实实在在做到了。一年多来,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在晨昏颠倒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但我们也真正领略到全国新闻第一方阵席位争夺之战的残酷。竞争的压力如影随形,暂时的优势很可能稍纵即逝。在新闻号行进的路程中,我们也在不断思考,什么是能让长江新闻号继续扬帆远航的软实力?那就是我们当初选择的这条以大国情怀感人,以提供观点制胜的正确路径。我们带领受众以中华民族的世界观观察世界,又站在全球的视野来关注中国。我们希冀打造最具思想力的第一新闻品牌,让世界听到更嘹亮的湖北声音!
其他文献
技术,一直是媒介形态聚合、分离的始作俑者。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卫星传输技术的出现,广播电视媒体“一体三变”,形成三股支流: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网络广播电视媒体和手机广播电视媒体。这其中,又以手机广播电视媒体的观看行为最为特殊。一方面,相对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手机广播电视媒体的收看时间更加随机,打破了传统收视“黄金时间”概念。据一份调查显示,手机电视用户的收视时间、空间、频率都表现出很强的“随意性”
期刊
湖南卫视推出的《中国最强音》,将“真人秀”概念引入了音乐类综艺节目。节目还原嘉宾和参赛选手的即时面貌,当时事件发生所产生的逻辑线索加上戏剧化的剪辑手法,呈现出一种未知性和悬念感。这一创新不仅掀起了一阵收视热潮,也使中国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再次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  随着观众口味的不断变化,单凭选秀节目已不能满足求新求变的收看需求。为此,各大电视台绞尽脑汁,新的节目形式层出不穷。《我爱记歌词》不比歌
期刊
近几年来流行“家丁”一词,其中典型反映了人们对一些公职人员从服务公众到服务私人异化的愤怒。现在《人民日报》使用“家奴”一词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但稍作思考也并不难揣摩作者之心理:一方面,“家丁现象”遭遇舆论的大张挞伐仍然不见式微,理当有一个更激烈的语词进行警示,另一方面,国家机关新闻发言人与一般公职人员不同,当他面对公民举报时的表态与其职责定位存在着太大的反差。  所谓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它是从政务公开
期刊
回归质朴的路  这个叫榔梨的小县城,与乡村无别,初秋的光景,早上比城里要清凉得多,需得穿上件外套。一大早起来,毛新建、贺小江夫妇,喜欢到自家的林子里散散步。林子不大,鸟却多,喜鹊、斑鸠、八哥、鹩哥,叽叽喳喳地落在头顶摇曳的树干上。苦楝子树、花椒,还有几棵茶籽树,鸟吃了种子拉在这,就又长出几棵棕榈来。地上是人踩出的一条窄窄的路,在树林里绕过一圈,通向屋后的池塘。毛新建爬梯子翻过围墙,到自家菜地上去看
期刊
公益是每个人骨子里的一种诉求,公益之心人人都有。我们做公益的人很幸福,能够把内心最深的诉求、终极的关怀变成此生的一种行动,甚至于一种职业,我觉得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公益,是每个人骨子里的诉求  我们的公益组织“北京地球村”有17年了,我自己做公益也有22年了。这个过程中,我自己有一些感受,同时对目前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形成了一些想法。我们毕竟是在底下做事儿的人,没有时间把理论提炼得那么精细,就
期刊
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国梦”成为国内思想界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和媒体宣传报道的焦点,基本上集中于内宣的层面。实际上,“中国梦”的宣传应当是一个立体工程,最终达到的应当是“内聚民心、外结盟友”的效果。从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所处的舆论环境来看,“中国梦”在对外传播层面上的重大意义应当得到决策层、理论界和舆论界应有的重视。  从内容上看,我们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梦,应当顺应国际主流舆论的变局,积极回应国际主流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技术手段、创作思路等方面对3D纪录片《凯蒂·派瑞:这样的我》进行作品研究,认为现阶段3D技术和2D技术各有利弊,可以在影视创作中根据拍摄题材适当选用。3D技术适用于程式化、规范化制作模式,2D技术更适合随机纪实拍摄。无论技术怎样变迁,“故事”和“情感”都是纪录片创作的核心元素。  关键词:3D 2D 选用 结合  《凯蒂·派瑞:这样的我》(Katy Perry:Part of me
期刊
今年是我编辑生涯最忙碌的一年。在编辑“黄永玉文集”的过程中,这位九十老人,给我的感受特别深。他是世纪老人,像黄苗子、黄裳,包括丁聪、吴祖光、杨宪益等,这些老人都相继离开了。黄永玉是目前中国在世的,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形象的老人。这批知识分子,承担了社会的苦难,他们拥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深厚的创造力,对待苦难有一种达观的态度。  黄老现在仍然以每天四千字的速度在写小说,今年他完成了《吴卓河的浪荡汉
期刊
自媒体时代最大的特点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媒体。从传播的角度来讲,自媒体的第二个特点是点对点的传播,它很容易带来信息的聚集、扩散和传播的双向运动。一方面,每一个关注者、转发者和评论者都会聚集信息;另一方面,每一个转发者自身又成为信息的发射点和扩散源。所以自媒体可以将聚集和扩散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导致信息在短时间内被放大。  任何时代的民意表达都应该有界限。我认为自媒体有自我调整、自我清理的机制。突
期刊
最近大家都在谈世界末日,所以我发过一条微博,“世界末日的话题,可以供我们娱乐,也可以供我们反省。今天、明天、后天,日月照常起落,万物照常生息。爱着的人们继续相爱,恨着的人们忘掉仇恨。佛祖、上帝、真主及所有的神灵都同他们的信众同在,直到永远。”我可以把这段话当作2013年的憧憬,同时也当作对过去总结。  我平时没想过拿什么作为座右铭,因为现实常叫人心溃败,我们需要坚守的东西太多。但我经常说一句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