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封家书一份责任
列兵梁宗凯直接从贴身的迷彩服里掏出一封信,两页信纸被翻烂了,他用透明胶粘起来的。他说,很苦很累时,看一下就又有劲了。信是他正在补习的高三同学写的,是异性,但不是女朋友,21岁的小梁强调:是知心朋友。小梁说这话时样子非常可爱,一口白牙,满脸的幸福。
而列兵杜伦嘉的话简单实在:短信满了,就删了;电话挂了,就忘了;信,一直都在那里,一定会看许多遍。
将思念写在纸上,思念就有了质感和味道。
老兵杨钢是书信一族。从新兵连开始,他坚持每个星期写家信。后来,成了老兵,天天忙于军事比武、带兵,写信的频率就少了。但是,依然保持着每两个月至少写一封信的习惯,一写就是5年。每写一封信他都要赶上外出机会找邮局、买邮票,至少要花40分钟才能把写好的信寄出去。他说,慢慢地觉得每一封信都是一份责任。
战士写家信是部队的传统,而部队中秋、元旦、春节、新兵节点给战士家庭寄慰问信也成了部队的一种礼节和责任。五中队中队长陈文清介绍,每年中队都会在各大节日给每名战士家里寄去慰问信。战士家庭的回信率高达95%以上,有超过一半以上回信是战士父母一起签名落款的,可见重视程度。
一次书信一次成长
写信是另一种形式的感恩教育。一直以来,写家信成为新兵训练生活中的一项必备内容。
列兵许鸣入伍还不满3个月已经写了23封信,每一封信他都打草稿。许鸣说,写信时,他入伍以来的见闻感悟自然会与入伍前的行为举止交融,令他陷入沉思。
写家信也是一种缓解疲劳的有效方法。刚下连的新兵区海生说,新兵连时他非常不适应部队的快节奏生活和高强度训练,但担心家人牵挂,信里一个劲地说适应,并且保证坚持下去。他停顿了一会儿,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写着写着,自己都信了,就感觉没有刚写信时那种枯燥无力的状态了。”有7年带新兵经验的八中队中队长赵奉军介绍,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新兵写家信的时间通常会安排在训练量特别大之后,对战士鼓劲的作用一直很管用。
每名士兵都希望收到来信,都羡慕有信可看的战友。列兵吴兆安中午突然收到母亲的来信,一时蒙了,想看又不敢看:“收到信的战友几乎都是看完信就哭了,我担心自己也会哭,不敢马上看!”
于是,小吴揣着家信,直到晚上睡觉前两分钟才敢打开,果然还是躲在被子里偷偷地哭了。
吴兆安不好意思地将信递给笔者说:“就5个字,‘亲爱的儿子’。”
吴兆安说,妈妈从来没这样称呼过他,他一直以为这样的称呼只有电视里才会有。
每名官兵都渴望收到书信
每次通信员将新兵来信送到手里,新兵班长韦融丰就下一个口令:想看信的50个俯卧撑,开始!命令没下完,全班11名新兵早已齐刷刷地趴下,屡试不爽。
笔者发现,有90%以上的官兵愿意公开自己收到的信件,收到的信件普遍阅读次数在3次以上,而信件通常收藏在床头柜、枕头等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更有甚者是贴身携带的。新兵徐锋说,有时就只是看一下信封,知道有个东西在那里心里就满足了。
当然,其中也不乏女朋友的来信,这样的信是甜蜜的,通常当事人都特别乐意拿出来分享。内蒙古籍新兵王大鹏女朋友的6页近3000字来信就与战友们分享了不知多少次,以至于他的同班战友每人都能记得七八成。
要论知名度,海南籍新兵吴育旋的韩国励志明信片当之无愧数第一。那是表妹从韩国培材大学寄来的,历时一个多月。战友们都记得里面这几句话:
“在韩国,没进过部队的男人一般女人是不愿意和他结婚的,这是韩国的说法,哈哈!所以说,要是在韩国,你从部队出来后肯定会很抢手的!加油吧!”
无论科技怎样发达,信的力量是电话、视频等内容无法替代的,正因为此,笔者相信,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书信的往来还会继续。
年前,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与广东边防机动支队三大队举办了“明信片寄思乡”活动,200套官兵亲手书写的明信片寄往各自家乡。各大媒体纷纷聚焦,深圳多条地铁线的车载视频轮番播放此新闻,呼吁各界回归纸笔纯情年代,反响强烈。后来,市旅游局又给该支队赠送2000套明信片,让每一名官兵都提笔给亲友寄上一份情谊。
列兵梁宗凯直接从贴身的迷彩服里掏出一封信,两页信纸被翻烂了,他用透明胶粘起来的。他说,很苦很累时,看一下就又有劲了。信是他正在补习的高三同学写的,是异性,但不是女朋友,21岁的小梁强调:是知心朋友。小梁说这话时样子非常可爱,一口白牙,满脸的幸福。
而列兵杜伦嘉的话简单实在:短信满了,就删了;电话挂了,就忘了;信,一直都在那里,一定会看许多遍。
将思念写在纸上,思念就有了质感和味道。
老兵杨钢是书信一族。从新兵连开始,他坚持每个星期写家信。后来,成了老兵,天天忙于军事比武、带兵,写信的频率就少了。但是,依然保持着每两个月至少写一封信的习惯,一写就是5年。每写一封信他都要赶上外出机会找邮局、买邮票,至少要花40分钟才能把写好的信寄出去。他说,慢慢地觉得每一封信都是一份责任。
战士写家信是部队的传统,而部队中秋、元旦、春节、新兵节点给战士家庭寄慰问信也成了部队的一种礼节和责任。五中队中队长陈文清介绍,每年中队都会在各大节日给每名战士家里寄去慰问信。战士家庭的回信率高达95%以上,有超过一半以上回信是战士父母一起签名落款的,可见重视程度。
一次书信一次成长
写信是另一种形式的感恩教育。一直以来,写家信成为新兵训练生活中的一项必备内容。
列兵许鸣入伍还不满3个月已经写了23封信,每一封信他都打草稿。许鸣说,写信时,他入伍以来的见闻感悟自然会与入伍前的行为举止交融,令他陷入沉思。
写家信也是一种缓解疲劳的有效方法。刚下连的新兵区海生说,新兵连时他非常不适应部队的快节奏生活和高强度训练,但担心家人牵挂,信里一个劲地说适应,并且保证坚持下去。他停顿了一会儿,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写着写着,自己都信了,就感觉没有刚写信时那种枯燥无力的状态了。”有7年带新兵经验的八中队中队长赵奉军介绍,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新兵写家信的时间通常会安排在训练量特别大之后,对战士鼓劲的作用一直很管用。
每名士兵都希望收到来信,都羡慕有信可看的战友。列兵吴兆安中午突然收到母亲的来信,一时蒙了,想看又不敢看:“收到信的战友几乎都是看完信就哭了,我担心自己也会哭,不敢马上看!”
于是,小吴揣着家信,直到晚上睡觉前两分钟才敢打开,果然还是躲在被子里偷偷地哭了。
吴兆安不好意思地将信递给笔者说:“就5个字,‘亲爱的儿子’。”
吴兆安说,妈妈从来没这样称呼过他,他一直以为这样的称呼只有电视里才会有。
每名官兵都渴望收到书信
每次通信员将新兵来信送到手里,新兵班长韦融丰就下一个口令:想看信的50个俯卧撑,开始!命令没下完,全班11名新兵早已齐刷刷地趴下,屡试不爽。
笔者发现,有90%以上的官兵愿意公开自己收到的信件,收到的信件普遍阅读次数在3次以上,而信件通常收藏在床头柜、枕头等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更有甚者是贴身携带的。新兵徐锋说,有时就只是看一下信封,知道有个东西在那里心里就满足了。
当然,其中也不乏女朋友的来信,这样的信是甜蜜的,通常当事人都特别乐意拿出来分享。内蒙古籍新兵王大鹏女朋友的6页近3000字来信就与战友们分享了不知多少次,以至于他的同班战友每人都能记得七八成。
要论知名度,海南籍新兵吴育旋的韩国励志明信片当之无愧数第一。那是表妹从韩国培材大学寄来的,历时一个多月。战友们都记得里面这几句话:
“在韩国,没进过部队的男人一般女人是不愿意和他结婚的,这是韩国的说法,哈哈!所以说,要是在韩国,你从部队出来后肯定会很抢手的!加油吧!”
无论科技怎样发达,信的力量是电话、视频等内容无法替代的,正因为此,笔者相信,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书信的往来还会继续。
年前,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与广东边防机动支队三大队举办了“明信片寄思乡”活动,200套官兵亲手书写的明信片寄往各自家乡。各大媒体纷纷聚焦,深圳多条地铁线的车载视频轮番播放此新闻,呼吁各界回归纸笔纯情年代,反响强烈。后来,市旅游局又给该支队赠送2000套明信片,让每一名官兵都提笔给亲友寄上一份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