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学科提倡课程整合,应结合其他学科有关的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会应用技术来学习方法与策略,让信息技术课的技术性和文化性相结合,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
一、善用“打比方”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真正经常接触电脑的并不多,学生的基础操作能力并不十分乐观,且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所以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让学生看或学那些生硬的名词术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看似枯燥抽象的知识与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用打比方的方法,将它们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现有经验联系起来,来帮助学生理解。用电脑画图时也一样,要选好笔(前景)和纸(背景)。如在介绍文件夹的相关概念时,学生初次接触,理解起来比较费劲。我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就可以解决了,“‘我的电脑’就像是我们的家,进门(打开‘我的电脑’),有好几个房间(C盘、D盘、E盘等),而‘文件夹’就像是房间里的柜子或箱子,用来存放各种不同物品。不同用处的东西最好要放进不同的箱子(文件分类存放),房间要经常收拾得清清爽爽(文件夹的建立、删除等),没用的东西可以扔进垃圾桶里(回收站),不小心误扔掉的可以重新捡回来(回收站里还原项目),确实不要的可以处理掉垃圾桶里的东西(清空回收站)。”适当地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兴趣,而且能达到帮助记忆和理解的目的,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学习平台”
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网聚彼此生活”,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并运用“网络学习平台”,为了便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专门提供了一台电脑作为服务器,搭建了学科教育平台。在学习平台中,学生可以上传自己的各种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流露自己的心声,传递彼此的思想,交流探讨热点问题。在这里,学生可将所学及时运用到实践中,每个会员的头像、分数因其参与次数、上传作品优劣而异。通过学习平台的学习与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网络和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讨论中研究,在合作中成长,这也是网络学习和生活的真正意义。
三、关注“课前、课后”
我将“课前”理解为两重意思:上课四十分钟之前和上课四十分钟里的最前几分钟。
四十分钟之前,我认为应着重准备好自己要教什么。了解学生已有的水平,确定学习起点;根据教学总目标,确定阶段性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知识技能基础,选择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课前准备尤为重要,也非常有必要。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中经常要用到一些范例、素材、课件等。如上《图文并茂赞西湖》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我们在课前就准备好了赞美西湖的文章和与文章相关的图片,在课前发送于学生机上,那么在课中,学生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插入一些相应的图片,正确地处理好图与文的关系,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与美观,同时也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了较为有效的培养。
四十分钟里的最前几分钟,我认为应巧设“导入语”或“情境”,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在小学里一周就一节,学生的积极性当然高,但他们的积极性并不完全限于课堂里要学的内容之上。“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的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如教学《花香满园》一课,首先要让学生在画图中画一朵花,再利用“复制/粘贴”,变出许多朵花。内容比较简单、枯燥,在课一开始,我便创设了一个低年级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情境,巧用导入语,先让学生简单谈一谈自己的理想,接着老师要带学生当一当“设计师”、“魔术师”,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就比平日翻了一番。
我也把“课后”理解为两重意思:上课四十分钟之后和上课四十分钟里的最后几分钟。
四十分钟里的最后几分钟,我认为应舍小取大,及时做好课堂小结。我们可以用问答法、作品展示法等及时地帮学生小结一下本课所学的东西,并进行一定的评价,以达到帮学生巩固掌握的目的,因为信息技术课不比语文、数学,老师可以在作业中、在下一节课中帮学生加以练习,若不及时小结,学生会遗忘得很快,也就无从谈课堂教学效率了。
四十分钟之后,我认为应及时做好反思。全国特级教师吴加澍老师在培训时曾教给我们一个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作为一名教师,课后反思是尤为重要的。学校一直要求我们每位教师每课一思,我坚持写每一课的课后反思。如在《古诗一首》一课的导入部分,我用自认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动物形象的对话,来引出发短信用到中文输入法,结果费了好长时间,有的学生还没反应过来老师到底想说什么。课后,我认真回忆课堂,好好地反思,终于明白,是我的导入没有很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直截了当地从手机入手,学生就会更容易往我预设的方向去考虑问题。于是,在下一个班实践,教学效果果然要比上一个班好多了。
当然,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平时上课注意迎合学生心理,灵活轮换学习任务的形式,创设符合学生实际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平时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信息技术在生活中运用能力,就能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责编杜华)
一、善用“打比方”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真正经常接触电脑的并不多,学生的基础操作能力并不十分乐观,且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所以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让学生看或学那些生硬的名词术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看似枯燥抽象的知识与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用打比方的方法,将它们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现有经验联系起来,来帮助学生理解。用电脑画图时也一样,要选好笔(前景)和纸(背景)。如在介绍文件夹的相关概念时,学生初次接触,理解起来比较费劲。我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就可以解决了,“‘我的电脑’就像是我们的家,进门(打开‘我的电脑’),有好几个房间(C盘、D盘、E盘等),而‘文件夹’就像是房间里的柜子或箱子,用来存放各种不同物品。不同用处的东西最好要放进不同的箱子(文件分类存放),房间要经常收拾得清清爽爽(文件夹的建立、删除等),没用的东西可以扔进垃圾桶里(回收站),不小心误扔掉的可以重新捡回来(回收站里还原项目),确实不要的可以处理掉垃圾桶里的东西(清空回收站)。”适当地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兴趣,而且能达到帮助记忆和理解的目的,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学习平台”
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网聚彼此生活”,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并运用“网络学习平台”,为了便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专门提供了一台电脑作为服务器,搭建了学科教育平台。在学习平台中,学生可以上传自己的各种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流露自己的心声,传递彼此的思想,交流探讨热点问题。在这里,学生可将所学及时运用到实践中,每个会员的头像、分数因其参与次数、上传作品优劣而异。通过学习平台的学习与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网络和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讨论中研究,在合作中成长,这也是网络学习和生活的真正意义。
三、关注“课前、课后”
我将“课前”理解为两重意思:上课四十分钟之前和上课四十分钟里的最前几分钟。
四十分钟之前,我认为应着重准备好自己要教什么。了解学生已有的水平,确定学习起点;根据教学总目标,确定阶段性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知识技能基础,选择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课前准备尤为重要,也非常有必要。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中经常要用到一些范例、素材、课件等。如上《图文并茂赞西湖》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我们在课前就准备好了赞美西湖的文章和与文章相关的图片,在课前发送于学生机上,那么在课中,学生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插入一些相应的图片,正确地处理好图与文的关系,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与美观,同时也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了较为有效的培养。
四十分钟里的最前几分钟,我认为应巧设“导入语”或“情境”,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在小学里一周就一节,学生的积极性当然高,但他们的积极性并不完全限于课堂里要学的内容之上。“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的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如教学《花香满园》一课,首先要让学生在画图中画一朵花,再利用“复制/粘贴”,变出许多朵花。内容比较简单、枯燥,在课一开始,我便创设了一个低年级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情境,巧用导入语,先让学生简单谈一谈自己的理想,接着老师要带学生当一当“设计师”、“魔术师”,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就比平日翻了一番。
我也把“课后”理解为两重意思:上课四十分钟之后和上课四十分钟里的最后几分钟。
四十分钟里的最后几分钟,我认为应舍小取大,及时做好课堂小结。我们可以用问答法、作品展示法等及时地帮学生小结一下本课所学的东西,并进行一定的评价,以达到帮学生巩固掌握的目的,因为信息技术课不比语文、数学,老师可以在作业中、在下一节课中帮学生加以练习,若不及时小结,学生会遗忘得很快,也就无从谈课堂教学效率了。
四十分钟之后,我认为应及时做好反思。全国特级教师吴加澍老师在培训时曾教给我们一个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作为一名教师,课后反思是尤为重要的。学校一直要求我们每位教师每课一思,我坚持写每一课的课后反思。如在《古诗一首》一课的导入部分,我用自认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动物形象的对话,来引出发短信用到中文输入法,结果费了好长时间,有的学生还没反应过来老师到底想说什么。课后,我认真回忆课堂,好好地反思,终于明白,是我的导入没有很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直截了当地从手机入手,学生就会更容易往我预设的方向去考虑问题。于是,在下一个班实践,教学效果果然要比上一个班好多了。
当然,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平时上课注意迎合学生心理,灵活轮换学习任务的形式,创设符合学生实际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平时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信息技术在生活中运用能力,就能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