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是教学过程的中心和關键,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科学的、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简述了对问题情境的意义、遵循原则的初步认识以及采取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意义;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006
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置身于主动教学情境时,有利于激发其学习需要。课堂教学实践也表明,只有当学生被设计的课堂情境所感染,或思维进入预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时,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就会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接受信息快。
根据认知理论,科学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重视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和教学过程的合理性,要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作为引领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研究人与自然的学科教学,如何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提出问题——获取证据”是科学探究中最重要的要素。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创设合理的、科学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一个开发思维、建构知识、自主探究、培养意志和情感的平台。因此,教师精心创设课堂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1.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动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在教学中,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提供新颖、奇特、多变的现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发认知冲突,自己发现问题并积极提问。如在“汽化”教学过程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叠一只纸船,里面放些水,用酒精灯烧,过一会儿,纸船上面出现了“白汽”,纸船里的气泡越来越大,但纸船却安然无恙。学生很快便议论开了:“纸船也可以烧水,是为什么呢?包含着哪些道理呢?”这就为研究“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的知识的引入提供了感性认识。
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情境中认识到问题,并产生问题意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他们对知识追求的热情。
2. 启发积极思维
我们应该了解到,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快、勇于探索、善于模仿的特点。于是,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处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好奇的心理就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引发其进行“大胆的提问”、“丰富的联想”、“聪明的假设”等。这可以发挥学生最大的潜力。如在“PH值”教学过程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出示一张空白纸(预先浸过酚酞试液),然后在上面滴加碳酸钠溶液,白纸上竟然显示出几个鲜红的大字:同学们好!教师设疑:是怎样变出魔术的呢?
如在“白磷燃烧条件”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一边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一边设疑、点拨:白磷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在水中不通氧气,白磷会燃烧吗?引起白磷燃烧的原因是什么?
在丰富的背景材料下,学生自觉地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
3. 引导正确思想
科学作为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不仅具有完善的知识体系,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自然恰当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为科学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讲述:自从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后,人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电能生磁,磁能生电吗?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科学探索,但均无结果,大多放弃了这方面的研究。这期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却经过十年的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终于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通过故事创设的情景,教师及时提问:当时,法拉第做了什么样的实验使磁能生电的呢?从法拉第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在科学教学中,适当的情境创设,可以很好地激励学生在学习科学中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树立科学的态度,培养进取精神。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 量力性
墨子曰:“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教学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水平,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做到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智力发展水平。也就是说,问题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在“酶”的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以前,人们认为鸟类的胃只能是磨碎食物,进行物理性消化。直到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佰兰扎尼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子里,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去,过10个小时,他发现笼内的肉块不见了。问:“肉块怎么消失了?”“这个消化过程是什么消化呢?”然后继续追问:“是胃液中什么物质把肉块消化了呢?”
资料: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T.Schwann 1810~1882)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解开了胃的消化之谜。
以上利用酶的发现史导入,在故事讲解中引入学生刚学的知识:“胃的物理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学性消化”。学生在情感上亲近即将要学习的知识,这样铺设了学习酶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体现了过程和方法的目标,也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设计问题情境,要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因材施教、量力而行,使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 趣味性
在教学中,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调动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学生学习有兴趣,就能积极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就没有心理压力,就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日界线”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有一个美国的小朋友收到中国小朋友的邀请,请他到中国过“六·一”儿童节。他想,我在5月31日晚上出发,在飞机上美美地睡一觉,经过一夜的飞行,正好可以在6月1日早上赶到中国过节,睡觉、休息和过节三不误,岂不美哉?飞机经过一夜的飞行,第二天他来到中国后,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你们猜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学生好奇的追问下,教师说:“这个美国小朋友到中国后发现,中国已经是6月2号了。那么,美国小朋友的‘六一’到哪里去了呢?”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风趣的语言描绘、图象的演示、动化的模拟、音乐的渲染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生活性
新教学理念所倡导的体验学习,是一种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环境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等进行观察、探究、实践或讨论,最后得出自己认同的结论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主动地获得知识。如在“物质的溶解性”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出示三块分别蘸有墨水、可乐、咖啡的布料。请同学们比一比,谁洗的又快又好……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现象,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出物质的溶解性,并和学生一起探究“蔗糖和盐哪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强”。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让科学贴近生活。
教师要善于挖掘科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从中引出科学问题,以此让学生感悟到科学问题的存在,引发学习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 通过实验,巧用实验创景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运用实验教学是科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实验是学生认识科学的窗口,实验中千变万化、引人入胜的现象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注意力,又能使他们从容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如在“大气压强”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教师演示:把一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硬纸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纸片把水杯倒过来,松手后,薄薄的一张纸片竟将满满的一杯水托住了。问:“观察到什么现象”、“猜猜这是为什么”、“方向如何?”。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猜测,设计实验。
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于初中生,科学实验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的直接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不断体会和尝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
2. 通过复习,在复习中产生情景
巴甫洛夫说过:“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要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同类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创设多种问题情境,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复分解反应”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让学生回忆了硫酸、盐酸的化学性质,并要求举出酸与碱、酸与盐的化学反应各一例,然后请学生找出这些化学反应方程式与以前学的另三种反应类型(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有何区别?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各有什么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旧知创设问题情境,层层推进到新知,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3. 通过科学史,在历史中产生情景
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综合学科,我们在学习科学时,应在前人研究的前提下,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重视学习和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中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史是以时间为维度,再现科学发展的各个阶段,讲述科学与经济、社会、文化的互动过程,它特有的歷史意识,甚至加入了某些文学性的因素,就会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者献身科学的激情。如在“光合作用”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1)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的食物来自土壤。”学生实验设计、验证。(1629年海尔蒙特柳树实验)。结论:“植物的食物不是来自于土壤。”学生对结论评价。(2)1771年普利斯特利实验: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产生氧气)。(3)1864年萨克斯实验: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并产生淀粉(柳苗的生长之迷也揭开了)。
通过科学史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经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变迁过程,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创设丰富的背景材料。
4. 通过实例使情景更生动
建构主义十分强调把学习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起钩来。认为将学习置于知识产生的真实情境中,一方面,会激发学习者对知识的渴望,诱发探究欲望;另一方面,会导致学习者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理解,激活他们的思维,运用多种途径,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如在“杠杆”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先设置一个问题(或任务):现有一半埋入土中的大石块,你如何将它从土中挖出来?(可以借助工具)这时,学生们顿时就议论开了,他们通过日常经验思考,回答出许多可行性方法,当然,不乏铁棒垫上小石块(既杠杆)的方法,进而从中引出新课题,然后教师通过课件、实物展示几种常见的杠杆,启发学生归纳出杠杆概念,同时又为杠杆原理,即为什么能较容易地将大石块挖出来的问题探究埋下了伏笔,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真实任务的情境中。
如在“摩擦力”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明天,学校举行班级拔河赛,大家想不想在拔河赛上多一份获胜机会?拔河比赛时,仅仅靠力气大小就能定胜负吗?不是,这背后还有一个有力的帮手——摩擦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摩擦力。
创设真实任务情境: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积极利用概念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对新现象的同化和对新知识的建构,防止因任务复杂而影响学生的认知迁移。另一方面,要考虑任务情境的可操作性,应使理性知识能以感性体验,让学生真正感受科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享受学习的成功喜悦。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只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学生就一定会发挥其主观(下转第19页)(上接第7页)能动性,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和猜测,实现对问题的主动探究,达到学生自己提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袁维新.建构注意理论用语科学教学的15条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
[2] 金伯明,江再定.科学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8-9).
[3] 孙定建.科学史教育——全方位科普的有效手段[J].理论观察,2003(3).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意义;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006
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置身于主动教学情境时,有利于激发其学习需要。课堂教学实践也表明,只有当学生被设计的课堂情境所感染,或思维进入预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时,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就会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接受信息快。
根据认知理论,科学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重视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和教学过程的合理性,要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作为引领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研究人与自然的学科教学,如何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提出问题——获取证据”是科学探究中最重要的要素。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创设合理的、科学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一个开发思维、建构知识、自主探究、培养意志和情感的平台。因此,教师精心创设课堂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1.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动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在教学中,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提供新颖、奇特、多变的现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发认知冲突,自己发现问题并积极提问。如在“汽化”教学过程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叠一只纸船,里面放些水,用酒精灯烧,过一会儿,纸船上面出现了“白汽”,纸船里的气泡越来越大,但纸船却安然无恙。学生很快便议论开了:“纸船也可以烧水,是为什么呢?包含着哪些道理呢?”这就为研究“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的知识的引入提供了感性认识。
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情境中认识到问题,并产生问题意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他们对知识追求的热情。
2. 启发积极思维
我们应该了解到,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快、勇于探索、善于模仿的特点。于是,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处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好奇的心理就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引发其进行“大胆的提问”、“丰富的联想”、“聪明的假设”等。这可以发挥学生最大的潜力。如在“PH值”教学过程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出示一张空白纸(预先浸过酚酞试液),然后在上面滴加碳酸钠溶液,白纸上竟然显示出几个鲜红的大字:同学们好!教师设疑:是怎样变出魔术的呢?
如在“白磷燃烧条件”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一边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一边设疑、点拨:白磷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在水中不通氧气,白磷会燃烧吗?引起白磷燃烧的原因是什么?
在丰富的背景材料下,学生自觉地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
3. 引导正确思想
科学作为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不仅具有完善的知识体系,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自然恰当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为科学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讲述:自从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后,人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电能生磁,磁能生电吗?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科学探索,但均无结果,大多放弃了这方面的研究。这期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却经过十年的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终于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通过故事创设的情景,教师及时提问:当时,法拉第做了什么样的实验使磁能生电的呢?从法拉第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在科学教学中,适当的情境创设,可以很好地激励学生在学习科学中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树立科学的态度,培养进取精神。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 量力性
墨子曰:“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教学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水平,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做到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智力发展水平。也就是说,问题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在“酶”的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以前,人们认为鸟类的胃只能是磨碎食物,进行物理性消化。直到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佰兰扎尼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子里,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去,过10个小时,他发现笼内的肉块不见了。问:“肉块怎么消失了?”“这个消化过程是什么消化呢?”然后继续追问:“是胃液中什么物质把肉块消化了呢?”
资料: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T.Schwann 1810~1882)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解开了胃的消化之谜。
以上利用酶的发现史导入,在故事讲解中引入学生刚学的知识:“胃的物理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学性消化”。学生在情感上亲近即将要学习的知识,这样铺设了学习酶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体现了过程和方法的目标,也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设计问题情境,要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因材施教、量力而行,使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 趣味性
在教学中,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调动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学生学习有兴趣,就能积极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就没有心理压力,就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日界线”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有一个美国的小朋友收到中国小朋友的邀请,请他到中国过“六·一”儿童节。他想,我在5月31日晚上出发,在飞机上美美地睡一觉,经过一夜的飞行,正好可以在6月1日早上赶到中国过节,睡觉、休息和过节三不误,岂不美哉?飞机经过一夜的飞行,第二天他来到中国后,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你们猜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学生好奇的追问下,教师说:“这个美国小朋友到中国后发现,中国已经是6月2号了。那么,美国小朋友的‘六一’到哪里去了呢?”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风趣的语言描绘、图象的演示、动化的模拟、音乐的渲染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生活性
新教学理念所倡导的体验学习,是一种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环境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等进行观察、探究、实践或讨论,最后得出自己认同的结论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主动地获得知识。如在“物质的溶解性”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出示三块分别蘸有墨水、可乐、咖啡的布料。请同学们比一比,谁洗的又快又好……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现象,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出物质的溶解性,并和学生一起探究“蔗糖和盐哪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强”。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让科学贴近生活。
教师要善于挖掘科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从中引出科学问题,以此让学生感悟到科学问题的存在,引发学习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 通过实验,巧用实验创景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运用实验教学是科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实验是学生认识科学的窗口,实验中千变万化、引人入胜的现象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注意力,又能使他们从容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如在“大气压强”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教师演示:把一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硬纸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纸片把水杯倒过来,松手后,薄薄的一张纸片竟将满满的一杯水托住了。问:“观察到什么现象”、“猜猜这是为什么”、“方向如何?”。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猜测,设计实验。
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于初中生,科学实验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的直接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不断体会和尝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
2. 通过复习,在复习中产生情景
巴甫洛夫说过:“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要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同类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创设多种问题情境,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复分解反应”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让学生回忆了硫酸、盐酸的化学性质,并要求举出酸与碱、酸与盐的化学反应各一例,然后请学生找出这些化学反应方程式与以前学的另三种反应类型(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有何区别?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各有什么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旧知创设问题情境,层层推进到新知,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3. 通过科学史,在历史中产生情景
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综合学科,我们在学习科学时,应在前人研究的前提下,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重视学习和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中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史是以时间为维度,再现科学发展的各个阶段,讲述科学与经济、社会、文化的互动过程,它特有的歷史意识,甚至加入了某些文学性的因素,就会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者献身科学的激情。如在“光合作用”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1)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的食物来自土壤。”学生实验设计、验证。(1629年海尔蒙特柳树实验)。结论:“植物的食物不是来自于土壤。”学生对结论评价。(2)1771年普利斯特利实验: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产生氧气)。(3)1864年萨克斯实验: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并产生淀粉(柳苗的生长之迷也揭开了)。
通过科学史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经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变迁过程,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创设丰富的背景材料。
4. 通过实例使情景更生动
建构主义十分强调把学习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起钩来。认为将学习置于知识产生的真实情境中,一方面,会激发学习者对知识的渴望,诱发探究欲望;另一方面,会导致学习者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理解,激活他们的思维,运用多种途径,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如在“杠杆”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先设置一个问题(或任务):现有一半埋入土中的大石块,你如何将它从土中挖出来?(可以借助工具)这时,学生们顿时就议论开了,他们通过日常经验思考,回答出许多可行性方法,当然,不乏铁棒垫上小石块(既杠杆)的方法,进而从中引出新课题,然后教师通过课件、实物展示几种常见的杠杆,启发学生归纳出杠杆概念,同时又为杠杆原理,即为什么能较容易地将大石块挖出来的问题探究埋下了伏笔,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真实任务的情境中。
如在“摩擦力”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明天,学校举行班级拔河赛,大家想不想在拔河赛上多一份获胜机会?拔河比赛时,仅仅靠力气大小就能定胜负吗?不是,这背后还有一个有力的帮手——摩擦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摩擦力。
创设真实任务情境: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积极利用概念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对新现象的同化和对新知识的建构,防止因任务复杂而影响学生的认知迁移。另一方面,要考虑任务情境的可操作性,应使理性知识能以感性体验,让学生真正感受科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享受学习的成功喜悦。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只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学生就一定会发挥其主观(下转第19页)(上接第7页)能动性,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和猜测,实现对问题的主动探究,达到学生自己提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袁维新.建构注意理论用语科学教学的15条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
[2] 金伯明,江再定.科学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8-9).
[3] 孙定建.科学史教育——全方位科普的有效手段[J].理论观察,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