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语感就是让学生听得真、懂得深、说得好、写得美,进而移人性情,涵养人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示范引领、创设情境、多管齐下帮助学生进行听话输入,有效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促进语感的生成;然后再通过吟哦讽诵、复述积淀、口语交际等手段说话输出,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语感;学生;听话;说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5-067-2
语感,是指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突出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培养语感就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让学生听得真、懂得深、说得好、写得美,进而移人性情,涵养人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在听话、说话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听话输入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心理过程,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有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听话,在语感的养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基础。听,能锻炼大脑的将语言信号转化成图像的功能,有效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
1.示范引领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语感的习得直接起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声情并茂,那就必然能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在教学萧红的《呼兰河传》时,我先给学生播放罗大佑那首清新明快的校园歌曲《童年》,说道:“在我的学生时代,这首歌曾风靡校园。童年就像珍藏在每个人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有绿水、有白云、也有蓝天;童年的故事也说不完,就像大海里的珍珠,每一颗都晶莹剔透,每一颗都熠熠闪光。童年的我最盼望的就是每到下午4点钟左右,早早地烧好晚饭,到家门前的那条小河里和伙伴们游泳嬉戏,游到东来游到西,总觉得水中有着无穷的乐趣,深深地吸引着我。相信同学们肯定也有许多童年的乐趣,能不能说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快乐呢?”诗情画意一般的语言,情不自禁地把学生带入了老师的童年时代,似乎让人看到了一个调皮、喜欢嬉戏的孩童的影子,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不知不觉中也触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主动寻觅自己记忆深处的桃花源,畅所欲言描述童年的乐趣。
2.创设情境
教师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倾听的情境,勾起他们想用语言表达的欲望。我曾开过一堂古诗诵读活动课,这堂课在一曲《诗经·关雎》的古诗新唱中拉开了序幕,当学生陶醉于回肠荡气的女中音歌声中,我顺势导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文,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浓缩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积淀在每个华夏后裔的血液中。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歌的长廊,开展一个古诗诵读活动。”美的歌声、美的语言,无不深深吸引着学生,情不自禁地让学生集中精神来听你老师的范读。在听的过程中,朗读者自如的声音,生动的语气传入耳膜;深刻的内涵,美好的憧憬流入学生的心田;而语言的美感也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
3.多管齐下
课前五分钟,我让学生轮流讲述成语故事,或者佳作推荐,然后请学生即兴点评,这就不得不让每位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日复一日,学生在润物无声的语言环境中感染、熏陶,他们运用语言自然会如鱼得水,挥洒自如。此外,还鼓励学生多听新闻联播、录音故事、电视访谈等,积极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去感受文字所描述的情境,去回味语言的无穷魅力,让一个个文字能鲜活地站起来,进而与学生对话,为学生理解语言筑路架桥,从而促进语感的生成。
二、说话输出
如果说,听话是“输入语言”,那么,说话则是“输出语言”,它是培养语感的关键。作用于口耳之间的有声言语,有助于语感的深化发展。教师说出来的话,让学生“知道了”,并能“言传”,这才是真正训练学生语感的生成。
1.吟哦讽诵
吟哦讽诵,就是诵读时要有节奏,能抑扬顿挫地诵读。放声读,读得正确、流畅,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读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思索、品味,可以读读停停,读得入神也不妨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用。我曾指导学生朗读《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朗读时节奏可放慢,语调可深沉些,让人品味出其中情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表达作者对天下人的祝愿,语气要高亢些,把豪迈的气势读出来;‘长久’二字应读得长一点,声断意不能断。”如此回环反复,在这样的诵读实践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体验与领悟,也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素质。
2.复述积淀
复述是将书面语转化为口头语,通过复述,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刚开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他可能会老半天也憋不出一个字来,因为他还不会把文本内容融会贯通为自己的话。这时,我们可以允许学生看着文本复述,教师可以選择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等。慢慢过渡到要求学生不看课文,尽量运用文本中关键性的语言,把内容说得通顺流利,再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最主要的内容,然后说出来,让学生自觉地把文本优美的语言储存到自己的语言库中,从而把文本的语言创造性地“占为己有”。如此,今后运用语言才有可能“语如泉涌”。
3.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语言运用的生活化,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信息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不是静止、定向的,而是互动、多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要求学生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偏离话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交谈时能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并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口语交际不受时间、地点、人数限制,这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
郭沫若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反复听话、说话的过程中,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才可能达到取其左右而逢源的境界,语感的培养才有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语感;学生;听话;说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5-067-2
语感,是指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突出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培养语感就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让学生听得真、懂得深、说得好、写得美,进而移人性情,涵养人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在听话、说话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听话输入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心理过程,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有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听话,在语感的养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基础。听,能锻炼大脑的将语言信号转化成图像的功能,有效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
1.示范引领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语感的习得直接起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声情并茂,那就必然能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在教学萧红的《呼兰河传》时,我先给学生播放罗大佑那首清新明快的校园歌曲《童年》,说道:“在我的学生时代,这首歌曾风靡校园。童年就像珍藏在每个人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有绿水、有白云、也有蓝天;童年的故事也说不完,就像大海里的珍珠,每一颗都晶莹剔透,每一颗都熠熠闪光。童年的我最盼望的就是每到下午4点钟左右,早早地烧好晚饭,到家门前的那条小河里和伙伴们游泳嬉戏,游到东来游到西,总觉得水中有着无穷的乐趣,深深地吸引着我。相信同学们肯定也有许多童年的乐趣,能不能说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快乐呢?”诗情画意一般的语言,情不自禁地把学生带入了老师的童年时代,似乎让人看到了一个调皮、喜欢嬉戏的孩童的影子,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不知不觉中也触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主动寻觅自己记忆深处的桃花源,畅所欲言描述童年的乐趣。
2.创设情境
教师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倾听的情境,勾起他们想用语言表达的欲望。我曾开过一堂古诗诵读活动课,这堂课在一曲《诗经·关雎》的古诗新唱中拉开了序幕,当学生陶醉于回肠荡气的女中音歌声中,我顺势导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文,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浓缩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积淀在每个华夏后裔的血液中。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歌的长廊,开展一个古诗诵读活动。”美的歌声、美的语言,无不深深吸引着学生,情不自禁地让学生集中精神来听你老师的范读。在听的过程中,朗读者自如的声音,生动的语气传入耳膜;深刻的内涵,美好的憧憬流入学生的心田;而语言的美感也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
3.多管齐下
课前五分钟,我让学生轮流讲述成语故事,或者佳作推荐,然后请学生即兴点评,这就不得不让每位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日复一日,学生在润物无声的语言环境中感染、熏陶,他们运用语言自然会如鱼得水,挥洒自如。此外,还鼓励学生多听新闻联播、录音故事、电视访谈等,积极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去感受文字所描述的情境,去回味语言的无穷魅力,让一个个文字能鲜活地站起来,进而与学生对话,为学生理解语言筑路架桥,从而促进语感的生成。
二、说话输出
如果说,听话是“输入语言”,那么,说话则是“输出语言”,它是培养语感的关键。作用于口耳之间的有声言语,有助于语感的深化发展。教师说出来的话,让学生“知道了”,并能“言传”,这才是真正训练学生语感的生成。
1.吟哦讽诵
吟哦讽诵,就是诵读时要有节奏,能抑扬顿挫地诵读。放声读,读得正确、流畅,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读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思索、品味,可以读读停停,读得入神也不妨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用。我曾指导学生朗读《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朗读时节奏可放慢,语调可深沉些,让人品味出其中情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表达作者对天下人的祝愿,语气要高亢些,把豪迈的气势读出来;‘长久’二字应读得长一点,声断意不能断。”如此回环反复,在这样的诵读实践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体验与领悟,也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素质。
2.复述积淀
复述是将书面语转化为口头语,通过复述,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刚开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他可能会老半天也憋不出一个字来,因为他还不会把文本内容融会贯通为自己的话。这时,我们可以允许学生看着文本复述,教师可以選择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等。慢慢过渡到要求学生不看课文,尽量运用文本中关键性的语言,把内容说得通顺流利,再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最主要的内容,然后说出来,让学生自觉地把文本优美的语言储存到自己的语言库中,从而把文本的语言创造性地“占为己有”。如此,今后运用语言才有可能“语如泉涌”。
3.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语言运用的生活化,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信息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不是静止、定向的,而是互动、多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要求学生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偏离话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交谈时能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并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口语交际不受时间、地点、人数限制,这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
郭沫若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反复听话、说话的过程中,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才可能达到取其左右而逢源的境界,语感的培养才有可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