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心理行为。合作,是共同活动的基本条件,是集体凝聚力的核心,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它能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满足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有促进功能。在近几年的学习观摩实践中,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进入数学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正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一、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拥有良好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高效地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想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更高的效率,就必须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让学生在合作中逐渐学会理解、倾听、吸纳他人的观点,引导学生言简意赅、条理清晰地表达观点,合理控制发言时间,从而实现多元思考、多向交流,互相启迪的合作目标,并逐步掌握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数学课堂中要分组合理
根据每节课的不同任务,在小组的分配上要做到合理的组员搭配,不能把优等生都分到一起,也不能把差等生单独地甩出去,要兼顾到每个学生。首先,整个小组中组长的委任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组长要做好组织和督促工作,所以组长在合作探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次,每个小组成员人数要适当,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搭配分组,而不是为了形式,简单地以排为一组或者以前后桌为一组,我们班的课堂合作学习小组每组成员为5—6个人,因为我认为人数太少了,不能体会到合作学习,也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小组,人数太多了又会耽误了合作学习,有的组员就会吃现成的,跟着随声附和,而不去真正地动脑参加学习,只等着大家讨论出结果了,就把结果抄袭过来。人数相当便于小组长组织好整个讨论过程的开展,进行组员与组员之间的沟通。最后,由于班级成员个性、性别的差异不同,不能仅仅根据学生之间关系好与坏分组,而要依据男女比例,以及学生整体学习水平进行分组。
分组既要合理也要正确,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如我在教学“普查与抽样调查”时就充分利用了合作学习模式,每个小组6个人根据角色进行分工,分别充当记录员、统计员、发言人等角色,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普查与抽样调查的差异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参加各尽其责,整个学习活动合力有序地进行着。
三、选择恰当的合作内容
恰当的合作内容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有重要影响,吃透教材,精选合作、讨论的内容有助于增强小组学生间的合作效果,从而实现有效教学。当然,教师在选好合作学习内容后,还要精心设置问题,这也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中之重,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要难易适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有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
四、转换教师角色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
教师应转换自身角色,丰富自身教学机智。铭记“学校为学生存在,不是学生为学校存在”,教师应扮演好“助产医师”的角色,把课堂交给学生,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备出重难点,做到心里有数,随机应变并不是墨守成规。当学生无法理解讲授,学生思维与教师不一致时;当学生提出质疑时,教师应顺应学生思维发展,及时调整教学程序,不要怕丢面子,也不要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不要抑制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欲望,扼杀其创新的火花。
五、优化小组合作评价机制
“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教师要正面、及时地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评价时要重视对学习小组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同时要兼顾学生个体的评价,形成一种“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将学生追求自我达标的重心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好的评价可以促进學生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合作中的优缺点,从而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知识。
在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课改活动中,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相应的情感态度体验,学习内容越发宽泛,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从而加强合作交流的有效性。
一、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拥有良好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高效地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想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更高的效率,就必须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让学生在合作中逐渐学会理解、倾听、吸纳他人的观点,引导学生言简意赅、条理清晰地表达观点,合理控制发言时间,从而实现多元思考、多向交流,互相启迪的合作目标,并逐步掌握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数学课堂中要分组合理
根据每节课的不同任务,在小组的分配上要做到合理的组员搭配,不能把优等生都分到一起,也不能把差等生单独地甩出去,要兼顾到每个学生。首先,整个小组中组长的委任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组长要做好组织和督促工作,所以组长在合作探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次,每个小组成员人数要适当,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搭配分组,而不是为了形式,简单地以排为一组或者以前后桌为一组,我们班的课堂合作学习小组每组成员为5—6个人,因为我认为人数太少了,不能体会到合作学习,也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小组,人数太多了又会耽误了合作学习,有的组员就会吃现成的,跟着随声附和,而不去真正地动脑参加学习,只等着大家讨论出结果了,就把结果抄袭过来。人数相当便于小组长组织好整个讨论过程的开展,进行组员与组员之间的沟通。最后,由于班级成员个性、性别的差异不同,不能仅仅根据学生之间关系好与坏分组,而要依据男女比例,以及学生整体学习水平进行分组。
分组既要合理也要正确,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如我在教学“普查与抽样调查”时就充分利用了合作学习模式,每个小组6个人根据角色进行分工,分别充当记录员、统计员、发言人等角色,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普查与抽样调查的差异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参加各尽其责,整个学习活动合力有序地进行着。
三、选择恰当的合作内容
恰当的合作内容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有重要影响,吃透教材,精选合作、讨论的内容有助于增强小组学生间的合作效果,从而实现有效教学。当然,教师在选好合作学习内容后,还要精心设置问题,这也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中之重,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要难易适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有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
四、转换教师角色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
教师应转换自身角色,丰富自身教学机智。铭记“学校为学生存在,不是学生为学校存在”,教师应扮演好“助产医师”的角色,把课堂交给学生,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备出重难点,做到心里有数,随机应变并不是墨守成规。当学生无法理解讲授,学生思维与教师不一致时;当学生提出质疑时,教师应顺应学生思维发展,及时调整教学程序,不要怕丢面子,也不要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不要抑制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欲望,扼杀其创新的火花。
五、优化小组合作评价机制
“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教师要正面、及时地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评价时要重视对学习小组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同时要兼顾学生个体的评价,形成一种“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将学生追求自我达标的重心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好的评价可以促进學生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合作中的优缺点,从而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知识。
在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课改活动中,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相应的情感态度体验,学习内容越发宽泛,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从而加强合作交流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