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点拨:激发思维两层面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q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障碍,甚至出现思维停滞或者混乱的状态。这时候,就需要适时而巧妙的点拨。所谓“点”就是指点,给学生某种启发性的指示,在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拨”就是富有启发性的引导,使学生“拨开云雾重见天日”。点拨能积极地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及时调控教学进程,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束缚,获得新的发展。
  
  一、把握点拨时机,燃起思维之火
  
  1.在学生出现思维错误时点拨。在课堂上,由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加之学生能力、智力发展有限,学生经常会出现学习有困难或出现错误,此时教师要进行积极点拨,为学生创造“失败了不要紧,再来一次”的良好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其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完成学习任务。
  2.在学生出现思维混乱时点拨。我们在数学课上经常听到老师教学生解应用题,告诉学生这道题从条件入手,那道题从问题入手,这就是问题的思考方向。偏离了思考方向,思维就会陷入盲目、混乱之中,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答不到点子上来,更谈不上解决问题。这种情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最常见的,需要老师及时点拨。
  3.在学生产生思维定式时点拨。思维定式,即习惯性思维,指的是学生在分析研究问题时用固定的模式或思路进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的倾向。它使人的思维产生惰性和呆板性。学生如果不能打破思维定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就会成为思维定式的俘虏。因此,在学生出现思维定式时,主要靠教师启迪和点拨,以设法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
  
  二、运用点拨技巧,展现思维过程
  
  1.运用教学机智,含蓄点拨
  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幽默、机智的方式和形象生动的语言巧妙点拨学生,做到引而不发,既使学生豁然开朗,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诱人境地,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如班中有位学生写作文时,不加标点,只在每段话的结尾加个句号。在作文讲评时,我说:“现在老师来读读我们班某位同学的作文。”于是我就一直不停地把作文读完,直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这时学生们都感到纳闷:“老师,你怎么中间不停顿呀?”“老师,你读得吃力,我们听得也很累啊!”我一本正经地说:“我得尊重作者的原意,他怎么写老师得怎么读。”同学们顿时恍然大悟。那个写作不加标点的学生难为情地低下了头,其他学生也从中受到了教育。可见,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比生硬的批评不知要强多少倍!
  
  2.抓住认识偏差,及时点拨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会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啰唆,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教师应适当点拨,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对课文“深奥些的地方”进行理解,把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给学生“指点一下”,帮助全班学生理清思路。当学生的思维方向偏离甚至存在错误的时候,教师则应通过争论辨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帮助学生找到“入口”,明确思考的方向,引领学生回归符合学习要求和道德倾向的正确轨道上来。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生理解“牺牲”一词时的教学片段:
  生:牺牲就是死了。
  师:一棵树死了能叫牺牲吗?
  生:不能,人被打死了叫牺牲。
  师:照你的说法,犯罪分子被击毙也叫牺牲?
  学生(沉默片刻):为人民的利益而献身才能叫牺牲。
  试想,假如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停留在学生原始的生成资源上而不给予即时的引导点拨,那么就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
  
  3.利用思维障碍,巧妙点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乐思方有思泉涌”,学生思维越活跃,学习效果就会越好。然而,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局限于范例,回答往往不够准确完整,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影响训练效果。如一教师在教学《西门豹》一文时,针对学生对“西门豹是谁”回答不够完整时,是这样引导的:
  师:西门豹是谁?
  生:西门豹是古时候的一个地方官。
  教师出示课文第一句话: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璋河边的邺。
  师:你再来说说西门豹是谁,好吗?
  生:西门豹是战国时候邺的地方官。
  师:当时邺属于哪个国家?
  生:魏国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魏王”这个词告诉我们邺属于魏国。
  师:你还能再说说西门豹是谁吗?
  生:西门豹是战国时候魏国邺的地方官。
  该教师解题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不断完善学生的认识。短短的几分钟,却使学生有了更深入的发现。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精妙简要的点拨,可以促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知识、能力、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
  
  4.尊重不同见解,合理点拨
  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句话是很值得深思的。学生的学习动力源自学生的求知欲,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才会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冒出许多出人意料的奇想,有的表面看来无多大意义甚至有悖于课文所要阐明的道理,如果教师只是粗暴地否定,或避而不谈,往往会导致良好的课堂氛围遭到破坏。此时教师若机智引导、适时点拨,反而会让课堂走向纵深。
  如在教学《镜子小史》一文后,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我想知道镜子里的我为什么和真正的我会一样大?”“哈哈镜是怎么回事?”……老师说:“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解决不了。不过,大家不要着急,我这儿有本《镜子的自述》,课后同学们可以去问它。”扩大阅读量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教师坦承自己知识的不足,意在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点拨确实是一门精妙的学问,正如蔡澄清先生所说:“教学是一种艺术,点拨更是一种艺术。”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的课堂点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直接的。教师只有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用饱满的情绪,聪颖的智慧进行巧妙的点拨,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应付自如,保持较高的课堂调控能力,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其他文献
[2007年10月,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江苏盐城市第二小学执教自编教材一思乡组诗》。这两节课体现了他情智语文的特点,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在此,我们特刊发这两节课的教学实录及孙老师的课后反思,以飨读者。]    一、音乐渲染情境,导入思乡主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组思乡的诗歌。  师:对家乡的感情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在你离开家乡的时候对家乡会有一种特殊的情怀。这里我推荐给大家一首诗,这首诗谱
语文能“疯狂”起来吗?    《学语文》杂志社曾对重庆市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和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偏少,65%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几乎为零,35%的中小学生偶尔读一点课外书;1~6年级小学生每周课外阅读时间两小时以下的占20.9%。为此。北京教科院的专家王俊英建议,中小学应专门拿出一些时间,设立“疯狂语文”阅读活动。(2007年12月5日中国新闻网)  我十分
《汉语三论》出版至今,已有八个年头了,读者反映还不错,有的先生还写了热情洋溢的书评,在此深表感谢。为了适应不同读者的需要,现将其改为两本小册子分别出版。改正了几十处印刷上的或原稿就有的文字上的错误,个别地方有所增删,基本内容没有什么改动。  《汉语三论》之所以值得改版重印,是由于书中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仍然有自己的理论价值、实用价值。八年中也没有出现可以取而代之的类似著作。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一篇科普读物,让小学生初步接触一些国际互联网方面的知识,所以在注意语言浅显易懂的同时,还用了一些形象的比喻,如“‘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又如“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大网”非常生动地把连接亿万台电脑的无数有形和无形的线所形成的一种网状结构表现出来,而“地球村”则表明国际互联网使生活在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沟通就像生活在一个村子里那样容易。那么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理念新、编排新、内容新,有不少教师认为难度较大,把握不到教材的要领;也有一些教师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按照老办法进行教学,不能充分落实教材的编写理念和要求。要用好统编教材,就要理解教材围绕任务群设计的“结构化”形态,把握教材最基本的特点;理解课文组织方式的多样化,把握课文的多元化价值;理解写作融合在单元学习任务中的设计,把握“深度写作”的理念和要求;对于实践活动类单元,则要抓住“
疑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差不多”  A.在三年级的一次评课时,我们发现执教老师的教案上没有教学目标。老师说这是为上教研课而重新备的课,主要是把上课要讲的写下来,教学目标还没来得及从教参上抄上去。  B.参观语文教师教案展览,许多老师竟生发相同的感慨:怎么教学目标都可以用“学会生字,理解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熏陶或感染”这三条“推而广之”呢?不同年级、不同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三用作家卡片中的小诗,先引导学生进入“深情”的状态,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再通过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师生的情境对话、资料拓展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充满灵性地感悟文章的主旨,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亲切关怀,激发学生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初读小诗,引领入情  1.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你们一起走近一位老人。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的教学设计,摒弃了以往对课文作烦琐的分析讲解的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领悟语言,表达个性化的见解,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设计特色    整
我把语文教育理解为这样三个层次:接受——感受——享受。接受教育的由来已久和暗淡乏味,我们都是深有体会的。从根本上来说,它不属于一种“人”的教育,它无视人的感受,甚至是人的存在,只是专横地按一定程序把各种信息与数据向人脑灌输。接受完这样的语文教育,我们的形象思维变得与阿拉伯数字一样简单、明了,缺少了灵动,对语文的印象就只剩下两个字:厌烦。  感受,现在是一个很时兴的词。它开始顾及受教育者的感受,是对
令人好奇的是,与他人的过失相比,我们自己的过失往往不是那么的可憎。我想,原因是我们了解一切导致过失出现的情况,因而,能够想方设法原谅自己犯了一些不容许他人犯的过错。我们不关注自己的缺点,即使身陷困境,不得不正视它们时,我们也会很容易就宽恕自己。据我所知,我们这样做是正确的。缺点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接纳自己的好与坏。  但当我们评判别人时,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不是通过真正的自我而是用另外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