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高等职业院校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其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文章对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高职;就业竞争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273-01
高职学生越来越多地充实到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壮大、经济危机的发生,高职学生的就业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当前形势下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
1、就业人数众多,社会需求有限
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金融危机引发的实体经济动荡对新的增量就业造成很大影响。金融危机淘汰了一批中小企业,使就业机会更少。为有效应对外部快速变化的环境,企业也在不断计算现有人员与新增人员替代选择的成本收益关系,这也会降低增量就业。
2、高职学历就业竞争力不足
一方面由于高职学生普遍处于学历阶梯的较低层,中国传统的对理论型而非技能型人才的偏好仍很有市场,反映到就业中,部分企业认人唯学历,对高职学生另眼相看,社会用人需求呈现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的趋势,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难度增大;另一方面高职学生“重心”下移受阻。由大量下岗职工及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富余劳动力所组成的就业大军以相对廉价的劳动价格与高职毕业生在半劳动、半技术型的职位上短兵相接,对高职毕业生形成较大的冲击。
3、人才供需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定位不合理。大多数学生的就业愿意是进外企、国企、行政事业单位或者考公务员,热衷于当白领,认为自己是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到一线锻炼,没有到老、少、边、穷地区去工作的思想准备;二是学生就业信息不畅,求职技巧缺乏,对就业市场感到茫然;三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不上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要求。现代世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但目前高职院校应对职场变化的敏感度还不高,学校不了解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造成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导致很多应届毕业生走出校园后无法适应工作环境,需要企业二次加工,这也成了高职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四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够,职业素养不高。目前很多高职学生对于自己一生想要实现什么、干什么、怎么干、怎么学比较迷茫。
4、地方政府配套措施不完善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政府和学校一直都提倡大学生到西部去、到農村去、到基层去,虽然提倡了多年,但收效不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地方政府的相关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如大学生到西部去,很多西部地区的工资并不高,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够;学生到农村就业,除教师和医生外其他很多工作没有工资保障,就业通道不畅通;此外到农村就业还有其他一些问题,如农村教育环境不够好,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后,由于教育环境无法和城市相比,他的后代可能就只能留在农村,这也让毕业生不愿意在农村工作。
二、提高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1、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高职院校要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统筹起来,实现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课程的相互渗透,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在确保基础理论课程开设足量的前提下,特别要注重课程内容和体系的及时更新,注重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通过以上手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在获取知识方面有质的提高。
2、转变教学方式,加强高职生职业能力
教学实践中,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法,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注重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不断尝试各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不断地穿插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程的进度,提出一些专业性的课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这种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此外,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的一体化,将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相融合,使学生从模拟实训,到施工一线顶岗实习,得到充分的锻炼。
3、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目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个性、特长以及人际协调能力等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各种社团、校友论坛、学生论坛、科技竞赛、校企交流等活动,不仅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而且使教育空间、教育效能最大化,从而实现学生能力发展最大化,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求职择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心理考验的过程。心理素质如何,对就业目标的确定、就业目标的实现、就业成就的评价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心理普测、专家咨询、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素质拓展活动、团体训练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排解一般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挫折教育;此外还要在寝室文化和班风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温馨、融洽的寝室文化和积极上进、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让学生每天都感受到集体的友爱和快乐,而形成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逐渐引导大学生培养客观独立的自我意识、勇于挑战的竞争意识、战胜逆境的意识品质、积极冷静的情感性格、顽强坚定的自信心、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念。
5、创业指导
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使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不仅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还能为其他人提供就业岗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创业指导,教育学生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意识,更新就业观念。通过创业教育唤醒、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鼓励开拓创新,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其次,要在课程设置上开设创业教育方面课程,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作为创业教育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再次,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策划活动,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为培养创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搭建创业人才培养的载体和平台,为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条件。
6、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对就业环境、就业形势以及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思维方式、道德水准等进行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高职院校要从大一开始就结合相关选修和必修课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有计划、分层次、全过程地进行就业方法指导和培训。帮助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确立职业目标,掌握求职技巧,提升职业品质。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教育,使学生明确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要在对学生进行一系列职业兴趣的测定与选择、职业性格与价值取向的测评、职业能力综合评定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定位自我,从而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做出合理的选择与规划。
结语
高职培养学生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职场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仁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
[2] 刘敏,张亦慧.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观教育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
[关键词]高职;就业竞争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273-01
高职学生越来越多地充实到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壮大、经济危机的发生,高职学生的就业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当前形势下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
1、就业人数众多,社会需求有限
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金融危机引发的实体经济动荡对新的增量就业造成很大影响。金融危机淘汰了一批中小企业,使就业机会更少。为有效应对外部快速变化的环境,企业也在不断计算现有人员与新增人员替代选择的成本收益关系,这也会降低增量就业。
2、高职学历就业竞争力不足
一方面由于高职学生普遍处于学历阶梯的较低层,中国传统的对理论型而非技能型人才的偏好仍很有市场,反映到就业中,部分企业认人唯学历,对高职学生另眼相看,社会用人需求呈现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的趋势,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难度增大;另一方面高职学生“重心”下移受阻。由大量下岗职工及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富余劳动力所组成的就业大军以相对廉价的劳动价格与高职毕业生在半劳动、半技术型的职位上短兵相接,对高职毕业生形成较大的冲击。
3、人才供需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定位不合理。大多数学生的就业愿意是进外企、国企、行政事业单位或者考公务员,热衷于当白领,认为自己是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到一线锻炼,没有到老、少、边、穷地区去工作的思想准备;二是学生就业信息不畅,求职技巧缺乏,对就业市场感到茫然;三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不上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要求。现代世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但目前高职院校应对职场变化的敏感度还不高,学校不了解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造成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导致很多应届毕业生走出校园后无法适应工作环境,需要企业二次加工,这也成了高职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四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够,职业素养不高。目前很多高职学生对于自己一生想要实现什么、干什么、怎么干、怎么学比较迷茫。
4、地方政府配套措施不完善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政府和学校一直都提倡大学生到西部去、到農村去、到基层去,虽然提倡了多年,但收效不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地方政府的相关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如大学生到西部去,很多西部地区的工资并不高,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够;学生到农村就业,除教师和医生外其他很多工作没有工资保障,就业通道不畅通;此外到农村就业还有其他一些问题,如农村教育环境不够好,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后,由于教育环境无法和城市相比,他的后代可能就只能留在农村,这也让毕业生不愿意在农村工作。
二、提高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1、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高职院校要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统筹起来,实现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课程的相互渗透,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在确保基础理论课程开设足量的前提下,特别要注重课程内容和体系的及时更新,注重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通过以上手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在获取知识方面有质的提高。
2、转变教学方式,加强高职生职业能力
教学实践中,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法,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注重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不断尝试各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不断地穿插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程的进度,提出一些专业性的课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这种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此外,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的一体化,将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相融合,使学生从模拟实训,到施工一线顶岗实习,得到充分的锻炼。
3、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目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个性、特长以及人际协调能力等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各种社团、校友论坛、学生论坛、科技竞赛、校企交流等活动,不仅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而且使教育空间、教育效能最大化,从而实现学生能力发展最大化,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求职择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心理考验的过程。心理素质如何,对就业目标的确定、就业目标的实现、就业成就的评价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心理普测、专家咨询、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素质拓展活动、团体训练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排解一般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挫折教育;此外还要在寝室文化和班风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温馨、融洽的寝室文化和积极上进、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让学生每天都感受到集体的友爱和快乐,而形成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逐渐引导大学生培养客观独立的自我意识、勇于挑战的竞争意识、战胜逆境的意识品质、积极冷静的情感性格、顽强坚定的自信心、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念。
5、创业指导
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使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不仅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还能为其他人提供就业岗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创业指导,教育学生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意识,更新就业观念。通过创业教育唤醒、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鼓励开拓创新,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其次,要在课程设置上开设创业教育方面课程,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作为创业教育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再次,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策划活动,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为培养创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搭建创业人才培养的载体和平台,为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条件。
6、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对就业环境、就业形势以及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思维方式、道德水准等进行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高职院校要从大一开始就结合相关选修和必修课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有计划、分层次、全过程地进行就业方法指导和培训。帮助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确立职业目标,掌握求职技巧,提升职业品质。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教育,使学生明确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要在对学生进行一系列职业兴趣的测定与选择、职业性格与价值取向的测评、职业能力综合评定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定位自我,从而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做出合理的选择与规划。
结语
高职培养学生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职场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仁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
[2] 刘敏,张亦慧.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观教育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