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21年以来,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党委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举措,推出5项“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打造“智能化”航海保障服务,保障群众安全便捷出行.rn西沙水域岛际交通导助航效能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南海航海保障中心三沙航标处开展了历时11天的西沙水域航标巡检,确保西沙水域各类导助航设施处于优良状态.开展AIS补点完善建设工作调研和现场勘察,为西沙水域岛际交通航标补点完善建设提供数据支持.三沙航标处还联合相关部门开展西沙岛际间小型交通船艇“推荐航路”研究,为推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以来,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党委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举措,推出5项“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打造“智能化”航海保障服务,保障群众安全便捷出行.rn西沙水域岛际交通导助航效能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南海航海保障中心三沙航标处开展了历时11天的西沙水域航标巡检,确保西沙水域各类导助航设施处于优良状态.开展AIS补点完善建设工作调研和现场勘察,为西沙水域岛际交通航标补点完善建设提供数据支持.三沙航标处还联合相关部门开展西沙岛际间小型交通船艇“推荐航路”研究,为推进西沙岛际间小型交通船艇“推荐航路”的正式发布实施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运力过剩“频发”和“难解”是海运业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通过货运需求预测船舶运力优化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运力供需失衡问题.基于海运业嵌入全球供应链的特点,通过分析制造业供应链和海运业供应链的相互关系,发现海运业运力需求存在叠加放大效应是海运业运力供需失衡的根源,解释了海运业运力供需失衡“总是反复出现”而且“难以解决”的症结所在,从“推动海运企业向制造业供应链服务商转型、核心主体加强海运供应链合作、鼓励构建海运业产业链价值共创体系”3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随着国际海事组织(IMO)温室气体减排战略的实施和各国绿色航运政策的出台,船舶岸电作为减少船舶靠泊期间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最有效措施,越来越受到业界重视.通过研究船舶岸电发展现状,对国内岸电设施目前存在的“建而不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以港口群一体化岸电建设为基础,以清洁能源自生产、储能和综合运营一体化为核心,以船舶岸电专业服务机构为载体的新型船舶岸电建设和运维模式,以期推动航运业绿色发展转型,助力我国尽早实现“双碳”目标.
随着船舶与导助航技术升级,内河船舶总体安全状态有所稳定,但近2年来因船舶驾驶台值班船员疲劳导致的船舶触礁碰撞事故与险情频发.通过引入国际海事组织(IMO)的疲劳指南和地平线项目成果,概述了值班船员的疲劳机理;结合内河船舶驾驶台视频监控技术,提出了夜间最佳值班站位的推荐方案;并结合交通领域的绿光防疲劳原理设计提出了一个内河船舶驾驶台值班船员疲劳预防装置.
通过实施融合网络方案,为地区组织和公约成员国开展船舶远程检查提供成功范例,使疫情期间的船舶监管工作不断不乱,为维护以船舶为载体的供应链完整提供网络技术支撑.
通过分析福建沿海海上风电场(OWF)的建设、规划与船舶航行安全之间的矛盾,风电场水域航标系统的设置、维护、管理现状,研究并提出改进福建沿海海上风电场水域航标保障的措施.
船舶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在提高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水平、保障船舶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第四批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NSM规则)的船舶,普遍存在着航运公司规模和船舶吨位偏小、船舶配员偏少、船舶结构和设备相对简单等特点,在运行体系过程中存在意识薄弱、适应度不高、监控不到位等问题,应从加强思想引导、持续完善体系文件、突出“关键人”作用、探索监管新模式等方面加以解决.
新《海上交通安全法》首次将船员权益保障写入国家法律,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素质船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完善船员权益保障制度”.通过分析船员维权难的原因和危害,提出高效保护船员整体权益的建议,旨在更好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重大战略决策,优化船员职业发展环境,推动高素质船员队伍建设.
通过对船舶吨位丈量中甲板通道区域是否计入吨位计算进行调研分析,从各个国家地区围蔽处所定义对比、吨位丈量规则制定原则使用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介绍3起船舶散装运输硝酸铵基化肥的事故案例以及《国际海运散装货物规则》相关条目明细表修订内容,针对规则条目修订情况,从托运人、承运人和监管部门的角度提出应对建议.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船载设备在2075/2076信道播发卫星AIS报文(27号报文),以实现卫星对船舶AIS信号的有效探测.近日,AIS国家中心监测到中国沿海存在部分船载AIS设备通过2087/2088信道播发卫星AIS报文的异常播发行为,影响船舶航行安全.通过对此问题的成因和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