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标题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like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教材的主题式编写体例着眼,紧扣“单元”、“课”和“子目”三级标题,论述了对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思考和研究。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不同标题之间关系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对标题所示内容的问题意识;围绕教学目标提问题;围绕学生兴趣提问题。
  关键词:教材;主题;标题;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96-1
  历史课标中提出:“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近年,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发现教材采用的主题式体例,以及“单元”、“课”及“子目”三级标题的基本结构,非常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对不同标题之间关系的问题意识
  初中历史教材主题式编排,标题分三个层级,分别是单元、课和子目。这样编排“显著的特点是,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可以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又便于对某一主题进行纵向叙述与横向剖析!”而教师就要“分析教材内容结构的变化,解释其内在联系,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从利用标题这个角度来说,就可理解为教会学生从时序性和内在联系着手,通过问题去探究某一标题的纵向或横向联系。这种纵向联系,可以是不同层级标题之间的关系;这种横向联系,则可以是同层级不同标题之间的关系。对这种纵横关系的把握,将十分有利于对历史规律的探求和认识。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单元主题是“侵略与反抗”,第二课的标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先教会学生从单元“侵略与反抗”这个大的主题来思考,第二课中“侵略与反抗”的具体体现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就理清了“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这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
  在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过第一课《鸦片战争》,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来理解这两个标题之间的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会有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签订了什么不平等的条约,又对中国造成什么严重损害?这些问题的提出,已经隐性地对第一课进行了自主的复习,并且联系了第一课的所学,潜意识地通过历史规律来把握历史事件。
  二、培养学生对标题所示内容的问题意识
  标题所代表的内容,即一节课或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是可以通过对标题发问进行把握的。这样的教学过程即是由问题来驱动的教学过程,是由学生(抑或师生)提出问题,探讨问题,继而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
  有些课的标题,与前一课的标题从字面上没有上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鸦片战争一样紧密的关系。比如“戊戌变法”一课,前面是“洋务运动”,只从字面上看不出什么关系。遇到这样的标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标题本身入手,“戊戌”是什么意思?既然是“变法”,那么原来的“法”是什么,变过的“法”又是什么?谁在什么时候变法?为什么要变法?变法的经过和结果如何?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就是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
  三、围绕教学目标提问题
  学生由不提问题到提问题,也就是具有了某种程度的问题意识,这是一个可喜的收获。但是问题提得多了,就需要关注问题是否对教学有用或者作用的大小。课堂上能围绕教学目标提问题,直接关乎课堂教学效益;学生自主学习时,能否围绕核心内容提问题,也关系着学生是否避重就轻甚至误入歧途。
  这个问题尤其会出现在对课内子目的标题进行提问的时候,往往会提出过多的问题或者过偏的问题,从而偏离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对标题的地位有着较为准确的认识。子目的标题是围绕课文的标题设置的,一篇课文内各子目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时序的发展,也可能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层面,也可能有一个中心子目,其余子目是中心子目的铺垫和补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就要注意围绕主要子目提问题,不能纠缠于次要内容而浪费时间和精力。
  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共三个子目:《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第三个子目《江南地区的开发》无疑是中心子目,所以,要多引导学生围绕该子目提出问题。
  四、围绕学生兴趣提问题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对历史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同样也要考虑到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那么学生也就会乐于提出问题,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不积极性,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
  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中的第一个子目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与其他两个子目“思想家老子”和“百家争鸣”比起来,学生肯定更熟悉,也更有兴趣。学生对孔子知道的多,想知道的也更多。围绕孔子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习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相对容易一些。
  也可以继续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例,前一学期学生已经学过《咏雪》一课,有了对谢安的了解,在学习《淝水之战》这一子目时,学生的兴趣很容易被激出来,因而学生有较多的话要说,围绕该子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较为容易。当然,也要处理好兴趣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兴趣要服务于教学目标。
  从标题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众多途径中比较具体的一种,也是比较高效的一种。它实践起来比较容易,能被学生很好地接受,很好地体现了尚简的教学理念,留给学生较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其他文献
文学既不是模仿真实,也不是创造真实。这种整体性判断方式是错误的。我们不能将真实与文学对立起来进行整体性判断,而应该把真实放在文学的不同类型中进行实际考察。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