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林下资源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森林中除乔木以外的其它生物,包括各种药用植物、经济植物及食用菌类等。本文对林下资源保护的思路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森林资源 保护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生态意识的增强,对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不断增加,林业经营目标已由过去单纯满足社会对林产品需求为主的传统经营模式转向以发挥多种效益为目标的可持续经营。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发挥维持生态平衡的无可代替的决定性的地位,赋予林业在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主体)地位。可见,现代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及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肩负着“优化环境与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当前,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已经成为我国林业的两个重要目标。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要本着“保护为先,科学开发,致富职工,发展经济”战略构思,通过几年工作实践,逐步探索出了“转让经营,科学抚育,服务产业,持续利用”工作理念。在强化资源管理过程中,要转变职工群众固有的“林下资源归大家所有,谁采集归谁,如何采集、何时采集、销售给谁自己说了算”等传统观念。树立林下资源为国家所有、使用有偿,保护和发展林下资源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有重要作用的思想意识。
二、强化管理,注重实效
一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供有利措施。未到采摘期,为保护林下资源和广大职工群众利益,在公安干警的配合下,各林场依托查检站、管护站和临时岗卡,全面封山戒严清山清沟,杜绝采青行为发生。从监察局、工商局、资源科、公安局等部门抽调专人承担联合执法检查工作,采取24小时巡查、联合打击无手续入山、掠青、私收等行为,维护采集、购销、运输的正常秩序;二是实施转让经营机制,实现管用结合。要使转让承包经营落到实处,林下资源经营权有偿转让的对象必须是本林场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职工,能对所经营区域的林下资源承担起管理责任的人。承包区要按沟系划分,并且分别承包给不同的职工,承包期至少为三年。并且通过宣传发动、确定承包区域和底价、制定各种配套管理办法、公示竞标、组织采收等方式运作。这种方式运行结果的好处是:一是山野产品采摘行为得到了规范,采摘量明显增加;二是资源管理和防火管理更加有效。经营区内出现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处理;三是从运行结果看职工群众对林下资源有偿转让工作给予了充分认可。群众旧有“转让区内采摘收入低”的想法已经消除,想要参与有偿转让的职工大幅增多;三是合理划建种质基地,保护野生资源。要聘请专业部门,做好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科学合理的确定野生资源种质基地,进行科学抚育和保护,对野生资源采取施肥、抚育、平茬复壮等多种方式,通过建管护房舍、修通行便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进行野生蓝莓集约化经营,通过人工操作恢复野生蓝莓适宜生长环境,扩大野生蓝莓种群面积,提高野生蓝莓种群质量,达到人工更新繁育优良种质目的。
三、鼓励经营责任人及职工积极开发林下资源
本着适种则种、适养则养,适采则采的原则,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和生态旅游业等林下经济。如林下除具有丰富的食用野生资源外,还有丰富的野生昆虫,是饲养家禽的好饵料;还可以发展以观光、休闲、度假、探险、考察为主要项目的生态旅游业。要积极引导职工树立保护资源、利用资源、发展资源的新观念。根据地理条件、气候环境和资源现状,积极开展山野菜和野生中草药等主要林下资源的引种驯化和人工栽培,不断扩大品种和规模,逐步形成以野生采集和人工种植相结合的林下资源开发体系。
四、发展种植业,确保原料供应
随着人们对林下经济植物资源价值的认识和加工企业的建设,林下资源采挖活动愈加强烈,势必造成林下资源的减少。为了确保加工企业原料供应及林下资源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地和林间空地,创造林下资源生长环境,建设林下资源生态环境、种源及品种保护基地和林下资源人工栽培基地,加快开展林下资源人工培育的步伐,确保林下资源持续利用。在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条件下,实行多品种林下资源兼种的产业结构,围绕龙头企业,建立起原料基地,稳定原料来源,进而形成“企业十基地+种植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五、正确处理森林生态保护与森林食品开发之间的关系
加速建设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林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标志和战略重点。促进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最终建成“两大体系”,已成为实现林业可持 发展的重要目标,为林业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认为,贯彻落实中央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森林食品,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认识突出生态建设与加快产业发展的关系。从宏观角度看,林业本身所具有的生态和经济双重属性,决定了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和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因为,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齐备、管理高效的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是国土生态安全的保障,也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而规范有序、集约经营、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林业产业,必将有力地推动生态建设,为林业发展增添更大的活力。从微观角度看,森林食品开发的对象是生长在森林中的可食生物资源,而且对产地环境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过度开发某种野生可食资源或者其栖息(生长)地环境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会对包括森林食品业在内的林业产业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这样的负面例子已经很多了。所以,把“在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指导下,以不破坏、不牺牲生态资源为前提发展森林食品产业”作为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处理好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关系到未来我国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的建设及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此,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要两者并重,坚持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和森林资源多种经营立体开发利用的原则。
六、积极开展后续资源培育,增加资源储备
同其他资源一样,林下资源也是有限的,随着开发利用和环境的变化,对野生资源必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积极探索林下资源的经营培育工作,积极鼓励人工栽培,科技部门要拿出专项科研资金,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密切合作,深入开展林下资源的培育和开发利用,使林下资源真正步入“越采越多,越用越好”的良性发展轨道,最终实现林下资源保护利用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森林资源 保护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生态意识的增强,对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不断增加,林业经营目标已由过去单纯满足社会对林产品需求为主的传统经营模式转向以发挥多种效益为目标的可持续经营。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发挥维持生态平衡的无可代替的决定性的地位,赋予林业在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主体)地位。可见,现代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及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肩负着“优化环境与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当前,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已经成为我国林业的两个重要目标。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要本着“保护为先,科学开发,致富职工,发展经济”战略构思,通过几年工作实践,逐步探索出了“转让经营,科学抚育,服务产业,持续利用”工作理念。在强化资源管理过程中,要转变职工群众固有的“林下资源归大家所有,谁采集归谁,如何采集、何时采集、销售给谁自己说了算”等传统观念。树立林下资源为国家所有、使用有偿,保护和发展林下资源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有重要作用的思想意识。
二、强化管理,注重实效
一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供有利措施。未到采摘期,为保护林下资源和广大职工群众利益,在公安干警的配合下,各林场依托查检站、管护站和临时岗卡,全面封山戒严清山清沟,杜绝采青行为发生。从监察局、工商局、资源科、公安局等部门抽调专人承担联合执法检查工作,采取24小时巡查、联合打击无手续入山、掠青、私收等行为,维护采集、购销、运输的正常秩序;二是实施转让经营机制,实现管用结合。要使转让承包经营落到实处,林下资源经营权有偿转让的对象必须是本林场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职工,能对所经营区域的林下资源承担起管理责任的人。承包区要按沟系划分,并且分别承包给不同的职工,承包期至少为三年。并且通过宣传发动、确定承包区域和底价、制定各种配套管理办法、公示竞标、组织采收等方式运作。这种方式运行结果的好处是:一是山野产品采摘行为得到了规范,采摘量明显增加;二是资源管理和防火管理更加有效。经营区内出现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处理;三是从运行结果看职工群众对林下资源有偿转让工作给予了充分认可。群众旧有“转让区内采摘收入低”的想法已经消除,想要参与有偿转让的职工大幅增多;三是合理划建种质基地,保护野生资源。要聘请专业部门,做好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科学合理的确定野生资源种质基地,进行科学抚育和保护,对野生资源采取施肥、抚育、平茬复壮等多种方式,通过建管护房舍、修通行便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进行野生蓝莓集约化经营,通过人工操作恢复野生蓝莓适宜生长环境,扩大野生蓝莓种群面积,提高野生蓝莓种群质量,达到人工更新繁育优良种质目的。
三、鼓励经营责任人及职工积极开发林下资源
本着适种则种、适养则养,适采则采的原则,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和生态旅游业等林下经济。如林下除具有丰富的食用野生资源外,还有丰富的野生昆虫,是饲养家禽的好饵料;还可以发展以观光、休闲、度假、探险、考察为主要项目的生态旅游业。要积极引导职工树立保护资源、利用资源、发展资源的新观念。根据地理条件、气候环境和资源现状,积极开展山野菜和野生中草药等主要林下资源的引种驯化和人工栽培,不断扩大品种和规模,逐步形成以野生采集和人工种植相结合的林下资源开发体系。
四、发展种植业,确保原料供应
随着人们对林下经济植物资源价值的认识和加工企业的建设,林下资源采挖活动愈加强烈,势必造成林下资源的减少。为了确保加工企业原料供应及林下资源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地和林间空地,创造林下资源生长环境,建设林下资源生态环境、种源及品种保护基地和林下资源人工栽培基地,加快开展林下资源人工培育的步伐,确保林下资源持续利用。在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条件下,实行多品种林下资源兼种的产业结构,围绕龙头企业,建立起原料基地,稳定原料来源,进而形成“企业十基地+种植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五、正确处理森林生态保护与森林食品开发之间的关系
加速建设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林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标志和战略重点。促进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最终建成“两大体系”,已成为实现林业可持 发展的重要目标,为林业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认为,贯彻落实中央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森林食品,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认识突出生态建设与加快产业发展的关系。从宏观角度看,林业本身所具有的生态和经济双重属性,决定了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和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因为,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齐备、管理高效的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是国土生态安全的保障,也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而规范有序、集约经营、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林业产业,必将有力地推动生态建设,为林业发展增添更大的活力。从微观角度看,森林食品开发的对象是生长在森林中的可食生物资源,而且对产地环境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过度开发某种野生可食资源或者其栖息(生长)地环境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会对包括森林食品业在内的林业产业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这样的负面例子已经很多了。所以,把“在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指导下,以不破坏、不牺牲生态资源为前提发展森林食品产业”作为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处理好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关系到未来我国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的建设及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此,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要两者并重,坚持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和森林资源多种经营立体开发利用的原则。
六、积极开展后续资源培育,增加资源储备
同其他资源一样,林下资源也是有限的,随着开发利用和环境的变化,对野生资源必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积极探索林下资源的经营培育工作,积极鼓励人工栽培,科技部门要拿出专项科研资金,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密切合作,深入开展林下资源的培育和开发利用,使林下资源真正步入“越采越多,越用越好”的良性发展轨道,最终实现林下资源保护利用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