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学生视野窄,对一些新事物和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除了电视外,就是课堂学习。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这样有利于农村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接受新事物,理解新概念,更快更好地认识自己所生活的这个社会。而多媒体教学就帮农村学生实现了这一愿望,辅助农村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笔者在农村小学工作多年,经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沐浴了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使我深深地感到新课改的优越性,特别是多媒体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帮助和优化。
1 课堂容量大,节省时间
小学语文课堂,特别是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相对于数学科来说,容量大,涉及的知识面和知识点较多,如果准备不充分的话,往往会出现拖堂或时间不够的现象。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也就是多媒体出现之前)笔者上课时老感觉时间不够,应该讲的内容不能很自然、轻松地向学生传授。要想节省时间,增加课堂容量,课前还要准备小黑板、卡片等教具,卡片容易制作,学生也感兴趣,但时间长了,也就不新颖了。至于小黑板,顶多适合字词、句子,涉及比较多或较长的句子就有点“捉襟见肘”了。有时候想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基本上没法做到,只能是口头向学生描述。这样一来,整个课堂就得由教师做大量的口头表述,显得呆板,没有生机,而且时间不够。如果有遗留问题,也只能在自习课上补充,效果总没有课堂上的好。
2 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时刻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的记事文章。记叙了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送别敬爱的周总理的感人场面。当学到周总理的灵车缓缓的开来,人们悼念总理时,笔者播放一段下载录像:夜幕中,响起了哀乐,漫漫的长安街两旁挤满了前来送行的男女老少,人们望着灵车哭泣着,灵车缓缓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学生看完人民群众悼念总理的悲痛场面,对总理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由然而生。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3 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条件。例如,笔者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上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然后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放完录像,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这有什么妙用呢?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兵出来反攻吗?”……笔者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学生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
4 视听结合,图文并茂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口头描述画面的缺陷,每一课都有形象生动的图片或画面,再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得整个语文课堂声情并茂,充满诗情画意。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文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和音乐相结合对人的熏陶和教育作用,同时,也将语文教学范围又拓展了一层,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就不言而喻,促进知识的内化。
总之,将多媒体引入基础教育势在必行。合理、充分地设计、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只有把握住教育的时代脉搏,有机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老庄子镇夏屋小学)
1 课堂容量大,节省时间
小学语文课堂,特别是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相对于数学科来说,容量大,涉及的知识面和知识点较多,如果准备不充分的话,往往会出现拖堂或时间不够的现象。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也就是多媒体出现之前)笔者上课时老感觉时间不够,应该讲的内容不能很自然、轻松地向学生传授。要想节省时间,增加课堂容量,课前还要准备小黑板、卡片等教具,卡片容易制作,学生也感兴趣,但时间长了,也就不新颖了。至于小黑板,顶多适合字词、句子,涉及比较多或较长的句子就有点“捉襟见肘”了。有时候想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基本上没法做到,只能是口头向学生描述。这样一来,整个课堂就得由教师做大量的口头表述,显得呆板,没有生机,而且时间不够。如果有遗留问题,也只能在自习课上补充,效果总没有课堂上的好。
2 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时刻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的记事文章。记叙了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送别敬爱的周总理的感人场面。当学到周总理的灵车缓缓的开来,人们悼念总理时,笔者播放一段下载录像:夜幕中,响起了哀乐,漫漫的长安街两旁挤满了前来送行的男女老少,人们望着灵车哭泣着,灵车缓缓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学生看完人民群众悼念总理的悲痛场面,对总理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由然而生。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3 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条件。例如,笔者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上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然后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放完录像,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这有什么妙用呢?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兵出来反攻吗?”……笔者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学生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
4 视听结合,图文并茂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口头描述画面的缺陷,每一课都有形象生动的图片或画面,再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得整个语文课堂声情并茂,充满诗情画意。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文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和音乐相结合对人的熏陶和教育作用,同时,也将语文教学范围又拓展了一层,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就不言而喻,促进知识的内化。
总之,将多媒体引入基础教育势在必行。合理、充分地设计、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只有把握住教育的时代脉搏,有机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老庄子镇夏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