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食管多源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q1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直肠息肉和皮肤浅表肿瘤外,一个器官内有多个孤立的肿瘤比较少见,随着内镜检查技术和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食管多源癌病例数明显增多并引起关注。本研究拟对内镜下食管多源癌、癌前病变进行临床分析,以期减少常规内镜遗漏癌前病变、早期癌及多源性病灶,指导手术、内镜下治疗和放疗,减少治疗后复发率。

其他文献
治疗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术(ERCP)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但该治疗是一项侵入性的操作,尤其对冠心病患者,因原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及心功能不全,操作时的强烈刺激常致患者出现应激性反应甚至发生生命危险。
患栉女,56岁.因“发现左腰部肿块20余天”就诊。患者入院的20余天发现腰部肿块,大小约3.2cm×1.0cm,伴胀痛
目的探讨中国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构成、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探讨特殊人群的病因构成。方法运用循证医学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中有关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相关分析的文献并获取全文,根据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然后进行数据提取、汇总及分析。结果(1)此项研究共纳入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5733例;(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恶性肿瘤、食管静脉曲张是中国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分别占31.
患者女性,64岁。4年前开始间断出现黑便,贫血,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外院检查,仅见报告,无图片)给予输血。
第一届国际经口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大会2013年4月16日在美国Baltimore举行,来自美国、日本、中国、德国、法国等地近50位专家参加会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平红医生应邀出席本次大会。
患者 男,76岁,上腹持续胀痛1周伴呕吐入院,外院胃镜诊断“胃石症、糜烂性胃炎”,B超示“十一指肠球部团块强回声”,予以胃肠减堆、静脉补液、口服可乐和碳酸氢钠溶仃等治疗症状无好转而入院。病程中无黄疸、畏寒、发热。
目的探讨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EP)治疗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研究15例经EP治疗的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随访观察结果,评价其临床价值。结果所有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P治疗,其中4例术前病检为慢性炎症者术后病理诊断为腺瘤;11例术前病检为腺瘤者中术后病理诊断为高分化腺癌1例、低分化腺癌2例、腺瘤恶变1例。EP术后8例合并胰胆管扩张者同时行胆管及胰管塑料
目的观察胆胰管双支架治疗胰头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至2011年10月间,胰头癌患者按照每个月住院顺序的单、双数分为两组:32例单支架组患者放置胆管内支架,28例双支架组患者行胆、胰管双支架置入;观测患者放置支架前后肝功能指标以及疼痛、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60例胰头癌ERCP内镜治疗患者中,54例成功放置胆/胰管支架,成功率为90.0%。该54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肝功能指标较术前明显
目的分析内镜初步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胃黏膜病变存在或者进展为高级别瘤变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5月至2010年9月间内镜活检诊断为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后经内镜切除的312处病灶,根据切除标本的病理结果分为低级别瘤变组(249个病灶)和高级别瘤变组(63个病灶),回顾两组病变的内镜表现,进行风险因素分析。结果两组病灶部位、病灶表面结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级别瘤变组病灶直径为(13.2±0
窄带成像(tlarrow—band inlaging,NBI)技术在2003年由日本工程师Gono首次提出^[1],NBI内镜使用了优化的蓝色和绿色窄谱滤光片,使光源的波谱范嗣变窄、波长变短,通过对与人胃肠道黏膜具有可比性的人舌黏膜的血管形态的观察,确定蓝光(B)滤光片的中心波长为415nm,谱宽30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