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从古至今,都被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人才。如果修筑长城,人才就是基石;如果建设大厦,人才就是栋梁。而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之下,人才堪称第一生产力。人才力量跟不上,科技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们就开始将为全国泌尿外科培养人才放在了建设纲领上。“到2020年,我国泌尿外科力争达到国际水平”,郭应禄院士1998年提出的奋斗目标言犹在耳,新的蓝图又被规划了出来,他们想要的已经是“亚洲一流”和“世界领先”。
于他们,2015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走进了第20个生日,“将才工程”也要满13岁了。20年如一日,从这里,走出了一批批的人才和将才,支撑起中国泌尿外科事业发展的脊梁。
引子
“历史也许被湮灭,但情怀不会”
这是一门古老的科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五十二医方》中就有关于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记载。唐代起,孙思邈曾以葱管为病人导尿的故事广为流传,孙思邈也成为发明软管导尿术的第一人。
这也是一个新兴的学科。虽然中国早期关于泌尿外科的记载远远早于西方文献,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专门学科,直到上世纪中叶,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的泌尿外科事业才开始真正发展起来。
196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开始监管科学、文教,他提出要在高校中设立科研机构的构想。第二年,北京医学院北大医院(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大,独立建院并更名为北京医学院)决定成立泌尿外科研究室,而为研究室选定的领头人是吴阶平——中国泌尿外科奠基人。
在中国泌尿外科发展史上,吴阶平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上世纪50年代中期,北京医学院北大医院在总论外科、系统外科和临床外科3个教研组内设置了泌尿外科专业病床。吴阶平、沈绍基和孙昌惕又分别负责这3个教研组内的泌尿外科工作。
在中国泌尿外科整体水平与国外天差地别的年代,吴阶平表现出了过人的实力。他根据248例肾结核的临床资料,结合双侧肾结核晚期患者的尸体解剖检查,提出“一侧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理论,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这一创见,被认为是国际泌尿外科学领域的一次突破性进展,引发了国际泌尿外科学界的轰动。
尽管建国之初,中国有关泌尿外科的书籍和文献寥寥无几,但凭着谢元甫、吴阶平、施锡恩、虞颂庭、熊汝成等前辈科学家的努力,还是于百废待兴的窘境中,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四川等地建立起泌尿科,很快遍及全国。对于吴阶平一辈的科学家来说,他们最大的追求不是一花独放,而是满园春色。这是一种情怀,是他们心中隐藏的火苗。
“当时吴阶平已经调离北大,去筹备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了,学校还是请他回来做泌尿外科研究室主任。”郭应禄院士说,“现在我们泌尿外科研究所里的年轻人对这段历史印象不深。为什么呢?因为马上就进入文革时期了,研究室没有做太多事情。”
新成立的泌尿外科研究室在文革的风雨中沉寂下来,似乎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可吴阶平和郭应禄心里的那团“火”却没有被浇灭,而是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烧的更达高潮。1978年,进一步创立了北京医学院泌尿外科研究所,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这段曲折之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一直走在中国泌尿外科的前端,以一种稳健的态度,逐渐发展成一所集医、教、研、防于一体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泌尿外科中心。而泌尿外科研究所也被认为是新中国泌尿外科事业的发源地和领导者。
达则兼济天下
“人才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们为国家培训”
对于中国泌尿外科的先行者们来说,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中国刚刚从十年文革跨步到改革开放。
“十年动乱期间,中国出现了十分严重的人才断层。”郭应禄以“荒废”来形容那段岁月。被公认为我国泌尿外科和男科新一代学科带头人的他,文革期间一度成为烧伤科专家,直到文革结束才重返泌尿外科。眼看着可以大展拳脚,他却发现,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展开,一股汹涌的出国热也出现了,本土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断层和人才流失交替发生,直接导致当时中国人才青黄不接,尤其是泌尿外科,急缺业务和研究骨干。”
那是一个初面革新的年代,也是一个人才空虚的年代。双刃剑之下,人才成为中国泌尿外科事业最关键的挑战。
80年代末,《吴阶平泌尿外科学》定稿会在烟台举行。一天,吴阶平把郭应禄叫过来聊天,聊的就是中国泌尿外科的现状。作为吴阶平的嫡传弟子,郭应禄自然是知无不言,把心里沉积了许久的想法一股脑倾诉给自己的导师。师徒俩一直讨论到凌晨一点多,最终做出了一个决定——要以泌尿外科研究所为平台,为中国泌尿外科人才的培养出力。
“从烟台回来后,我们尝试在宣武医院、同仁医院等单位设点,主要是专家过去坐门诊、巡诊和参加手术一类的工作,效果不够满意。”那时,郭应禄已经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兼任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长。然而,在“试水”的过程中,他感觉到与中国泌尿外科对人才的亟需来说,这些法子实在是太慢了,跟不上泌尿外科发展的脚步。
还能怎么做?这个问题一直盘亘在吴阶平和郭应禄心底。
1994年,第一届“吴杨奖”(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在杭州颁奖。与此同时,美国默沙东制药公司的代表恰好也在杭州参加开会。听说“吴杨奖”的消息后,他们找到郭应禄,希望能够被引荐给吴阶平。
会面后,默沙东代表表示,愿意为中国泌尿外科培训做点贡献,支持中国每年派遣2?3人赴美留学。此前,他们曾与中国政府达成技术转让许可协议,向中国转让当时最为先进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生产技术。而默沙东(中国)有限公司也在1992年成立。因此,默沙东传递出这种善意,也并非一时兴起。 听到默沙东代表的话,吴阶平与郭应禄心中一喜,或许以前他们想要做的事可以从这里找到转机。然而,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疑问:每年去美国实验室2个人,能学到什么?
按照美国当时的规定,外国人在泌尿外科只能学习基础研究,不能接触临床。
默沙东代表的答案出来,吴阶平与郭应禄很难不失望。泌尿外科研究所不是没派过骨干去欧美学习,郭应禄和顾方六等人都曾走出去过。“学习基础研究的渠道已经打通了,关键还在于临床。”对于他们的希望,默沙东代表表示无能为力,一个企业还干涉不了美国政府的行为。
郭应禄紧接着出了一个主意——由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出面建立一个培训中心,默沙东公司来资助培训。“我当时说,如果你们觉得中国的泌尿外科力量不足,可以请外国专家来中国讲,就不会触碰到美国政府对外国人学临床的忌讳。这样的话,一个老师可以教很多人。而且,中国也有不少有经验的医生来主讲,可以促进中外泌尿外科研究的交流。”
此计一出,默沙东方面也没有异议。众所周知,吴杨奖是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利用社会资源与与强生公司所属的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举办的。吴阶平、郭应禄代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研究所与默沙东方面敲定主张后,又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也请了过来,组成了三方联合的阵势。
经过前期的准备,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培训中心在1995年正式成立(2004年更名为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吴阶平担任中心名誉主席,郭应禄担任中心主任,负责全国泌尿外科医师的培训工作与实施。当年4月,郭应禄主持了培训中心的第一次专家委员会会议。列席专家委员会的10位成员分别为:吴阶平、郭应禄、顾方六、梅骅、马腾骧、周志耀、候树坤、唐孝达、鲍镇美、张心湜。其中,除吴阶平、郭应禄、顾方六为泌尿外科研究所的“土著”外,其余分别为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的著名专家,台湾泌尿科泰斗张心湜更是应邀从台湾阳明大学而来。
此后,他们主动承担起一流大学、重点学科对社会的责任,大力为全国泌尿外科培养知识面广、工作能力强、素质好并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骨干。1997年郭应禄提出了启动泌尿外科“人才工程”,通过为期6?9个月的长期培训班,为全国各地培养19名学术带头人,有3000余名主治医师以上的骨干参与了专题培训班。自1999年4月5日起,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医生之友》栏目合作,开设“医生课堂”,聘请专家进行泌尿外科(含男科学)系列讲座,每年进行52期,每期半小时。每周多次播放,以达到对基层专业医生的普及教育。第一年覆盖了7663人,第二年覆盖了15630人,包括网络教育共覆盖了3万多基层医生,学员遍及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包括西藏、香港、澳门、台湾的学员)。
一个承载着时代责任感的巨型“航空母舰”就此起航了。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要达到国际水平,中国真正奇缺的是将才”
“人才工程”实施后,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推行的多为“通识教育”,基本原则就是针对欠缺之处,“基础不足补基础,临床不足补临床”。
然而,要培养出中国泌尿外科领域真正的“明日之星”,单靠“人才工程”还是动力不够。“还得要专门培养科主任级的领军人才”,这个想法,在郭应禄心里不是一两日了。
早在1998年,他就就上海举行的全国学术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我国泌尿外科力争在2020年达到国际水平。在当时,这种提法不可谓不大胆,站在20世纪末,即使马上要看到千禧年的曙光,对大多人来说,2020依然是一个梦幻般遥远的年代。
当然,既然敢如此“放言”,郭应禄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他认为,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精英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一流的领军人物才能带出高水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团队,创造出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就,催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学科领域和全新产业。2001年初,在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专家委员会上,郭应禄郑重提出了“将才工程”计划,重点对科主任级专业骨干进行培训,举办“博士生导师培训班”“热点话题高端论坛”“境外培训”等,造就战略科学家和拔尖人才队伍,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领军人物,促进全国泌尿外科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我们不止一次讨论过这个设想,但那次是最坚决的。”郭应禄回忆道。他的计划得到了专家委员的支持,首届吴杨奖获得者、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教授马腾骧甚至有些夸张地说“举双手双脚赞同”。
在这群国内最顶尖的泌尿外科专家看来,决定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我国实行博士研究生教育后,博士点增加,博士生数量也在增加,但经过培训的博士生导师却寥寥无几。如果导师本身就没受过培训,那怎么才能保证学生的质量呢。”2002年,培训学院在湖南举办了第一期博士生导师培训班,报名参加者达到两百多个,而按照他们事前的调查,泌尿外科领域内的博导只有八十几个。对于学科内人才追求进步的意识,他们甚感欣慰。
为了还原当年的课程讲授情况,郭应禄特意拿出一本《泌尿男生殖系肿瘤》来举例,这是他们当年以讲义为基础编写的著作之一。在这部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课程节奏是从第二篇才开始讲述专业知识,如: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顾方六的“膀胱肿瘤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鲍镇美“尿路上脾性肿瘤的诊断”,台湾阳明大学张心湜“经尿道切除膀胱癌”等。那么,开篇要讲什么呢?用郭应禄的话说,是“思想教育”。该系列课程就是从吴阶平的“21世纪临床医学”和“对成长的体会”开始的,裘法祖、虞颂庭等前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科研方法、职业道德,分享成功经验等,将对职业的热爱和对研究的精益求精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后来,我们要出版著作。隔三差五就能接到这些专家的电话,问是否付印,如果没有,他们还有些地方需要修改,或者有新的知识点需要补充。”郭应禄至今还为此感动。这些年来,培训学院的专家委员们几乎每年都要编写教材,再累计成书,作为经验总结和学术交流的专著,同时也纳入部分学员的宝贵经验,成为一时之经典。 2001年10月初,培训学院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办了首次热点话题高端论坛,为期2天,当期主题是有关国际前列腺癌的热点问题。参加者是来自全国医学院校的科主任20人,而与他们面对面交流的导师,除了国内的七位专家,还有来自荷兰、美国、英国的前列腺癌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使我国年轻的科主任们有机会与国际顶尖专家面对面对话,收获极大。
2002年6月21日—30日,首批3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泌尿外科主任和年轻的骨干医师赴宝岛台湾参加培训。在专家委员之一、台湾阳明大学校长张心湜院士的推动下,台湾同道给予了学员无私的帮助。
这一切,都为“将才工程”计划开了个好头。但“将才工程”要做的不止这些。
“如果文章被选在国际会议上宣读,作者却出不起路费,我们出;如果在国际期刊发表文章,出不起版面费,我们还出。”郭应禄说。
与此同时,“将才工程”在“境外培训”上有了新的拓展。2001年6月5日,郭应禄院士亲赴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泌尿外科,并参加了美国泌尿外科年会,与Skinner教授会面并达成共识,确定了培训计划。随后,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医学院泌尿科的专家们回访北京,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表演了根治性肾癌切除术,根治性膀胱切除及尿流改道术,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等手术。专家们所展示的精湛技术给中国同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Skinner教授的手术,更是被称赞为“干净、漂亮”得如同“艺术品”。这是中国泌尿外科高层次培训班的开始,也为“将才工程”培训班赴美国学习拉开了序幕。此后,“将才培训班”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迈阿密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医学院、休斯顿医学中心M.D.Anderson癌症中心和Baylor医学院等著名大学遍地开花,赢得了美国泌尿外科学界的认可和尊重。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世界著名泌尿外科专家Walsh教授,最拿手的要数前列腺癌根治手术,是世界上首个创造性发明手术同时保留性神经的学者。学员参观手术时,他会在手术之前把病人的病症特色以及手术中的所有注意事项都提前讲清楚,手术过程中允许学员提问,手术之后还要就整个手术过程来和学员讨论。这种事无巨细的风格,使学员们过目难忘,回国之后就能完美地进行手术。不过,Walsh教授最初接受邀请时,对中国泌尿外科的整体水平观感平平。学员们在霍普金斯,都会拿到厚厚的讲义。哪怕只有五分钟的讲述,Walsh教授也会找人打印出来,生怕他们听不懂英文,方便他们课后温习。
一次培训班走过来,Walsh教授对中国学员大大改观,甚至在不同场合都大赞“中国医生好”。“他为泌尿外科将才学习班每位学员有如此好的英语而惊讶;为对学术报告后热烈而深入的讨论而叫好;为中国医生如此勤奋和刻苦,抓紧每一个机会学习的勤学精神而感动;也为这些来自中国各大教学医院的学术带头人还能够组成如此团结的精英学员团队而感叹。”在与Walsh教授沟通后,郭应禄得到了这样的答案,“他说这在美国是绝对做不到的,也愿意继续参与我们的工作,和中国医生继续交往。”
2004年第8期将才培训班活动结束后,Walsh教授把自己的专著送给每一位学员。而学员们离开后的几天中,霍普金斯医院的医生们谈论最多的就是中国的泌尿外科医生。Walsh教授在随后的会议中表示,他们会在2005年派出3批医师(包括他本人)前来中国与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进行互动学术交流。
“有一次我们交流,他得知国内很多医生都看不到由他本人做前列腺癌根治(保留性神经)手术光盘后,主动表示要赠送一批给中国的泌尿外科医生。我说要真正有效果,至少需要1000张,结果他一下就寄来了1500张光盘。”
Walsh教授对中国泌尿外科看法的转变,与“将才工程”的初衷不谋而合——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将才工程”搭建起来的,是一座建立在学术沟通基础上的桥梁。同样在2005年,美国南加州大学Skinner教授也派出几名医师到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讲课和手术表演。
经过13年的积累与沉淀,“将才工程”已经开辟了美国、新加坡、法国、韩国和日本和台湾地区等培训基地,27期出境培训培训855人次(美国23期、新加坡1期、韩国1期、法国1期、日本1期);共举办4期博士生导师培训班,培训了千余名来自于全国各地泌尿外科学界的顶尖学者和专业骨干;举办热点话题前列腺癌高端论坛2期,培训220人。
泌尿外科的“黄埔军校”
“总有一种力量驱使人不断寻求先进、创新、卓越”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精神抖擞,总有一种力量驱使我们不断寻求先进、创新、卓越。这种力量来自这个团队,来自‘将才工程’的每一个学员。”2012年,在“将才工程”启动十周年之际,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副院长、“将才工程”培训班班长梁丽莉这样写道。
2002年10月,梁丽莉带领第一批25名中青年泌尿外科专家前往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开始了“将才工程”启动后的第一次境外培训。此后的13年,她每次带队出行,参与到境外培训班的活动中。
“境外培训”是“将才工程”中尤为重要的一项。“走出去、请进来”,自郭应禄最初提出“将才工程”的设想时,就已经天然具有这种开放的前瞻性。然而,走到境外之后到底要学什么,他期待学员们身临其境之后能够有更深刻的领悟。
“将才工程”境外培训班的学员均为主任级及以上骨干,他们的出行,是为了新的知识与技术,也是为了学到现代科室管理和专科医师培训知识。但郭应禄希望他们的视野能够看到更广阔的地方。“将才工程”刚开始的时候,国家还拿不出多少钱来送将才班的学员出国深造,但以郭应禄为首的班底一直坚持“免费”的策略,除了向社会募集资金外,郭应禄本人也默不作声地向“将才工程”捐款。2004年,郭应禄就拿出了自己的专利奖金20万元,知情人询问缘由时,他也只是微微一笑:只要能把中国泌尿外科水平搞上去,这算不得什么。这些年来,算上奖金和稿酬,他已经陆续捐出了近百万。对一个学者来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 “有一次,我也跟着学员一起参加境外培训。十天之后的总结会上,他们请我发言。我就讲了一个关于‘七点半’的故事。”郭应禄说。所谓的“七点半”故事,发生在培训班某次在休斯敦的活动中。当时,休斯敦医学中心给学员定的参观手术时间是上午9:30,为了按时到达,学员们预约了宾馆早上7:30的“叫醒”服务。“可是,你们知道7:30在当地医院中象征着什么吗?”郭应禄顿了一下,继续说,“7:30时,人家的外科医生已经结束了手上所有的准备工作,马上就要进手术室做手术了。”
全身心投入、兢兢业业工作的敬业精神,为我国泌尿外科事业做贡献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及一心为国的凝聚力,郭应禄认为,他们可以学到很多原本没有料到的东西,比如职业自豪感。他举例,南加州大学Skinner教授和迈阿密大学Soloway教授都以自己擅长的手术名称或者专业名称的英文缩写当做车牌号;Walsh教授的艺术家妻子则专门根据他的专业特色设计了一款红色领带,后来但凡霍普金斯大学泌尿外科的例会或者其它集体活动,Walsh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就会不约而同地系上这款领带。“他们分别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专业的热爱,并且‘得意’于自己的创意。咱们也得提倡自豪感。白衣天使不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称号,而应该普遍到对13亿人日常健康的维护上,如果我们都不爱惜自己的职业,又怎么奢望别人去尊重和理解?”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丁强也对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的经历念念难忘,“泌尿外科的住院医生培养5年,这些住院医生每天早上6点左右到病房,开始观察病人、记录病史,学习Camphbell Urology和病例讨论,然后参加手术。手术结束后回病房处理后续的观察、换药等等,都要晚上8—9点钟离开病房,晚上还要继续学习。这样长期而艰苦培养出的专科医生在精神上、专业上和体力上都是出类拔萃的。”
丁强还感受到对方医院在管理上十分注重各个流程和环节的严密,最大限度杜绝医疗差错。“这是我第一次面对面接触美国医院的严格管理,第一次感受到JCI管理原则的运行。”时任科主任的他深受震撼,将点点滴滴的体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日常的管理运行中,逐渐成长为华山医院副院长和院长,终于推动华山医院成为中国第一个通过JCI认证的国有公立医院。
丁强的经历并非独一份。现任第二军医大学校长的孙颖浩刚加入“将才工程”时也只是长海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他在后来不无感慨地说:“我的点滴进步仅仅是中国泌尿外科界无数受惠于‘将才工程’的中青年学者的一个缩影。所有学员都深深铭记‘将才工程’带给他们个人和学科的变化。”
站在13周年的节点上,盘点“将才工程”学员的现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院长王平、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徐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黄翼然、北京朝阳医院院长邢念增……“将才工程”成就的不仅是学员的事业,更是中国泌尿外科的发展,也因此,“将才工程”被学员们尊称为中国泌尿外科界的“黄埔军校”,郭应禄自然成了他们心目中的“校长”。
这位“校长”向来不乏雄心。2000年,他又有了新的想法——在国际闻名的美国泌尿外科年会(AUA)上成立华语会场。听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可2006年美国泌尿外科年会举行时,华语会场竟然真的成了现实。直到如今,美国泌尿外科年会每次召开的第一天,都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泌尿外科专家。“将才工程”的影响力终于发扬到了世界泌尿外科学界。
但“将才工程”的专家导师们并没有自矜自骄,正如张心湜一般,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培养出来的“将才”,能够像种子一样遍撒全中国,在各地开花结果,培育出更多优秀的泌尿科专家。
中国梦在于世界一流
“这将是一场持久、浩大、艰巨的宏伟工程”
从1998年起,郭应禄提出的“2020目标”就已经成为全国泌尿外科的奋斗目标。不过,他们并没有等太久,到2010年,我国泌尿外科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水平上都已经达到国际水平!
“但是在欣慰之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达到国际水平’是指大城市、大医院的水平,而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差异很大,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甚至还在缺医少药的状况下。新医改方案的实施虽给予极大的重视、支持,但要使全国泌尿外科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任务还很艰巨。”郭应禄说。
他认为,“将才工程”是扶植中国泌尿外科人才发展的一个高峰,却并非是终点,即便将来不再做“将才工程”,“也有的是工程可以做”。
“将才工程”13年,他已经开始思考以后的路,想的最多的就是“专科医师培训”,这是缩小地区差距,使学科在高水平起点上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他的想法,临床医学应该不在设置专科硕士、博士学位,取而代之的最高职业标志就是专科医师证。颁发标准借鉴美国的风格,只在八年制毕业生中给予医学博士(MD)学位,五年制毕业后如果后续的三年住院医师培训合格也可获颁MD学位。这样一来,医学教育体制自然也会发生变化,只保留五年制及少数八年制,取消六、七年学制,使之更为标准化。当然,科研型学位(Ph.D)也不再与临床医师资格挂钩。“现在北京、四川、上海等地政府已经开始试点,培训细则也已经制定,只是相关配套法规尚未出台。”他陈述着自己的观点。
然而,如果将中国泌尿外科比作一个人,创新是“这个人”的一条腿,科普则是“这个人”的另一条腿。针对泌尿外科的科普工作,郭应禄启动了创普健康工程,以期对基层和民营医院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科普也应该与时俱进,我们是泌尿外科,但是泌尿外科的科普不应该一直在讲肾长在什么地方,而应该讲一下泌尿外科有什么创新,提高老百姓的科技知识水平,让他们对我国的泌尿外科医疗有信心。”换句话说,他希冀的是“高层次的科普”,而非过于简单的“1 1=2”。
在郭应禄的宏图上,他们会和北大深圳泌尿所联手启动“国际泌尿生殖系肿瘤基因组学计划”。“在这条路上,我们和世界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才有可能真正走在世界前面。”他相信,此项工作会衍生出有利于早期诊断、疾病演变及个体化治疗的有益指标,也会吸引一些国外学者参与,为肿瘤诊治预防做出贡献,以实现在重大研究项目中由跟随欧美到引领国际的重大转变。 抓转化医学、继续扩大国家重点学科队伍、加强国际间学术交流、成立泌尿外科发展基金会……2020年的中国泌尿外科是什么模样?21世纪末的中国泌尿外科又会是怎样的面貌?此时此刻,能够想象,却还有诸多意料之外。一重一重的目标最终都还是化作那一句“亚洲领先,世界一流”,但漫漫征程,即使真的只能在百年之外,他们也相信终会实现,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的理想,而是全体泌尿外科将才们的“中国梦”。
年过85岁的郭应禄院士心中还有另一想法,为了迎接生命科学第三次革命——融合科学。他积极参与并建立微能量医学器官功能修复医学,让我国学者不但要参与且做此项事业的引领者,希望政府支持,更多人参与。
他们说
曾经,“将才工程”十周年,他们写下共同度过的时光
十年磨一剑!2002年,我还是长海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作为首批赴美国“将才工程”学员,参加了在南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举办的学习和培训。时隔十年,往事依然历历在目。此次“将才工程”的学习对我在科学创新、学科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将所学所闻所见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使我一步步成长,成为长海医院副院长、院长和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其实,我的点滴进步仅仅是中国泌尿外科界无数受惠于“将才工程”的中青年学者的一个缩影。所有学员都深深铭记“将才工程”带给他们个人和学科的变化,也都深深感受到,郭老不仅是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承前启后的重要领头人,更是我国泌尿外科事业具有战略眼光的重要领路人!
——孙颖浩 第二军医大学校长
由衷感谢郭老的高瞻远瞩,创立“将才工程”,为我国泌尿外科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精英和管理人杰。我作为泌尿外科“黄埔军校”的一名学生,也将永远铭记和拥戴我们尊敬的郭应禄“校长”。
——丁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
“将才工程”是我国医学继续教育的一种创新,“将才工程”的十年是我国泌尿外科发展最快的十年,为我国泌尿外科水平的提高以及在短时间内缩短与国际最先进水平的距离发挥了重要作用。
——徐勇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
十年来,“将才工程”已经培训了近千名来自于全国各地泌尿外科学界的顶尖学者和业务骨干。工程创立时的初衷理念之花已经结出累累硕果。当年的青年已经成为骨干,骨干已经成为专家,专家已经成为领军人物,专业知识与管理理念的共同融合、交织碰撞又造就了医院管理者……这些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引领着中国泌尿外科事业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其影响力之大已经超越了学科的范畴,其覆盖面之广已经突破了地域的界限,真真正正成为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医疗卫生行业的“黄埔军校”。
——王平 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
“将才工程”让我认识到:学科发展必须保持合作奉献的团队精神,坚持规范精细的临床工作原则,建立学习创新体系方可保证科室的可持续发展。
——黄翼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
“将才工程”走过的十年,我觉得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是可以明显看到有巨大的变化:一是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差距在缩小,过去沿海地区大城市和内陆地区的大城市都存在着技术上的明显差距,现在这方面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即使一些中等城市也能开展泌尿外科领域中高难度的手术,如腹腔镜、经皮肾镜和输尿管镜等微创技术已经相当普遍。二是我们与国际上的差距在缩小,参加国际会议的中国人多了,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大家也很平常的去出席了,我们有的年轻教授还在国际会议上作主题发言,还有的可以受邀去国外“表演”手术;我们与国外的大学或医院在课题合作上也在成倍增加、合作研究的内容和水平都很高。尤其是一些规模大、规格高的国际会议都可以在我国举办,这个变化是巨大的,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三是学术活动活跃了,交流频繁了,全国学术年会、专题会议,大区学术年会、市级学术年会、省间学术会议,国内外交流会、讨论会、论坛等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似乎国家变“小”了、地球变“小”了,时间也不够用了。
——张元芳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原院长
“将才工程”不但注重培养了学员的业务能力,还非常重视道德修养的提高。郭应禄院士多次嘱咐大家要注意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期望大家成为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在台湾学习时,张心湜院士带领大家参加学术会议、指导大家机器人操作,张校长忙前忙后,可以体会到他老人家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都教给大家。还有一件事令所有学员都十分感动,张校长带领我们参观了多家医院泌尿外科,介绍了科室建设及运行情况。每参观完一所医院,张校长总是先送大家上大巴车,之后他乘小车赶奔下一所医院,提前在下一家医院门口迎候我们。一个德高望重的令我们尊重的前辈,就这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大家怎能不为之感动?我们就在这些细微之处感受到医学大家的风范及对我们这些泌尿晚辈的厚爱。前辈们用自己的点点滴滴的工作感化着我们、教育着我们,作为被寄予厚望的中国泌尿外科医生该怎样做事、怎样做人、怎样将前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邢念增 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北大泌尿外科“将才工程”培训班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次这样大规模派出中国医学界精英有组织地到先进国家学习。这种特别的培训班极大地提高了中国泌尿外科水平,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壮举!
一个事业的创建和成功,关键是创建人和领头人,再就是全体创业人员的勤奋和努力。回顾“将才工程”的历史,由于郭应禄教授的这种远大和卓越的胸怀,他所创立的中国泌尿外科“将才工程”培训班培养了一代优秀的中国泌尿外科精英。今天的中国泌尿外科已在许多方面赶上世界水平,这是郭应禄院士在中国医学史上和泌尿外科发展史上建立的永远的历史功勋和丰碑!可以讲,中国这一代的泌尿外科医生都是在恩师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
——谢会文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KECK医学院泌尿外科研究所
将才岁月荡真情,精英齐聚谋共赢。
赶超世界展雄心,脚踏实地报国行。
十年培训涌精英,百年大业帷幄定。
人才辈出万象新,中国泌外前程锦!
——王共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人”,从古至今,都被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人才。如果修筑长城,人才就是基石;如果建设大厦,人才就是栋梁。而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之下,人才堪称第一生产力。人才力量跟不上,科技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们就开始将为全国泌尿外科培养人才放在了建设纲领上。“到2020年,我国泌尿外科力争达到国际水平”,郭应禄院士1998年提出的奋斗目标言犹在耳,新的蓝图又被规划了出来,他们想要的已经是“亚洲一流”和“世界领先”。
于他们,2015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走进了第20个生日,“将才工程”也要满13岁了。20年如一日,从这里,走出了一批批的人才和将才,支撑起中国泌尿外科事业发展的脊梁。
引子
“历史也许被湮灭,但情怀不会”
这是一门古老的科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五十二医方》中就有关于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记载。唐代起,孙思邈曾以葱管为病人导尿的故事广为流传,孙思邈也成为发明软管导尿术的第一人。
这也是一个新兴的学科。虽然中国早期关于泌尿外科的记载远远早于西方文献,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专门学科,直到上世纪中叶,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的泌尿外科事业才开始真正发展起来。
196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开始监管科学、文教,他提出要在高校中设立科研机构的构想。第二年,北京医学院北大医院(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大,独立建院并更名为北京医学院)决定成立泌尿外科研究室,而为研究室选定的领头人是吴阶平——中国泌尿外科奠基人。
在中国泌尿外科发展史上,吴阶平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上世纪50年代中期,北京医学院北大医院在总论外科、系统外科和临床外科3个教研组内设置了泌尿外科专业病床。吴阶平、沈绍基和孙昌惕又分别负责这3个教研组内的泌尿外科工作。
在中国泌尿外科整体水平与国外天差地别的年代,吴阶平表现出了过人的实力。他根据248例肾结核的临床资料,结合双侧肾结核晚期患者的尸体解剖检查,提出“一侧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理论,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这一创见,被认为是国际泌尿外科学领域的一次突破性进展,引发了国际泌尿外科学界的轰动。
尽管建国之初,中国有关泌尿外科的书籍和文献寥寥无几,但凭着谢元甫、吴阶平、施锡恩、虞颂庭、熊汝成等前辈科学家的努力,还是于百废待兴的窘境中,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四川等地建立起泌尿科,很快遍及全国。对于吴阶平一辈的科学家来说,他们最大的追求不是一花独放,而是满园春色。这是一种情怀,是他们心中隐藏的火苗。
“当时吴阶平已经调离北大,去筹备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了,学校还是请他回来做泌尿外科研究室主任。”郭应禄院士说,“现在我们泌尿外科研究所里的年轻人对这段历史印象不深。为什么呢?因为马上就进入文革时期了,研究室没有做太多事情。”
新成立的泌尿外科研究室在文革的风雨中沉寂下来,似乎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可吴阶平和郭应禄心里的那团“火”却没有被浇灭,而是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烧的更达高潮。1978年,进一步创立了北京医学院泌尿外科研究所,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这段曲折之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一直走在中国泌尿外科的前端,以一种稳健的态度,逐渐发展成一所集医、教、研、防于一体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泌尿外科中心。而泌尿外科研究所也被认为是新中国泌尿外科事业的发源地和领导者。
达则兼济天下
“人才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们为国家培训”
对于中国泌尿外科的先行者们来说,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中国刚刚从十年文革跨步到改革开放。
“十年动乱期间,中国出现了十分严重的人才断层。”郭应禄以“荒废”来形容那段岁月。被公认为我国泌尿外科和男科新一代学科带头人的他,文革期间一度成为烧伤科专家,直到文革结束才重返泌尿外科。眼看着可以大展拳脚,他却发现,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展开,一股汹涌的出国热也出现了,本土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断层和人才流失交替发生,直接导致当时中国人才青黄不接,尤其是泌尿外科,急缺业务和研究骨干。”
那是一个初面革新的年代,也是一个人才空虚的年代。双刃剑之下,人才成为中国泌尿外科事业最关键的挑战。
80年代末,《吴阶平泌尿外科学》定稿会在烟台举行。一天,吴阶平把郭应禄叫过来聊天,聊的就是中国泌尿外科的现状。作为吴阶平的嫡传弟子,郭应禄自然是知无不言,把心里沉积了许久的想法一股脑倾诉给自己的导师。师徒俩一直讨论到凌晨一点多,最终做出了一个决定——要以泌尿外科研究所为平台,为中国泌尿外科人才的培养出力。
“从烟台回来后,我们尝试在宣武医院、同仁医院等单位设点,主要是专家过去坐门诊、巡诊和参加手术一类的工作,效果不够满意。”那时,郭应禄已经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兼任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长。然而,在“试水”的过程中,他感觉到与中国泌尿外科对人才的亟需来说,这些法子实在是太慢了,跟不上泌尿外科发展的脚步。
还能怎么做?这个问题一直盘亘在吴阶平和郭应禄心底。
1994年,第一届“吴杨奖”(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在杭州颁奖。与此同时,美国默沙东制药公司的代表恰好也在杭州参加开会。听说“吴杨奖”的消息后,他们找到郭应禄,希望能够被引荐给吴阶平。
会面后,默沙东代表表示,愿意为中国泌尿外科培训做点贡献,支持中国每年派遣2?3人赴美留学。此前,他们曾与中国政府达成技术转让许可协议,向中国转让当时最为先进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生产技术。而默沙东(中国)有限公司也在1992年成立。因此,默沙东传递出这种善意,也并非一时兴起。 听到默沙东代表的话,吴阶平与郭应禄心中一喜,或许以前他们想要做的事可以从这里找到转机。然而,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疑问:每年去美国实验室2个人,能学到什么?
按照美国当时的规定,外国人在泌尿外科只能学习基础研究,不能接触临床。
默沙东代表的答案出来,吴阶平与郭应禄很难不失望。泌尿外科研究所不是没派过骨干去欧美学习,郭应禄和顾方六等人都曾走出去过。“学习基础研究的渠道已经打通了,关键还在于临床。”对于他们的希望,默沙东代表表示无能为力,一个企业还干涉不了美国政府的行为。
郭应禄紧接着出了一个主意——由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出面建立一个培训中心,默沙东公司来资助培训。“我当时说,如果你们觉得中国的泌尿外科力量不足,可以请外国专家来中国讲,就不会触碰到美国政府对外国人学临床的忌讳。这样的话,一个老师可以教很多人。而且,中国也有不少有经验的医生来主讲,可以促进中外泌尿外科研究的交流。”
此计一出,默沙东方面也没有异议。众所周知,吴杨奖是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利用社会资源与与强生公司所属的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举办的。吴阶平、郭应禄代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研究所与默沙东方面敲定主张后,又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也请了过来,组成了三方联合的阵势。
经过前期的准备,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培训中心在1995年正式成立(2004年更名为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吴阶平担任中心名誉主席,郭应禄担任中心主任,负责全国泌尿外科医师的培训工作与实施。当年4月,郭应禄主持了培训中心的第一次专家委员会会议。列席专家委员会的10位成员分别为:吴阶平、郭应禄、顾方六、梅骅、马腾骧、周志耀、候树坤、唐孝达、鲍镇美、张心湜。其中,除吴阶平、郭应禄、顾方六为泌尿外科研究所的“土著”外,其余分别为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的著名专家,台湾泌尿科泰斗张心湜更是应邀从台湾阳明大学而来。
此后,他们主动承担起一流大学、重点学科对社会的责任,大力为全国泌尿外科培养知识面广、工作能力强、素质好并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骨干。1997年郭应禄提出了启动泌尿外科“人才工程”,通过为期6?9个月的长期培训班,为全国各地培养19名学术带头人,有3000余名主治医师以上的骨干参与了专题培训班。自1999年4月5日起,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医生之友》栏目合作,开设“医生课堂”,聘请专家进行泌尿外科(含男科学)系列讲座,每年进行52期,每期半小时。每周多次播放,以达到对基层专业医生的普及教育。第一年覆盖了7663人,第二年覆盖了15630人,包括网络教育共覆盖了3万多基层医生,学员遍及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包括西藏、香港、澳门、台湾的学员)。
一个承载着时代责任感的巨型“航空母舰”就此起航了。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要达到国际水平,中国真正奇缺的是将才”
“人才工程”实施后,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推行的多为“通识教育”,基本原则就是针对欠缺之处,“基础不足补基础,临床不足补临床”。
然而,要培养出中国泌尿外科领域真正的“明日之星”,单靠“人才工程”还是动力不够。“还得要专门培养科主任级的领军人才”,这个想法,在郭应禄心里不是一两日了。
早在1998年,他就就上海举行的全国学术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我国泌尿外科力争在2020年达到国际水平。在当时,这种提法不可谓不大胆,站在20世纪末,即使马上要看到千禧年的曙光,对大多人来说,2020依然是一个梦幻般遥远的年代。
当然,既然敢如此“放言”,郭应禄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他认为,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精英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一流的领军人物才能带出高水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团队,创造出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就,催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学科领域和全新产业。2001年初,在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专家委员会上,郭应禄郑重提出了“将才工程”计划,重点对科主任级专业骨干进行培训,举办“博士生导师培训班”“热点话题高端论坛”“境外培训”等,造就战略科学家和拔尖人才队伍,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领军人物,促进全国泌尿外科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我们不止一次讨论过这个设想,但那次是最坚决的。”郭应禄回忆道。他的计划得到了专家委员的支持,首届吴杨奖获得者、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教授马腾骧甚至有些夸张地说“举双手双脚赞同”。
在这群国内最顶尖的泌尿外科专家看来,决定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我国实行博士研究生教育后,博士点增加,博士生数量也在增加,但经过培训的博士生导师却寥寥无几。如果导师本身就没受过培训,那怎么才能保证学生的质量呢。”2002年,培训学院在湖南举办了第一期博士生导师培训班,报名参加者达到两百多个,而按照他们事前的调查,泌尿外科领域内的博导只有八十几个。对于学科内人才追求进步的意识,他们甚感欣慰。
为了还原当年的课程讲授情况,郭应禄特意拿出一本《泌尿男生殖系肿瘤》来举例,这是他们当年以讲义为基础编写的著作之一。在这部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课程节奏是从第二篇才开始讲述专业知识,如: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顾方六的“膀胱肿瘤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鲍镇美“尿路上脾性肿瘤的诊断”,台湾阳明大学张心湜“经尿道切除膀胱癌”等。那么,开篇要讲什么呢?用郭应禄的话说,是“思想教育”。该系列课程就是从吴阶平的“21世纪临床医学”和“对成长的体会”开始的,裘法祖、虞颂庭等前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科研方法、职业道德,分享成功经验等,将对职业的热爱和对研究的精益求精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后来,我们要出版著作。隔三差五就能接到这些专家的电话,问是否付印,如果没有,他们还有些地方需要修改,或者有新的知识点需要补充。”郭应禄至今还为此感动。这些年来,培训学院的专家委员们几乎每年都要编写教材,再累计成书,作为经验总结和学术交流的专著,同时也纳入部分学员的宝贵经验,成为一时之经典。 2001年10月初,培训学院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办了首次热点话题高端论坛,为期2天,当期主题是有关国际前列腺癌的热点问题。参加者是来自全国医学院校的科主任20人,而与他们面对面交流的导师,除了国内的七位专家,还有来自荷兰、美国、英国的前列腺癌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使我国年轻的科主任们有机会与国际顶尖专家面对面对话,收获极大。
2002年6月21日—30日,首批3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泌尿外科主任和年轻的骨干医师赴宝岛台湾参加培训。在专家委员之一、台湾阳明大学校长张心湜院士的推动下,台湾同道给予了学员无私的帮助。
这一切,都为“将才工程”计划开了个好头。但“将才工程”要做的不止这些。
“如果文章被选在国际会议上宣读,作者却出不起路费,我们出;如果在国际期刊发表文章,出不起版面费,我们还出。”郭应禄说。
与此同时,“将才工程”在“境外培训”上有了新的拓展。2001年6月5日,郭应禄院士亲赴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泌尿外科,并参加了美国泌尿外科年会,与Skinner教授会面并达成共识,确定了培训计划。随后,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医学院泌尿科的专家们回访北京,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表演了根治性肾癌切除术,根治性膀胱切除及尿流改道术,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等手术。专家们所展示的精湛技术给中国同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Skinner教授的手术,更是被称赞为“干净、漂亮”得如同“艺术品”。这是中国泌尿外科高层次培训班的开始,也为“将才工程”培训班赴美国学习拉开了序幕。此后,“将才培训班”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迈阿密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医学院、休斯顿医学中心M.D.Anderson癌症中心和Baylor医学院等著名大学遍地开花,赢得了美国泌尿外科学界的认可和尊重。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世界著名泌尿外科专家Walsh教授,最拿手的要数前列腺癌根治手术,是世界上首个创造性发明手术同时保留性神经的学者。学员参观手术时,他会在手术之前把病人的病症特色以及手术中的所有注意事项都提前讲清楚,手术过程中允许学员提问,手术之后还要就整个手术过程来和学员讨论。这种事无巨细的风格,使学员们过目难忘,回国之后就能完美地进行手术。不过,Walsh教授最初接受邀请时,对中国泌尿外科的整体水平观感平平。学员们在霍普金斯,都会拿到厚厚的讲义。哪怕只有五分钟的讲述,Walsh教授也会找人打印出来,生怕他们听不懂英文,方便他们课后温习。
一次培训班走过来,Walsh教授对中国学员大大改观,甚至在不同场合都大赞“中国医生好”。“他为泌尿外科将才学习班每位学员有如此好的英语而惊讶;为对学术报告后热烈而深入的讨论而叫好;为中国医生如此勤奋和刻苦,抓紧每一个机会学习的勤学精神而感动;也为这些来自中国各大教学医院的学术带头人还能够组成如此团结的精英学员团队而感叹。”在与Walsh教授沟通后,郭应禄得到了这样的答案,“他说这在美国是绝对做不到的,也愿意继续参与我们的工作,和中国医生继续交往。”
2004年第8期将才培训班活动结束后,Walsh教授把自己的专著送给每一位学员。而学员们离开后的几天中,霍普金斯医院的医生们谈论最多的就是中国的泌尿外科医生。Walsh教授在随后的会议中表示,他们会在2005年派出3批医师(包括他本人)前来中国与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进行互动学术交流。
“有一次我们交流,他得知国内很多医生都看不到由他本人做前列腺癌根治(保留性神经)手术光盘后,主动表示要赠送一批给中国的泌尿外科医生。我说要真正有效果,至少需要1000张,结果他一下就寄来了1500张光盘。”
Walsh教授对中国泌尿外科看法的转变,与“将才工程”的初衷不谋而合——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将才工程”搭建起来的,是一座建立在学术沟通基础上的桥梁。同样在2005年,美国南加州大学Skinner教授也派出几名医师到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讲课和手术表演。
经过13年的积累与沉淀,“将才工程”已经开辟了美国、新加坡、法国、韩国和日本和台湾地区等培训基地,27期出境培训培训855人次(美国23期、新加坡1期、韩国1期、法国1期、日本1期);共举办4期博士生导师培训班,培训了千余名来自于全国各地泌尿外科学界的顶尖学者和专业骨干;举办热点话题前列腺癌高端论坛2期,培训220人。
泌尿外科的“黄埔军校”
“总有一种力量驱使人不断寻求先进、创新、卓越”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精神抖擞,总有一种力量驱使我们不断寻求先进、创新、卓越。这种力量来自这个团队,来自‘将才工程’的每一个学员。”2012年,在“将才工程”启动十周年之际,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副院长、“将才工程”培训班班长梁丽莉这样写道。
2002年10月,梁丽莉带领第一批25名中青年泌尿外科专家前往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开始了“将才工程”启动后的第一次境外培训。此后的13年,她每次带队出行,参与到境外培训班的活动中。
“境外培训”是“将才工程”中尤为重要的一项。“走出去、请进来”,自郭应禄最初提出“将才工程”的设想时,就已经天然具有这种开放的前瞻性。然而,走到境外之后到底要学什么,他期待学员们身临其境之后能够有更深刻的领悟。
“将才工程”境外培训班的学员均为主任级及以上骨干,他们的出行,是为了新的知识与技术,也是为了学到现代科室管理和专科医师培训知识。但郭应禄希望他们的视野能够看到更广阔的地方。“将才工程”刚开始的时候,国家还拿不出多少钱来送将才班的学员出国深造,但以郭应禄为首的班底一直坚持“免费”的策略,除了向社会募集资金外,郭应禄本人也默不作声地向“将才工程”捐款。2004年,郭应禄就拿出了自己的专利奖金20万元,知情人询问缘由时,他也只是微微一笑:只要能把中国泌尿外科水平搞上去,这算不得什么。这些年来,算上奖金和稿酬,他已经陆续捐出了近百万。对一个学者来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 “有一次,我也跟着学员一起参加境外培训。十天之后的总结会上,他们请我发言。我就讲了一个关于‘七点半’的故事。”郭应禄说。所谓的“七点半”故事,发生在培训班某次在休斯敦的活动中。当时,休斯敦医学中心给学员定的参观手术时间是上午9:30,为了按时到达,学员们预约了宾馆早上7:30的“叫醒”服务。“可是,你们知道7:30在当地医院中象征着什么吗?”郭应禄顿了一下,继续说,“7:30时,人家的外科医生已经结束了手上所有的准备工作,马上就要进手术室做手术了。”
全身心投入、兢兢业业工作的敬业精神,为我国泌尿外科事业做贡献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及一心为国的凝聚力,郭应禄认为,他们可以学到很多原本没有料到的东西,比如职业自豪感。他举例,南加州大学Skinner教授和迈阿密大学Soloway教授都以自己擅长的手术名称或者专业名称的英文缩写当做车牌号;Walsh教授的艺术家妻子则专门根据他的专业特色设计了一款红色领带,后来但凡霍普金斯大学泌尿外科的例会或者其它集体活动,Walsh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就会不约而同地系上这款领带。“他们分别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专业的热爱,并且‘得意’于自己的创意。咱们也得提倡自豪感。白衣天使不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称号,而应该普遍到对13亿人日常健康的维护上,如果我们都不爱惜自己的职业,又怎么奢望别人去尊重和理解?”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丁强也对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的经历念念难忘,“泌尿外科的住院医生培养5年,这些住院医生每天早上6点左右到病房,开始观察病人、记录病史,学习Camphbell Urology和病例讨论,然后参加手术。手术结束后回病房处理后续的观察、换药等等,都要晚上8—9点钟离开病房,晚上还要继续学习。这样长期而艰苦培养出的专科医生在精神上、专业上和体力上都是出类拔萃的。”
丁强还感受到对方医院在管理上十分注重各个流程和环节的严密,最大限度杜绝医疗差错。“这是我第一次面对面接触美国医院的严格管理,第一次感受到JCI管理原则的运行。”时任科主任的他深受震撼,将点点滴滴的体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日常的管理运行中,逐渐成长为华山医院副院长和院长,终于推动华山医院成为中国第一个通过JCI认证的国有公立医院。
丁强的经历并非独一份。现任第二军医大学校长的孙颖浩刚加入“将才工程”时也只是长海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他在后来不无感慨地说:“我的点滴进步仅仅是中国泌尿外科界无数受惠于‘将才工程’的中青年学者的一个缩影。所有学员都深深铭记‘将才工程’带给他们个人和学科的变化。”
站在13周年的节点上,盘点“将才工程”学员的现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院长王平、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徐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黄翼然、北京朝阳医院院长邢念增……“将才工程”成就的不仅是学员的事业,更是中国泌尿外科的发展,也因此,“将才工程”被学员们尊称为中国泌尿外科界的“黄埔军校”,郭应禄自然成了他们心目中的“校长”。
这位“校长”向来不乏雄心。2000年,他又有了新的想法——在国际闻名的美国泌尿外科年会(AUA)上成立华语会场。听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可2006年美国泌尿外科年会举行时,华语会场竟然真的成了现实。直到如今,美国泌尿外科年会每次召开的第一天,都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泌尿外科专家。“将才工程”的影响力终于发扬到了世界泌尿外科学界。
但“将才工程”的专家导师们并没有自矜自骄,正如张心湜一般,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培养出来的“将才”,能够像种子一样遍撒全中国,在各地开花结果,培育出更多优秀的泌尿科专家。
中国梦在于世界一流
“这将是一场持久、浩大、艰巨的宏伟工程”
从1998年起,郭应禄提出的“2020目标”就已经成为全国泌尿外科的奋斗目标。不过,他们并没有等太久,到2010年,我国泌尿外科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水平上都已经达到国际水平!
“但是在欣慰之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达到国际水平’是指大城市、大医院的水平,而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差异很大,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甚至还在缺医少药的状况下。新医改方案的实施虽给予极大的重视、支持,但要使全国泌尿外科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任务还很艰巨。”郭应禄说。
他认为,“将才工程”是扶植中国泌尿外科人才发展的一个高峰,却并非是终点,即便将来不再做“将才工程”,“也有的是工程可以做”。
“将才工程”13年,他已经开始思考以后的路,想的最多的就是“专科医师培训”,这是缩小地区差距,使学科在高水平起点上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他的想法,临床医学应该不在设置专科硕士、博士学位,取而代之的最高职业标志就是专科医师证。颁发标准借鉴美国的风格,只在八年制毕业生中给予医学博士(MD)学位,五年制毕业后如果后续的三年住院医师培训合格也可获颁MD学位。这样一来,医学教育体制自然也会发生变化,只保留五年制及少数八年制,取消六、七年学制,使之更为标准化。当然,科研型学位(Ph.D)也不再与临床医师资格挂钩。“现在北京、四川、上海等地政府已经开始试点,培训细则也已经制定,只是相关配套法规尚未出台。”他陈述着自己的观点。
然而,如果将中国泌尿外科比作一个人,创新是“这个人”的一条腿,科普则是“这个人”的另一条腿。针对泌尿外科的科普工作,郭应禄启动了创普健康工程,以期对基层和民营医院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科普也应该与时俱进,我们是泌尿外科,但是泌尿外科的科普不应该一直在讲肾长在什么地方,而应该讲一下泌尿外科有什么创新,提高老百姓的科技知识水平,让他们对我国的泌尿外科医疗有信心。”换句话说,他希冀的是“高层次的科普”,而非过于简单的“1 1=2”。
在郭应禄的宏图上,他们会和北大深圳泌尿所联手启动“国际泌尿生殖系肿瘤基因组学计划”。“在这条路上,我们和世界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才有可能真正走在世界前面。”他相信,此项工作会衍生出有利于早期诊断、疾病演变及个体化治疗的有益指标,也会吸引一些国外学者参与,为肿瘤诊治预防做出贡献,以实现在重大研究项目中由跟随欧美到引领国际的重大转变。 抓转化医学、继续扩大国家重点学科队伍、加强国际间学术交流、成立泌尿外科发展基金会……2020年的中国泌尿外科是什么模样?21世纪末的中国泌尿外科又会是怎样的面貌?此时此刻,能够想象,却还有诸多意料之外。一重一重的目标最终都还是化作那一句“亚洲领先,世界一流”,但漫漫征程,即使真的只能在百年之外,他们也相信终会实现,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的理想,而是全体泌尿外科将才们的“中国梦”。
年过85岁的郭应禄院士心中还有另一想法,为了迎接生命科学第三次革命——融合科学。他积极参与并建立微能量医学器官功能修复医学,让我国学者不但要参与且做此项事业的引领者,希望政府支持,更多人参与。
他们说
曾经,“将才工程”十周年,他们写下共同度过的时光
十年磨一剑!2002年,我还是长海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作为首批赴美国“将才工程”学员,参加了在南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举办的学习和培训。时隔十年,往事依然历历在目。此次“将才工程”的学习对我在科学创新、学科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将所学所闻所见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使我一步步成长,成为长海医院副院长、院长和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其实,我的点滴进步仅仅是中国泌尿外科界无数受惠于“将才工程”的中青年学者的一个缩影。所有学员都深深铭记“将才工程”带给他们个人和学科的变化,也都深深感受到,郭老不仅是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承前启后的重要领头人,更是我国泌尿外科事业具有战略眼光的重要领路人!
——孙颖浩 第二军医大学校长
由衷感谢郭老的高瞻远瞩,创立“将才工程”,为我国泌尿外科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精英和管理人杰。我作为泌尿外科“黄埔军校”的一名学生,也将永远铭记和拥戴我们尊敬的郭应禄“校长”。
——丁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
“将才工程”是我国医学继续教育的一种创新,“将才工程”的十年是我国泌尿外科发展最快的十年,为我国泌尿外科水平的提高以及在短时间内缩短与国际最先进水平的距离发挥了重要作用。
——徐勇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
十年来,“将才工程”已经培训了近千名来自于全国各地泌尿外科学界的顶尖学者和业务骨干。工程创立时的初衷理念之花已经结出累累硕果。当年的青年已经成为骨干,骨干已经成为专家,专家已经成为领军人物,专业知识与管理理念的共同融合、交织碰撞又造就了医院管理者……这些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引领着中国泌尿外科事业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其影响力之大已经超越了学科的范畴,其覆盖面之广已经突破了地域的界限,真真正正成为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医疗卫生行业的“黄埔军校”。
——王平 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
“将才工程”让我认识到:学科发展必须保持合作奉献的团队精神,坚持规范精细的临床工作原则,建立学习创新体系方可保证科室的可持续发展。
——黄翼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
“将才工程”走过的十年,我觉得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是可以明显看到有巨大的变化:一是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差距在缩小,过去沿海地区大城市和内陆地区的大城市都存在着技术上的明显差距,现在这方面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即使一些中等城市也能开展泌尿外科领域中高难度的手术,如腹腔镜、经皮肾镜和输尿管镜等微创技术已经相当普遍。二是我们与国际上的差距在缩小,参加国际会议的中国人多了,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大家也很平常的去出席了,我们有的年轻教授还在国际会议上作主题发言,还有的可以受邀去国外“表演”手术;我们与国外的大学或医院在课题合作上也在成倍增加、合作研究的内容和水平都很高。尤其是一些规模大、规格高的国际会议都可以在我国举办,这个变化是巨大的,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三是学术活动活跃了,交流频繁了,全国学术年会、专题会议,大区学术年会、市级学术年会、省间学术会议,国内外交流会、讨论会、论坛等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似乎国家变“小”了、地球变“小”了,时间也不够用了。
——张元芳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原院长
“将才工程”不但注重培养了学员的业务能力,还非常重视道德修养的提高。郭应禄院士多次嘱咐大家要注意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期望大家成为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在台湾学习时,张心湜院士带领大家参加学术会议、指导大家机器人操作,张校长忙前忙后,可以体会到他老人家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都教给大家。还有一件事令所有学员都十分感动,张校长带领我们参观了多家医院泌尿外科,介绍了科室建设及运行情况。每参观完一所医院,张校长总是先送大家上大巴车,之后他乘小车赶奔下一所医院,提前在下一家医院门口迎候我们。一个德高望重的令我们尊重的前辈,就这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大家怎能不为之感动?我们就在这些细微之处感受到医学大家的风范及对我们这些泌尿晚辈的厚爱。前辈们用自己的点点滴滴的工作感化着我们、教育着我们,作为被寄予厚望的中国泌尿外科医生该怎样做事、怎样做人、怎样将前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邢念增 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北大泌尿外科“将才工程”培训班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次这样大规模派出中国医学界精英有组织地到先进国家学习。这种特别的培训班极大地提高了中国泌尿外科水平,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壮举!
一个事业的创建和成功,关键是创建人和领头人,再就是全体创业人员的勤奋和努力。回顾“将才工程”的历史,由于郭应禄教授的这种远大和卓越的胸怀,他所创立的中国泌尿外科“将才工程”培训班培养了一代优秀的中国泌尿外科精英。今天的中国泌尿外科已在许多方面赶上世界水平,这是郭应禄院士在中国医学史上和泌尿外科发展史上建立的永远的历史功勋和丰碑!可以讲,中国这一代的泌尿外科医生都是在恩师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
——谢会文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KECK医学院泌尿外科研究所
将才岁月荡真情,精英齐聚谋共赢。
赶超世界展雄心,脚踏实地报国行。
十年培训涌精英,百年大业帷幄定。
人才辈出万象新,中国泌外前程锦!
——王共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