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古代地雷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e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電视剧《战雷》,心一直是揪着的,生怕剧中主人公一招不慎,酿成可怕的后果。其实,地雷在我国已经存在500多年,可谓历史悠久。
  作为一种传统的防御武器,地雷以火药的发明为基础,最早出现在我国。南宋(公元13世纪)时的“震天雷”就是地雷的雏形。
  《武经总要》卷十二中的“霹雷火球”,其制作方法是:“用于竹西三节,径一寸半无罐裂者,存节勿透。用薄瓷如铁钱三十片,和火药三四斤,裹竹为球。两头留竹寸许,球外加傅药。”这种霹雷火球在使用时用烧红的烙锥引燃后用“炮”掷向敌人,“球开,声如霹雷”,不再是靠燃烧,而是靠爆炸时的碎瓷片使敌人受伤,同时还有巨大的声响使敌人震惊,有烟焰熏灼。所以,这已不再是过去的燃烧类兵器,而是最原始的爆炸类兵器。如果抛射出去,就有如近代的大炸弹或手榴弹;如果放在地道中,就有如最原始的池雷;如果在水中引燃,就有如较原始的水雷。在宋金战争中,双方所使用的“霹雷炮”、“震天雷”等都是这类武器。
  我国古代有详细记载的最早的地雷,出现在明朝。《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记载,建文二年(1400年)白沟河之战时曾“藏火器地中,人马遇之,辄烂”。早期的地雷构造比较简单,多为石壳,内装火药,插入引信后密封埋于地下,并加以伪装。当敌人接近时,引信发火,引爆地雷。
  明中期后,使用地雷渐广。雷壳多为铁铸,引信也得到了改进。嘉靖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1546年—1549年),由兵部侍郎曾铣,在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时组织人员制造了大量地雷。抗倭名将戚继光在镇守东部长城时,也制造了大量地雷,布设在隘口要道进行设伏,加强守备。
  至明万历年间,各种地雷纷纷问世。万历八年(1580年),戚继光镇守蓟州时,曾制钢轮火石引爆装置“钢轮发火”。它是在机匣中安置一套传动机构,当敌人踏动机索时,匣中的坠石下落,带动钢轮转动,与火石急剧摩擦发火,引爆地雷。这种装置提高了地雷发火时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明朝末年,地雷的种类更多。据《筹海图编》《练兵实纪·杂集》《武备志》等书记载,明军所用的地雷有十多种。按引爆方式区分,有燃发、拉发、绊发、机发等。其布设方式,除单发雷外,还有利用一条引信控制爆炸的群发雷,一个母雷爆炸引爆若干子雷的“子母雷”。根据作战需要,还可将地雷设置在车上、建筑物内或用动物运载地雷冲阵。
  随着历史的演进,到近现代战争中地雷更是五花八门、不可胜数,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下这样的和平时期,当年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地雷也给我们的排雷战士带来了很大挑战。
其他文献
以影山的内项复合理论为基础,对英语中的NV型复合名词的相关研究进行评述以及探讨英语中的NV型复合名词的构词情况,并得出结论:1.当名词为动词的项时,内项最容易得到复合,验证了影
讨论了定积分和无穷积分的两个重要性质,以可积准则为依据,揭示了两类积分两个重要性质的区别,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为函数可积性的判定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产业园区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综合实力是产业园区经济总量和经济质量的综合反映.选取了18项指标,利用spss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对长株潭地区
伴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传播主体,因此媒体舆论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新闻叙事及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
云迹风反演明显的局限是在晴空区无法获取风场。为克服这种局限,利用静止气象卫星水汽吸收通道图像反演风场。运用交叉相关系数法求出水汽图上选取的示踪物的位移,利用水汽通道观测亮温的平均值与垂直温度廓线比较定出晴空区水汽风的高度,并用探空和NCEP风场资料对反演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反演出的水汽风场是合理的,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云迹风反演在晴空水汽区无法获取风场的不足。
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发展,很多新型的媒体模式都增加了媒体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给电视新闻编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当前新媒体的发展态势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已经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