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碧水培桃育李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xua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文明是社会各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在教育领域,若干年前,提出了一个新的词汇—生态德育,即生态道德教育。它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来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告诉人们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还要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和利益关系。
  在我国南方有这样一个城市,它地处江西省腹地,三面环山,一面傍水,整个城市静卧在绿水青山的怀抱里,舒展着浓浓的生机,有着“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这里有引得天仙下凡的爱情之湖—仙女湖,有美丽的孔目江湿地公园、仰天岗森林公园……这里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为57.8%、54.07%,是江西省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它就是新余市。
  德育在这样的绿色浸润中生发,必然形成独具魅力的气质和风采,绽放出迷人的光芒。近年来,新余市教育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为引领,以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为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制定《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意见》,统筹学前、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段率先在江西省全面启动生态道德教育,从生态学的角度优化整合课堂、校园、社团、家庭和社会的潜在德育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推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动态良性发展,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生态德育”育人体系。
  
  回归自然,营造绿色氛围
  
  生态德育强调把握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两条主线。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对于人与自然而言,“绿色”寓意着生命与希望,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中各种植物的主色调,也是生态德育的主色调,因此回归自然一定意义上也是绿色的回归。
  新余市教育系统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森林校园”为主题的植树护绿活动,增强广大师生参与森林校园创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和鼓励学校在校园空间绿化美化上下功夫,通过植树、栽花、种草,充分运用园林艺术手法,全力打造“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绿”的花园式校园,使新余城区学校的绿化率普遍超过50%,绿地率超过35%。
  2013年2月,新余市第四中学被江西省教育厅授予“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国际生态学校项目是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面向全球青少年的最大环境教育项目。春末夏初,走在新余第四中学校园里,处处绿树成荫,映入眼帘的满是香樟、绿柳、水杉、泡桐、翠竹,种类繁多的绿色植物把校园装扮得清幽典雅、舒适宜人。可以说,整个学校像一座环境优美的主题公园,既有淡墨书香,也有鸟语花香,浓厚的人文气息和优美的绿色生态景观融合为一体,让人心情舒畅。
  回归自然不仅要开展护绿、培绿行动,同时也要自觉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布置美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养。新余蓓蕾幼儿园根据学前教育3-6岁孩子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来布置美丽校园。整个校园可以随处可见一些灵活性的图标,如:“别踩我!”“请把垃圾放进我嘴里!”“轻点,我会疼的!”等等。这些富有创意的艺术设计图标无时不在熏陶孩子们要珍爱花草树木、保护环境。此外,班级环境创设也是各具特色,教师、家长和幼儿共同商议,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品(光碟、纸筒、饮料瓶、吸管、碎布头等)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装点班级环境。整个的创作过程中,无不渗透着尊重、合作、节约、创新的生态德育,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
  新余市第三中学以“绿色校园”创建为载体,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生活方式,把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校园网,实现班班通,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健康上网,给学生享受网络的绿色天地;成立心理咨询室,举办心理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让学生拥有一颗心灵的绿色空间;开展诚信教育等,创建“文明教室”“文明寝室”“校园文明监督岗”等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生态意识,促进学生在绿色中茁壮成长。
  
  与人为善,培育关爱情怀
  
  在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生态德育同时指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为生存和发展而劳作,在生命过程中充满机遇和挑战,也必然与他人、与社会发生联系。人只有善待他人、与人为善,才能真正实现善待自己。
  为此,生态德育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凸显人的主体性,强调与人为善来调节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使个体的生命得到群体的关爱和温暖而变得勃勃生机,多姿多彩。近年来,新余市有效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在未成年人生态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在社会力量和人间大爱的支撑下保障每一位学生享受良好教育,尤其是那些遭遇变故的孩子,为他们温馨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可靠保障。
  新余市第六中学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主题读书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要帮助那些满怀人生梦想勇敢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学生。这一主题活动中,一名同学虽然伴随着轮椅生活起居,但他却没有因自而自卑,而是以坚强的毅力,满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追寻着“警察梦”。他就是该校小四(2)班学生—邹骏億。6岁时,他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肌肉营养不良”只能伴随着轮椅生活起居,往返于家校。2013年12月下旬,邹骏億的事迹被热心网友发至为微博上,很快新余市民便发起了助邹骏億圆警察梦的活动。市民们的热情参与,真是让人感受到爱的温暖,邹骏億乐观开朗的性格也让人对他的坚强而感动。2014年1月11日,新余市委宣传部和新余市公安局举行了“帮助小骏億圆梦”的大型主题公益活动。随后,新余市市长丛文景亲手为邹骏億颁发了“见义勇为小警察”勋章圆了他的警察梦。
  除了社会力量助圆邹骏億的警察梦,该校的陈丽君同样是被人们的关爱所包围为她铺就求学路。初一(4)班的学生陈丽君,4岁时父亲车祸双目失明。6岁那年,妈妈不堪家庭重担离开了这个家。妈妈离家时,弟弟才1岁半。她不仅要照顾好弟弟,同时也要照顾父亲。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父亲开了一家按摩店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经受生活的磨难和洗礼下,陈丽君不仅可以在家里张罗好全家人的生活,而且在学校也非常关心班集体,在轮到自己值日时把教室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桌椅摆得整整齐齐。尤其是打扫厕所时,她不怕脏,用抹布把墙面都抹的干干净净。为使陈丽君同学在学校获得家庭般的温暖,新余市第六中学的李钧校长和林卫书记非常关心她的个人成长,安排政教处、团委和班主任毛莲青老师重点关注她的学习和生活,并组织志愿服务队及时帮助她家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她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几年来,新余市政府有关领导和市文明办、市红十字会都先后到陈丽君家中慰问。2011年,陈丽君入选孝老爱亲“中国好人榜”。来自周围的关怀使陈丽君对未来充满着信心,同样,陈丽君的坚强和乐观感染着每一个人。
  可以这样说,邹骏億、陈丽君面对厄运自强不息乐观的精神面貌,离不开新余市第六中学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样也离不开家人、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更是新余市教育系统开展生态德育,与人为善,凸显生态德育主体、关爱他人的生动体现。
  
  扎根教学,挖掘育人内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人才培养活动。因此,实施生态德育,要充分发挥教学实践的主体功能,使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才能形成真实、稳定的道德素质。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课程是实施生态德育的主渠道。为了提高课程的有效性,课程设计应当从学生角度出发,注重课程实施方式的体验性。
  生态阅读课程倡导的是一种自然、审美、符合未成年人阅读年龄特点、可持续发展的阅读状态。新余市铁路幼儿园针对各年龄段幼儿不同的阅读特点,通过色彩、图像、语言、文字等多种途径来帮助孩子理解图画书的意义,有效拓展了幼儿生态阅读的渠道和路径。例如,绘本《一颗纽扣》不仅仅是描述了小老鼠捡到纽扣寻找失主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告诉了孩子捡到东西要归还的道德要求。新余市暨阳学校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依据新课程教材编订理念,编写校本教材《我要学会》。这套教材强调体验和践行,注重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既启迪孩子们的心智,也开拓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主要开发者和利用者,也是课程改革的最终实施者。新余市第四中学的刘波华老师从教二十多年来,在语文学科层面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生态德育。从2000年开始,刘波华指导学生进行《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欣赏,让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领略和体验古人的人际伦理关系。2012年考入清华大学“钱学森班”的陈翔深有体会地说:“如果不是刘波华老师,我不可能中学阶段看完《三国演义》。刘老师的名著欣赏课让我受益匪浅!”
  可以说授课过程中刘波华老师以生动具体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判断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中的是非善恶、正确选择,让他们在接受教育中不断调节自己的生态道德行为,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打下了良好基础。尽管刘老师作出了让人钦佩的教学业绩,已经是全国优秀教师,他依然谦逊地说:“和先进相比,我还有很大差距。人生一世,总要有所作为。我是教师,教育出更多的优秀学生,有更高的社会满意度才是我的价值所在。今后我要继续努力,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
  组织生态德育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开展多姿多彩、形式多样各项的活动,是道德养成、深化生态德育的有效手段。新余市教育局组织各学校利用每年的中国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环保节日,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除了这些大型生态环保节日的活动开展之外,不同学校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各自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生态德育活动。
  新余市明志小学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探索以“校园十大内涵文化节”为基础,依托校本教材《用心养成我成材》,在每月开展特定主题教育活动,开辟了一条未成年人生态德育的广阔途径,获得家长的肯定和赞誉。新余市第一中学根据高中生面临焦虑和人际关系的困扰,成立了由教师张健莲指导下的心灵花园心理社团学生组织,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此外学校还组织全校学生开展十八岁成人宣誓、青少年模拟法庭、环境保护宣传、消防技能培训、防灾避险演练等生态德育活动。
  在开展各种活动的基础上,一些学校还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来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分宜一小根据学生的爱好及教学资源的配置初步建成了一个集“红歌驿站”“棋艺竞技室”“道德楷模室”“分宜之窗”“中国夏布之乡”“农具陈列馆”“少年科学工作室”“心理咨询室”等活动室的实践基地。在这个基地里,孩子们通过劳动实践,养成了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此外,在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关怀下,分宜一小还在基地旁边筹建了一所“德仁苑”,在乡下招收贫困孤儿。该校组织全校师生都来关心呵护这些贫困孤儿。
  这样,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使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达到了通过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目的。
  
  因势利导,拓展多元途径
  
  家庭和社会也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从生态学的角度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德育资源,使曾经不曾注意和未被调动起来的自然、人文德育资源活跃起来,重新得到优化配置,使之产生“互惠共生”效应,充分发挥生态德育的育人功能。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基于消除家长与学校之间误解的考虑,增进家校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新余市渝水第三小学提出了“孩子在校学习六年,家长进校园工作一天”的办学思路,发动共1000多位家长担当志愿者。每周一的校务会,家长志愿者可以进行旁听并提出建议,学校的课堂全方位向家长志愿者开放。他们可随时进课堂听、评课,并向老师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此外,有的家长志愿者利用自身职业优势为学生做专业的讲座,如法律讲座、卫生讲座、交通安全讲座等。
  在主动请家长进校园的同时,为了便于学校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一些学校尝试了新的做法。如分宜县第六中学基于全日制全寄宿制农村初中进城公办学校的特点,在学生公寓、教学楼每层、校门口安装了30部免费亲情热线,方便学生、老师与家长,特别是留守学生与家长的联系。学校每年号召全校教师共同参与,放弃周末休息开着自己的私家车,走村入户,进行多次全覆盖的“大家访”,走进每个学生的家庭。通过这一途径,加深了学校与家长的了解,争取到了他们对学校的支持与配合。
  如果说把家长请进学校可以增进家校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但是有时也会产生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如何妥善处理家校矛盾便更能体现教师的智慧。新余市新钢第一小学的宋增平校长和校长助理兼六年级教学部负责人曹小萍老师便遇上这样的家校矛盾难题。该校从整体发展规划出发缓解校舍紧张,决定将六年级搬出学校总部,安排在离学校总部较远的一所破败不堪的技校校区。面对作出这样的搬迁决定,六年级的学生家长非常不理解。因此初步的搬迁工作只有靠学校力量来完成。在校长宋增平、校长助理曹小萍的带领下,学校全体党员干部及全体六年级教师80多人连续奋战9小时顺利地完成了初步的搬迁工作。随后校长助理曹小萍又亲自指挥人员对整个教学部内外墙进行粉刷,同时对停车棚、教室玻璃、黑板、电扇、电灯、走廊护栏均进行了改造更换。尽管学校完成了初步的搬迁以及校园环境的改造,但是那些对六年级搬迁充满疑虑或愤怒的家长依然在等待并考验着该校六年级教学部负责人曹小萍老师。
  在召开的六年级教学部家长会上,曹小萍老师对家长进行了耐心、详细的解答,向家长们分析了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出了抓好六年级毕业班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希望家长尽量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安全工作。同时曹老师也深入家长人群中倾听呼声,多次家访暖人心,跟家长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并耐心倾听家长的建议。最后终于稳定了家长队伍,赢得了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信赖。2014年新学期开学伊始,新余市教育局局长廖茂侦、局党委书记李国俊先后亲临新钢第一小学教学部指导工作,对大家在艰苦环境中辛勤工作给予表扬,并宣布成立“曹小萍工作室”。
  除了密切家校沟通联系之外,一些学校积极拓宽社会资源开展生态德育。新余市五一路小学依托社区资源开辟“四点半学校”,选聘社区“五老”(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专家)人员来组织学生管理,也让学生放学后找到了快乐成长的新园地。新余市长青小学先后与消防支队共同建立了江西省第一家“少年消防学校”,通过举办消防知识讲座,组织“警营一日游”“消防夏令营”等活动,引领同学们体验消防生活,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居高身自远,非是藉秋风。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下,新余市教育系统构建了富有魅力的“生态德育”育人体系。我们坚信,在立德树人的和暖春风中,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余德育将会继续前行,创造新的辉煌。
  【夏侯小安,江西省新余市教育局党委委员、教育工会主席、机关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王富丽
  
其他文献
中小学德育如何增强实效?南京教育人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他们把着力点放在德育方式的改变上,提出了“主体育德”这一创新思想——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所有德育活动都围绕学生的德性成长来规划和设计,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自我教育、自主发展。  更可贵的是,“主体育德”从理念走向了实践,在市、区/县、校三个层面得以有效推进。  在市层面,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40余所学校,以省重点课题“基于学生基本需要的‘主体育德’
一个小小的红色按钮,连接着辖区保安公司、派出所和110指挥中心,一旦出现突发情况,通过它就可以立即报警求助。这个被称为“一键报警”系统的报警装置,之前多在银行网点配备,而现在,成都市武侯区的中小学也有配备。学校的“一键报警”装置一个钉在墙上,一个可以随身带着巡逻,遇到紧急情况,相关警力可在3分钟左右赶到,省去了打110描述的时间,为孩子们的安全筑起了一道技术屏障,这也是武侯区守护孩子的第一道屏障。
一、差异教育(学)的缘起  20世纪8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我一直在思考:改革应找准主要问题,而我国教育主要问题是什么?作为中央教科所一名研究人员,我又从什么点切入进行研究?在一番调研以后,我发现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在应试的背景下,忽视学生的差异,“大一统”“一刀切”教育教学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最大限度发展,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多种创新人才的需求。我们需要倡导一种关注差异的、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
据报道,近日,辽宁某中学收取高三年级组学生100元“感恩母校钱”,该校一负责人解释道,“感恩母校钱”系学生的私自行为,目前已经全部退回。  校方的解释很难让人信服,学生私自行为怎会是整个高三年级组统一缴费呢?退一步来说,就算是学生私自行为,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高中生来说,学校也不应该收,学校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感恩。笔者认为,整个事件中有两个严重问题,一是学校乱收费,二是感恩异化。  首
从舒适层面讲,冠道的驾驶品质在同级别与同价位车型里绝对是排在第一名的,其对于舒适驾乘的理解与演绎不仅相当完美,甚至让我联想到了一台此前我试驾过的定位更高、售价更贵的车型:奔驰GLE。  2020款冠道370TU RBO四驱至尊版  车身尺寸4858、1942、1670mm;轴距2 820 mm;发动机型式L4、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排量2.0L;最大功率200kW;最大扭矩370N·m;9挡手自一体
走班制背景下的德育工作该如何展开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这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与追求,让走班制在我国中学生中真正走起来,活起来,并且走下去、走得更远,正如一位高中生所言,让我们的学生一脸阳光去“走班”。  策划者说  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推行,特别是浙江、上海两地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公布,走班制逐渐成为我国一些中小学校的必然选择,更成为一种潮流,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成长需求的多样
中学是青少年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所以加强对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典型引领”和“底线约束”去培育中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特别需要注意,要同时运用好这两种途径,不可偏废其一。  培育中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典型引领”,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身边人感染身边人。许多学校通过树立典型,召开优秀事迹报告会,号召
据2015年2月2日的《京华时报》报道,江苏省邳州市的一些高中教师已经有一年多没有正常领过工资,其原因不是财政拖欠工资,而是工资卡被法院冻结了,他们甚至还会收到法院发来的传票。据该报记者调查,当地不少学校为追求星级,找老师作担保,举债扩建校区,或者向私人借高息贷款,直至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  这则报道呈现给读者的是一段时期以来邳州市教育发展的乱象。在笔者看来,这一事件属拖欠教师工资现象。人们所熟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诸如人性的假设、学校核心目标的追求等,它们影响甚至决定着学校的管理方式乃至做事方式。进入某所学校之后,就会受到该校文化之网的规约,告诉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校规其实就是“行动中的学校文化”。  近年来,一些颇受大众关注的校规折射出冲突的学校文化形态:“教师成人文化”试图规约乃至压制“学生未成年人文化”。如成都某中学规定,异性同学交往近于50厘米算亲密行为,教师要予以批评;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的高低,直接影响子女的教育。本研究的目的是系统考察有利于低SES青少年取得教育成功的因素。研究表明,学校与家长的参与、父母对于当前和长期学业成绩表现的期待、温暖的环境、个人灵敏的反应以及父母一致的养育方式被确定为影响低SES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最关键因素。家长在家里的行为(比如是否辅导家庭作业),以及在学校的行为(比如是否参加家长会)对调查结果也产生影响。调查还发现,家长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