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朗读、绘画、音乐、联想、多媒体等五种教学手段,对如何将情境导入法运用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朗读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风格特点、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再结合学生自身的理解,进行情境导入式教学,让学生领会诗歌丰富的内涵,进而濡染其心灵,陶冶其性情,培养其兴趣,提高其素养。
1朗读为先,体验诗意
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尤其是古诗,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它脍炙人口。朗诵是诗歌教学中导入情境,走进诗境的首选方法,下面略举几例常用诗歌朗诵法:
1.1范读法
一是教师或录音美读,然后由学生仿读;一是由朗读得特别好的同学进行范读,教师点拔,学生领会。叶圣陶主张诗歌最好用美读,这“是一种侧重于审美欣赏的阅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1.2引读法
1.2.1 提示式。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朗读课文有关语句回答,通过这个方式,引导学生朗读,学生既了解课文内容,又容易掌握表达技巧。如朗读《琵琶行》:时间是什么时候?(夜晚);地点是什么?(浔阳江头);事件是什么?(送客);有一句诗,描绘送别的自然环境,有枫叶、荻花等意象,写出秋之萧瑟冷清,这里哪一句?(枫叶荻花秋瑟瑟);主客一行下了马,踱上船只,用互文说就是(主人下马客在船);将要饮酒却无助兴之乐(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琵琶,满座惊讶。这样,根据诗歌内容及叙事顺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轻松愉快背下来。
1.2.2 插叙式。诗歌语言较精炼,不易理解,如能运用散文铺写的插叙方式引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会其中意境。《诗经》、《离骚》等上古诗词,难解之时,可将其先译成半文半白之诗歌,悟其意而后再诵原文。如《邶风·静女》可译为:“一、善良姑娘真美丽,等我城楼去约会。故意藏着逗人找,惹我搔头又徘徊。二、善良姑娘真漂亮,送我彤管情意长。彤管鲜红光闪闪,越看越爱心欢畅。三、郊外送茅表情爱,嫩茅确实美得怪。不是嫩茅有多美,只因美人送它来。”
2画意诗情,以画入诗
诗和画都是由情趣与意象的契合融化而来,有相通之处。因此在诗词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绘画固定、静止、可观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比如,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诗,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为了使学生深入品味该诗的意境美,准备一幅风景图。教学时以画配诗重点抓住几个动词用得准确传神来具体分析:“天门中断楚江开”,“断”、“开”两字势如惊雷,使人魂悸魄动。“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中,“流”、“回”二字表现江水忽作低回之态,充分显示了山和水的意境美;而“两岸青山相对出”。一个“出”字,通过画来分析,理解其传神妙趣,赋予静态的山动态之美。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画出“孤帆一片”,突现远视所见,暗切题中“望”字,而“日边来”则再现了这首诗的画面背景。通过配画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其诗情画意,洞悉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
3言为心声,以乐带路
巧用音乐入诗境。欢快的乐曲能使人体味到欢乐愉悦;低沉舒缓的歌声,令人感受压抑和沉痛;缠绵徘侧的恋歌,使人情不自已、追忆绵绵。将音乐引入到诗歌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诗境。
巧用音乐解形象。诗歌的形象有自然形象、人物形象。由于诗歌语言精炼、简洁,不像白话文通俗、明白,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不容易把握,如在音乐中再现人物形象,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则容易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巧用音乐造氛围。要领会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对诗句的内容理解透彻。如果把流行歌曲引入到课堂,不仅能满足学生对音乐的爱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对那些歌词的追本溯源的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3.4 巧用音乐背诗歌。如学习李清照的《一剪梅》、李昱的《虞美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学生通过光碟、磁带学唱这些诗词,在深情优美和愉悦的旋律中,把这些诗词轻松地印在了脑海里。
4想象联想,幻化入境
诗歌中的联想十分丰富,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些诗歌的构思行文完全建立在大胆而多彩的想像之中,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充满了天马行空、神奇瑰丽的想像。阅读这些诗歌,应当放飞自己的想像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随着诗人的思绪加上自己的主观情感,体会宇宙的浩淼、人生的苍茫。借景抒情是绝大多数诗歌采用的表现手法,要准确地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就需要从诗歌中具体可感的形象入手,把当中出现的一个个意象组合成整体的画面。
5纵横时空,模拟诗境
运用多媒体教学,把声、像、文相结合,打破课堂四十分钟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如: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则可以配合一段如泣如诉的古筝乐曲,再搭配一幅幅“千里烟波”“晓风残月”“冷落清秋节”的画面,做到音画合一,于是,一种婉约意韵也荡漾开来。多媒体正是这样以其独特的多维优势创设出多维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惊喜、陶醉、亢奋,直至主导他们的情感,达到智育美育的有机结合。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正在运用中的策略可能出现的不协调,及时调整、补充。要研究学生实际情况,始终关注自己的教学对象,并根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对策,重视非认知因素,让课堂充满激情。
参考文献:
[1] 肖艳红.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探究 [J]
[2] 王克良. 如何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J]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朗读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风格特点、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再结合学生自身的理解,进行情境导入式教学,让学生领会诗歌丰富的内涵,进而濡染其心灵,陶冶其性情,培养其兴趣,提高其素养。
1朗读为先,体验诗意
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尤其是古诗,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它脍炙人口。朗诵是诗歌教学中导入情境,走进诗境的首选方法,下面略举几例常用诗歌朗诵法:
1.1范读法
一是教师或录音美读,然后由学生仿读;一是由朗读得特别好的同学进行范读,教师点拔,学生领会。叶圣陶主张诗歌最好用美读,这“是一种侧重于审美欣赏的阅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1.2引读法
1.2.1 提示式。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朗读课文有关语句回答,通过这个方式,引导学生朗读,学生既了解课文内容,又容易掌握表达技巧。如朗读《琵琶行》:时间是什么时候?(夜晚);地点是什么?(浔阳江头);事件是什么?(送客);有一句诗,描绘送别的自然环境,有枫叶、荻花等意象,写出秋之萧瑟冷清,这里哪一句?(枫叶荻花秋瑟瑟);主客一行下了马,踱上船只,用互文说就是(主人下马客在船);将要饮酒却无助兴之乐(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琵琶,满座惊讶。这样,根据诗歌内容及叙事顺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轻松愉快背下来。
1.2.2 插叙式。诗歌语言较精炼,不易理解,如能运用散文铺写的插叙方式引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会其中意境。《诗经》、《离骚》等上古诗词,难解之时,可将其先译成半文半白之诗歌,悟其意而后再诵原文。如《邶风·静女》可译为:“一、善良姑娘真美丽,等我城楼去约会。故意藏着逗人找,惹我搔头又徘徊。二、善良姑娘真漂亮,送我彤管情意长。彤管鲜红光闪闪,越看越爱心欢畅。三、郊外送茅表情爱,嫩茅确实美得怪。不是嫩茅有多美,只因美人送它来。”
2画意诗情,以画入诗
诗和画都是由情趣与意象的契合融化而来,有相通之处。因此在诗词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绘画固定、静止、可观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比如,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诗,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为了使学生深入品味该诗的意境美,准备一幅风景图。教学时以画配诗重点抓住几个动词用得准确传神来具体分析:“天门中断楚江开”,“断”、“开”两字势如惊雷,使人魂悸魄动。“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中,“流”、“回”二字表现江水忽作低回之态,充分显示了山和水的意境美;而“两岸青山相对出”。一个“出”字,通过画来分析,理解其传神妙趣,赋予静态的山动态之美。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画出“孤帆一片”,突现远视所见,暗切题中“望”字,而“日边来”则再现了这首诗的画面背景。通过配画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其诗情画意,洞悉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
3言为心声,以乐带路
巧用音乐入诗境。欢快的乐曲能使人体味到欢乐愉悦;低沉舒缓的歌声,令人感受压抑和沉痛;缠绵徘侧的恋歌,使人情不自已、追忆绵绵。将音乐引入到诗歌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诗境。
巧用音乐解形象。诗歌的形象有自然形象、人物形象。由于诗歌语言精炼、简洁,不像白话文通俗、明白,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不容易把握,如在音乐中再现人物形象,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则容易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巧用音乐造氛围。要领会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对诗句的内容理解透彻。如果把流行歌曲引入到课堂,不仅能满足学生对音乐的爱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对那些歌词的追本溯源的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3.4 巧用音乐背诗歌。如学习李清照的《一剪梅》、李昱的《虞美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学生通过光碟、磁带学唱这些诗词,在深情优美和愉悦的旋律中,把这些诗词轻松地印在了脑海里。
4想象联想,幻化入境
诗歌中的联想十分丰富,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些诗歌的构思行文完全建立在大胆而多彩的想像之中,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充满了天马行空、神奇瑰丽的想像。阅读这些诗歌,应当放飞自己的想像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随着诗人的思绪加上自己的主观情感,体会宇宙的浩淼、人生的苍茫。借景抒情是绝大多数诗歌采用的表现手法,要准确地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就需要从诗歌中具体可感的形象入手,把当中出现的一个个意象组合成整体的画面。
5纵横时空,模拟诗境
运用多媒体教学,把声、像、文相结合,打破课堂四十分钟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如: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则可以配合一段如泣如诉的古筝乐曲,再搭配一幅幅“千里烟波”“晓风残月”“冷落清秋节”的画面,做到音画合一,于是,一种婉约意韵也荡漾开来。多媒体正是这样以其独特的多维优势创设出多维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惊喜、陶醉、亢奋,直至主导他们的情感,达到智育美育的有机结合。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正在运用中的策略可能出现的不协调,及时调整、补充。要研究学生实际情况,始终关注自己的教学对象,并根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对策,重视非认知因素,让课堂充满激情。
参考文献:
[1] 肖艳红.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探究 [J]
[2] 王克良. 如何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