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文章的内容,从根本上说是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要写好作文就必须观察好生活,而观察生活的范围和收获又与人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感受能力越强,观察的范围就越宽广,观察所得也就越多;反之,感受能力越差,观察范围就越狭窄,观察所得也就寥寥无几。朱自清的《背影》叙述的不过是“送子”、“买橘”等生活小事,然而他却从中感受到那浓浓的父爱,因此,他的《背影》情真意深,催人泪下。可是,我们中学生每遇到同类题材的作文时却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写出来的文章或者千篇一律,或者胡编乱造而缺乏真情,使人读了觉得索然无味。生活中真的缺乏类似的材料吗?当然不是。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我们缺乏对生活的感受能力而使我们错过了许多观察的机会,或者是观察不细致、不深入而所得甚少罢了。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我们感受生活的能力呢?
方法之一,阅读理解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象是纷繁复杂的,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也有微乎其微的小事情;有如诗如画的景物描绘,也有酣畅淋漓的抒情笔调;有粗犷恢弘的场面渲染,也有细腻传神的细节勾勒。所有这些,都是作家对生活有了深切的感受之后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因此,阅读文学作品,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容到形式,只要我们站在作者感受生活的角度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助于提高我们感受生活的能力。比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中有这样一段抒情文字:“我不禁一颤: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发于外。”文学作品中的撩拨人们心弦的抒情笔调正是作家生活感受的最直接、最酣畅的外在表现。作者在了解了蜜蜂短暂而勤劳的一生之后,心灵深处“不禁一颤”,刹那间的生活感受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质的飞跃,既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又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有一段色泽明丽的百草园景色的描写。作者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种不同的生活体验的比较中,深深地感受到百草园才是他童年时代真正的乐园,因而在他眼中的百草园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那些司空见惯的平常之物,像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都像金子一样发散出耀眼的光芒,甚至连不足提及的“泥墙根一带”都产生了令人神往的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文学作品,从作者感受生活的角度出发,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针对这一感受写点心得,无疑是提高我们感受生活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方法之二,分析研究生活现象
我们知道,社会生活是千姿百态的,美好的事物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它们是生活的主流,同时也存在着不少落后的消极因素。要从中明辨是非善恶,锻炼自己感受生活的能力,就必须做到四勤——勤观察、勤联想、勤分析、勤记录。只有如此,才能很好地提高我们感受生活的能力。具体地说,首先要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对于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人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要留心观察,而它们又随时可能引发我们的某种感触:或喜或悲,或赞叹或鄙视,或融融真情或炎凉世态……倘若漠然视之,这种生活感受便会稍纵即逝。正确的做法是:有了这种生活感受,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也决不放过,对引发我们感触的人和事进行深入地思考,并由此联想与之相类似的生活体验,通过分析研究,找出它们的共性,进而揭示出这些生活现象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把这些鲜活的生活材料用日记、作文等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形式不拘,字数不限,久而久之,不仅可以达到积累生活素材、锻炼写作能力的目的,而且我们感受生活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可谓一石数鸟。例如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叙述了这样一件事:
吃罢晚饭,爸爸又像往常一样端来一盏台灯放在我的桌子上唠叨着,重复上千遍催我学习的话,引起我的不满。我关上房门,捧着一本武侠小说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临睡前,我无意中发现爸爸竟然在昏暗的灯光下绘制着建筑设计图……不知怎的,我心头一酸,泪水在我眼眶里直打转。为了我能好好学习,爸爸把明亮的台灯让给了我,他自己却在萤火虫般的灯光下工作着。想到这里,爸爸以往的严厉、絮絮不止的唠叨仿佛都变成了温馨的关怀……
在这篇习作中,小作者通过深入细致地观察,紧紧地抓住触动他心灵的瞬间感受,由眼前的微弱的灯光联想到自己房间里明亮的灯光,由“让灯”,联想到爸爸平日的严厉和唠叨,通过比较分析,从而发掘出父亲身上那种对儿子的深挚爱意。这种生活感受也正是他思想感情变化的动因。文章立意较深,感情真挚,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由此观之,分析研究,多写多练,是培养生活感受能力的法宝。换言之,勤观察、勤联想、勤分析、勤记录,必见成效。
方法之一,阅读理解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象是纷繁复杂的,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也有微乎其微的小事情;有如诗如画的景物描绘,也有酣畅淋漓的抒情笔调;有粗犷恢弘的场面渲染,也有细腻传神的细节勾勒。所有这些,都是作家对生活有了深切的感受之后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因此,阅读文学作品,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容到形式,只要我们站在作者感受生活的角度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助于提高我们感受生活的能力。比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中有这样一段抒情文字:“我不禁一颤: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发于外。”文学作品中的撩拨人们心弦的抒情笔调正是作家生活感受的最直接、最酣畅的外在表现。作者在了解了蜜蜂短暂而勤劳的一生之后,心灵深处“不禁一颤”,刹那间的生活感受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质的飞跃,既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又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有一段色泽明丽的百草园景色的描写。作者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种不同的生活体验的比较中,深深地感受到百草园才是他童年时代真正的乐园,因而在他眼中的百草园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那些司空见惯的平常之物,像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都像金子一样发散出耀眼的光芒,甚至连不足提及的“泥墙根一带”都产生了令人神往的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文学作品,从作者感受生活的角度出发,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针对这一感受写点心得,无疑是提高我们感受生活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方法之二,分析研究生活现象
我们知道,社会生活是千姿百态的,美好的事物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它们是生活的主流,同时也存在着不少落后的消极因素。要从中明辨是非善恶,锻炼自己感受生活的能力,就必须做到四勤——勤观察、勤联想、勤分析、勤记录。只有如此,才能很好地提高我们感受生活的能力。具体地说,首先要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对于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人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要留心观察,而它们又随时可能引发我们的某种感触:或喜或悲,或赞叹或鄙视,或融融真情或炎凉世态……倘若漠然视之,这种生活感受便会稍纵即逝。正确的做法是:有了这种生活感受,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也决不放过,对引发我们感触的人和事进行深入地思考,并由此联想与之相类似的生活体验,通过分析研究,找出它们的共性,进而揭示出这些生活现象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把这些鲜活的生活材料用日记、作文等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形式不拘,字数不限,久而久之,不仅可以达到积累生活素材、锻炼写作能力的目的,而且我们感受生活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可谓一石数鸟。例如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叙述了这样一件事:
吃罢晚饭,爸爸又像往常一样端来一盏台灯放在我的桌子上唠叨着,重复上千遍催我学习的话,引起我的不满。我关上房门,捧着一本武侠小说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临睡前,我无意中发现爸爸竟然在昏暗的灯光下绘制着建筑设计图……不知怎的,我心头一酸,泪水在我眼眶里直打转。为了我能好好学习,爸爸把明亮的台灯让给了我,他自己却在萤火虫般的灯光下工作着。想到这里,爸爸以往的严厉、絮絮不止的唠叨仿佛都变成了温馨的关怀……
在这篇习作中,小作者通过深入细致地观察,紧紧地抓住触动他心灵的瞬间感受,由眼前的微弱的灯光联想到自己房间里明亮的灯光,由“让灯”,联想到爸爸平日的严厉和唠叨,通过比较分析,从而发掘出父亲身上那种对儿子的深挚爱意。这种生活感受也正是他思想感情变化的动因。文章立意较深,感情真挚,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由此观之,分析研究,多写多练,是培养生活感受能力的法宝。换言之,勤观察、勤联想、勤分析、勤记录,必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