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营造与分析

来源 :农业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1988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村落的聚集具有地域性以及多样性,其空间未经过规划,但是其空间的形成以及功能性又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性息息相关。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当地村民对现代生活的追求,传统的村落公共空间现已无法满足村民日益丰富的生活习俗。在积极响应国家“美丽乡村”的政策下,在改善村落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村民营造出一些舒适、悠閑的功能区域。
  关键词: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空间营造
  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103206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组织修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拟纳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内容,明确严禁拆并传统村落。中央财政在转移支付中统筹各类专项资金对传统村落中的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同时为了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湖南印发《湖南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实施方案》。
  传统村落的保护要与改善当地贫困落后面貌、提高村民生活需求相结合。因此,为村民们营造生态化、多功能的公共空间是满足村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必然要求。
  1 项目概况
  1.1 地理位置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边陲、湘西南部、怀化市西北部,雪峰山与武陵山脉之间,是贵州高原走向江南丘陵的交通要冲,距锦和镇镇区15.5km,距凤凰县城23km。
  1.2 气候条件
  岩口山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3℃,降雨量1300mm,日照1421.8h,无霜期255d。
  1.3 地质地貌
  麻阳境内南北西三面群山屏列、地势较高,中部较低,朝东倾斜开口,呈筲箕状,海拔最高1405m(西晃山),最低130m。以丘陵为主,平、岗、山原兼有。阳光充足,土壤肥沃,阡陌交通,柑桔遍野,峰峦起伏,林木茂密。
  1.4 水文
  麻阳历有“松柏参天无尽头,山高水清常年流”之称。岩口山村内有一座石水坡水库,溪流自水库穿过村庄流往锦江,水质清澈、晶莹剔透,是村庄内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
  1.5 人文经济
  2014年,岩口山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450元,村庄集体年收入6万元,主要产业有旅游、烤烟、种植、养殖等。
  2014年,岩口山村人口总数1038人,常住人口1038人,共有265户,分成4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庄。村域总面积9.23km?,其中耕地面积36~87hm2,人口密度为1.2人/hm2。
  1.6 非物质文化
  岩口山村属于湘西苗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大體上与湘西苗族区域的风土民情相一致,主要有:傩戏文化、苗家鼓舞、山歌老人、苗家糍粑、赶边边场、“六月六”苗歌节、苗族武术等。
  2 项目主要问题
  2.1 无序建设,破坏空间
  村庄是因村民方便生产而自然聚居而成的,近几年来新旧建筑风格混杂,许多新建建筑修建于村落建筑群最外侧,严重破坏了村庄的空间格局。
  2.2 缺乏规划,缺失场地
  由于经济发展,村民肆意修建房屋,使得原本就空间不足、功能性不完善的公共活动范围急剧消减。
  2.3 坡度过急,不利建设
  岩口山村处于丘陵地带,坡度急,用地窄,建设用地条件较差。
  2.4 经济、文化限制发展
  区位和交通条件制约了村庄的发展,同时限制了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内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够完善,文化卫生事业较落后,为村民提供的文化活动较少,村民的生活环境单调,公共服务设施亟待改善。
  3 空间格局规划
  规划充分尊重岩口山村悠久的历史文化,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严格保护岩口山村“左侧青龙戏水,右侧狮子滚球”的传统村落格局。加强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保护提炼岩口山村自然景观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系统保护岩口山村文化遗产环境,呈现成熟的传统村落风貌特色。
  保护村落内部青石板巷道曲折通达的线形,严格控制建筑立面形式、体量与尺度,新建及改建建筑材料及巷道尺寸,历史巷道不允许进行以商业为目的的任意改建,在细节的整理与缝合中要注意维护历史界面的丰富性和连续性。要促进岩口山村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合理利用,提升村落的文化品位,彰显特色。
  4 空间场地规划
  根据村民日常文化休闲活动和宏大的政治、民俗集会,完善、新增生态化、多功能性的公共空间。
  4.1 室外空间
  4.1.1 街道
  岩口山村的对外联系道路均为村道,道路狭窄,且为山路,拐弯较多、较急,还有部分路段为简易砂石路;村内联系道路较为狭窄、不规则,街道环境较差;村落内部的其它步行道均为1~1.5m宽的砂石路或田埂路,宅间联系道路多为石板路。
  利用现状对外交通,将其修整加宽为沥青路,完善路标与指示牌等导视设施,提升路侧绿化景观形象;在村庄入口适当处开拓一块空旷水泥地建设成村庄生态停车场以及游客服务中心;完善村落内部主要步行道路,形成步行环路,就地取材,采用石材对内部主要道路加以修缮与硬化;拆除村内与传统风貌不符的建筑、修整街道空间、调整街道节奏,使其整齐有序、富于变化、开合有致。
  4.1.2 户外活动广场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尽管村庄拥有着天然的生态自然景观,但是为了适应现如今村民不断需求的现代生活以及满足村内政治、风俗等大型活动的需求,规划中将根据岩口山村的实际情况新增户外活动场地,为岩口山村营造一系列美观、生态且具有功能性的室外公共空间。
  打造8处户外活动场地:村庄南边古枫林中、村庄一组游客服中心前、村庄一组水渠边、村庄一组龙珠垴住宅间、村庄二组表演台前、村庄二组古枫林中、村庄二组住宅间、村庄二组荷花池旁,以满足居民日常休闲、公共活动与集会的需求,并结合村庄一组游客中心、村庄一组古枫树林、村庄二组表演台等场地布置文化或体育健身设施。   4.2 室内空间
  现有的村委会、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无论外观还是内部环境都有待改善。对其外观进行提质改造,使其风貌适应传统村落建筑风格;针对其内部设施、功能,加强功能性以便更符合现代生活使用的需要。
  5 綠地景观规划
  5.1 绿化措施
  按照古树名木保护要求保护现存古树,保护并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环境资源,综合利用多种绿化手段,突出原汁原味的自然风景特色。
  从历史学、生态学、景观学等角度出发,建立较为完善的绿化系统,使岩口山村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一个与其历史文脉相符的具有绿化景观特色风貌的村落。
  对村落周边山体进行植被整治与恢复,提升村落视线所及范围内景观环境。
  通过村落整治,利用空隙地段进行绿化。
  增加庭院绿化,优化人居环境,鼓励村民种植花卉、植物。
  通过各层次绿化系统的互相渗透和交织,形成完整而有机的绿化系统。
  5.2 村庄绿化标准
  农户庭院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在庭院和房前屋后尽量考虑有经济效益的树种,栽植株以上的适合家庭经营的经济树种(花椒、核桃、梨等)。
  在村落内的空闲隙地、废弃宅基地、沟渠、水旁等适宜植树地段,“见缝插绿”,使绿地率达到75%以上。
  绿化以乔木为主体,以落叶、常绿树种和花灌木相结合,形成村落内绿化骨架体系,注重乔、灌、花、草的合理搭配,形成多层次、错落有序的绿色空间。
  5.3 绿地结构
  为了更好地突出岩口山村传统村落景观特色,规划在普遍绿化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植物景观,形成“一环两带三区”的绿地结构。
  5.3.1 外围背景林植物景观环
  恢复、保护村落四周的自然山体和林地,增加绿量,在传统村落四周形成厚重的外围背景林植物景观环,成为村落优美的生态基底。
  5.3.2 现代农业植物景观带
  村庄原住民在村落的峡谷平地上种植农作物,自给自足,现将此带状农田区域打造为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统一谋划,统一生产,在提升村庄经济水平的同时打造和谐统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农业景观。
  5.3.3 溪流水域植物景观带
  在现状溪流与水渠的旁边适当种植垂柳或湿生花卉植物等,打造趣味横生的溪流水域植物景观带,形成村落中怡人的散步道。
  5.3.4 古宅庭院植物景观区
  加强村落中3个建筑群片区的宅间绿化与庭院绿化,适当种植庭院树、花灌木、多年生草花等,营造精致优美的庭院植物景观,提升村民居住环境质量。
  6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1 电力工程规划
  村庄现状电力系统已形成,规划对其线路进行优化调整。将进入村内的所有电力线路均采用套管直埋敷设,埋深不小于0.7m。将室外箱变设于主入口,保持景观协调。
  6.2 环卫设施規划
  6.2.1 垃圾收集规划
  6.2.1.1 垃圾箱
  规划在村庄建筑密度和人流量较大的道路上按每50~100m设置一个垃圾箱,其它道路设置1~2垃圾箱,在重要节点及入口活动广场适当加密布置,全村共新增垃圾箱共44个。垃圾箱样式统一,采用仿古木材料,以融入到村落环境,保持村落古朴的风貌。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分类收集。
  6.2.1.2 垃圾收集点
  生活垃圾通过垃圾收集点收集,通过简单分类后转运到村落北侧的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共设置垃圾收集点4个,位置靠近居民聚居区域,但又相对独立隐蔽,垃圾收集点建设面积不超过2m2,原则上用砖混结构砌筑,外面可适当用木材装饰。
  6.2.2 公厕规划
  村落内在卫生室旁边有公厕一座。对于目前对外的开放程度,数量是满足的,但是建筑较为简易,对于公共空间的整体美观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公厕进行提质改造,将村庄公共空间的每一个细节都统筹考虑。
  传统村落空间虽未经规划,但本身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但是现如今随着经济建设,以及村民日益丰富的精神生活,需要对传统村落空间进行规划改造,使其在保持原有自然生态景观空间的同时,为村民政治、生活、风俗等活动营造一系列美观、功能性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古镇保护规划文本[Z],2016.
  [2]大塘村村庄规划[Z],2016.
  [3]郭彦丹.基于景观功能评价的乡村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
  作者简介:王娟,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其他文献
摘 要:硅对生姜的生长起很大作用,对硅的需求量较大,通过试验得出生姜增施硅肥,能显著提高生姜生长势,增加生姜产量。但过量施用硅肥后,使用量与生姜产量不成正比,一般高产生姜田硅肥使用量以每80kg/667m2左右为宜。  关键词:生姜;硅肥;试验  中图分类号:S632.5 文献标识码:A  莒县位于山东东南部,是生姜主产区和生姜出口大县。莒县生姜种植历史悠久,县志记载“莒地产芋”的说法,说明莒县适
摘 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局地城市高温问题愈加突出,应用合适的热浪指标分析和判别热浪天气对局地城市是必要的研究内容。利用宁波1956—2015年(5—9 月)的气候资料,对比分析宁波城市站、城镇站和气候背景站气温长序列的年代变化以及夏季城市的增暖程度。主要参照国家气象热浪标准研究,计算了宁波局地热浪各项指标,并与其它城市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通过宁波2013年夏季死亡人数数据对局地热浪等级的
摘 要: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农业生产一直都是我国一些地区最主要的方面,其关系着国家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高低。在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中比较受欢迎的是“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是将负责农产品生产的农户与负责农产品销售的公司联系起来,而契约就作为双方联系的纽带,双方统一经营,该组织模式的实践应用开拓了传统农业走向产业化的道路。如今,农业发展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
摘 要: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无法实现大学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市场需求导向的有机结合。我院将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为专业服务课程,尝试在高职类非专业英语学生中进行以计算机网络为辅助教学工具,依托良好的英语教学软件和相关英语教学材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大学英语项目化情境教学。设置课内课外两大项目情境,以课内总项目情境为线索,下设三个分项目情境。在完成了一年的计算机网
摘 要:在城市建设和景观营造的过程中,多数北方城市的冬季植物景观相对单调。本文通过对杨凌示范区具有代表性的园林绿地进行实地调查,归类和整理了关中地区冬季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种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冬季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方法,进一步提出了改善冬季植物景观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园林植物;冬季景观;植物调查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93
摘 要:LHCⅡ是植物光系统Ⅱ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能够与光系统Ⅱ和光系统Ⅰ可逆脱离,进行光能的捕获和传递及参与光抑制破坏的防御。LHCⅡ与PSⅡ的可逆脱离主要受自身磷酸化和PSⅡ核心蛋白磷酸化的调节。在低光强下,LHCⅡ磷酸化后与PSⅡ脱离,与PSⅠ结合,平衡PSⅡ与PSⅠ之间的激发能;在强光下,PSⅡ核心蛋白磷酸化导致LHCⅡ的脱离,使之处于游离状态,主要进行过剩能量的耗散。部分LHCⅡ受活性氧
摘 要:针对高分一号WFV传感器的参数特点,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AVI)3种植被指数,采用不同时期的数据对四川省茂县地区进行植被信息提取,计算分析不同植被指数提取植被信息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高分一号数据提取的NDVI植被效果最好,其中2013年分类总精度为94.55%,Kappa系数为0.88;2015年分类总精度为90.47%,Kappa
摘 要: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16年7月21—23日丹东区域暴雨过程的天气实况、环流形势、物理量诊断进行分析表明:本次暴雨发生发展受500hPa高空槽,低空急流,地面辐合线等共同作用,丹东维持强烈的上升运动和强的水汽辐合,同时副高和下游高压脊打通,形成明显的阻塞形势,增长了降水的持续时间。低层和超低空的急流使得本地有强烈的水汽辐合,同时在高低空急流的共同作用下,强烈的上升运
摘 要:为探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对冀北地区围场县的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空白区、水区、藻区、草区、藻草区)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设置样地,分层取样,分别测定了土壤pH、容重、土壤含水量、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结果表明:围场荒漠区土壤理化性质总体变化特征:土壤pH为6.06~7.39,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0.21%~6.32%,土壤速效氮0.3~34
摘 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十分关键。本文就周麦18号小麦为例,对比豫麦49号,分析2种小麦品种的生理生化特性,并针对小麦品种的生理生化特性和产量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  关键词:周麦18号小麦;生理生化特性;产量性状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1233031  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