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下,质量是国与国实力竞争的根本。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语境下,质量是促进产业升级的根本。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大船起航的语境下,质量更意味着发展大事、民生大事、立省大事。
群众说好,才是真正的好。近年来,河南省质监系统以质为本,以群众满意为目的,把以人为本作为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质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务实发展,踏实工作,日趋优化的质量环境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的满意和放心。
当下,正值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关键时期,发展是主题,转变是主线,质量是根本。唯有以质量求生存,靠质量求发展,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河南实际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与质量、增长和效益、内需与外需、发展与民生、经济与环境等的协调统一,发展质量才会越来越高、发展空间才会越来越大、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今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支树平在河南省考察质检工作,并出席国家质检总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为国家质检中心郑州综合检测基地、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实验楼奠基。在考察中,他要求河南质检部门再接再厉,更加努力工作,提升质量发展水平,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河南振兴、中原崛起作出新贡献。
风鹏正举,千帆竞发。中原经济区的宏图画卷正渐次展开,质量立省的号角已经吹响。科学发展之路上,河南省质监系统的发展步伐铿锵有力,坚定清晰。
质量立省发强音
2011年9月,一篇《立省大计质为本》的数千字宏文在《河南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刊发,文章旗帜鲜明地将质量问题列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事、民生大事、立省大事,言辞恳切、期望殷殷,从文中不难读出河南省委、省政府抓好质量工作这一立省大计的坚定决心。
其实,这篇长篇社论发出的洪钟大吕之声,也只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多年来重视质量工作、强调质量立省重要地位的诸多“强音”之一。
据统计,2011年,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郭庚茂等领导先后30多次对质量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单从领导如此高频率地关注就不难看出,质量问题在全省中心工作中分量之重。而从省领导们对全省质量工作的指导和期望,则更能彰显出来一个中原大省提升质量、提高安全意识的决心和信心。
2011年5月,卢展工书记强调指出,质量是大计,质量是民生,质量是关键,质量是形象。要始终把质量问题作为发展大事、民生大事、立省大事抓紧抓好。
2011年9月,卢展工书记又亲自点题、亲自命题,要求《河南日报》发表新十八谈质量篇,将此作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支点。
在商讨全省下一步发展大计的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卢展工书记又在工作报告中用一个自然段的篇幅鲜明地提出了“大力实施质量立省战略”的口号,奏响了质量立省的最强音。
2011年11月,卢展工书记再次强调,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要树立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用安全和质量来保障中原经济区建设。
2012年5月15日,卢展工书记在漯河参加第十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时再次强调,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我们一定要坚持质量立省,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质在量前。有质才有量,没有质就谈不上量。二是质在量中。质和量密不可分,质不仅融合在所有产品的量中,而且融合在所有的服务中,融合在所有的工作中。三是质在民心。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民心所系、民心所向。四是质在务实。质量如何关键在做。
2011年10月,河南省政府召开全省质量大会,郭庚茂省长亲自为获得省长质量奖的10家企业颁奖并做重要讲话,在郑的省政府领导全部出席,全省与会人员多达1万余人。空前的规模和规格,也反映出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抓质量问题的重视与关注。
不仅如此,2012年5月9日至10日,国家质检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支树平在河南省考察质检工作,并出席国家质检总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为国家质检中心郑州综合检测基地、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实验楼奠基。在考察中,他要求河南质检部门再接再厉,更加努力工作,提升质量发展水平,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河南振兴、中原崛起作出新贡献。
全省上下对质量问题的重视,已然成为各地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2011年度,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开展了质量振兴活动,并将质监工作纳入发展规划,引入考核体系,质量工作也将成为衡量一届政府施政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随后,漯河、洛阳、鹤壁率先提出实施质量立市战略,漯河市将质量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双重目标考核体系;商丘市着力打造商丘品牌、商丘标准、商丘质量等“六大商丘标志”;平顶山市人大将质量立市列入听取审议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都拿出实际的举措将质量工作纳入政府核心,也形成了上下协同的统一步调,为质量工作的推进营造了难得的政策环境。
随着质量月活动持续深入的开展,重视质量问题、关注质量安全也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有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到了质量工作中来。
以《河南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新十八谈质量篇——《立省大计质为本》为起点,吹响了全省持续关注质量事业发展的号角,随后,全省18个省辖市报纸同时刊发文章,《中国质量报》和《中国国门时报》等多家国家级媒体全文转载,48家中央和省市媒体进行报道,河南电视台播放了新十八谈质量篇的映像版,这一系列的媒体聚焦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此外,质量月活动还走入寻常百姓身边,河南省质监系统举办了质量大讲堂、国际质量高层论坛、实验室开放、企业诚信倡议等9大系列33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商丘、信阳、开封、许昌等市在报纸和电视台长期开辟质量兴市专栏,打造了“全方位、全媒体、立体式”的宣传网络。
据不完全统计,仅质量月期间,全省共举办启动仪式141次,举办质量讲座123场,召开质量分析会100余次,开放实验室241个,帮助企业解决质量问题2100多个,在国家和省市媒体发表各类文章4000余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质量立省战略正伴着春风吹入人心,质监工作的社会影响空前提升,质量立省正在成为全省人民倾力谱写的中原经济区建设宏大乐章中的最强音。
做好群众质量安全的守护者
细心的郑州市民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微小的变化,郑州所有的食品生产企业门口多了一块蓝底白字“食品生产许可公示牌”,上面标注着企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产品类别、所属单元和具体产品名称及许可证编号、有效期、该企业监管责任人及联系电话等信息,让人一目了然。
据介绍,这是郑州市质监局在全市1000家食品生产企业中推行的“四牌公示”制度,包括“企业注册名称牌”、“食品生产许可公示牌”、“合法配料目录牌”和“质量安全承诺牌”。让食品企业的安全问题处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中,有效地预防了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为群众竖起了一道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有力屏障。
住在高层的居民最怕遇到这样的事情——乘电梯时,开门装置突然失灵,紧急呼叫没人应答,手机也没信号……不过,以后在洛阳如果再遇到这种事情,市民就不用过于担惊受怕了,洛阳市质监局即将在全市电梯加装远程监控系统,一旦出现人员被困的情况,该系统将自动报警,第一时间告知维护人员,群众的生命安全得到了全方位的保障。
而这些只是全省质监系统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是普通群众觉察不到的辛勤付出。
食品安全事关民生,向来是质量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过去的一年,全省质监系统在食品安全监管上,屡出重拳,厘清市场环境,让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得到较大提升。
为了严把食品安全源头关口,全省质监加大审核力度,去年,核发食品企业生产许可证3480张,不予许可75家,依法注销2718张;加大监督抽查力度,组织了36次专项督察,全省共监督抽查食品企业2.44万批次样品,合格率为93.9%;对1489家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进行了整改后处理;完成了32家乳制品企业重新审核督查工作,依法注销了7家不符合重新审核发证条件的企业,全国乳制品重新审查郑州现场会介绍了河南省建立“乳制品生产记录电子信息溯源系统”的经验做法。日渐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让群众多了一份安心,也为全省质监系统赢得了尊重。
在与群众出行、生活、安全息息相关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上,河南省质监部门加强安全责任体系、日常监管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强化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开展了“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特种设备安全宣传活动,聘任了1万余名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协管员,围绕重大节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共检验各类特种设备11.2万台套,同比增长19.4%,这些事前防范措施的提前布局,让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大幅下降,去年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老百姓的生活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
人民群众面对的产品质量合格与否,与市场质量监管者能否尽职尽责地对市场进行维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全省质监系统多年来一贯坚持业务管理、技术检测、行政执法相结合,加强专业巡查和专项执法,去年全年共检查1.61万批次产品,检验合格率为93.1%;组织开展质量安全大检查,消除了一批质量安全隐患,查处了一批质量违法案件,保证了全省产品质量和食品、特种设备安全总体平稳、持续向好。
市场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产品质量监管者对市场规则的规范。全省质监系统深入开展“双打”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区域整治,集中整治了一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去年,全省质监系统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1.6万人次,同比增长25.3%;查处各类案件8434起,同比增长67.27%;查获产品货值1.39亿元,同比增长113.95%;办理货值百万元以上大案要案18起,同比增长100%;移送司法机关105起,批捕48人,同比增长208.8%。一批典型大案要案的整肃为全省市场环境的持续优化向好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国内质量安全事件进入多发期,网络等信息传播的失控也对消费者的信心造成较大的冲击,质监部门作为产品质量的监管者,不仅肩负着市场监管的重任,还有澄清事实真相、维护消费者信心的责任。
在去年3月的“瘦肉精”事件中,河南省质监系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收到了澄清真相、消除恐慌阴影、保护品牌的积极效果;在处理“调味面制品”、“塑化剂”、“沙琪玛”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事件中,省、市、区三级密切配合,科学应对,既打击了违法行为、净化了市场环境,又保护了生产企业、维护了河南形象。
质量为先 助力豫企做大做强
2011年10月10日,十家河南企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这天,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舞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负责人从省长郭庚茂的手中接过了2011年度河南省省长质量奖。为企业颁发这一殊荣不仅仅是对这些企业的褒奖,更彰显出政府对于注重以质量为先导的科学发展方式转变的鼓励。
多年来,河南省质监系统深入实施质量提升工程,目前,全省所有省辖市和152个县(市、区)启动了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共评选省长质量奖10个,市长质量奖61个,县(市、区)长质量奖295个,许继电气等4家企业获得“全国质量工作先进单位”;深入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培育河南省名牌产品288个,总数达到601个。以质量立省、以质量促转变的氛围已经在中原大地扎根。
市场经济时代,品牌的作用无可替代。河南省质监系统近年来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培育品牌集群86个,洛阳、漯河、南阳等10个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产业集聚区试点,永城市产业集聚区被批准为“全国小麦粉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他们还健全了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省市县三级发布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778期。深入实施标准化引领战略,承担或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98项;制定发布省地方标准50项,总数达到713项;54家企业的60种产品新获得采标证书,总数达到3428家企业的4468种产品;新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6家,总数达到144家;新增省级以上标准化示范项目71个。 河南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型亟待破解的难题。河南省质监系统在农业标准化上,建立了18种农产品标准体系,承担了143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新培育了仰韶柿饼、仰韶大杏、密二花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总数达到41个,位居全国前列。因为农业综合标准化方面成绩突出,成为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总结推广的典范。
市场经济,最终是信用经济,河南省质监系统持续开展河南省质量信用等级评价活动,累计评定河南省质量信用A等工业企业273家。开封市政府对获得省质量信用A等表彰的企业,分别给予30万、10万和5万元奖励。经过多年的努力,河南企业的质量意识明显增强,累计有8227家企业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得3C认证产品4631个,为全省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基础。
质量为本 力促中原经济区蓝图绘就
近年来,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鼓点日渐急促,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其中的重要环节。
河南质监系统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印发了服务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严格生产许可等市场准入制度,审核发放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737家,注销38家,不予许可114家。深入开展重点区域整治,全省重点区域企业数量由整治前的99家规范到36家,责令停产27家,转产6家,重点区域产品质量合格率分别由整治前的14.3%和31.5%提高到87%和80%。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撤回、注销了38家产能落后企业的生产许可证,淘汰水泥落后产能1200万吨,在全省水泥产能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实现节电1.1亿度,完成利税80.7亿元,同比增长86.1%。
仅以安阳市为例,质监部门就通过生产许可、计量节能、标准化等措施,积极参与整治“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活动,安阳县钢铁企业由原来的77家关闭整合为14家,水泥企业由原来的67家关闭整合为21家,节能减排的效果凸显。
2011年,河南省质监局制定了《2011年企业服务工作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增强服务实效。新乡市局组织由107名各行业专家参加的企业服务专家团,帮扶企业提升质量;商丘市局出台服务产业集聚区“16条”,推行全过程服务、菜单式服务、限时式服务、零距离服务等。
去年,全系统共出台企业服务相关文件550个,在产业聚集区建立服务平台或机构97个,帮助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572个。全省系统深入企业服务6.7万人次,服务各类企业1.46万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7499个,为企业增加效益6.3亿元,减少损失7.3亿元。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为河南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援和保障。
多年来,河南质监系统关注民生的保障和改善,重点为老百姓监管好消费品质量,先后开展了涉及农资、食品、建材等多个领域的16个专项整治活动。广泛开展“关注民生、计量惠民”活动,确认A级计量合格企业35家,通过C标志评价企业12家,评定出51家“诚信计量示范单位”。加强计量监管,先后检查集贸市场1000多个,检查在用计量器具10万余台件;检查加油站2000多家、在用加油机8000多台,查处了一批计量违法行为,计量器具强检率达到94.1%。全省12365指挥中心受理举报投诉911起,在服务民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下,质量是国与国实力竞争的根本。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语境下,质量是促进产业升级的根本。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大船起航的语境下,质量更意味着发展大事、民生大事、立省大事。
群众说好,才是真正的好。近年来,河南省质监系统以质为本,以群众满意为目的,把以人为本作为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质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务实发展,踏实工作,日趋优化的质量环境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的满意和放心。
当下,正值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关键时期,发展是主题,转变是主线,质量是根本。唯有以质量求生存,靠质量求发展,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河南实际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与质量、增长和效益、内需与外需、发展与民生、经济与环境等的协调统一,发展质量才会越来越高、发展空间才会越来越大、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今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支树平在河南省考察质检工作,并出席国家质检总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为国家质检中心郑州综合检测基地、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实验楼奠基。在考察中,他要求河南质检部门再接再厉,更加努力工作,提升质量发展水平,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河南振兴、中原崛起作出新贡献。
风鹏正举,千帆竞发。中原经济区的宏图画卷正渐次展开,质量立省的号角已经吹响。科学发展之路上,河南省质监系统的发展步伐铿锵有力,坚定清晰。
质量立省发强音
2011年9月,一篇《立省大计质为本》的数千字宏文在《河南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刊发,文章旗帜鲜明地将质量问题列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事、民生大事、立省大事,言辞恳切、期望殷殷,从文中不难读出河南省委、省政府抓好质量工作这一立省大计的坚定决心。
其实,这篇长篇社论发出的洪钟大吕之声,也只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多年来重视质量工作、强调质量立省重要地位的诸多“强音”之一。
据统计,2011年,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郭庚茂等领导先后30多次对质量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单从领导如此高频率地关注就不难看出,质量问题在全省中心工作中分量之重。而从省领导们对全省质量工作的指导和期望,则更能彰显出来一个中原大省提升质量、提高安全意识的决心和信心。
2011年5月,卢展工书记强调指出,质量是大计,质量是民生,质量是关键,质量是形象。要始终把质量问题作为发展大事、民生大事、立省大事抓紧抓好。
2011年9月,卢展工书记又亲自点题、亲自命题,要求《河南日报》发表新十八谈质量篇,将此作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支点。
在商讨全省下一步发展大计的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卢展工书记又在工作报告中用一个自然段的篇幅鲜明地提出了“大力实施质量立省战略”的口号,奏响了质量立省的最强音。
2011年11月,卢展工书记再次强调,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要树立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用安全和质量来保障中原经济区建设。
2012年5月15日,卢展工书记在漯河参加第十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时再次强调,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我们一定要坚持质量立省,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质在量前。有质才有量,没有质就谈不上量。二是质在量中。质和量密不可分,质不仅融合在所有产品的量中,而且融合在所有的服务中,融合在所有的工作中。三是质在民心。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民心所系、民心所向。四是质在务实。质量如何关键在做。
2011年10月,河南省政府召开全省质量大会,郭庚茂省长亲自为获得省长质量奖的10家企业颁奖并做重要讲话,在郑的省政府领导全部出席,全省与会人员多达1万余人。空前的规模和规格,也反映出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抓质量问题的重视与关注。
不仅如此,2012年5月9日至10日,国家质检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支树平在河南省考察质检工作,并出席国家质检总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为国家质检中心郑州综合检测基地、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实验楼奠基。在考察中,他要求河南质检部门再接再厉,更加努力工作,提升质量发展水平,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河南振兴、中原崛起作出新贡献。
全省上下对质量问题的重视,已然成为各地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2011年度,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开展了质量振兴活动,并将质监工作纳入发展规划,引入考核体系,质量工作也将成为衡量一届政府施政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随后,漯河、洛阳、鹤壁率先提出实施质量立市战略,漯河市将质量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双重目标考核体系;商丘市着力打造商丘品牌、商丘标准、商丘质量等“六大商丘标志”;平顶山市人大将质量立市列入听取审议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都拿出实际的举措将质量工作纳入政府核心,也形成了上下协同的统一步调,为质量工作的推进营造了难得的政策环境。
随着质量月活动持续深入的开展,重视质量问题、关注质量安全也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有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到了质量工作中来。
以《河南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新十八谈质量篇——《立省大计质为本》为起点,吹响了全省持续关注质量事业发展的号角,随后,全省18个省辖市报纸同时刊发文章,《中国质量报》和《中国国门时报》等多家国家级媒体全文转载,48家中央和省市媒体进行报道,河南电视台播放了新十八谈质量篇的映像版,这一系列的媒体聚焦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此外,质量月活动还走入寻常百姓身边,河南省质监系统举办了质量大讲堂、国际质量高层论坛、实验室开放、企业诚信倡议等9大系列33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商丘、信阳、开封、许昌等市在报纸和电视台长期开辟质量兴市专栏,打造了“全方位、全媒体、立体式”的宣传网络。
据不完全统计,仅质量月期间,全省共举办启动仪式141次,举办质量讲座123场,召开质量分析会100余次,开放实验室241个,帮助企业解决质量问题2100多个,在国家和省市媒体发表各类文章4000余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质量立省战略正伴着春风吹入人心,质监工作的社会影响空前提升,质量立省正在成为全省人民倾力谱写的中原经济区建设宏大乐章中的最强音。
做好群众质量安全的守护者
细心的郑州市民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微小的变化,郑州所有的食品生产企业门口多了一块蓝底白字“食品生产许可公示牌”,上面标注着企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产品类别、所属单元和具体产品名称及许可证编号、有效期、该企业监管责任人及联系电话等信息,让人一目了然。
据介绍,这是郑州市质监局在全市1000家食品生产企业中推行的“四牌公示”制度,包括“企业注册名称牌”、“食品生产许可公示牌”、“合法配料目录牌”和“质量安全承诺牌”。让食品企业的安全问题处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中,有效地预防了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为群众竖起了一道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有力屏障。
住在高层的居民最怕遇到这样的事情——乘电梯时,开门装置突然失灵,紧急呼叫没人应答,手机也没信号……不过,以后在洛阳如果再遇到这种事情,市民就不用过于担惊受怕了,洛阳市质监局即将在全市电梯加装远程监控系统,一旦出现人员被困的情况,该系统将自动报警,第一时间告知维护人员,群众的生命安全得到了全方位的保障。
而这些只是全省质监系统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是普通群众觉察不到的辛勤付出。
食品安全事关民生,向来是质量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过去的一年,全省质监系统在食品安全监管上,屡出重拳,厘清市场环境,让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得到较大提升。
为了严把食品安全源头关口,全省质监加大审核力度,去年,核发食品企业生产许可证3480张,不予许可75家,依法注销2718张;加大监督抽查力度,组织了36次专项督察,全省共监督抽查食品企业2.44万批次样品,合格率为93.9%;对1489家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进行了整改后处理;完成了32家乳制品企业重新审核督查工作,依法注销了7家不符合重新审核发证条件的企业,全国乳制品重新审查郑州现场会介绍了河南省建立“乳制品生产记录电子信息溯源系统”的经验做法。日渐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让群众多了一份安心,也为全省质监系统赢得了尊重。
在与群众出行、生活、安全息息相关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上,河南省质监部门加强安全责任体系、日常监管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强化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开展了“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特种设备安全宣传活动,聘任了1万余名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协管员,围绕重大节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共检验各类特种设备11.2万台套,同比增长19.4%,这些事前防范措施的提前布局,让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大幅下降,去年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老百姓的生活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
人民群众面对的产品质量合格与否,与市场质量监管者能否尽职尽责地对市场进行维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全省质监系统多年来一贯坚持业务管理、技术检测、行政执法相结合,加强专业巡查和专项执法,去年全年共检查1.61万批次产品,检验合格率为93.1%;组织开展质量安全大检查,消除了一批质量安全隐患,查处了一批质量违法案件,保证了全省产品质量和食品、特种设备安全总体平稳、持续向好。
市场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产品质量监管者对市场规则的规范。全省质监系统深入开展“双打”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区域整治,集中整治了一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去年,全省质监系统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1.6万人次,同比增长25.3%;查处各类案件8434起,同比增长67.27%;查获产品货值1.39亿元,同比增长113.95%;办理货值百万元以上大案要案18起,同比增长100%;移送司法机关105起,批捕48人,同比增长208.8%。一批典型大案要案的整肃为全省市场环境的持续优化向好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国内质量安全事件进入多发期,网络等信息传播的失控也对消费者的信心造成较大的冲击,质监部门作为产品质量的监管者,不仅肩负着市场监管的重任,还有澄清事实真相、维护消费者信心的责任。
在去年3月的“瘦肉精”事件中,河南省质监系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收到了澄清真相、消除恐慌阴影、保护品牌的积极效果;在处理“调味面制品”、“塑化剂”、“沙琪玛”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事件中,省、市、区三级密切配合,科学应对,既打击了违法行为、净化了市场环境,又保护了生产企业、维护了河南形象。
质量为先 助力豫企做大做强
2011年10月10日,十家河南企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这天,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舞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负责人从省长郭庚茂的手中接过了2011年度河南省省长质量奖。为企业颁发这一殊荣不仅仅是对这些企业的褒奖,更彰显出政府对于注重以质量为先导的科学发展方式转变的鼓励。
多年来,河南省质监系统深入实施质量提升工程,目前,全省所有省辖市和152个县(市、区)启动了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共评选省长质量奖10个,市长质量奖61个,县(市、区)长质量奖295个,许继电气等4家企业获得“全国质量工作先进单位”;深入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培育河南省名牌产品288个,总数达到601个。以质量立省、以质量促转变的氛围已经在中原大地扎根。
市场经济时代,品牌的作用无可替代。河南省质监系统近年来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培育品牌集群86个,洛阳、漯河、南阳等10个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产业集聚区试点,永城市产业集聚区被批准为“全国小麦粉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他们还健全了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省市县三级发布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778期。深入实施标准化引领战略,承担或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98项;制定发布省地方标准50项,总数达到713项;54家企业的60种产品新获得采标证书,总数达到3428家企业的4468种产品;新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6家,总数达到144家;新增省级以上标准化示范项目71个。 河南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型亟待破解的难题。河南省质监系统在农业标准化上,建立了18种农产品标准体系,承担了143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新培育了仰韶柿饼、仰韶大杏、密二花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总数达到41个,位居全国前列。因为农业综合标准化方面成绩突出,成为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总结推广的典范。
市场经济,最终是信用经济,河南省质监系统持续开展河南省质量信用等级评价活动,累计评定河南省质量信用A等工业企业273家。开封市政府对获得省质量信用A等表彰的企业,分别给予30万、10万和5万元奖励。经过多年的努力,河南企业的质量意识明显增强,累计有8227家企业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得3C认证产品4631个,为全省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基础。
质量为本 力促中原经济区蓝图绘就
近年来,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鼓点日渐急促,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其中的重要环节。
河南质监系统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印发了服务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严格生产许可等市场准入制度,审核发放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737家,注销38家,不予许可114家。深入开展重点区域整治,全省重点区域企业数量由整治前的99家规范到36家,责令停产27家,转产6家,重点区域产品质量合格率分别由整治前的14.3%和31.5%提高到87%和80%。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撤回、注销了38家产能落后企业的生产许可证,淘汰水泥落后产能1200万吨,在全省水泥产能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实现节电1.1亿度,完成利税80.7亿元,同比增长86.1%。
仅以安阳市为例,质监部门就通过生产许可、计量节能、标准化等措施,积极参与整治“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活动,安阳县钢铁企业由原来的77家关闭整合为14家,水泥企业由原来的67家关闭整合为21家,节能减排的效果凸显。
2011年,河南省质监局制定了《2011年企业服务工作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增强服务实效。新乡市局组织由107名各行业专家参加的企业服务专家团,帮扶企业提升质量;商丘市局出台服务产业集聚区“16条”,推行全过程服务、菜单式服务、限时式服务、零距离服务等。
去年,全系统共出台企业服务相关文件550个,在产业聚集区建立服务平台或机构97个,帮助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572个。全省系统深入企业服务6.7万人次,服务各类企业1.46万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7499个,为企业增加效益6.3亿元,减少损失7.3亿元。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为河南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援和保障。
多年来,河南质监系统关注民生的保障和改善,重点为老百姓监管好消费品质量,先后开展了涉及农资、食品、建材等多个领域的16个专项整治活动。广泛开展“关注民生、计量惠民”活动,确认A级计量合格企业35家,通过C标志评价企业12家,评定出51家“诚信计量示范单位”。加强计量监管,先后检查集贸市场1000多个,检查在用计量器具10万余台件;检查加油站2000多家、在用加油机8000多台,查处了一批计量违法行为,计量器具强检率达到94.1%。全省12365指挥中心受理举报投诉911起,在服务民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