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回应性教学(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这个理论的提出与美国社会存在大量外来移民的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使来自不同种族,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去,在课堂中获得更好的教学体验和教学效果,在知识、情感、社会等方面有更加优秀的表现,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文化回应性教学的目标和目的
文化回应性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对传承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对发展自己文化的使命感;其次,文化回应性学习应立足培养学生构建开放的格局,对多元文化抱有积极的态度,尊重并接纳文化的差异性,用跨文化的意识和多元化的审视角度尝试搭建理解和深度思考的平台;此外,文化回应性教学应更多地指向促进教育公平化,提供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团队合作的机会,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发展课堂内每个学习个体的学习能力。
二、文化回应性教学的特点
1.文化回应性教学更重视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
文化回应性教学强调不能把知识仅作为结论去教授给学生,而是需要将知识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价值观、文化思维方式等融入到教学中去,体现文化学习对知识获得过程的重要性,使得知识的呈现不再符号化,不再是单边剥离式地输入,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文化回应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文化回应性教学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是认同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建立其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努力拓展文化的边界,培养学生用敏感的触角和包容的态度回应多元文化,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发现与自身文化动态的平衡点,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并由此发展文化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塑造积极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并以此促进学生的国际理解。
3.文化回应性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
文化回应性教学是基于教育公平的前提,提倡学生的认知不能只停留在文化内容的表层,而是要深入思考事物之间的关联性,用“为什么”来主导学习的开展,形成多向思维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用适合的沟通方式来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这种沟通可以是自身内部为了达成对多元文化的体悟、融合和创新进行的有效梳理与思辨,也可以是通过外部合作的形式尝试拓宽自己的认知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动,让思维的碰撞推进理解的深入,最大程度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文化回应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怎样让不同背景的文化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机互融,达成认知上的共鸣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研读教材文本,深入思考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1.整体研读教材,梳理文化内容。
教材研读和解析的能力是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针对单元整体进行谋篇布局,进行有条理、有深度的教学设计。但大多数老师对英语教材的解析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单元重点句型的练习和语篇的理解上,强调语言在实践中的运用,突出信息交流的功能。但这种学习只是对内容的拆解和机械输入,并没有把学习材料放到相关的文化背景下去开展进一步思考,不能体现出语言学习的深度目标。以江苏译林英语六年级上册为例,教材本身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从多种话题角度切入展开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有浅尝辄止,话题内容的丰满度和深入度不够之嫌,如果在单元既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突出文本知识与情感文化双线并进的教学思路,便会使教学过程被赋予更深的意义。
在上表中,最后一列是根据该单元话题的设置和切实的生活实践进行的文化内涵挖掘,让知识的获取不仅仅停留在字里行间,而是与学生的既有感知建立了联系,形成一个共鸣并内化认同的局面。
2.在教学推进的过程中,始终关注文化的渗透。
不因为是语言类学科教学而在施教过程中忽视了文化的渗透,这应当成为教师在设计课堂和组织教学中始终秉持的一项准则。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执行者,教师在投入到文化回应性教学中去的时候必须要审视自己是否有合理的文化假设,自己的价值观、认知方式等会对学生形成怎样的影响,在与学生的交互过程中是否搭建了足够的意义平台,有效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
以译林英语六上《Unit 8 Chinese New Year》一文为例,该单元的话题本身就以中国新年文化为支撑展开,似乎已经没有了再渗透的空间和必要,但在课堂实践中通过深入地“议”,学生在深度思维的碰撞中对熟悉的新年文化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新认识。
【例1 】
原文节选:Then, in the evening, we’re going to make some cakes and tangyuan.
师:Why do people make tangyuan at Chinese New Year?
答:Because tangyuan means reunion in China, so people always make tangyuan at Chinese New Year. They are happy to get together.
在常规的文本处理过程中,教师一般提问What are people going to do in the evening?即止了,以突出新年中做汤圆的习俗。但为什么要做湯圆、吃汤圆,这一习俗背后富含的深意却往往不被提及,在此处设计一个追问的环节,让学生在讨论和猜测的过程中去体会令人动情的传统文化,强调突出了“团圆”对于中国新年的重要意义。
【例2】
原文节选:On Chinese New Year’s Eve, we’re going to have dinner with my grandparents, my aunt and uncle and my cousin. Then, we’re going to buy some flowers. 师:Why are they going to buy some flowers on Chinese New Year’s Eve?
答:Because “flower”sounds like “发”in Cantonese. People want to be lucky in the new year so they are going to buy some lucky flowers.
这是全文中隐藏得最深的一个文化传统,也是最具有地域色彩的一项习俗,但是在一开始的课堂讨论中,这一点并没有被提及,学生的注意点都集中在“年夜饭”这一重点上。当有学生开始质疑新年买花这一习俗时,大部分的解释都是为了迎接新年装扮住宅之用。教师引导学生回头重新阅读全文,提示将思维往地域的方向去靠拢,学生很快就发现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来自香港,新年买花是闽粤地区的风俗,为的是求运求财求吉利。恍然大悟间对中国新年的风俗文化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通过对《Unit 8 Chinese New Year》进行进一步梳理,我们不难发现通,过有效的课堂组织和有深度的问题链,一个清晰完整的新年文化体系豁然于眼前。
不呆板机械地照文识字,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有意义的文化思考,鼓励学生在大胆表达与思维碰撞中去开拓文化的视野以获求个人素养的提升,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去搭建个人的意义系统,这是课堂英语课堂教学力求达到的最终目标。
只有重视学生文化养成意识的培养,才能使学习成为一个思考真正发生的过程;只有创造让思维流动和交换的积极条件,才能打开学习的新局面,让构成新的思维层面成为可能。
3.积极倡导和组织小组合作式学习。
小组合作式学习提倡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用包容的态度去接触各种不同的文化内容、文化认知和文化思维方式,通过与他人观点的碰撞、比较和融合形成自己的主张并勇于表达。鼓励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加大参与力度并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最终获得学业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双丰收。《Unit 8 Chinese New Year》的文本内理解本身不具有难度,是学生既有经验的呼应和总结升华,所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操练是具有相当的可行性的。
在分组时,教师有意将不同性别、不同能力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学习活动以组为被评价的对象,鼓励通过沟通和讨论进行互相帮助,以此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学习交流技能的发展。在安排教学活动时,有意识地按照学生能力高低设计分层任务并由学生评估自己的能力后与组内成员协商后完成,努力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
上表中的教学活动由左往右呈难度的递增状态,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生可以根据难度提示自定选项,星号越多表示该项任务的难度越大。
在设计活动时,教师预判基础薄弱的学生大多会选择第一个较为简单的任务,但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却欣喜地发现,有些组内出现了一强带一弱来完成难度最高的第三个选项的搭配,这正是在课堂中运用该模式所要推崇的合作精神的切实落地,也是学生拓展自身能力边界的有效尝试。
4.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
知识的最终获得,是信息的外部输入、个体组织内化再到外部输出的一个系统过程,学生最终输出的内容及其形式是内化程度的具体表现。教师在主导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之前的学习经历和潜在的学习能力设定契合学生当下认知水平的学习内容,主张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进行自身既有文化和外部文化的整合,运用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Unit 8 Chinese New Year》的文本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以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t Chinese New Year?结束全文,这就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发挥的空间,考量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的能力。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完善思维的规划和语言的组织。
由此可见,自主探究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能力增值的过程,也是一个再认知的过程。
文化回應性教学主张在尊重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整合文化内容,从而塑造更有意义、更积极有效的学习环境。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通过体验感知和比较迁移不同的文化体系来唤醒个体的自我意识,又通过建立文化自信和认知再构发展探索的新途径,这也是学生在学习上建立良性循环的重要基础和途径。所以通过文化建立和塑造学生的内在情感认知体系,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有效手段。
一、文化回应性教学的目标和目的
文化回应性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对传承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对发展自己文化的使命感;其次,文化回应性学习应立足培养学生构建开放的格局,对多元文化抱有积极的态度,尊重并接纳文化的差异性,用跨文化的意识和多元化的审视角度尝试搭建理解和深度思考的平台;此外,文化回应性教学应更多地指向促进教育公平化,提供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团队合作的机会,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发展课堂内每个学习个体的学习能力。
二、文化回应性教学的特点
1.文化回应性教学更重视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
文化回应性教学强调不能把知识仅作为结论去教授给学生,而是需要将知识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价值观、文化思维方式等融入到教学中去,体现文化学习对知识获得过程的重要性,使得知识的呈现不再符号化,不再是单边剥离式地输入,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文化回应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文化回应性教学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是认同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建立其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努力拓展文化的边界,培养学生用敏感的触角和包容的态度回应多元文化,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发现与自身文化动态的平衡点,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并由此发展文化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塑造积极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并以此促进学生的国际理解。
3.文化回应性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
文化回应性教学是基于教育公平的前提,提倡学生的认知不能只停留在文化内容的表层,而是要深入思考事物之间的关联性,用“为什么”来主导学习的开展,形成多向思维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用适合的沟通方式来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这种沟通可以是自身内部为了达成对多元文化的体悟、融合和创新进行的有效梳理与思辨,也可以是通过外部合作的形式尝试拓宽自己的认知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动,让思维的碰撞推进理解的深入,最大程度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文化回应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怎样让不同背景的文化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机互融,达成认知上的共鸣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研读教材文本,深入思考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1.整体研读教材,梳理文化内容。
教材研读和解析的能力是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针对单元整体进行谋篇布局,进行有条理、有深度的教学设计。但大多数老师对英语教材的解析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单元重点句型的练习和语篇的理解上,强调语言在实践中的运用,突出信息交流的功能。但这种学习只是对内容的拆解和机械输入,并没有把学习材料放到相关的文化背景下去开展进一步思考,不能体现出语言学习的深度目标。以江苏译林英语六年级上册为例,教材本身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从多种话题角度切入展开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有浅尝辄止,话题内容的丰满度和深入度不够之嫌,如果在单元既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突出文本知识与情感文化双线并进的教学思路,便会使教学过程被赋予更深的意义。
在上表中,最后一列是根据该单元话题的设置和切实的生活实践进行的文化内涵挖掘,让知识的获取不仅仅停留在字里行间,而是与学生的既有感知建立了联系,形成一个共鸣并内化认同的局面。
2.在教学推进的过程中,始终关注文化的渗透。
不因为是语言类学科教学而在施教过程中忽视了文化的渗透,这应当成为教师在设计课堂和组织教学中始终秉持的一项准则。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执行者,教师在投入到文化回应性教学中去的时候必须要审视自己是否有合理的文化假设,自己的价值观、认知方式等会对学生形成怎样的影响,在与学生的交互过程中是否搭建了足够的意义平台,有效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
以译林英语六上《Unit 8 Chinese New Year》一文为例,该单元的话题本身就以中国新年文化为支撑展开,似乎已经没有了再渗透的空间和必要,但在课堂实践中通过深入地“议”,学生在深度思维的碰撞中对熟悉的新年文化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新认识。
【例1 】
原文节选:Then, in the evening, we’re going to make some cakes and tangyuan.
师:Why do people make tangyuan at Chinese New Year?
答:Because tangyuan means reunion in China, so people always make tangyuan at Chinese New Year. They are happy to get together.
在常规的文本处理过程中,教师一般提问What are people going to do in the evening?即止了,以突出新年中做汤圆的习俗。但为什么要做湯圆、吃汤圆,这一习俗背后富含的深意却往往不被提及,在此处设计一个追问的环节,让学生在讨论和猜测的过程中去体会令人动情的传统文化,强调突出了“团圆”对于中国新年的重要意义。
【例2】
原文节选:On Chinese New Year’s Eve, we’re going to have dinner with my grandparents, my aunt and uncle and my cousin. Then, we’re going to buy some flowers. 师:Why are they going to buy some flowers on Chinese New Year’s Eve?
答:Because “flower”sounds like “发”in Cantonese. People want to be lucky in the new year so they are going to buy some lucky flowers.
这是全文中隐藏得最深的一个文化传统,也是最具有地域色彩的一项习俗,但是在一开始的课堂讨论中,这一点并没有被提及,学生的注意点都集中在“年夜饭”这一重点上。当有学生开始质疑新年买花这一习俗时,大部分的解释都是为了迎接新年装扮住宅之用。教师引导学生回头重新阅读全文,提示将思维往地域的方向去靠拢,学生很快就发现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来自香港,新年买花是闽粤地区的风俗,为的是求运求财求吉利。恍然大悟间对中国新年的风俗文化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通过对《Unit 8 Chinese New Year》进行进一步梳理,我们不难发现通,过有效的课堂组织和有深度的问题链,一个清晰完整的新年文化体系豁然于眼前。
不呆板机械地照文识字,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有意义的文化思考,鼓励学生在大胆表达与思维碰撞中去开拓文化的视野以获求个人素养的提升,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去搭建个人的意义系统,这是课堂英语课堂教学力求达到的最终目标。
只有重视学生文化养成意识的培养,才能使学习成为一个思考真正发生的过程;只有创造让思维流动和交换的积极条件,才能打开学习的新局面,让构成新的思维层面成为可能。
3.积极倡导和组织小组合作式学习。
小组合作式学习提倡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用包容的态度去接触各种不同的文化内容、文化认知和文化思维方式,通过与他人观点的碰撞、比较和融合形成自己的主张并勇于表达。鼓励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加大参与力度并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最终获得学业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双丰收。《Unit 8 Chinese New Year》的文本内理解本身不具有难度,是学生既有经验的呼应和总结升华,所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操练是具有相当的可行性的。
在分组时,教师有意将不同性别、不同能力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学习活动以组为被评价的对象,鼓励通过沟通和讨论进行互相帮助,以此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学习交流技能的发展。在安排教学活动时,有意识地按照学生能力高低设计分层任务并由学生评估自己的能力后与组内成员协商后完成,努力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
上表中的教学活动由左往右呈难度的递增状态,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生可以根据难度提示自定选项,星号越多表示该项任务的难度越大。
在设计活动时,教师预判基础薄弱的学生大多会选择第一个较为简单的任务,但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却欣喜地发现,有些组内出现了一强带一弱来完成难度最高的第三个选项的搭配,这正是在课堂中运用该模式所要推崇的合作精神的切实落地,也是学生拓展自身能力边界的有效尝试。
4.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
知识的最终获得,是信息的外部输入、个体组织内化再到外部输出的一个系统过程,学生最终输出的内容及其形式是内化程度的具体表现。教师在主导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之前的学习经历和潜在的学习能力设定契合学生当下认知水平的学习内容,主张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进行自身既有文化和外部文化的整合,运用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Unit 8 Chinese New Year》的文本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以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t Chinese New Year?结束全文,这就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发挥的空间,考量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的能力。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完善思维的规划和语言的组织。
由此可见,自主探究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能力增值的过程,也是一个再认知的过程。
文化回應性教学主张在尊重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整合文化内容,从而塑造更有意义、更积极有效的学习环境。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通过体验感知和比较迁移不同的文化体系来唤醒个体的自我意识,又通过建立文化自信和认知再构发展探索的新途径,这也是学生在学习上建立良性循环的重要基础和途径。所以通过文化建立和塑造学生的内在情感认知体系,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