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森林之国”称号的瑞典是一个布满森林和湖泊的国度,面积44.99万平方公里,跟中国一个大省差不多,而人口却才800多万,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国家。借一次参加瑞典木雕创作营的机会,我和朋友们来到了自然风光优美、传统文化丰富的瑞典,重点参观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市区的公共雕塑艺术以及著名雕塑家卡尔-米勒斯(Carl Milles)的雕塑公园。
斯德哥尔摩市区的公共艺术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是北欧最大的城市,城区由相邻近的14个大小岛屿组成。因时间仓促,对斯德哥尔摩市区的公共雕塑艺术,我们只是在老城区进行了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斯德哥尔摩是一座既繁华又优雅的城市,在城内有很多具有中世纪特色的街道。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位于“国王岛”上的“老城”,地处市中心,是该市最古老的城区,遍布着充满中世纪情趣的街道、广场、教堂以及皇宫。这些有700多年历史的“老古董”没有遭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破坏,保持着原有的风貌:街道以石头铺成,路面狭窄;两旁的房子多以橙、黄两色为主色调,几乎全部是13世纪至19世纪的建筑,上面装饰着精美的浮雕和石刻。也许为了和古建筑风格相协调,老城区的公共雕塑艺术多以古典主义的人物造型出现,间或穿插一些现代派的小品形式的作品。
在著名的诺贝尔奖颁奖地——斯德哥尔摩市音乐厅前的广场上,矗立着雕塑艺术大师卡尔·米勒斯的一组喷泉雕塑作品(图1)。这组体量很大的雕塑由大小不等的多个人物及其间点缀的动植物组成,整体气势磅礴却又不失细节的优美与雅致;古铜和灰绿自然过渡的颜色与背景建筑暗红的柱子、台阶和青灰的墙面相映成辉,和谐统一的融于整个广场环境之中。在离此不远的商业街塞格尔街上,我们看到了一座题为“无暴力”的青铜雕塑(图2)。该雕塑是由“瑞典无暴力基金会”出资,瑞典雕塑家卡尔-弗雷德里克·雷乌特斯韦德创作的。1995年,瑞典女王维多利亚公主为这座雕塑的落成剪了彩。“和平奖”是诺贝尔降项之一,这个造型为一支被打了死结的巨大手枪的雕塑,表达了瑞典人的和平理念。
这位瑞典雕塑艺术大师还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在卡尔·米勒斯工作室的墙上,我们看到了郭沫若先生的亲笔题诗,着实令人喜出望外:“米园三度我曾来,气韵新奇脱鬼胎。天马横空骑附翼,人鱼喷雾石生苔。花多绮丽依岩放,地小玲珑逐径开。游客已归门掩却,斜阳相伴影徘徊。”瑞典是同新中国第一个建立外交关系的欧洲国家,当年郭沫若先生是在斯德哥尔摩参加世界和平大会之际,游览了卡尔·米勒斯雕塑公园。没想到,卡尔·米勒斯的作品一下子就吸引住了这位中国国学大师。此后,郭沫若先生又故地重游过两回,最终,在1962年第三次的游览中,忍不住题诗赞叹。
摆满雕塑的庭院一侧,是卡尔·米勒斯的书房。在窗户旁的陈列柜里,摆放着两个来自中国的陶俑。墙角边一个大壁炉上的瓷砖的烧制和图案花纹的描绘,都是出自中国工匠之手。公园负责人介绍说:“卡尔·米勒斯的作品受很多方面的影响,一些经典作品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启发,还有很多灵感来源于中国雕塑。你会发现卡尔米勒斯收藏了一些中国雕塑,中国雕塑的风格对他的作品影响至深。”在卡尔·米勒斯的收藏室里,我们看到了上百件来自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雕塑珍品。其中两匹来自中国的北魏时期的战马,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只见这两匹战马剽悍精壮、勇猛无畏,头向一侧扭去,仿佛要攒足气力转身奔跃一般。公园负责人告诉我们:“卡尔·米勒斯对中国马的造型着实喜爱。在他的许多与马有关的雕塑中,都参照了中国马的造型。”如作品《FolkeFilbyter》(图5),是卡尔·米勒斯以瑞典中世纪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统治者Folke Filbyter为原型而创作的。作品中人和马的反向扭曲动态,使观众产生鲜明而又强烈的印象。再仔细观察,会发现这匹坐骑扭头的神态与卡尔·米勒斯收藏的中国马简直如出一辙。
斯德哥尔摩有“世界公园城市”之美称,除了因为它那风格多样的人文建筑与和谐优美的自然环境,那些点缀其间的公共雕塑艺术作品也功不可没。这也有力地证明了公共雕塑艺术对于优化公共环境品质和提升社会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成功的公共雕塑艺术建设,应该能够体现一方水土的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理念,代表所处地域的美好形象。
斯德哥尔摩市区的公共艺术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是北欧最大的城市,城区由相邻近的14个大小岛屿组成。因时间仓促,对斯德哥尔摩市区的公共雕塑艺术,我们只是在老城区进行了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斯德哥尔摩是一座既繁华又优雅的城市,在城内有很多具有中世纪特色的街道。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位于“国王岛”上的“老城”,地处市中心,是该市最古老的城区,遍布着充满中世纪情趣的街道、广场、教堂以及皇宫。这些有700多年历史的“老古董”没有遭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破坏,保持着原有的风貌:街道以石头铺成,路面狭窄;两旁的房子多以橙、黄两色为主色调,几乎全部是13世纪至19世纪的建筑,上面装饰着精美的浮雕和石刻。也许为了和古建筑风格相协调,老城区的公共雕塑艺术多以古典主义的人物造型出现,间或穿插一些现代派的小品形式的作品。
在著名的诺贝尔奖颁奖地——斯德哥尔摩市音乐厅前的广场上,矗立着雕塑艺术大师卡尔·米勒斯的一组喷泉雕塑作品(图1)。这组体量很大的雕塑由大小不等的多个人物及其间点缀的动植物组成,整体气势磅礴却又不失细节的优美与雅致;古铜和灰绿自然过渡的颜色与背景建筑暗红的柱子、台阶和青灰的墙面相映成辉,和谐统一的融于整个广场环境之中。在离此不远的商业街塞格尔街上,我们看到了一座题为“无暴力”的青铜雕塑(图2)。该雕塑是由“瑞典无暴力基金会”出资,瑞典雕塑家卡尔-弗雷德里克·雷乌特斯韦德创作的。1995年,瑞典女王维多利亚公主为这座雕塑的落成剪了彩。“和平奖”是诺贝尔降项之一,这个造型为一支被打了死结的巨大手枪的雕塑,表达了瑞典人的和平理念。
这位瑞典雕塑艺术大师还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在卡尔·米勒斯工作室的墙上,我们看到了郭沫若先生的亲笔题诗,着实令人喜出望外:“米园三度我曾来,气韵新奇脱鬼胎。天马横空骑附翼,人鱼喷雾石生苔。花多绮丽依岩放,地小玲珑逐径开。游客已归门掩却,斜阳相伴影徘徊。”瑞典是同新中国第一个建立外交关系的欧洲国家,当年郭沫若先生是在斯德哥尔摩参加世界和平大会之际,游览了卡尔·米勒斯雕塑公园。没想到,卡尔·米勒斯的作品一下子就吸引住了这位中国国学大师。此后,郭沫若先生又故地重游过两回,最终,在1962年第三次的游览中,忍不住题诗赞叹。
摆满雕塑的庭院一侧,是卡尔·米勒斯的书房。在窗户旁的陈列柜里,摆放着两个来自中国的陶俑。墙角边一个大壁炉上的瓷砖的烧制和图案花纹的描绘,都是出自中国工匠之手。公园负责人介绍说:“卡尔·米勒斯的作品受很多方面的影响,一些经典作品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启发,还有很多灵感来源于中国雕塑。你会发现卡尔米勒斯收藏了一些中国雕塑,中国雕塑的风格对他的作品影响至深。”在卡尔·米勒斯的收藏室里,我们看到了上百件来自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雕塑珍品。其中两匹来自中国的北魏时期的战马,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只见这两匹战马剽悍精壮、勇猛无畏,头向一侧扭去,仿佛要攒足气力转身奔跃一般。公园负责人告诉我们:“卡尔·米勒斯对中国马的造型着实喜爱。在他的许多与马有关的雕塑中,都参照了中国马的造型。”如作品《FolkeFilbyter》(图5),是卡尔·米勒斯以瑞典中世纪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统治者Folke Filbyter为原型而创作的。作品中人和马的反向扭曲动态,使观众产生鲜明而又强烈的印象。再仔细观察,会发现这匹坐骑扭头的神态与卡尔·米勒斯收藏的中国马简直如出一辙。
斯德哥尔摩有“世界公园城市”之美称,除了因为它那风格多样的人文建筑与和谐优美的自然环境,那些点缀其间的公共雕塑艺术作品也功不可没。这也有力地证明了公共雕塑艺术对于优化公共环境品质和提升社会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成功的公共雕塑艺术建设,应该能够体现一方水土的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理念,代表所处地域的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