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大班阶段是幼儿基础运动能力的成熟时期,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协调能力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手指关节和手腕肌肉,同时有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幼儿在创造性体验中感受快乐、获得满足、学会分享,这些为今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构游戏不仅能使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而且通过操作建构材料,能获得创造性行动体验,从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结构游戏,也称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不同的结构材料和玩具进行意愿想象、动手造型、构思物体等一系列活动,丰富而生动地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运动、建筑物以及各种物品的游戏活动,属于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幼儿结构游戏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构造的过程,又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
(一)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健康领域指出,健康的體质和协调的动作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教师要重视幼儿动作灵活性的发展。结构游戏是一种动手操作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相关的能力会得到提高。在对材料的叠加、组合中,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获得发展;在对材料的排列中,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得以提升;幼儿在搬运材料及与伙伴传递材料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臂力以及肩膀的力量。同时,在结构游戏中教师遵循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满足幼儿的要求,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勇敢的品质和合作的态度,从而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语言技能
《指南》语言领域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结构游戏中,幼儿在与同伴动手操作建构材料、交换递交材料、考虑颜色的搭配等时,学习耐心倾听对方讲述的重点,养成会倾听的良好习惯。教师为幼儿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练习幼儿的言语表达,提高幼儿的语言技能。
(三)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社会参与
《指南》社会领域强调,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大班幼儿具备了较高的结构认知水平,善于与伙伴共同操作材料,创造出生活中自己喜欢的实物,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在此过程中幼儿能获得满足感,与此同时学会主动与他人分享和合作交流,感受活动参与带来的乐趣,获得积极的行动体验,从而激发幼儿社会参与的动机。
(四)有助于激发幼儿的科学思维
《指南》科学领域指出,教师要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在结构游戏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幼儿在运用多种感觉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建构材料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合作探究的重要性,满足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提出质疑并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处理游戏中遇到的问题,不断丰富和改进幼儿的认知结构,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艺术情趣
《指南》艺术领域提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大班幼儿结合自己无拘无束的想象对材料进行拼接、组合,从平面结构发展到立体空间造型,创造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其中展现自己的情感。在结构游戏中,教师为幼儿创设艺术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建构材料创作艺术作品,组织幼儿互相交流与欣赏,分享艺术带来的快乐,培养幼儿创造美和感知美的情趣。
为了了解结构游戏在大班活动中的实施情况,笔者编写了教师问卷,并以三所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8份。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和分析,笔者发现结构游戏在幼儿园大班活动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结构游戏开展不足,动手协调能力提高不够
在结构游戏中,材料的种类和游戏开展的时间及频率是游戏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幼儿只有在适宜的时间内按照自己的意愿操作材料,才能呈现出不同的作品,体会到游戏带来的乐趣。因此,教师应合理安排游戏的时间和频率,为幼儿提供充足的建构材料。教师在结构游戏材料的选取及投放上存在着差异性,对问卷的统计结果如下: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幼儿园教师更倾向于一周开展一次结构游戏,幼儿园大班开展结构游戏的频率偏低,次数偏少。大多数教师认为,即将步入小学的幼儿要面对入学考试,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多学习的时间,教师减少了游戏的时间及次数,甚至摒弃此类游戏。幼儿园大班单次结构游戏的时间如下表:
从表中分析可知,就单次结构游戏的时间看,55%的教师开展结构游戏的时间集中在15~25分钟,少部分教师组织结构游戏的时间在25~60分钟。总体来看,结构游戏的时间偏短,部分教师没有结合幼儿的心理特征、注意力发展水平以及活动的主题等因素分配游戏时间。 在结构游戏中,材料种类、数量的不足以及时间的不充分影响到幼儿对作品的建构,进而影响幼儿对游戏的积极性,并导致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结构游戏实施不当,难以获得创造性行动体验
创造性行动体验是幼儿在结构游戏中获得的内在感受。幼儿在进行结构游戏时,与伙伴合作、分享,呈现出自己喜爱的作品,这能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让幼儿获得成就感和胜任感,这正是游戏的魅力所在。这些情感体验与教师的指导方式和评价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结构游戏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方式多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游戏结束后大部分教师会针对游戏的主题、幼儿在游戏中的状态、幼儿的作品等进行个别评价,仅有27%的教师可以做到较为全面的评价。总体来看,对结构游戏的评价存在内容简单、评价主体单一和评价方式的激励性不够等问题。幼儿在建构作品时,教师不当的指导方式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内在体验及游戏的进度,使幼儿产生紧张、焦虑、不自信、不主动等负面情绪。
在大班结构游戏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互为游戏活动的共同体:教师是游戏活动环境的创设者,是幼儿游戏活动的引导者,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体。一定程度上说,教师的技能及知识水平是整个结构游戏活动的关键。
(一)增强结构游戏锻炼机会,提高幼儿动手及协调能力
1.提供充足的结构性材料。大班幼儿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丰富多样的材料会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提高幼儿的注意力时间。教师在大班幼儿结构游戏活动中,要尽可能提供具有立体空间特点、有效接触面或可堆叠的结构材料。在数量上要充足,在层次上要多样,这样不仅能满足游戏本身的需要,更能激发大班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提高幼儿操作材料的机会。教师为幼儿投放的材料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改变,要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同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适应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游戏材料投放的重中之重是保证材料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教师不仅要考虑材料的材质是否会对幼儿的身体产生影响,同时要保证幼儿在使用材料时不会伤害到其他人。
2.安排合理的时间和频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由此可见游戏对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起着舉足轻重的作用。幼儿教师应提高对游戏开展的重视程度,安排合理的时间和游戏频率。充足的游戏时间是结构游戏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能让大班幼儿主动探究,享受建构过程,感受以此带来的乐趣。研究表明,幼儿所建构作品的复杂性和创造性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上升。随着年龄的增长,结构游戏的复杂性也不断提高,所需时间也越来越长。建议对幼儿结构游戏的时间不能限定,可以随幼儿完成作品的时间而定,必要时可以跨越数天(前提是保留未完成作品)。游戏的方式也应尽量放在每日的区角活动中,打破教师的指令性安排,以幼儿的兴趣和自主选择为导向。
(二)改进结构游戏实施方式,增强幼儿创造性行动体验
1.注重鼓励型引导话语。教师在指导幼儿时应采用灵活的方法去指导幼儿进行游戏。在游戏中,教师对幼儿进行恰当的指导可以使幼儿更容易了解材料的特性、游戏的规则等。在进行游戏之前,教师应让幼儿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例如,在自主游戏中,幼儿建构出来的作品的名称由幼儿自己去选择和决定,发挥幼儿的独创思维。游戏进行时,教师对于大多数幼儿存在的问题或游戏中的重要事项也应用引导、讲解、示范的形式进行教育,这样能使全体幼儿集中注意力观察教师的操作过程,掌握游戏的技能。对于单个幼儿出现的问题,教师要采用介入的方式指导幼儿,并且要注意介入的时机。教师先让幼儿自主解决问题,若幼儿对问题处理不当,教师再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最后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使问题得以解决,同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幼儿在玩积木时,教师多次观察到幼儿创作的“高楼”没有建得很高就倒了,并且发现幼儿有生气的情绪。这时,教师走到幼儿身旁,蹲下来对他说:“你觉得长积木和短积木哪个放下边更容易把‘高楼’建高呢?”“你看一下旁边的伙伴和你建的有什么不同呢?”
2.强化激励型评价方式。教师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及作品的点评应采用激励性评价方式。在游戏中,每个幼儿都想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认可,尤其是所建构的作品小有成就时,教师对幼儿的赞赏尤为重要。为了避免教师的言行妨碍到幼儿的表现和发挥,在游戏进行中教师可以采用肢体语言对其肯定,如点头、微笑、竖大拇指等动作,使教师对幼儿的干预降到最低。游戏结束后,教师在采用激励性评价时要以欣赏的眼光发现幼儿的优点和作品的特色,使用赞美和认同的语言肯定幼儿,使幼儿获得成就感,激发幼儿对结构游戏的兴趣。教师要注意激励性评价的语言不可泛泛而谈,要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对幼儿作品的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评价的标准要统一,要有理有据,有一定目的性,在激励中抓住幼儿能力提升的教育机会。教师可以根据游戏主题扮演不同的角色对幼儿进行评价,使评价变得更加有趣味性和有针对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讲述自己作品制作的过程及想法,从而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幼儿之间也可以互评,教师指导幼儿用欣赏的眼光发现他人作品中的优点,培养幼儿发现美的眼睛。
一、结构游戏在幼儿园大班中实施的价值
结构游戏,也称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不同的结构材料和玩具进行意愿想象、动手造型、构思物体等一系列活动,丰富而生动地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运动、建筑物以及各种物品的游戏活动,属于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幼儿结构游戏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构造的过程,又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
(一)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健康领域指出,健康的體质和协调的动作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教师要重视幼儿动作灵活性的发展。结构游戏是一种动手操作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相关的能力会得到提高。在对材料的叠加、组合中,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获得发展;在对材料的排列中,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得以提升;幼儿在搬运材料及与伙伴传递材料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臂力以及肩膀的力量。同时,在结构游戏中教师遵循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满足幼儿的要求,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勇敢的品质和合作的态度,从而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语言技能
《指南》语言领域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结构游戏中,幼儿在与同伴动手操作建构材料、交换递交材料、考虑颜色的搭配等时,学习耐心倾听对方讲述的重点,养成会倾听的良好习惯。教师为幼儿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练习幼儿的言语表达,提高幼儿的语言技能。
(三)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社会参与
《指南》社会领域强调,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大班幼儿具备了较高的结构认知水平,善于与伙伴共同操作材料,创造出生活中自己喜欢的实物,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在此过程中幼儿能获得满足感,与此同时学会主动与他人分享和合作交流,感受活动参与带来的乐趣,获得积极的行动体验,从而激发幼儿社会参与的动机。
(四)有助于激发幼儿的科学思维
《指南》科学领域指出,教师要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在结构游戏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幼儿在运用多种感觉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建构材料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合作探究的重要性,满足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提出质疑并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处理游戏中遇到的问题,不断丰富和改进幼儿的认知结构,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艺术情趣
《指南》艺术领域提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大班幼儿结合自己无拘无束的想象对材料进行拼接、组合,从平面结构发展到立体空间造型,创造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其中展现自己的情感。在结构游戏中,教师为幼儿创设艺术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建构材料创作艺术作品,组织幼儿互相交流与欣赏,分享艺术带来的快乐,培养幼儿创造美和感知美的情趣。
二、结构游戏在幼儿园大班中实施的问题分析
为了了解结构游戏在大班活动中的实施情况,笔者编写了教师问卷,并以三所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8份。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和分析,笔者发现结构游戏在幼儿园大班活动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结构游戏开展不足,动手协调能力提高不够
在结构游戏中,材料的种类和游戏开展的时间及频率是游戏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幼儿只有在适宜的时间内按照自己的意愿操作材料,才能呈现出不同的作品,体会到游戏带来的乐趣。因此,教师应合理安排游戏的时间和频率,为幼儿提供充足的建构材料。教师在结构游戏材料的选取及投放上存在着差异性,对问卷的统计结果如下: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幼儿园教师更倾向于一周开展一次结构游戏,幼儿园大班开展结构游戏的频率偏低,次数偏少。大多数教师认为,即将步入小学的幼儿要面对入学考试,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多学习的时间,教师减少了游戏的时间及次数,甚至摒弃此类游戏。幼儿园大班单次结构游戏的时间如下表:
从表中分析可知,就单次结构游戏的时间看,55%的教师开展结构游戏的时间集中在15~25分钟,少部分教师组织结构游戏的时间在25~60分钟。总体来看,结构游戏的时间偏短,部分教师没有结合幼儿的心理特征、注意力发展水平以及活动的主题等因素分配游戏时间。 在结构游戏中,材料种类、数量的不足以及时间的不充分影响到幼儿对作品的建构,进而影响幼儿对游戏的积极性,并导致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结构游戏实施不当,难以获得创造性行动体验
创造性行动体验是幼儿在结构游戏中获得的内在感受。幼儿在进行结构游戏时,与伙伴合作、分享,呈现出自己喜爱的作品,这能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让幼儿获得成就感和胜任感,这正是游戏的魅力所在。这些情感体验与教师的指导方式和评价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结构游戏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方式多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游戏结束后大部分教师会针对游戏的主题、幼儿在游戏中的状态、幼儿的作品等进行个别评价,仅有27%的教师可以做到较为全面的评价。总体来看,对结构游戏的评价存在内容简单、评价主体单一和评价方式的激励性不够等问题。幼儿在建构作品时,教师不当的指导方式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内在体验及游戏的进度,使幼儿产生紧张、焦虑、不自信、不主动等负面情绪。
三、结构游戏在幼儿园大班中实施的改进策略
在大班结构游戏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互为游戏活动的共同体:教师是游戏活动环境的创设者,是幼儿游戏活动的引导者,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体。一定程度上说,教师的技能及知识水平是整个结构游戏活动的关键。
(一)增强结构游戏锻炼机会,提高幼儿动手及协调能力
1.提供充足的结构性材料。大班幼儿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丰富多样的材料会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提高幼儿的注意力时间。教师在大班幼儿结构游戏活动中,要尽可能提供具有立体空间特点、有效接触面或可堆叠的结构材料。在数量上要充足,在层次上要多样,这样不仅能满足游戏本身的需要,更能激发大班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提高幼儿操作材料的机会。教师为幼儿投放的材料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改变,要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同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适应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游戏材料投放的重中之重是保证材料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教师不仅要考虑材料的材质是否会对幼儿的身体产生影响,同时要保证幼儿在使用材料时不会伤害到其他人。
2.安排合理的时间和频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由此可见游戏对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起着舉足轻重的作用。幼儿教师应提高对游戏开展的重视程度,安排合理的时间和游戏频率。充足的游戏时间是结构游戏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能让大班幼儿主动探究,享受建构过程,感受以此带来的乐趣。研究表明,幼儿所建构作品的复杂性和创造性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上升。随着年龄的增长,结构游戏的复杂性也不断提高,所需时间也越来越长。建议对幼儿结构游戏的时间不能限定,可以随幼儿完成作品的时间而定,必要时可以跨越数天(前提是保留未完成作品)。游戏的方式也应尽量放在每日的区角活动中,打破教师的指令性安排,以幼儿的兴趣和自主选择为导向。
(二)改进结构游戏实施方式,增强幼儿创造性行动体验
1.注重鼓励型引导话语。教师在指导幼儿时应采用灵活的方法去指导幼儿进行游戏。在游戏中,教师对幼儿进行恰当的指导可以使幼儿更容易了解材料的特性、游戏的规则等。在进行游戏之前,教师应让幼儿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例如,在自主游戏中,幼儿建构出来的作品的名称由幼儿自己去选择和决定,发挥幼儿的独创思维。游戏进行时,教师对于大多数幼儿存在的问题或游戏中的重要事项也应用引导、讲解、示范的形式进行教育,这样能使全体幼儿集中注意力观察教师的操作过程,掌握游戏的技能。对于单个幼儿出现的问题,教师要采用介入的方式指导幼儿,并且要注意介入的时机。教师先让幼儿自主解决问题,若幼儿对问题处理不当,教师再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最后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使问题得以解决,同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幼儿在玩积木时,教师多次观察到幼儿创作的“高楼”没有建得很高就倒了,并且发现幼儿有生气的情绪。这时,教师走到幼儿身旁,蹲下来对他说:“你觉得长积木和短积木哪个放下边更容易把‘高楼’建高呢?”“你看一下旁边的伙伴和你建的有什么不同呢?”
2.强化激励型评价方式。教师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及作品的点评应采用激励性评价方式。在游戏中,每个幼儿都想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认可,尤其是所建构的作品小有成就时,教师对幼儿的赞赏尤为重要。为了避免教师的言行妨碍到幼儿的表现和发挥,在游戏进行中教师可以采用肢体语言对其肯定,如点头、微笑、竖大拇指等动作,使教师对幼儿的干预降到最低。游戏结束后,教师在采用激励性评价时要以欣赏的眼光发现幼儿的优点和作品的特色,使用赞美和认同的语言肯定幼儿,使幼儿获得成就感,激发幼儿对结构游戏的兴趣。教师要注意激励性评价的语言不可泛泛而谈,要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对幼儿作品的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评价的标准要统一,要有理有据,有一定目的性,在激励中抓住幼儿能力提升的教育机会。教师可以根据游戏主题扮演不同的角色对幼儿进行评价,使评价变得更加有趣味性和有针对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讲述自己作品制作的过程及想法,从而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幼儿之间也可以互评,教师指导幼儿用欣赏的眼光发现他人作品中的优点,培养幼儿发现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