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全社会对资产的关切度

来源 :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W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多年来,我们一直把资产管理放在次要地位,致使建国以来的不到四十年时间里进行了四次全国性的清产核资,损失达几百亿。尽管有如此沉痛的教训,但到目前为止,社会对资产的重视远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程度,至今仍未建立起资产安全运行,自然更替,良性循环的机制。我认为,目前的信用膨胀与资产的存量及质量有关。如果我们继续对资产侵蚀问题不予以重视,也许用不了几年,我们会被迫再次回过头去搞类似于"土地复垦"式的大规模清产核资。一、值得忧虑的侵蚀资产状况在我国,侵蚀资产的情况,不但相当普遍,而且可以说时刻都在发生。受侵蚀最严重的是流动资产。 (一)政策性侵蚀。多年来流动资金管理处于软约束状态。银行统管以后,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形成由于财政停止国家流动资金的拨付,使流动资金积累量减少,财政银行在政策上各唱各的调,企业裁决,取其所需的局而,至今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性强、约束力大的法规。主要表现:①国营商业不管贷款是否实际收回,只要办理了委托银行收款手续,就
其他文献
<正> 1988年的物价上涨恶浪似乎有冲垮一切的势头。金融市场发展中原先没有争议或者争议不激烈的一些问题,现又重新泛起争论。人们自然要问:前几年金融改革方向错了?深化改革如何改?大有茫然之感觉。在此择若干问题予以评议,与读者共探讨。
<正> 随着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制定的政策与银行在现实工作中存在问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暴露,亟待从理论上和实践中加以研究解决。为此必须改变目前在一定程度上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脱节的现象,改变实际工作中出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缺乏总体规划、长远目标和分期实施步骤的状况。为使理论工作与实际工作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理论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实际,结合现实金融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研
近年,尤其是1988年9月以来,现行联行清算制度突然陷于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出现了极其严重的支付危机和占用汇差现象,其爆发之突然,来势之迅猛,波及范围之广大,以及后果之严重,均堪称空前。那么,这次危机产生的根源在哪里?用何种良方才能消除这次危机?本刊近来收到许多来稿,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种种分析,并提出了许多建议。1989年1月召开的人民银行全国分行长会议也提出了《关于改革联行制度建立人民银行清算中心的方案》。为此,本刊于1月30日召开了由有关专家参加的关于联行清算制度改革的专题座谈会。为了推动联行清算制度改
<正> 抽紧银根是当前经济紧缩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实行的结果看,它无疑有效地抑制了社会需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经济生活。从最近我们对湘潭市外贸收购情况的调查来看,也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正> 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实行宏观紧缩,会不会引发经济滞胀,是全社会极为关注,并引起人们忧虑的现实问题,弄清这几个问题,对于统一各方面的思想,确保紧缩政策成功,具有重要意义。一、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才能视之为滞胀
<正> 近年来,国内有些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中,在谈到持续几年的通货膨胀具有加速现象时,往往使用"多年来的累积效应"这个概念作为一种解释或结论。但是"累积效应"在这里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呢?答案应该是: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预期正是连年的物价上涨在人们心理上产生的累积效应。也就是说,一年一年的物价上涨使人们认识到发生了通货膨胀,并且估计下一年依然是通货膨胀,于是人们开始改变自己的经济行为,以避免即将发生的损失。这就导致物价的加速上升和经济波动。
<正> 从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储蓄存款以年均42.2%的速度迅猛增长。到1987年底,全国城乡储蓄存款达3075.3亿元,比1978年增长13.6倍。正当储蓄事业春风得意地跨入1988年的时候,却陷入了建国以来最艰难的困境。储蓄存款改变了过去稳定增长的趋势,突然"决口",储蓄"滑坡"之势咄咄逼人。从4月开始,、先后出现了三次挤兑存款,抢购高品的风潮,发
<正> 目前,我国金融方面出现了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流通中的现金过多,另一方面银行现金回笼困难。社会经济生活实际上已提出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现金哪里去了?回笼为何困难?这是银行运行机制的偶然失调,还是现行现金管理办法的必然结果?选择什么对策解决这一矛盾?我拟就这个问题提一些看法。
<正> 途径之一:财政发生赤字后向银行透支。1979年以来,财政是连年赤字的,解决赤字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发行公债,称为"软赤字";二是将公债收入打入财政收入,再留下的收支缺口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
<正> 一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的中心人物是业务经营的最后决策者,即厂长、经理一一也就是企业家。这种提法,我想赞成改革的人不会不同意吧。然而企业家是怎样活动的,谈起的人却不多。西方的社会,是以企业家为中心。他们的微观经济学和企业经营管理学以研究企业家如何活动为主。然而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却一般地把企业家视同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