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段一】《月光曲》
师: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
(生听写:传说 谱写 盲姑娘 蜡烛 琴键 清幽)
师: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说这个传说,首先大家各自准备一下。
(生练说)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贝多芬谱写《月光曲》时,被人们称为是一个传说,因为他借着清幽的月光,被盲姑娘对音乐的执著所感染。没有蜡烛的时候,月光是清幽的,这也是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所以他按起了琴键,让思绪跟着月光飞扬,创作了这首不朽的乐曲。
生:当贝多芬在莱茵河边散步时,无意中听到兄妹俩的谈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感情震撼了,于是他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谱写了这首著名的《月光曲》。
【赏析】叶老在为语文正名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口头为语指的是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书面为文指的是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教学的目标完全指向于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运用。有些阅读教学,虽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但仅仅满足于你说、我说、大家说。表面热热闹闹,仔细聆听就会发现,学生的口头表达要么只言片语,要么言不及义,口头表达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训练。其原因就在于缺少语言提取、重组的过程和思维的介入,同时也和平时教学目标定位的偏颇和缺少有效训练有很大关系。在上述教学片段中,蒋晶老师既训练了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从两名学生的语言表达来看,有一定内容,基本说清了课文的主旨,学生的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其原因在于:一是让学生听写文本中的词语,并要求使用,达到了语言内化和外化的目的;二是这些词语提供了一个说话的支点,降低了难度,培养了学生组织语言的习惯和能力;三是面向了全体学生,给了充分的语言组织和思维介入的时间。著名语文教育家潘新和先生指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需要考核的只有说或者写,笔试就是写,面试就是说,绝不会问你读过哪些书,读懂了没有。”不难看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本创设语言表达的语境,激活学生们语言表达的欲望,提升语言表达的思维含量,训练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准确性。
【片段二】《我和祖父的园子》
师:读了课文,你能体会到作者的写法吗?
生:写倭瓜、黄瓜、玉米的句子相似。
师:怎么个相似法?
生:都是“愿意怎么样,就怎样”的格式。
师: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生接,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生接:就结一个瓜。)多自由。玉米呢?
生:(读)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怎么不跟前面一样写成“它愿意长上天去,就长上天去”?
生:长上天去,这不可能,但这样写让我们感觉玉米生长多么自由。
师:变化,显得自由。因为变化,读起来也——
生:更美了。
师:现在请大家借助“愿意怎么样,就怎样”发挥想象,写出作者的快乐、幸福。会写吗?
(生写了12分钟)
生:我愿意摘花就摘花,愿意睡觉就睡觉,愿意吃芒瓜就吃芒瓜,要怎么玩就怎么玩,玩到深夜也没人管。
……
【赏析】潘新和先生指出:“写作能力的培养才是语文教育的根本,应该以写作为本位来规划语文教学。”读写结合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阅读教学却表现为重读轻写,即便有一些写的训练也只是为写而写,流于形式,缺少写法指导,没有文本语言范式的模仿,没有写法的指导和迁移,所写内容大多是空洞的口号,充其量只是课堂的点缀,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上述片段正是读写结合的良好范例。薛法根老师并没有把教学的时间全部放在句子内容的理解上,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句式的独特写法,为仿写提供方法的指导和暗示。接着引导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迁移运用,模仿文中写动植物的自由方式写“我”的自由。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点、语言范式的练习点、语言训练的时机得到了有效的融合。正如薛老师所说:“表达与阅读理解是融为一体的,阅读课要有表达。光说不练的课堂是不行的,哪怕写一个词,写一个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养成了用笔去思维,思维就更严密、更全面,所以语文课要养成用笔思维的习惯。”由此可见,追求为语言而教的阅读教学,要求强化语言目标意识,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把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落实在教学中。不仅关注文本写了什么,还应关注作者是怎样写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写;不仅关注语言的内容,还应关注语言的形式;不仅追求一种理解的阅读教学,还应追求一种表达的阅读教学。以读促写、以读导写,架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使学生能够习得语言、运用文字,为培养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为语言而教是阅读教学的理性诉求。(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师: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
(生听写:传说 谱写 盲姑娘 蜡烛 琴键 清幽)
师: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说这个传说,首先大家各自准备一下。
(生练说)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贝多芬谱写《月光曲》时,被人们称为是一个传说,因为他借着清幽的月光,被盲姑娘对音乐的执著所感染。没有蜡烛的时候,月光是清幽的,这也是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所以他按起了琴键,让思绪跟着月光飞扬,创作了这首不朽的乐曲。
生:当贝多芬在莱茵河边散步时,无意中听到兄妹俩的谈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感情震撼了,于是他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谱写了这首著名的《月光曲》。
【赏析】叶老在为语文正名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口头为语指的是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书面为文指的是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教学的目标完全指向于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运用。有些阅读教学,虽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但仅仅满足于你说、我说、大家说。表面热热闹闹,仔细聆听就会发现,学生的口头表达要么只言片语,要么言不及义,口头表达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训练。其原因就在于缺少语言提取、重组的过程和思维的介入,同时也和平时教学目标定位的偏颇和缺少有效训练有很大关系。在上述教学片段中,蒋晶老师既训练了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从两名学生的语言表达来看,有一定内容,基本说清了课文的主旨,学生的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其原因在于:一是让学生听写文本中的词语,并要求使用,达到了语言内化和外化的目的;二是这些词语提供了一个说话的支点,降低了难度,培养了学生组织语言的习惯和能力;三是面向了全体学生,给了充分的语言组织和思维介入的时间。著名语文教育家潘新和先生指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需要考核的只有说或者写,笔试就是写,面试就是说,绝不会问你读过哪些书,读懂了没有。”不难看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本创设语言表达的语境,激活学生们语言表达的欲望,提升语言表达的思维含量,训练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准确性。
【片段二】《我和祖父的园子》
师:读了课文,你能体会到作者的写法吗?
生:写倭瓜、黄瓜、玉米的句子相似。
师:怎么个相似法?
生:都是“愿意怎么样,就怎样”的格式。
师: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生接,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生接:就结一个瓜。)多自由。玉米呢?
生:(读)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怎么不跟前面一样写成“它愿意长上天去,就长上天去”?
生:长上天去,这不可能,但这样写让我们感觉玉米生长多么自由。
师:变化,显得自由。因为变化,读起来也——
生:更美了。
师:现在请大家借助“愿意怎么样,就怎样”发挥想象,写出作者的快乐、幸福。会写吗?
(生写了12分钟)
生:我愿意摘花就摘花,愿意睡觉就睡觉,愿意吃芒瓜就吃芒瓜,要怎么玩就怎么玩,玩到深夜也没人管。
……
【赏析】潘新和先生指出:“写作能力的培养才是语文教育的根本,应该以写作为本位来规划语文教学。”读写结合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阅读教学却表现为重读轻写,即便有一些写的训练也只是为写而写,流于形式,缺少写法指导,没有文本语言范式的模仿,没有写法的指导和迁移,所写内容大多是空洞的口号,充其量只是课堂的点缀,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上述片段正是读写结合的良好范例。薛法根老师并没有把教学的时间全部放在句子内容的理解上,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句式的独特写法,为仿写提供方法的指导和暗示。接着引导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迁移运用,模仿文中写动植物的自由方式写“我”的自由。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点、语言范式的练习点、语言训练的时机得到了有效的融合。正如薛老师所说:“表达与阅读理解是融为一体的,阅读课要有表达。光说不练的课堂是不行的,哪怕写一个词,写一个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养成了用笔去思维,思维就更严密、更全面,所以语文课要养成用笔思维的习惯。”由此可见,追求为语言而教的阅读教学,要求强化语言目标意识,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把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落实在教学中。不仅关注文本写了什么,还应关注作者是怎样写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写;不仅关注语言的内容,还应关注语言的形式;不仅追求一种理解的阅读教学,还应追求一种表达的阅读教学。以读促写、以读导写,架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使学生能够习得语言、运用文字,为培养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为语言而教是阅读教学的理性诉求。(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