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最关心和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在多年的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使用了课后小结及与其他教师讨论等方法,但是由于缺乏对教学反思的深刻认识,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一些实践做法远未上升到理性层面进行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加工的层次,缺乏系统的研究,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对众多教案中的教学反思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内容全面而不深刻
通过调查分析不难发现,比较成形的教学反思在内容上一般都较为全面,大都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等角度进行论述,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多为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虽然全面但缺乏深刻性,给人的感觉很空泛。例如有一篇反思如是写道“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在动手操作中养成了合作的良好品质”。如果所有的教学反思都围绕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来展开,所有的教学反思都说来说去离不开同一个话题,套话空话连篇,显得过于机械化、程序化,而这种面面俱到的反思往往因为时间、精力的有限,而缺乏具体性、针对性、鲜活性和深刻性。
2.善于自我表扬,反思内容不够具体
教案中教学反思中描述教学中的成绩较多,善于自我表扬,而记录教学失误和不足的较少。研究数据显示,有58%的教学案例只记录教学的优点,而没有记录缺失和改进策略。对于教学,教师们就应该具有“鸡蛋里挑骨头”的执着精神,“不怕没有优点的案例,就怕没有缺点的案例”,不是说要在案例中故意制造缺点,而是要苦心挖掘案例中存在的不足,以图进步。
3.重教师而轻学生
所研究的教学反思表现出来一种鲜明倾向是: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的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的层面上,对“学生如何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这种做法是有局限性的。毕竟,教师的教最终应以学生的学为宗旨和归宿,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放逐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由于时间紧迫,部分学生未能完成任务”、“只有部分胆大的学生不断尝试动手,与老师一起完成动手操作部分,仍有一部分内向学生没有参与其中”等等问题经常出现。
4.重教学方法而轻教育观念
在写有教学反思的案例中,有86%关注教学方法。但其中,却只有17%关注到教育理念。这主要表现为反思的范围很狭窄,反思的层次也很低。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育人,教学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因此,教师的反思是否深刻,不能单看对教学问题的反思,还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是否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充分利用了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是否努力在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仅仅是为了分数下工夫。
教学反思也赋予了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创新的权利与机会,对教学怀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的教师会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中发现问題,进行研究,学会一些东西,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技能与能力逐步增强,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并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动力。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反思呢?
(一)教师自身进行有效教学反思的策略
1.增强问题与研究意识,提高教育理论素养。从本质上讲,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研究活动。因此,教学反思在客观上对作为反思实施主体的教师的问题与研究意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实际上就要求教师要以研究和探索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早已熟悉和习惯化了的教学工作。研究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
2.突出反思重点,勿求面面俱到。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应该专注于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一名教师觉得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不知如何创设情境,无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反思就应该集中在创设情境上,然后通过持续的借鉴——尝试——反思——改进,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如果教师觉得自己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则要结合教学实际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外,还要灵活综合运用,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3.注意教学反思的深度、广度和效度。教学反思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不断发展。因此,一个反思是否有成效,不仅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还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要看它是否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反思要注重学生信息素养与学习能力的提高,注重个人的专业成长,以体现科学素养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整体把握上的要求。
(二)通过校内管理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
1.学校领导对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促进作用。作为学校和管理者,面对教学反思,必须首先帮助教师明确认识,启迪他们内心深处对反思的渴盼,正确引领教师步入教学反思的轨道,乐于反思,善于反思。绝不能以简单的行政命令替代教师的认识觉醒,以强制手段替代教师的自省行为。这种强加于教师的被动反思,会事与愿违。管理者不能让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做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应付完成。
2.以学科组为基地,组建教师学习型组织。学科组是进行教学反思的基层组织,是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主要阵地。学科组,必须建立目标管理,而且要通过考评,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激活教研群体的主体精神,使之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学术风气。
3.加强组织建设,促进教学反思制度化、人性化。学校还要建立一套能激发教师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管理机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实行教师反思的过程中,学校要从管理者层次、教师教育者层次出发,把反思的概念深入人心地传递到教师层次,使教师能自觉自发地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教学和生活方式中,教师体会到作为教育者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实现了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所以,开展对“教学反思”的研究,不仅为教师为什么要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如何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为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提供方法与策略,具有更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对众多教案中的教学反思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内容全面而不深刻
通过调查分析不难发现,比较成形的教学反思在内容上一般都较为全面,大都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等角度进行论述,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多为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虽然全面但缺乏深刻性,给人的感觉很空泛。例如有一篇反思如是写道“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在动手操作中养成了合作的良好品质”。如果所有的教学反思都围绕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来展开,所有的教学反思都说来说去离不开同一个话题,套话空话连篇,显得过于机械化、程序化,而这种面面俱到的反思往往因为时间、精力的有限,而缺乏具体性、针对性、鲜活性和深刻性。
2.善于自我表扬,反思内容不够具体
教案中教学反思中描述教学中的成绩较多,善于自我表扬,而记录教学失误和不足的较少。研究数据显示,有58%的教学案例只记录教学的优点,而没有记录缺失和改进策略。对于教学,教师们就应该具有“鸡蛋里挑骨头”的执着精神,“不怕没有优点的案例,就怕没有缺点的案例”,不是说要在案例中故意制造缺点,而是要苦心挖掘案例中存在的不足,以图进步。
3.重教师而轻学生
所研究的教学反思表现出来一种鲜明倾向是: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的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的层面上,对“学生如何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这种做法是有局限性的。毕竟,教师的教最终应以学生的学为宗旨和归宿,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放逐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由于时间紧迫,部分学生未能完成任务”、“只有部分胆大的学生不断尝试动手,与老师一起完成动手操作部分,仍有一部分内向学生没有参与其中”等等问题经常出现。
4.重教学方法而轻教育观念
在写有教学反思的案例中,有86%关注教学方法。但其中,却只有17%关注到教育理念。这主要表现为反思的范围很狭窄,反思的层次也很低。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育人,教学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因此,教师的反思是否深刻,不能单看对教学问题的反思,还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是否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充分利用了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是否努力在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仅仅是为了分数下工夫。
教学反思也赋予了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创新的权利与机会,对教学怀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的教师会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中发现问題,进行研究,学会一些东西,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技能与能力逐步增强,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并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动力。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反思呢?
(一)教师自身进行有效教学反思的策略
1.增强问题与研究意识,提高教育理论素养。从本质上讲,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研究活动。因此,教学反思在客观上对作为反思实施主体的教师的问题与研究意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实际上就要求教师要以研究和探索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早已熟悉和习惯化了的教学工作。研究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
2.突出反思重点,勿求面面俱到。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应该专注于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一名教师觉得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不知如何创设情境,无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反思就应该集中在创设情境上,然后通过持续的借鉴——尝试——反思——改进,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如果教师觉得自己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则要结合教学实际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外,还要灵活综合运用,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3.注意教学反思的深度、广度和效度。教学反思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不断发展。因此,一个反思是否有成效,不仅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还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要看它是否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反思要注重学生信息素养与学习能力的提高,注重个人的专业成长,以体现科学素养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整体把握上的要求。
(二)通过校内管理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
1.学校领导对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促进作用。作为学校和管理者,面对教学反思,必须首先帮助教师明确认识,启迪他们内心深处对反思的渴盼,正确引领教师步入教学反思的轨道,乐于反思,善于反思。绝不能以简单的行政命令替代教师的认识觉醒,以强制手段替代教师的自省行为。这种强加于教师的被动反思,会事与愿违。管理者不能让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做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应付完成。
2.以学科组为基地,组建教师学习型组织。学科组是进行教学反思的基层组织,是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主要阵地。学科组,必须建立目标管理,而且要通过考评,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激活教研群体的主体精神,使之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学术风气。
3.加强组织建设,促进教学反思制度化、人性化。学校还要建立一套能激发教师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管理机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实行教师反思的过程中,学校要从管理者层次、教师教育者层次出发,把反思的概念深入人心地传递到教师层次,使教师能自觉自发地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教学和生活方式中,教师体会到作为教育者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实现了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所以,开展对“教学反思”的研究,不仅为教师为什么要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如何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为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提供方法与策略,具有更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