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要提高化学课的教学质量,加强化学实验的教学,非常重要。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卷中实验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近几年的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加强了对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实验操作的直观体验,而且要有深入全面的思考。实验能为化学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形成科学的思想和观念;能为学生提供练习和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检验和巩固有关的知识、技能,继承前人积累的最基本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体验。这是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总之,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方法都不可替代的。我们可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看。
1.从化学科学的角度看。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其产生、形成都是以化学实验这种科学实践为基础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从17世纪中叶波义耳进行的物质燃烧、动物呼吸的实验研究,到18世纪中叶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论证,以及19世纪初不少化学家对这一定律的实验论证;从18世纪形成的实验化学,到20世纪理论化学分支领域的飞速发展和21世纪计算机模拟实验的逐步形成;从人们对元素、空气等简单物质的研究,到现代人工合成各种复杂的天然化合物等等,都表现出化学家们从实验到发明、发现的光辉业绩。实验是化学的生命线,是化学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2.从化学教学的角度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基础和必由之路。取消了化学实验,也就扼杀了化学教育;不做化学实验,再有才华的学生也学不好化学。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要靠化学实验教学的运作;学生形成科学态度、情感意志品质,离不开化学实验;学生科学世界观、科学方法论及良好学风的形成,更是与化学实验教学紧密相关。著名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说:“在化学教育中強调化学实验,无论如何都不会过分;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丰富的场所。”当前,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结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大部分实验是演示实验,约占实验总数的80%以上,所以学生自我创新的机会很少。而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探索性实验很少,这也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常用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老师将实验方案、步骤和注意事项明确地呈现给学生,然后进行演示实验,再把实验现象、结果和对应的知识进行比较,最后进行概括。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时候“严格”地要求自己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与书上或老师所讲的相吻合,否则就认为自己的观点有错误。这样下来,做实验和观察实验只是对新知识的巩固,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书写实验报告也只是将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而实验的目的却最终演变成了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巩固和检验知识。从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受到抑制;②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只是传授知识、学会解题,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③教给学生的知识是预设的,对问题的解决只要求一种方案或答案,忽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实验教学。从当前的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来看,改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
第一,优化教学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为以探究性为主,其他多种教学方式为辅的教学方法,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第二,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以问题为核心,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主体在问题中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验证实验方案,最后归纳得出正确结论。这种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活跃思维,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是按照“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归纳小结―运用创新”一步步实现的。在设疑激趣阶段,教师应创设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情境,着眼于调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讲授“钠的化合物”这节时,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水通常用来灭火,你能相信滴水能生火吗?”问题引入,使学生形成矛盾心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紧接着进行演示实验,老师在包有少量钠(事先不让学生知道)的棉花上滴几滴水。学生观察到棉花剧烈燃烧的现象后,明知水不能使棉花燃烧,可又无法解释眼前的事实时,强烈的探求欲望喷发出来,极大地调动了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化学教师仅仅只懂得学科文化知识是远不够的,还要懂得教育学知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掘化学教学的艺术,特别是实验的艺术,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赵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N].发展导报,2018-01-09(028).
[2]王艳红.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N].山西科技报,2012-12-12(006).
[3]黄平.浅析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N].山西青年报,2015-09-27(003).
[4]范晓萍.小议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N].学知报,2011-01-17(C08).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卷中实验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近几年的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加强了对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实验操作的直观体验,而且要有深入全面的思考。实验能为化学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形成科学的思想和观念;能为学生提供练习和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检验和巩固有关的知识、技能,继承前人积累的最基本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体验。这是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总之,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方法都不可替代的。我们可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看。
1.从化学科学的角度看。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其产生、形成都是以化学实验这种科学实践为基础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从17世纪中叶波义耳进行的物质燃烧、动物呼吸的实验研究,到18世纪中叶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论证,以及19世纪初不少化学家对这一定律的实验论证;从18世纪形成的实验化学,到20世纪理论化学分支领域的飞速发展和21世纪计算机模拟实验的逐步形成;从人们对元素、空气等简单物质的研究,到现代人工合成各种复杂的天然化合物等等,都表现出化学家们从实验到发明、发现的光辉业绩。实验是化学的生命线,是化学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2.从化学教学的角度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基础和必由之路。取消了化学实验,也就扼杀了化学教育;不做化学实验,再有才华的学生也学不好化学。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要靠化学实验教学的运作;学生形成科学态度、情感意志品质,离不开化学实验;学生科学世界观、科学方法论及良好学风的形成,更是与化学实验教学紧密相关。著名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说:“在化学教育中強调化学实验,无论如何都不会过分;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丰富的场所。”当前,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结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大部分实验是演示实验,约占实验总数的80%以上,所以学生自我创新的机会很少。而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探索性实验很少,这也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常用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老师将实验方案、步骤和注意事项明确地呈现给学生,然后进行演示实验,再把实验现象、结果和对应的知识进行比较,最后进行概括。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时候“严格”地要求自己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与书上或老师所讲的相吻合,否则就认为自己的观点有错误。这样下来,做实验和观察实验只是对新知识的巩固,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书写实验报告也只是将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而实验的目的却最终演变成了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巩固和检验知识。从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受到抑制;②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只是传授知识、学会解题,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③教给学生的知识是预设的,对问题的解决只要求一种方案或答案,忽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实验教学。从当前的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来看,改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
第一,优化教学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为以探究性为主,其他多种教学方式为辅的教学方法,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第二,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以问题为核心,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主体在问题中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验证实验方案,最后归纳得出正确结论。这种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活跃思维,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是按照“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归纳小结―运用创新”一步步实现的。在设疑激趣阶段,教师应创设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情境,着眼于调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讲授“钠的化合物”这节时,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水通常用来灭火,你能相信滴水能生火吗?”问题引入,使学生形成矛盾心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紧接着进行演示实验,老师在包有少量钠(事先不让学生知道)的棉花上滴几滴水。学生观察到棉花剧烈燃烧的现象后,明知水不能使棉花燃烧,可又无法解释眼前的事实时,强烈的探求欲望喷发出来,极大地调动了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化学教师仅仅只懂得学科文化知识是远不够的,还要懂得教育学知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掘化学教学的艺术,特别是实验的艺术,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赵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N].发展导报,2018-01-09(028).
[2]王艳红.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N].山西科技报,2012-12-12(006).
[3]黄平.浅析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N].山西青年报,2015-09-27(003).
[4]范晓萍.小议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N].学知报,2011-01-17(C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