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眼里常含泪水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zhen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谈到作文教学,艾青的这句诗就不时浮跃我的心头。心中有爱,眼中才会看到与爱有关的一切,笔下才能将爱展现出来。而这恰恰是我们学生作文中最缺乏的一块。浮躁的社会、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应试作文,让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做假大空废的文章,他们的作文离生命本体越来越远,和生活实际越来越“绝缘”,我们的作文教学也走进了恶性循环的怪圈,过多注重于进行理论性的如审题、立意、构思、开头、结尾、过渡等知识化的作文形式指导,忽视了引导学生真实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反映生活,造成了中学生写作心理与个性的缺失,作文心理资源的贫乏。丰富多彩的生活到了学生的笔下却经常是“千人一面”,而学生作文也常是绞尽脑汁,最终还是免不了落入“俗套”之中,没有个性特色,达不到预期的写作效果。所以,学生中大多数视作文为洪水猛兽,认为写作是学习中最苦的差事。
  写作这份苦差事到了高考考场上简直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下列的一组数据可以窥见一斑:2007年广东省高考作文平均分是39.62分(较去年有所提高),但佳作不多,近51万考生中仅有26篇满分作文,54分以上6395人占全部作文的0.58%,大部分作文得分集中在35-50之间,拉不开距离。(《2007广东高考作文阅卷的思考》作者:广东佛山高明纪念中学 高勇)高勇老师继续分析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出“文体趋同化,单一化(今年考生选文大多是议论文加散文,占到93%)”;“内容空洞,俗套化(标语口号多,讲不出如何“传递”,没有具体例子,空谈“爱”“亲情”)”“材料老套、硬套”,在谈“爱”“精神”等的传递中,就举例感动中国人物,用的最多的当代人物丛飞、林秀贞、微尘、丁晓兵、黄舸、霍英东、洪战辉、邰丽华《千手观音》等;在历史、文学、科技人物中仍然是屈原、李白、鲁迅、雷锋;另外还有“孟母三迁”“鲁迅弃医从文”“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老套和过于集中的事例”。“在语言表达上,生搬硬套,口号空话连篇,语句不通,知识表达错误,错字较多;另一方面,有的作文语言华丽,滥用一些修辞(排比)堆砌起来,但又与主题无关。”看着这份高考作文阅卷思考,我们的心情很沉重。“作文成绩的一般化,具体反映出平时作文教学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尤其在与新课程的要求上还有一定距离,学生写作缺乏深刻的思考和有个性的表达,语言积累不足,基础不扎实。”(出处同上)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发现,让学生回归写作的本源,寻找写作的宗旨,就不能回避一个厚重的命题:生命,宽泛的说就是让写作走进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可是我们的学生有多少文字是“有感而发”的呢?
  笔者曾经在高一新生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描写出最伤心或者最开心的一件事,两个班的一百多人中竟有80%的学生写了相同的内容:最开心的事情是得知通过了中考录取分数线或者接到了录取通知书,短短一二百字大多是平铺直叙,根本体现不出写作要求的“最”字。笔者感叹我们教育的悲哀,而上述事例还只是冰山一角。不知感恩、缺少同情、虐待生命的报道常见诸报端,我们不禁要问:学生对生命究竟能理解多少呢?
  在我们的同行中有多少人不曾忍受过批改作文的乏味与沉闷,又有多少学生不曾忍受过应付作文的苦恼与迷惘?难得有几篇佳作,在班上一读,大家一听就知道抄自哪本作文选;偶遇满篇锦言佳句,再琢磨,原来没有灵魂;有的文章读起来豪气冲天,再推敲,空话连篇······凡此种种已经清楚表明:在应试作文的批量生产下,学生失去了主体作用,他们的主动性被严重挫伤,鲜活的思维在僵化教条的训练下变得麻木了,鲜活的生活在应试教育的摧残之下变成了风干的丝瓜。没有生命体验的头脑如何产生灵动的思想,于是千人一面的文章、套作、抄袭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一方面是学生对生命缺少理解,一方面考试的命题倾向却日益呈现教育的本质精神:关注生命。如:2000年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2002年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2003年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2004年全国卷分别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等等,一直到近三年各省自主命题的作文,大都有一个写作倾向:回归生命本体,思考生命的存在。然而当前我们的教育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漠视、轻视甚至无视,学生意外伤害、自杀、杀人现象时有发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中要求学生写出思考生命的文章确实是强人所难。但我们也欣喜地发现,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是有学生对生命进行了深入思索,但这样的作品数量相对广大的中学生而言还是太少了,于是我们呼吁作文教学应回归生命本源,让作文走进生活,关注生命。
  让作文走进生活,首先应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很长时间以来,应试教育已经使学生习惯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眼前书”,因而把生活这部无字的大书抛掷一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文章的源头活水。要把学生从“无米之炊”的困境中引出,就要引进生活这一取之不尽的活水,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才能有所思、有所感。很多学生都知道法国大雕塑家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可是在生活中他们却发现不了美,症结何在呢?写到此,艾青的那句诗又浮跃我的心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啊,教会学生发现爱,寻找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作文。解决这个瓶颈的关键是教师,作文教学最先应帮助学生树立本体意识,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明确是“我想写”而不是“要我写”。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突然来到的某些美妙的瞬间,常会灵思涌动,妙语连珠,尽管这时只有三言两语,这样的瞬间就是激起“我想写”的强烈冲动的最佳时段,此时应及时抓住,否则稍纵即逝。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及时把握某些美妙瞬间涌起的写作冲动,哪怕是点滴灵思,只言片语,也应及时将它们记录下来。这样做的好处在往后的学习生活中将随时体现出来,大家也许会遇到一些人和事或景与物跟先前的灵思妙语相关相承、相得益彰。到那时,孕育已久的思想火花就会在这些人和事或景与物的撞击中绽放出来。
  由此看来,作文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巩固“我想写”的“原生态”,学生就会在某些思想火花的驱动之下,产生主动寻求有关材料的热望;而一旦找到学生所需要的有关材料,暂时搁浅的“我想写”的写作冲动便会再度涌起。这样,一篇篇成功的作文便会从学生的笔端喷涌而出。所以,随时捕捉生活中感动的瞬间并且把它记录下来,让思想的火花在与外物的撞击中升腾,实在是学生在作文成功路上迈出的极为重要的一步。
  让作文走进生活,其次应解决学生“怎么写”的问题。很多学生下笔前感到心中有万语千言,但一写出来就语言干巴,想引用名言锦句,搜肠刮肚也想不出半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积累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古人讲的“厚积薄发”,对于作文教学而言就是重视积累。新课标提出积累各种素材、加强背诵的要求。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这些语言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生营养,不但适用于写作,更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积累的语言材料,包含生活经验、形象材料、思维材料和情感材料。其直接的来源就是中学的语文书,其中不少是经典名篇,文质兼美。内容涉及广泛,古今中外兼而有之,不仅给我们以艺术美的享受,而且使我们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把课文的材料运用于写作之中,将读与写结合起来,能增强表现力,使写作内涵丰富。除了引用名人名言以外,我们可以将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典故加以引用,甚至“旧瓶装新酒”式的活用,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振起全篇的作用,使文章充满文化底蕴。
  明确了写作素材积累的主体,那么阅读就是必须的途径了。《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吕叔湘先生说:“阅读的本领学会了,自己写文章就不难了。”这道出了读与写的密切关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扩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出来,笔者认为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阅读不失为一个好途径。新课标下的教材篇目增加了很多,有些文章的篇幅会缩短,有些名家流派的作品选得太少,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由节选的文章向整部作品延伸;由作家的一篇文章向其他的作品延伸;由一个作家向同时期的其他作家延伸;由一篇文章向同类型、同题材的作品延伸……这样,学生既能对一部作品、某个作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又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文学修养,更主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阅读能够促进思维的训练。有意识地吸收与消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意识地接触与理解多元文化,站在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角度去研读品味精短作品,去感受体味伟大的襟怀与纯真的情感,那么学生作文的思想深度将大大提高。但是中学生和作家相比,对生活的理解毕竟肤浅,甚至幼稚,但只要出于真情,应该说两者是相通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和作者的某一见解或情感发生共鸣,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捕捉,加以生发,就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或者就作品的内容或形式的某一点加以发挥,也能写出有创见的文章来。美文可激活学生内心爱的元素,开启他们灵感的闸门,阅读可使他们思维得到训练。思维训练的成败对写作的好坏产生显而易见的影响。写作不能不用材料,材料必须积累,更靠运用。人人皆有不一定会用。在写作的时候能够调动出来,加以变化,恰当运用,不但能解燃眉之急,用好了也许会锦上添花。所以经常进行阅读训练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如续写、改写、故事新编、短评等都是阅读训练常常采用的方式。学生思维鲜活了,思维的角度、思维的方式就可能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也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
  写作需要积累,积累通过阅读来实现,阅读能够促进思维训练,而思维的活跃又能使作文增加深度和广度。但是,仅做到这些还不够,要写好一篇作文必须融入生活的元素,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生活本身蕴藏着十分丰富生动的写作材料,走到生活深处,广泛地摄取材料,挖掘生活的真、善、美,探求事物内在的奥秘,体味其精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新课标下的教材内容有很多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利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资料,还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到工厂、到农村、到更广阔的天地去体验生活,获得活生生的材料。只有多接触社会,多深入生活,勤于观察,知识才会丰富,材料才会聚少成多。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写起文章来才会有话可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只有热爱生活,才能进入生活;只有把握当今时代的脉搏,多方面、多角度感知世界,写作之泉才能源源不断。诚如是,作文教学才真正走上了“人间正道”——教学生做真情人,也只有如此,学生才可能写出真情文,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
  
  蒙乐霜,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其他文献
农机安全宣传教育之我见陈德学,万毅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是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机安全监理的基础工作,也是涉及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工作,对农机监理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
戍边路上,是否有一种姿势永远挺立在心灵深处?是否有一种姿势永远凝固在灵魂高地?曾记得执勤执法中冲锋的姿势,抢险救灾中奔跑的姿势,还有那兵之初磨砺的军姿,与群众、亲人拥
对于语文课学生一般不太感兴趣,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造成此种局面和教师的教法有很大的关系。蔡元培说过:我们教学并不是往瓶子里灌水,灌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
利用学生的凳子作为器材用于体育教学,是一项值得开发和利用的体育器材资源。若能适时、合理、创造性地使用它,则可使单调而枯燥的练习变得有乐趣,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从而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贵州农机安全工作再创佳绩贵州省农机管理局重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长期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安全管理,自1989年在全省推行农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以来,积极为促
每个人都以特立独行的姿势,或苟且一世,或追求梦和远方。生命,那么久,又那么快;梦想,那么近,又那么远,也许,青春的小鸟说飞就飞了;也许,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也许,爱情的巨
审题就是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这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要做到“准确”“全面”审题,就要明确写作的范围和要求,进而选准入题的角度,确定正确的中心,安排能说明和表现中心的材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程的逐步实施,《文化生活》已走进我们的课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生活与哲学》中的许多内容与老教材有着诸多的联系,但《文化生活》是
学习写消息1.参加班上或学校最近开展的某项活动,写一则消息。2.采访附近社区、厂矿或乡村组织的一次活动,写一则消息。(原人教版)提示:消息的格式,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