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件”类选文的使用策略研究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王荣生教授的“选文分类”理论,为语文教师教语文课程内容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主要论述“用件”类选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分析《陈太丘与友期行》不同教学案例,得出“用件”类选文教学策略的使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清晰地展示出“用件”的使用方式。
   关键词:选文功能 用件 教学内容
  当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变成教学资源之后,语文教师如何对课文进行处理以确定教学内容呢?王荣生教授建议从选文的功能分类作为依据,选择教学内容。
   一.“用件”类选文的甄别
   (一)“用件”类选文的概念
   “用件”类选文主要立足于选文内容的实用价值,关心的主要是其“内容”的方面,由这篇课文引发起做其他事情或与它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它学习的内容是通过该文本去启发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因此要侧重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语文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去进行活动。
   (二)“用件”类选文的功能
   培养学生多元解读:“用件”类选文的功能就是借助这篇文章所学的内容和所讲的方法,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从而产生想法和感受。
   注重学生自主阅读:“用件”类选文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能力。自主阅读学习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是学生阅读的基石。
   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用件”类选文注重学生在阅读之后获得的启发或感受。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能够有不同观点的碰撞,从而产生思想的火花。
   二.“用件”类选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对于阅读教学而言,语文课程内容具体呈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文本的合理解读。第二,提炼出与文本体式相应的阅读态度、方式和技能,确定核心课程内容。第三,引导学生“整合与建构”相应的阅读态度、方式和技能。①
   (一)文本解读
   在确定一篇课文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之前,首先应该确定这篇课文属于哪种类型的选文。
   “用件”类选文的教学内容围绕“用”字展开,因此实用性是“用件”类选文最大的特点,其关心的主要是由这篇课文引发相关的活动。
   (二)学情分析
   王荣生教授指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学情,依据学情的前提是了解学情,要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学的最终目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对象,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状态、需要的情况下,才能针对学情,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一般而言,在估量学情时,要考虑学生的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两方面。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点”是关注常态的课堂教学该学什么。任何一位语文教师走进教室,都必须预设好教学点。②
   1.分析课文的体式特点,梳理课文可教的教学点
   语文教师素读后查阅相关文献,完成以下任务:能明确课文的体裁和题材,了解、复述、概括课文的内容;能归纳出课文的内涵主旨;能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与语言风格;能运用不同的解读方法解读不同体式特征的选文。③
   2.根据不同选文的特点,确定课文要教的教学点
   教学内容就是这篇选文的核心内容信息和核心语文知识。对于“用件”类选文来说,就是理解和运用课文出现的知识或信息。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
   目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如启发性教学、指导性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等等。在处理“用件”类选文时,一般采用的方法有问题讨论法、补充资料法、设置情境法、分组研究法等等。
   三.“用件”类选文教学的案例分析
   接下来以张素玲、裴颖、常红艳三位老师执教的《陈太丘与友期行》为案例,展示“用件”类选文教学策略的使用。
   (一)教学案例分析
   张素玲、裴颖、常红艳三位老师执教的《陈太丘与友期行》都有运用“用件”类选文引发学生思考这一特点,教学方法也各有其亮。三位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从知识和话题两个角度进行考虑。在对教材进行解析的基础之上,选择适合的教学点进行教学,其可取之处在于:
   1.以整篇课文为教学点,让学生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后续的学习。如常红艳老师在课堂的开始就让学生朗读全文,纠正学生的发音,解决学生对于一些字词的疑难问题。
   2.以友人和元方的对话为教学点,通过两人一来一回的交锋,分析二者的人物形象。如张素玲老师在处理:客问元方:“尊君在不?”...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一教学点时,就通过元方与友人的对话,加深学生对人物的认知,分析得出友人的形象是无信无礼,元方的形象是聪慧懂礼。
   3.能够依据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引发新的讨论。如裴颖老师根据:元方入门不顾。这一教学点,引发新的议题。通过对此议题的讨论,能够更好地把握元方的形象。
   4.补充关于《方正》篇的相关资料,引发学生对于“方正”的思考。如张素玲和裴颖两位教师在课堂的结尾都补充了这一资料,并提出问题。这能够引领学生揣摩编者意图,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了本文的思想启蒙作用。
   虽说上述案例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已经足够用心,但依旧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教学点的选择过于冗杂,缺乏侧重点。上述三位教师在进行教学点的选择时,能够做到全面覆盖,如张素玲老师根据行文线索,不放过任何教学点进行教学。但这有可能导致学生无法识别出课文的核心部分。
   2.在處理话题上,上述案例几乎都是根据某一教学点直接抛出一个单独的话题,前后没有配套的问题进行引导或呼应。如常红艳老师根据:“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这一教学点引发的话题。前后没有配套的问题,显得较为突兀。
   (二)教学内容选择的建议
   《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课文的关键句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以及“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第一句揭示了这篇课文想要表达的“信”与“礼”之间的含义,第二句则是引发争议之处,元方此举是否合适?    结合上述案例的不足之处,本文对《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选择提出以下建议:
   1.精选教学点
   《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信”和“礼”展开的,通过二者的行为、对话,树立了两者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元方机智聪慧且胆识过人,友人失信失礼但知错就改,二者的人物形象是多元统一而非单一对立的。
   (1)与友人形象相关的教学点有: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友人惭,下车引之。这三处非常巧妙地分别展示了友人“礼”、“无信无礼”、“知错就改”的不同形象。教师在教授这一知识时,可以采用分析讨论的方法,将这三处教学点结合在一起,引出一个新的话题,启发学生的多元思考。
   (2)与元方形象相关的教学点有:元方时年七岁;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在分析形象的时候,侧重于元方反驳友人话语的部分,这是这篇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元方作为一个七岁的孩童,面对长辈能够不卑不亢,同时在对方侮辱自己父亲的情况下,能够有理有据地反驳到对方哑口无言是十分难得的。因此教师在教授这一知识时,可以侧重: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一教学点。
   2.编排话题
   “用件”类选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可以讨论。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学生各有不同的观点,不仅可以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能不断地规正自己某些偏颇的观点。因此在编排话题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1)从“元方入门不顾。”这一教学点,可以引发“你觉得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是否妥帖?”这一话题。讨论这一话题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全面思考元方这一人物形象,不局限于他的机智。同时也呼应这篇课文所想表达的“礼”的部分,究竟什么样才算真正的礼呢?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在这一话题的前后需要补充相应的教学点和问题。首先要引出“礼”的含义,其次结合元方只有七岁这一事实,接着是友人对其父的辱骂以及元方的回答,最后落到“元方入门不顾”这一教学点,引发话题。通过具有逻辑性的编排,能够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考虑到更多因素,引发多元思考。
   (2)从友人三次不同的反应这三处教学点,可以引发“如果你是友人,你会怎么做呢?”这一话题。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在分析人物时更为客观和全面。因此将三处教学点单独抽出进行编排,引发话题,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找到更为合适妥帖的办法演绎友人的行为,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这一人物的全面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于“信”和“礼”的理解。
   (3)从“《方正》篇”这一教学点,可以引发“为何将《陈太丘与友期行》归入《方正》篇?”这一话题。这算是一个课外拓展的话题,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方正”的含义,对“信”和“礼”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需要补充与《世说新语》有关的材料,如其他篇的具体含义。
   王荣生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于语文教育的研究,对于语文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本文只是对其提出的选文分类理论中的“用件”类选文理论进行研究,集中在“用件”类选文使用策略之上,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为例,展示“用件”的使用方式。依据这样的使用策略,让教学设计中的每一环节都科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注 释
   ①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236页.
   ②魏本亚.语文教学点:课堂教学的基础[J].语文建设,2016(13):22-24.
   ③孙锦明,王从华.学科建设视域下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使用策略[J].江西教育,2018(11):14-19.
   参考文献
   [1]张素玲,王成军.小故事里的大道理——《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及点评[J].内蒙古教育,2013(01):42-45.
   [2]常紅艳.《〈世说新语〉两则》教学案例[J].语文建设,2007(05):20-24.
   [3]裴颖,徐飞.从“诚信”到“方正”:读出人物的率性与个性——《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实录与点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23):56-60 64.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精力和时间放在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形式的推广程度上面,以此调动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为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根基。将非连续性文本作为小学生阅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阅读目标的尽早实现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致力于提高学生对图表分析法的掌握程度,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够得到提升,同时教师还要在实际的阅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写作教学对于小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素养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水平,提高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效率,教师会在写作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阅读教学促进写作教学效果的提升,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提升写作能力和水平,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 写作教学 探究   所谓的读写结合教學方式,就是通
内容摘要:《鸳鸯针》不仅充分反映出华阳散人的救世医国之心,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作者的科举观念。作者通过儒林士子徐鹏子、时大来等人的遭遇,揭示了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和官场腐败现象,但并未全盘否定科举,而是对于其存在的合理性给予肯定,并且表达出自己对于改良科举制度、改变官场风气以及文人士子坚守节操的期望。   关键词:《鸳鸯针》 科举观 科举制度 理想   《鸳鸯针》是我国第一部集中描写儒林士子的白话小
内容摘要:民国时期的大学入学考试形式多样、类型丰富,也因此世人对考试抱有不同的观点。陈东原通过进行大学入学考试的相关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形成了自己的观点。陈东原认为不应该禁止大学入学考试,对于入学考试的内容和水平应该有一定的标准,提高入学考试的水平,同时对于招生的标准也应明确,以此来改革当时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从而改变社会的学习风气,最终达到拯救学子、社会和国家的目的。   关键词:陈东原 考试观
内容摘要:卢梭自然主义的生命观强调通过研究人的生命的自然原则来拯救当时病态的社会。在自然状态下,人的生命是良善的,具有自爱心和怜悯心。当人进入社会状态后,作为社会文明标准的科学与艺术本身使人的生命开始堕落。究其原因,是人类逐渐膨胀的物欲破坏了生命的平等。但是,卢梭并没有否定社会状态,否定理性,他将救赎的途径诉诸于教育,试图通过回归自然的生命教育,使人们重新认识生活的意义,实现生命救赎。   关键词
内容摘要: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带来新的阅读革命,线上线下互相融合,优势互补;单篇阅读、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三态共建”,融生相长,让阅读教学焕发新的生机。笔者漫步云端,守正创新,着眼未来,精准地定位三维阅读的内涵,科学地改进三维阅读的路径,合理地建构三维阅读的模式,期望师生共读共长,在阅读的濡养中体悟人生百态,守护美好的精神家园,锻造卓越雅致的人格,享受灵魂深处的愉悦。   關键词:后疫情时代
内容摘要:法国艺术史家阿拉斯在其著作《绘画史事》中,对《天神报喜》这一西方绘画的传统主题,通过透视法的角度做出了精彩解析,从而展现了他细致入微的美术史观察方法。   关键词:透视法 天神报喜 “道成肉身” 细节 阿拉斯   《绘画史事》是在“法兰西文化”电台上一场艺术讲座的笔录,其作者阿拉斯在录制期间病情日益加重。本书的法文版于2004年出版,而他本人在2003年就与世长辞了,这本书实际上成了阿拉
内容摘要:与一般韵文不同,散文朗读要求尽可能流畅自然、平易生动。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春》作为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要想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文章的韵味、欣赏散文的美感,朗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朗读这篇课文,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咬文嚼字,读出“趣”、“味”;二是巧读“儿化音”,贴近生活;三是激发学生想象与联想,多感官相互交融;四是朗读与感悟结合,同时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春》 朱自清
内容摘要:现如今,信息化时代已悄然来临,伴随着通信网络技术、IT技术等技术时势,带来了一种新型教育形式:信息化教学,并对各大高等院校的教育形式提出改革建议与需求。利用信息化教学的特性,给插画设计课程研究提出了新的发展途径和潜力。课程中涉及到传统插图、商业插画等各种各样的插画设计方式。通过应用信息化教学的方法,加强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性,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教学系统中庞大的信息量提升
内容摘要:叶圣陶先生作为我国语文教育的開拓者,在作文教学研究中颇具建树。他的文与人的统一、为实际而文以及作文无定法等作文教学思想为后世作文教学提供了可圈可点的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的不断改革,当下我国作文教学呈现出重技巧轻积累、重阅读轻写作、重模仿轻个性等固有的弊端。要解决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灵活运用叶圣陶先生的教学思想,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根据教学实况撷取其中的精华,才能从根本上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