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数学的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从课前、课内、课后、考试、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关键词】分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54-02
随着各地中考报告的纷纷出台,一个现象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注意:一份150分的中考试卷,有的地区平均分不足100分,有时甚至还没有达到90分。这主要是一些学困生的贡献率非常大,因此提高这部分学生的成绩就显得至关重要。老师们常有困惑:班级里五、六十人,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上课时常常顾此失彼,抓了优生,丢了学困生;抓了两头,又丢了中间。如何让全班同学齐头并进,学有所得,这就要考验老师上课的技巧和水平。这里我以初中数学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为例,谈谈如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分层:
一、课前分层
1.人员分层
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生分成三种层次,每组6人,好、中、差各2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推选一名组长,协调组员的活动时间和地点,让小组成员提前进行预习。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小组的合作可以让学困生得到学优生比较充裕的辅导,这比老师的辅导效果可能更好。因为学困生之所以成绩差,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们基础差,又不敢问老师,而老师面对一个班五、六十人,又无法给这些学困生进行一一辅导。所以小组分层合作学习,给学困生更多的关注,让他们摆脱自卑,形成自信,同时学优生在教会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可谓一举两得。
2.知识和目标分层
把本节课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直接给出三个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强化学生的解题格式,为学困生服务;第二层次为直接给出两个条件,同时给出一个间接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转化,为中等生服务;第三层次为给一个直接条件,同时给出两个间接条件,或者三个全部是间接条件,通过转化以后才能得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为优等生服务。这个过程要求在预习中完成。
例1:如图,①已知∠B=∠DEF,∠ACB=∠F,BC=EF,求证:△ABC≌△DEF
②已知,AB∥DE,∠ACB=∠F,BC=EF,求证:△ABC≌△DEF
③AB∥DE,AC∥DF,BE=CF,求证:△ABC≌△DEF
本题第①小题要求学困生完成,第②小题要求中等生完成,第③小题要求学优生完成。
二、课内分层
1.提问分层
上课过程中,我们常发现一种现象,有时候整节课就是几个同学在举手发言,有的同学从来不举手。这主要是学优生心里有底,所以发言积极;中等生懂得但不敢发言,怕答错被同学笑话,所以没有十成把握都不举手;学困生基本就不懂,他们属于被动接受,所以根本就举不了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题目的难度提问不同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就显得至关重要。比如对学困生,老师就可以提问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几种;对中等生,老师就可以提问解题过程;对于学优生,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这样做就不会出现一节课老是提问那几个学生,其他的同学都在被动的接受。也就不会出现老师一提问,一些学生就低头,哪怕老师提问到他。当学生经常都能回答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后,他们就会慢慢地培养起自信心,会往更高难度的题目进军。
2.板书分层
我们发现,老师们在上课的过程中,往往过多关注优等生,而忽略了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和反应速度。上课的时候,有时语速太快,板书潦草,一些老师认为简单的题目,也不注意规范书写,画图没有用尺规,这样,跟不上老师进度的孩子,就无法形成正确的书写格式和画图方法,随着难度的加大和知识的深入,差距就越拉越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易、中、难的题目,老师最好都有例题可以让学生参考,等学生形成规范后,在慢慢简化书写,减少书写,重点书写。如三角形全等的证明,一开始,老师要严格要求书写,包括对应边角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要用大括号将三个条件排列书写,要写证明根据等等。一段时间后,学生形成了规范,一些对应可以不必强求,根据也可以淡化。到初三时,大括号也可以不必书写,根据也可以不写。
3.练习分层
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练习的时候,完成的速度千差万别,快的学生早早就完成,而慢的学生等到老师讲评了,他才做了一点点,或者是一个字都没写。因此练习的分层也必不可少。练习的分层可以是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做不同难度的题目,也可以是完成一题中不同难度的小题,做的快的学生可以往更高难度的题目思考。
例2:如图,在△ABC中,AB=CB,∠ABC=90°,D为AB延长线上一点,点E在BC边上,且BE=BD,连结AE、DE、DC。①求证:△ABE≌△CBD;②若∠CAE=30°,求∠BDC的度数。
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不同的小题去完成,学优生可以两道小题都完成。
同时也可以要求学生在上课时把学校分发的课外辅导材料准备好,完成课内练习速度快的学生。这时就可以去完成课外辅导材料里面的题目,这样就不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
还可以让完成速度快的学生去教同组里面的学困生,监督和辅导他们完成课内的练习,同组间的同学互相检查、批改练习,起到小老师的作用。
三、课后分层
我们发现,每天批改作业时,很多同学的作业应付了事,抄作业,偷工减料甚至雇别人做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现。究其原因:一是懒惰;二是不会;三是忘记。其中不会做的占到大多数,其次是不肯思考,题目看不到一分钟,题目较长的或是不是很熟悉的就不想做。因此作业分层次还是很必要。作业分层时可以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基础题要求学困生和中等生都要完成,提升题可以让中等生选做,学优生则可以不做简单的基础题,但要完成提高题。学困生如果能够完成提高题的要尽量鼓励他们去完成,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例3:如图1,点A是线段BC上一点,△ABD和△ACE都是等边三角形。
(1)连结BE,CD,求证:BE=CD;
(2)如图2,将△ABD绕点A顺时针旋转得到△AB’D’。
①当旋转角为____度时,边AD’落在AE上;
②在①的条件下,延长DD’交CE于点P,连接BD’,CD’。当线段AB,AC满足什么数量关系时,△BDD’与△CPD’全等?并给予证明。
本题中的第(1)小题就可以作为作业的必做题,而第(2)小题可作为选做题。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尽量缩小学困生的人数,尽量扩大学优生的比例,避免一些同学偷工减料,志愿降低水平。同时随着学习进度和学习成绩的变化,适时调整三类学生的名单,做到与时俱进。
四、考试分层
一份考卷考所有的学生,这是大部分学校现在的做法,也是中高考的现行模式。学生的成绩往往受考卷的难易出现较大的起伏,这不利于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有正确的判断。同时学困生的成绩总是不及格甚至是几分、十几分,多次以后他们往往会自暴自弃,不想听课,不做作业,甚至上课捣乱,影响他人。所以在试卷上做文章,进行部分题目的分层是很有必要的。一般来说100分的单元考试卷里面可以有20分到30分得题目进行分层:填空题和选择题各两题(10分),计算题或证明题共两题(10分到20分)。分层的题目可以标注A、B两个等级。A为基础题,B为提高题。若本题为计算题或证明题,满分10分,正确完成A的满分7分,正确完成B的满分10分,A、B都做的满分10分,另加5分为附加分。若A、B为选择题或填空题,老师可以确定学生名单,谁可以完成A类题,谁可以完成B类题,分数相同。这样可以起到鼓励学困生,同时提高学优生,促进中等生的作用。若是期末或是期中试卷,老师可以在分层的分数上做适当的调整,减少分层题的数量和分数,做到标准尽可能统一。
五、评价分层
如何对学生近段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一直以来我们的老师都是以学习成绩来衡量。但是,这样的评价往往会伤害了一部分已经努力学习,但成绩不佳的学生。因此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去衡量:
当然,对于一个学生的评价,还要从他的基础知识、原有水平,客观条件、主观因素等多方面考虑,要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瑰宝。在提倡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不仅不能抛弃这种做法,更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做法将它发扬光大,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到大家齐头并进,各有所得。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分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54-02
随着各地中考报告的纷纷出台,一个现象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注意:一份150分的中考试卷,有的地区平均分不足100分,有时甚至还没有达到90分。这主要是一些学困生的贡献率非常大,因此提高这部分学生的成绩就显得至关重要。老师们常有困惑:班级里五、六十人,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上课时常常顾此失彼,抓了优生,丢了学困生;抓了两头,又丢了中间。如何让全班同学齐头并进,学有所得,这就要考验老师上课的技巧和水平。这里我以初中数学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为例,谈谈如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分层:
一、课前分层
1.人员分层
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生分成三种层次,每组6人,好、中、差各2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推选一名组长,协调组员的活动时间和地点,让小组成员提前进行预习。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小组的合作可以让学困生得到学优生比较充裕的辅导,这比老师的辅导效果可能更好。因为学困生之所以成绩差,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们基础差,又不敢问老师,而老师面对一个班五、六十人,又无法给这些学困生进行一一辅导。所以小组分层合作学习,给学困生更多的关注,让他们摆脱自卑,形成自信,同时学优生在教会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可谓一举两得。
2.知识和目标分层
把本节课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直接给出三个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强化学生的解题格式,为学困生服务;第二层次为直接给出两个条件,同时给出一个间接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转化,为中等生服务;第三层次为给一个直接条件,同时给出两个间接条件,或者三个全部是间接条件,通过转化以后才能得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为优等生服务。这个过程要求在预习中完成。
例1:如图,①已知∠B=∠DEF,∠ACB=∠F,BC=EF,求证:△ABC≌△DEF
②已知,AB∥DE,∠ACB=∠F,BC=EF,求证:△ABC≌△DEF
③AB∥DE,AC∥DF,BE=CF,求证:△ABC≌△DEF
本题第①小题要求学困生完成,第②小题要求中等生完成,第③小题要求学优生完成。
二、课内分层
1.提问分层
上课过程中,我们常发现一种现象,有时候整节课就是几个同学在举手发言,有的同学从来不举手。这主要是学优生心里有底,所以发言积极;中等生懂得但不敢发言,怕答错被同学笑话,所以没有十成把握都不举手;学困生基本就不懂,他们属于被动接受,所以根本就举不了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题目的难度提问不同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就显得至关重要。比如对学困生,老师就可以提问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几种;对中等生,老师就可以提问解题过程;对于学优生,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这样做就不会出现一节课老是提问那几个学生,其他的同学都在被动的接受。也就不会出现老师一提问,一些学生就低头,哪怕老师提问到他。当学生经常都能回答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后,他们就会慢慢地培养起自信心,会往更高难度的题目进军。
2.板书分层
我们发现,老师们在上课的过程中,往往过多关注优等生,而忽略了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和反应速度。上课的时候,有时语速太快,板书潦草,一些老师认为简单的题目,也不注意规范书写,画图没有用尺规,这样,跟不上老师进度的孩子,就无法形成正确的书写格式和画图方法,随着难度的加大和知识的深入,差距就越拉越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易、中、难的题目,老师最好都有例题可以让学生参考,等学生形成规范后,在慢慢简化书写,减少书写,重点书写。如三角形全等的证明,一开始,老师要严格要求书写,包括对应边角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要用大括号将三个条件排列书写,要写证明根据等等。一段时间后,学生形成了规范,一些对应可以不必强求,根据也可以淡化。到初三时,大括号也可以不必书写,根据也可以不写。
3.练习分层
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练习的时候,完成的速度千差万别,快的学生早早就完成,而慢的学生等到老师讲评了,他才做了一点点,或者是一个字都没写。因此练习的分层也必不可少。练习的分层可以是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做不同难度的题目,也可以是完成一题中不同难度的小题,做的快的学生可以往更高难度的题目思考。
例2:如图,在△ABC中,AB=CB,∠ABC=90°,D为AB延长线上一点,点E在BC边上,且BE=BD,连结AE、DE、DC。①求证:△ABE≌△CBD;②若∠CAE=30°,求∠BDC的度数。
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不同的小题去完成,学优生可以两道小题都完成。
同时也可以要求学生在上课时把学校分发的课外辅导材料准备好,完成课内练习速度快的学生。这时就可以去完成课外辅导材料里面的题目,这样就不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
还可以让完成速度快的学生去教同组里面的学困生,监督和辅导他们完成课内的练习,同组间的同学互相检查、批改练习,起到小老师的作用。
三、课后分层
我们发现,每天批改作业时,很多同学的作业应付了事,抄作业,偷工减料甚至雇别人做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现。究其原因:一是懒惰;二是不会;三是忘记。其中不会做的占到大多数,其次是不肯思考,题目看不到一分钟,题目较长的或是不是很熟悉的就不想做。因此作业分层次还是很必要。作业分层时可以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基础题要求学困生和中等生都要完成,提升题可以让中等生选做,学优生则可以不做简单的基础题,但要完成提高题。学困生如果能够完成提高题的要尽量鼓励他们去完成,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例3:如图1,点A是线段BC上一点,△ABD和△ACE都是等边三角形。
(1)连结BE,CD,求证:BE=CD;
(2)如图2,将△ABD绕点A顺时针旋转得到△AB’D’。
①当旋转角为____度时,边AD’落在AE上;
②在①的条件下,延长DD’交CE于点P,连接BD’,CD’。当线段AB,AC满足什么数量关系时,△BDD’与△CPD’全等?并给予证明。
本题中的第(1)小题就可以作为作业的必做题,而第(2)小题可作为选做题。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尽量缩小学困生的人数,尽量扩大学优生的比例,避免一些同学偷工减料,志愿降低水平。同时随着学习进度和学习成绩的变化,适时调整三类学生的名单,做到与时俱进。
四、考试分层
一份考卷考所有的学生,这是大部分学校现在的做法,也是中高考的现行模式。学生的成绩往往受考卷的难易出现较大的起伏,这不利于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有正确的判断。同时学困生的成绩总是不及格甚至是几分、十几分,多次以后他们往往会自暴自弃,不想听课,不做作业,甚至上课捣乱,影响他人。所以在试卷上做文章,进行部分题目的分层是很有必要的。一般来说100分的单元考试卷里面可以有20分到30分得题目进行分层:填空题和选择题各两题(10分),计算题或证明题共两题(10分到20分)。分层的题目可以标注A、B两个等级。A为基础题,B为提高题。若本题为计算题或证明题,满分10分,正确完成A的满分7分,正确完成B的满分10分,A、B都做的满分10分,另加5分为附加分。若A、B为选择题或填空题,老师可以确定学生名单,谁可以完成A类题,谁可以完成B类题,分数相同。这样可以起到鼓励学困生,同时提高学优生,促进中等生的作用。若是期末或是期中试卷,老师可以在分层的分数上做适当的调整,减少分层题的数量和分数,做到标准尽可能统一。
五、评价分层
如何对学生近段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一直以来我们的老师都是以学习成绩来衡量。但是,这样的评价往往会伤害了一部分已经努力学习,但成绩不佳的学生。因此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去衡量:
当然,对于一个学生的评价,还要从他的基础知识、原有水平,客观条件、主观因素等多方面考虑,要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瑰宝。在提倡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不仅不能抛弃这种做法,更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做法将它发扬光大,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到大家齐头并进,各有所得。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