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著名心理学专家皮亚杰曾说过:“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他把学生的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为他们创設获取知识的情境,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感知新知、发现规律、获取知识。
【关键词】 学生经验 操作 参与 获取知识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有着鲜明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数学是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通过练习逐步形成能力,发展思维,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将更符合认知规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来,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呢?笔者曾做过以下联方面尝试:
1 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探究新知
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活动开始的,并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如果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去学习科学,而不能单纯用耳朵去听科学。因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具体形象的支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依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这个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学具或具体实际事例,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受、学习和理解数学。
比如在进行“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不可简单地按照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的。学生是被动地看,虽然也学到了结论,但是积极性不高,掌握得也不够牢固。教师在复习了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提出怎样求圆的面积的问题。引导学生想怎样把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由于学生已有割、补的经验,很容易就产生了割补的想法。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实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们纷纷拿出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分割拼摆,拼出了近似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等多种形状,进而找到求圆的面积的方法。结果学生们发现:不管怎样拼,圆的面积总等于周长的一半与半径的乘积,也就是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与半径平方的乘积。课后学生会反映:通过操作,自己发现的结论记得牢。这正如一句谚语所说:“眼睛能记住耳朵所忘记的东西,而操作能记住眼睛所忘记的东西”。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教师决不代替。
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并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怎样操作。动手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强化感知、促进思维、学会学习的一种手段。例如在教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有的教师按照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看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有的教师采用教师先演示,再让学生照着做,然后从操作中得到以上结论;还有的教师首先引导复习圆柱体积的求法,再通过比较各种尺寸不同的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到标准不统一,很难比较圆锥和圆柱的大小,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才好找出它们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这时再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实验材料,鼓励他们去探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由于不同学生准备的材料大小不一,但等底等高这个标准统一,所以得出的结论也统一。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这个实验的全过程,最后学生很容易就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上面的第一种教法,没有注意学生的参与;第二种教法则是让学生被动地重复教师的演示,并没有真正把学生当成主体,对发展学生思维起的作用很有限。只有第三种教法才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位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起到了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的作用。
2 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取新知
我们主张学生参加实践获取知识,但学生不可能事事都直接体验。这是因为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要求更高的效率。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要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从已有经验出发是事半功倍的捷径。特别是在后续课的教学中,搞清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有了哪些经验,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意识的复习,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去探索新知、获取知识,对学生学会学习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一节“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商不变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看谁能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商不变性质改换说法。学生情绪很高,最后竟异口同声说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随后,教师又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充分感知新知形成表象。接着,又通过看书,引导学生讨论、辨析,使学生理解了书上的结论比自己的说法更简洁、更全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并探索未知,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只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来,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
【关键词】 学生经验 操作 参与 获取知识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有着鲜明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数学是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通过练习逐步形成能力,发展思维,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将更符合认知规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来,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呢?笔者曾做过以下联方面尝试:
1 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探究新知
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活动开始的,并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如果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去学习科学,而不能单纯用耳朵去听科学。因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具体形象的支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依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这个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学具或具体实际事例,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受、学习和理解数学。
比如在进行“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不可简单地按照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的。学生是被动地看,虽然也学到了结论,但是积极性不高,掌握得也不够牢固。教师在复习了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提出怎样求圆的面积的问题。引导学生想怎样把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由于学生已有割、补的经验,很容易就产生了割补的想法。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实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们纷纷拿出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分割拼摆,拼出了近似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等多种形状,进而找到求圆的面积的方法。结果学生们发现:不管怎样拼,圆的面积总等于周长的一半与半径的乘积,也就是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与半径平方的乘积。课后学生会反映:通过操作,自己发现的结论记得牢。这正如一句谚语所说:“眼睛能记住耳朵所忘记的东西,而操作能记住眼睛所忘记的东西”。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教师决不代替。
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并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怎样操作。动手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强化感知、促进思维、学会学习的一种手段。例如在教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有的教师按照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看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有的教师采用教师先演示,再让学生照着做,然后从操作中得到以上结论;还有的教师首先引导复习圆柱体积的求法,再通过比较各种尺寸不同的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到标准不统一,很难比较圆锥和圆柱的大小,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才好找出它们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这时再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实验材料,鼓励他们去探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由于不同学生准备的材料大小不一,但等底等高这个标准统一,所以得出的结论也统一。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这个实验的全过程,最后学生很容易就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上面的第一种教法,没有注意学生的参与;第二种教法则是让学生被动地重复教师的演示,并没有真正把学生当成主体,对发展学生思维起的作用很有限。只有第三种教法才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位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起到了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的作用。
2 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取新知
我们主张学生参加实践获取知识,但学生不可能事事都直接体验。这是因为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要求更高的效率。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要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从已有经验出发是事半功倍的捷径。特别是在后续课的教学中,搞清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有了哪些经验,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意识的复习,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去探索新知、获取知识,对学生学会学习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一节“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商不变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看谁能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商不变性质改换说法。学生情绪很高,最后竟异口同声说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随后,教师又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充分感知新知形成表象。接着,又通过看书,引导学生讨论、辨析,使学生理解了书上的结论比自己的说法更简洁、更全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并探索未知,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只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来,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