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山里》中的他者权力研究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un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冰山里》,欧茨将主人公艾伦·温斯坦塑造成周围理智的人的“他者”,他们对温斯坦命名、放逐、话语批判甚至惩罚。本文运用福柯微观权力中的“他者”理论对文本进行分析,从而展现人们在理智与疯癫之间走向规范化约束的极端。
   关键词: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在冰山里》 福柯 他者
   《在冰山里》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1967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曾获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小说塑造了与规范化社会格格不入的犹太学生艾伦·温斯坦,通过他与周围的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欧茨向读者展现了理智与疯癫之间的较量,疯癫最终会被规范化的社会所制服。在小说中,欧茨运用米歇尔·福柯的“他者”权力理论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艾伦·温斯坦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与规范化社会格格不入,成为了一系列的“他者”,反驳历史教授的观点,被历史教授放逐,是历史教授的“他者”;无视同学,被同学排斥,是同学的“他者”;反抗父亲,被父亲区隔,是父亲的“他者”;抵拒疗养院,被疗养院惩罚,是医生的“他者”。可见,“他者”理论贯穿文本的始终,最终以温斯坦自杀的方式表达规范化社会中人情的冷漠,处处显示了欧茨对规范化制度下人们的心理走向极端的一种批判。本文对《在冰山里》的文本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揭示被命名为疯子的艾伦·温斯坦在规范化社会下的压制与迫害,从而表现欧茨对现代化社会中理性秩序走向极端的批判。
   一.制度的无情——学校
   “他者”权力是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对他者的命名、放逐、区隔、惩罚、教化、医治及其话语批判。在文本中,“他者”权力理论最先出现在温斯坦的学校。首先,温斯坦是历史教授的“他者”。温斯坦作为一位硕士研究生,对待论文有其自己的观点,但是历史教授却对其观点予以批判,甚至在温斯坦与其争论后做出了剔除温斯坦的决定,认为他没有按照硕士计划的标准和思想严格要求自己,显然,这是对“他者”权力的一种实施。温斯坦本是一位可为学术而不顾一切的学生,但是学校硕士研读计划的制度与要求对其予以束缚,历史教授认为他有离经叛道的思想,最终对温斯坦进行放逐,使之成为规范化制度下的叛逆的一代。这也正是印证了福柯的观点,现代人通过理性将自己与非理性的人相疏离,他们认为自身与非理性的人思想相悖,他们与之没有共同语言,甚至用自己的权力以达到压制与禁锢非理性人的目的,从而造成理性秩序与非理性的对立局面。
   其次,温斯坦是学校的同学的“他者”。被历史教授放逐后,温斯坦来到了天主教的学校,这本是在理性秩序下作为犹太学生的温斯坦所不该去的地方。作为一名“插班生”,温斯坦在第一节课就被同学所排斥,被他们视为“他者”,当温斯坦激情地讲述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时,同学们却“已不屑正眼瞧他了”[1]518,表现出嘲讽的脸色。在文本中,同学们是以“无声”状态所存在的,自始至终是没有与温斯坦进行交流的,但却处处可见同学们作为理智的代表与温斯坦的对立,温斯坦在课堂上是激情昂扬的,没有温斯坦的课堂都是一种死气沉沉的状态。此外,温斯坦迟到、不按时交论文,同学们则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按时上交论文。在同学们眼中,温斯坦是疯癫的存在。当然,作为疯癫的代表,温斯坦对班级其他同学也是一种不屑的态度,“您班上的同学大都是不值得一提的。”[1]517温斯坦认为,如此恪守规训的学生,是不可能会有优秀的思想的,他们本身是一种悲剧化的存在。福柯认为,理性与非理性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看似理性的人以冷酷无情的态度对待他者,实则也是疯癫的另一种形式。
   第三,温斯坦也是研究生秘书的“他者”。研究生秘书认为温斯坦对于上学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态度,“爱来就来,不爱来就不来。”[1]524显然,温斯坦在研究生秘书眼中是一个对规章制度反叛的人物,是一种非理性的存在。研究生秘书虽然没有参与到对温斯坦的教学当中,抑或是极少与温斯坦进行话语交流,但她却是一个时时刻刻用学生应遵守的準则的理性思想要求温斯坦的人,当温斯坦没有遵守学校规则时,她便透露出对温斯坦的不满,对温斯坦进行话语批判,认为“他是个古怪人”[1]524。但在福柯看来,往往这些古怪之人才是怀揣至宝之人,只有他们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如:“发挥你们合法的怪异吧!”[2]9福柯主张与理性相悖的他者尽情的发声。
   在学校这个“冰山”似的规章制度严谨的空间里,无论是教授、研究生秘书抑或是同学们,都是被规章制度同化的理性存在,他们将看似疯癫的温斯坦视为“他者”,运用嘲讽的话语与态度对温斯坦予以驱逐和批判,使其成为孤独的存在。显然,这些精英人士在现代理性社会的同化下已将人的情感置于一旁,成为了冰冷的物质化符号。
   二.情感的冷漠——家庭
   “家”本是一个幸福的港湾,但对于艾伦·温斯坦来说仿佛就是地狱。温斯坦的家庭是一种病态的存在,他的父亲将其视为“他者”。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父亲对温斯坦的命名即为对“他者”权力的实施。在温斯坦的家庭当中,父子关系是一种病态的存在。温斯坦是非常爱父亲的,他认为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甘愿为父亲做任何事情,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是作为现代理性秩序的代表的父亲则认为温斯坦是疯人,认为温斯坦陷入了一片混乱。显然,温斯坦的家庭关系由于父亲的理性而变得冷淡,父亲仿佛“冰山”一样的存在。福柯对这种权力的实施是批判的,他认为“人必然是疯狂的,不疯也许只是疯狂的另一种形式”[2]1,父亲对他人的命名实则是一种无能的体现,只是为了通过对他人的命名来压抑自身疯人的本质,这是一种极端化的方式。
   另一方面,父亲对温斯坦进行了区隔,将其送至精神病院予以治疗。温斯坦虽被认为是非理智的存在,但是他却比理性的父亲更懂得爱与包容,在父亲将其送至精神病院而受到残忍的方式治疗时,他仍认为父亲是爱他的,他说:“我认为他过于为我担心了。”[1]524足以显示欧茨创作文本的立场。近代社会理性秩序的建立就是通过对他者实施批判权力以达到符合理性秩序的规范,他们往往通过卑劣的手段对非理性进行惩罚与教化,比如:将疯人送至精神病院,是一种典型的理性秩序对非理性压制的手段。欧茨认同福柯的观点,认为将疯人送至精神病院并不是纯粹的对疯人的关爱,而是一种他者权力的实施,这种权力的实施是建立在理性与实证主义的基础之上,他们都站在非理性的立场上对理性秩序予以批判。父亲将温斯坦送至精神病院不是父爱的体现,只是作为他者对其进行的区隔,这也是导致温斯坦最终选择死亡的原因之一。    父亲与温斯坦是一种病态的父子关系。在家庭这个温馨的港湾中,父亲却是“冰山”一样的存在,在现代化的社会当中,父亲认为温斯坦是一个离经叛道、追求自我的孑然独立的存在,这是对现代理性秩序的反叛,实际上,父亲却成为了操持非理性的冰冷工具。欧茨以笔为刀,戳穿了理性秩序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质,展现了家庭关系的冷漠。
   三.规训的残忍——疗养院
   米歇尔·福柯把展现西方理性秩序与精神病治疗对他者的微观权力思想作为自己理论研究的。欧茨巧妙地运用了福柯这一观点,在文本中,疗养院中的医生也将温斯坦视为“他者”,他们用极其卑劣的手段对疯人温斯坦予以惩罚与教化。疗养院是现代社会中理性秩序的代表,在疗养院中,温斯坦被看作是患者,他们对其进行医治和教化,但使用的手段实却是一种变相的惩罚:“他们把我锁在屋里,他们对我进行电震治疗……在那儿他们自己倒像是疯子,这帮虐待狂——他们把我锁在屋里,他们给我做皮下注射,他们不把我当人看待!他们把我当做畜生。”[1]532显然,这是一种极端且卑劣的惩罚非理性的手段。福柯认为,精神病院实则是对疯狂采用了新的驯服方式,即赋予疯狂以“未成年”地位,“疯狂不再是绝对的抗争形式,而是代表了一种未成年的地位,表现了自身的一个方面,即没有自治权利,只能移植到理性世界才能存活”。[2]93精神病院的医生对温斯坦实则就是“他者”权力的一种实施,他们将温斯坦置于审判状态,对其做出看似理智,实则是另一种疯狂的手段逼迫温斯坦认识到自己的罪行,从而达到一种符合资本主义的“正常人”形象,显然,这里被公认的美德只是压制非理性的标准和规范,医生运用的是一种残忍的方式使得温斯坦就范,他们是疯狂的另一种形式。欧茨在文本中对福柯的观点进行了例证,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温斯坦在理性制度下遭受的迫害,从而对理性秩序形成一种讽刺的意蕴。
   學校、家庭与疗养院本应都是温情的存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理性秩序的不断发展使得人性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人与人之间开始出现一种疏离的关系。温斯坦作为小说的核心人物,本是一个有情感与意识的人,却被理性秩序看作是“他者”,认为他是非理性的存在,对其进行命名、区隔、放逐、惩罚、话语批判等等,显然,这是一种极端化的方式。用福柯的话来说,理性秩序实则就是疯子的另一种形式。但福柯并不是对理性秩序全盘否定,他认为,现代性秩序中的理性秩序对于非理性是压抑的,是遮蔽的。欧茨通过理性对非理性的“他者”权力实施,展现了人与人在理性制度下的冰冷关系,好似一座“冰山”,在现实生活中,人不仅是理智的存在,同样也需要情感与意志,只有理性与非理性相互依存,才能达到和谐的狂欢。
   参考文献
   [1]乔伊斯·卡罗尔·奥茨.在冰山里[M].李君维,译.汤永宽,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法)米歇尔·福柯.福柯集[M].杜小真,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王立宏为通讯作者)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诗经·木瓜》的主旨历来争辩不一,如有“美齐恒公” “讽卫人以报齐”“赠答结好”“薄施厚报”等;而考论“木瓜”等名物,可知其乃一类可食用的瓜果,且此类瓜果与玉皆含有两性生殖、男女情爱的文化意蕴,结合周代礼俗,又可知“投瓜报玉”的行为符合周代男女互赠礼俗的特点,是古代男女爱情生活中常见的文化现象,故可明此诗乃男女相互赠答之爱情诗。   关键词:《诗经·木瓜》 爱情诗 生殖崇拜 婚恋礼俗  
我认出了往昔.rn这真是一个奇怪的错位,又像是一个巨大的断裂.因为《蓝牙》的故事明明是发生在以“艳遇”为代名词的丽江,关键词明明是当下最先进的无线连接设备“蓝牙”,所涉及的又是中年男女在陌生之地那一缕撩人的暧昧,我却偏偏读出了发生在上世纪末的诸多场景:盛大夏日里的青涩稚拙,暗黑隧道里的落泪摸索,莉香明亮的笑容给予了我们受益无穷的爱情教育,南方媒体帝国的高光时刻唤醒了我们的理想和豪情……所有这一切早已被岁月顺手埋葬,而现在,它们又在《蓝牙》里复活了,在字里行间缄默地凝视着我们.
期刊
内容摘要:《红与黑》是著名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在法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出身贫苦且十分具有才华与野心的主人公于连的传奇经历。文章通过利用“红与黑”的多种象征描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同时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多种矛盾与对立面,并利用主人公的沉沦与醒悟唤醒人类思考。本文针对《红与黑》进行多种象征解读,进而了解小说中“红与黑”的深层含义,并充分感受此篇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分子筛是一类具有规则孔道或笼状结构的多孔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和可调的酸性而广泛用于石油化工、精细化学品合成、现代煤化工等诸多行业.2006年Iglesia等在具有8元环孔道结构/侧口袋的FER和MOR分子筛上实现了无卤素添加、无贵金属存在条件下,由二甲醚羰基化合成乙酸甲酯的反应.乙酸甲酯通过进一步加氢可实现煤基乙醇的绿色生产.MOR分子筛通常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但失活迅速;FER分子筛表现出良好的催化稳定性,但活性较低.如何在保证FER分子筛稳定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其羰基化活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前期理论
内容摘要: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曾是后世众多文人才士进行文学创作的主题,其中中唐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与金元之交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都是流传后世的名篇。从文学的前后相承与接受的角度看,后者对前者有很大程度的接受与发展,但在接受的同时他们亦各具艺术内涵。   关键词:白居易 《长恨歌》 白朴 《梧桐雨》 接受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政治舞台上常见的皇帝因宠爱姬妃而导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电堆中阴极Pt基催化剂的高用量造成其成本居高不下,成为阻碍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推进的重要原因,因此开发低Pt、高活性的Pt基催化剂势在必行.Pt合金催化剂能够有效地降低Pt用量,并通过对合金颗粒的元素比例、晶面、粒径等实行精确调控,显著提升氧还原(ORR)催化活性.然而,目前常用的制备方法由于原料与制备成本高昂、过程复杂大都难以适应规模化生产需求.电化学方法通过控制施加的电流或电位控制晶体生长.在水体系中该方法已得到验证,但由于Pt化合物的热力学标准电极电位与过渡金属元素之
内容摘要:雷蒙德·卡佛被称为美国文坛罕见的“艰难时世”的观察者和表达者。卡佛早期的小说多描述美国蓝领阶层真实的生活,或痛苦,或挣扎,或迷茫,或绝望。一个个故事构建了卡佛身边人的人生,或者说构建了卡佛自己的人生。《肥胖》作为卡佛创作早期到中期过渡的作品,通过双层叙事,向读者呈现了20世纪后半期蓝领阶层的美国人的生活,以期通过作者对故事的叙述,读者对故事的阅读(或倾听),发现“较期待的自我”,将心境从
内容摘要:张岱《陶庵梦忆》一书作为晚明文人小品文的代表之作,其间名篇众多,《金山夜戏》一文并非集中名气最盛者,但全文收放自如、情思纵深,具有精巧的布局结构与戏剧张力。本文试对《金山夜戏》进行鉴赏与分析,顺从文理,品类词藻,并进一步引入文学史视角与张岱创作中的其他小品文脉络。   关键词:小品文 张岱 《陶庵梦忆》 《金山夜戏》   在《陶庵梦忆》中,《金山夜戏》仅二百余字,但却值得反复咀嚼。此篇先
内容摘要:作为豪放派典型代表的南宋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一改以往风格,无论是从手法还是内容都与婉约词相差无几,更是利用多种意象与手法,进行铺陈描摹。本文正是对该词进行研究,借助这首词对辛弃疾进行全面剖析,将婉约表象与豪放内核进行整理,为包括学生、教师在内群体提供全新思考方向,从而推动古诗词文研究质量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辛弃疾 词作赏析 《青玉案·元夕》   作为我国文学历史重要组成
内容摘要:论文尝试从爱、友谊和金钱这四个角度对欧·亨利短片小说的主题进行分析。第一章通过研究《爱的牺牲》中的真爱和《汽车等待的时候》中的虚假的爱,对“爱”这个主题进行了探讨。第二章通过分析《最后一片叶》中真诚的友谊和《二十年后》中忠诚的友谊对“友谊”这一主题进行了研究。第三章通过分析《财神与爱神》中的拜金主义和《没有讲完的故事》中的并非全能的金钱对“金钱”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论文的研究旨在通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