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绵竹年画的审美意趣出发,对比其他艺术形式,分析绵竹年画的绘画语言特征和存在價值。
关键词:造型特征 手法
一、造型特征
1、审美意趣的转变
总体来说,年画艺术语言特征是对盛唐以来中国传统壁画、石刻、泥塑等艺术语言市民化、世俗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宋代院体“郁郁乎文哉”审美趣味的离经叛道,作品精神主旨不再是宁静致远、冲淡平和、天人合一理想追求的内在表达与寄托,而是关注当下,对市井生活,真实生存状态的描绘与反映。①
讲究艺术审美趣味,门神要“真”的绵竹年画,在形的概括、色彩的处理上一开端就注重夸张、变形,主观用色等艺术表现,同时又强调广大市民的认可度,其造型语言是遵循艺术处理基础上的写实表现手法。“要真”的艺术感受,不仅仅是对视觉生理的满足与期待,更重要的是百姓对家宅平安、人丁兴旺、风调雨顺的祈祷与追求,对美好未来、事物的无限向往与憧憬。
2、形的归纳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年画艺人们将方言、寓意、谐音与造型规律相结合,总结出一系列画诀。如“立如一张弓,坐如一口钟”,“大门(武将)要歪(威武之意),睡房门要乖(漂亮)”等。②如门神作品中武将造型,强调动态扭动,头部、胸部、腿部朝向不一,突出人物形象的威武气势。左右对称的人物双手或锏或剑,一上一下,一横一竖,在对称统一中不失变化,画面极具韵律感。人物比例压缩为四---五人头高,体现出敦实、厚重、饱满之像;脸部表情略带微笑,给人以可掬之感。此人物造像既有威武之仪,又有亲民之意,为群众百姓喜爱的艺术作品。以表现民国时期摩登少女的生活状况为主的绵竹仕女年画,画面气息清雅隽丽,展现了年画的时代特征和不同题材对象的不同处理方式。如仕女作品中极少的道具与环境设置,人物气质淡雅,注重对曲线美的体现,含蓄的表达了人体曲线之韵律感,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3、线的概括
黑白木刻版画中“线”是画面造型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强调线形变化与处理。 “线”在此的意义是塑造空间,营造体积的造型语言;是氛围、气氛、意味、意图的表现手段;是二维到三维、三维到二维转换的途径。与之不同的是,绵竹木版年画中雕刻的 “线条”以阳刻为主,更注重工艺性,弱化了作者个性,采用了符合社会时代,大众平民的审美意趣的绘画语言与形式来表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图式。木版年画雕刻的“线条”更讲究连贯性、流畅性、装饰性和平面性,其目的既是对人物造型外轮廓的归纳,画面平面的分割,又是对形和结构的交代与提示。绵竹年画艺人提出 “流水褶子(指线条)要活套,铁线褶子要挺直。” ③这一曲一伸的变化,是对“线条”动静、虚实、强弱变化的艺术处理,可以看出木版年画对“线”造型艺术性的理解与思考。
4、色彩的感受
绵竹年画在漫长的自我成熟过程中,逐渐朴素地形成了不但有中国民间特色,而且符合现代审美感受的色彩体系。年画艺人主张“以色扶形,以色正形”的总体原则,与形色结合的造型法则不谋而合,不自觉地讲究了色与形关系,强调了作品艺术效果即有色彩的丰富性,又有造型的整体感和完整度。
“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 ④是绵竹年画的用色指导。在西方色彩理论中,黑、白、金,三个极色,能进入多种调式的画面,使之和谐统一,而绵竹年画为画面色调统一,视觉效果和谐,就也特别强调极色的运用。例如黑色为骨架,多在转折处;白色为留白,多在脸手背景;金色为点缀,多在衣纹服饰,使得画面呈现出稳定的色彩秩序。“五颜六色”突出的是色域宽广,调式丰富,色彩强烈大胆的意图。如立锤门神中手腕、背旗、立锤使用重色,脸部、背景留白,强化大关系,躯干和服饰则充分运用冷暖色、同类色、互补色在恰当位置以恰当的大小的色块交替出现,展现出色彩丰富的画面效果。
又如文官门神充分体现了绵竹年画配色歌诀“红不靠黄,腥红不靠黑,绿不靠黄、红不与红配,赭紫不靠红,蓝红、绿色可深浅相扶,红绿蓝色都能挨,黄丹可映红。”以及“深配浅,配淡。深浅酽淡要顾全”的配色法则。⑤正是有这些规律性的配色法则,才形成了绵竹年画独特而又绚丽的色彩面貌,也为当代的装饰绘画与表现色彩提供了探索的途径。
五、绘制过程与手法
绵竹木版年画与套色木刻年画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是用“烟子”批量完成线稿,待干透后,再由年画艺人手绘完成上色,而不是采用套色木刻的方式。施彩上色是在墨稿的基础上用重色重塑人物五官,用笔讲究一次成形,落笔不悔、以神写形,传神阿睹;衣纹服饰处理,则大刀阔斧,逸笔草草,强调气韵生动,一气呵成。年画艺人正是在后期以手绘方式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年画风格与语言,成就了绵竹年画独特的艺术语言。
“填水脚”是绵竹年画最具艺术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产生于年画师年末岁终,为富贵人家绘制完成精细作品后,利用剩余材料赶绘多余,大笔挥就,迅速完成获得“外水”(外快)时的作画方式。《副扬鞭》是此类作品的代表,画面呈现出神采飞扬、逸笔草草、直抒胸臆、大胆表现的绘画效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值得一提:这种印绘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也为当代绘画多媒介跨界表现提供了借鉴与思考的空间。
六、结语
正如郭沫若先生观绵竹年画后有感而发:“真实洋洋大观,仿佛回到四川。门神皮影真好看,回忆幼时过年。” 的确,从中国传统壁画、泥塑、石雕、川剧艺术走出来的绵竹年画,在今天的高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仍旧熠熠发光,折射出古老年代的艺术品质,向世界散发出东方文明的墨香彩韵!值得我们继承与发展。
注释:
①《美的历程》李泽厚 著
②《绵竹木版年画集》胡光葵 主编
③《传统绵竹年画精品集》绵竹年画博物馆 编
④《传统绵竹年画精品集》绵竹年画博物馆 编
⑤《绵竹木版年画集》胡光葵 主编
参考文献:
[1]《传统绵竹年画精品集》绵竹年画博物馆 编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
[2]《美的历程》李泽厚 著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年3月第一版
[3]《艺术与视知觉》阿恩海姆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3月第一版
[4]《绵竹木版年画集》胡光葵 主编 珠江文艺出版社 2008年12月第一版
关键词:造型特征 手法
一、造型特征
1、审美意趣的转变
总体来说,年画艺术语言特征是对盛唐以来中国传统壁画、石刻、泥塑等艺术语言市民化、世俗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宋代院体“郁郁乎文哉”审美趣味的离经叛道,作品精神主旨不再是宁静致远、冲淡平和、天人合一理想追求的内在表达与寄托,而是关注当下,对市井生活,真实生存状态的描绘与反映。①
讲究艺术审美趣味,门神要“真”的绵竹年画,在形的概括、色彩的处理上一开端就注重夸张、变形,主观用色等艺术表现,同时又强调广大市民的认可度,其造型语言是遵循艺术处理基础上的写实表现手法。“要真”的艺术感受,不仅仅是对视觉生理的满足与期待,更重要的是百姓对家宅平安、人丁兴旺、风调雨顺的祈祷与追求,对美好未来、事物的无限向往与憧憬。
2、形的归纳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年画艺人们将方言、寓意、谐音与造型规律相结合,总结出一系列画诀。如“立如一张弓,坐如一口钟”,“大门(武将)要歪(威武之意),睡房门要乖(漂亮)”等。②如门神作品中武将造型,强调动态扭动,头部、胸部、腿部朝向不一,突出人物形象的威武气势。左右对称的人物双手或锏或剑,一上一下,一横一竖,在对称统一中不失变化,画面极具韵律感。人物比例压缩为四---五人头高,体现出敦实、厚重、饱满之像;脸部表情略带微笑,给人以可掬之感。此人物造像既有威武之仪,又有亲民之意,为群众百姓喜爱的艺术作品。以表现民国时期摩登少女的生活状况为主的绵竹仕女年画,画面气息清雅隽丽,展现了年画的时代特征和不同题材对象的不同处理方式。如仕女作品中极少的道具与环境设置,人物气质淡雅,注重对曲线美的体现,含蓄的表达了人体曲线之韵律感,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3、线的概括
黑白木刻版画中“线”是画面造型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强调线形变化与处理。 “线”在此的意义是塑造空间,营造体积的造型语言;是氛围、气氛、意味、意图的表现手段;是二维到三维、三维到二维转换的途径。与之不同的是,绵竹木版年画中雕刻的 “线条”以阳刻为主,更注重工艺性,弱化了作者个性,采用了符合社会时代,大众平民的审美意趣的绘画语言与形式来表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图式。木版年画雕刻的“线条”更讲究连贯性、流畅性、装饰性和平面性,其目的既是对人物造型外轮廓的归纳,画面平面的分割,又是对形和结构的交代与提示。绵竹年画艺人提出 “流水褶子(指线条)要活套,铁线褶子要挺直。” ③这一曲一伸的变化,是对“线条”动静、虚实、强弱变化的艺术处理,可以看出木版年画对“线”造型艺术性的理解与思考。
4、色彩的感受
绵竹年画在漫长的自我成熟过程中,逐渐朴素地形成了不但有中国民间特色,而且符合现代审美感受的色彩体系。年画艺人主张“以色扶形,以色正形”的总体原则,与形色结合的造型法则不谋而合,不自觉地讲究了色与形关系,强调了作品艺术效果即有色彩的丰富性,又有造型的整体感和完整度。
“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 ④是绵竹年画的用色指导。在西方色彩理论中,黑、白、金,三个极色,能进入多种调式的画面,使之和谐统一,而绵竹年画为画面色调统一,视觉效果和谐,就也特别强调极色的运用。例如黑色为骨架,多在转折处;白色为留白,多在脸手背景;金色为点缀,多在衣纹服饰,使得画面呈现出稳定的色彩秩序。“五颜六色”突出的是色域宽广,调式丰富,色彩强烈大胆的意图。如立锤门神中手腕、背旗、立锤使用重色,脸部、背景留白,强化大关系,躯干和服饰则充分运用冷暖色、同类色、互补色在恰当位置以恰当的大小的色块交替出现,展现出色彩丰富的画面效果。
又如文官门神充分体现了绵竹年画配色歌诀“红不靠黄,腥红不靠黑,绿不靠黄、红不与红配,赭紫不靠红,蓝红、绿色可深浅相扶,红绿蓝色都能挨,黄丹可映红。”以及“深配浅,配淡。深浅酽淡要顾全”的配色法则。⑤正是有这些规律性的配色法则,才形成了绵竹年画独特而又绚丽的色彩面貌,也为当代的装饰绘画与表现色彩提供了探索的途径。
五、绘制过程与手法
绵竹木版年画与套色木刻年画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是用“烟子”批量完成线稿,待干透后,再由年画艺人手绘完成上色,而不是采用套色木刻的方式。施彩上色是在墨稿的基础上用重色重塑人物五官,用笔讲究一次成形,落笔不悔、以神写形,传神阿睹;衣纹服饰处理,则大刀阔斧,逸笔草草,强调气韵生动,一气呵成。年画艺人正是在后期以手绘方式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年画风格与语言,成就了绵竹年画独特的艺术语言。
“填水脚”是绵竹年画最具艺术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产生于年画师年末岁终,为富贵人家绘制完成精细作品后,利用剩余材料赶绘多余,大笔挥就,迅速完成获得“外水”(外快)时的作画方式。《副扬鞭》是此类作品的代表,画面呈现出神采飞扬、逸笔草草、直抒胸臆、大胆表现的绘画效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值得一提:这种印绘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也为当代绘画多媒介跨界表现提供了借鉴与思考的空间。
六、结语
正如郭沫若先生观绵竹年画后有感而发:“真实洋洋大观,仿佛回到四川。门神皮影真好看,回忆幼时过年。” 的确,从中国传统壁画、泥塑、石雕、川剧艺术走出来的绵竹年画,在今天的高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仍旧熠熠发光,折射出古老年代的艺术品质,向世界散发出东方文明的墨香彩韵!值得我们继承与发展。
注释:
①《美的历程》李泽厚 著
②《绵竹木版年画集》胡光葵 主编
③《传统绵竹年画精品集》绵竹年画博物馆 编
④《传统绵竹年画精品集》绵竹年画博物馆 编
⑤《绵竹木版年画集》胡光葵 主编
参考文献:
[1]《传统绵竹年画精品集》绵竹年画博物馆 编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
[2]《美的历程》李泽厚 著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年3月第一版
[3]《艺术与视知觉》阿恩海姆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3月第一版
[4]《绵竹木版年画集》胡光葵 主编 珠江文艺出版社 2008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