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FRAME2.0变化的微观研究

来源 :新世纪图书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m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BIBFRAME1.0的发布到2016年BIBFRAME2.0的正式推出,国内外学者对其变化的研究如火如荼.论文从微观方面阐述BIBFRAME 2.0的变化及如何编辑描述,以加深对于BIBFRAME 2.0理解和应用.BIBFRAME1.0到BIBFRAME2.0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规范类、注释类以及标识符的重塑方面,更为重视类,减少属性的描述,BIBFRAME2.0属性和类的变动,增加了资源描述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其他文献
一rn在《应物兄》全书前五分之一行将终结处,也就是上部第25节“孔子传”中,我们的应物兄对可能调入正在筹备中的儒学研究院的费鸣说:“在八十年代学术是个梦想,在九十年代学术是个事业,到了二十一世纪学术就是个饭碗.但我们现在要搞的这个儒学研究院,既是梦想,又是事业,又是饭碗,金饭碗.”他还说,以苏格拉底、柏拉图、耶稣、佛陀、老子为参照,“孔子的价值都是最有现实意义的”.
期刊
智慧图书馆环境下,融贯式服务设计是图书馆成功开展服务的关键.面对图书馆实践中的为何及如何进行服务融贯的难题,提出了融贯式服务设计的目标、价值取向和设计原则,构建了基于目标导向的融贯式服务设计模式.智慧图书馆环境下的融贯式服务设计以促进用户学习发展和能力提升为价值取向,以“三个转向”和“三个核心词”为设计原则,其设计模式包括三个阶段、十个流程.基于目标导向的融贯式服务设计模式可以为图书馆提供可操作的服务设计理论和方法指导.
一rn毫无疑问,弋舟是当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二十余年来,他以自己小说写作实绩,不断地在小说叙述上进行自我挑战,日益引人瞩目.而且,弋舟文学叙事的潜力和韧力尤为惊人,他的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均可谓运思敏捷、奇诡,文本内外,持续呈现出具有强烈文本建构意识的耐心与从容.近些年,弋舟在西安、兰州一带游走,使得这位极具天赋的作家,更具俗世的“触感”和“警觉”.从根本上讲,他不仅竭尽一己之力,在文学叙事和个人生命体悟之间“仰观象于玄表”,而且,常在落墨之际,张扬起梦想与现实对话的活力.弋舟的写作,彰显出灵魂观照、
期刊
杭州市图书馆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中心馆-总分馆体系下构建了全市共享的图书馆适老化服务,为老年人在数字环境下提供阅读服务.通过对杭州市公共图书馆的自助转借系统、无障碍服务和设施开发、数字服务平台、“悦借”网络渠道、多元服务方式的分析,肯定了AI赋能下杭州市公共图书馆适老化阅读服务的成效.同时指出,杭图的适老化服务存在对老年人心理层面的关注不够,高层次智慧馆员缺乏等不足.有效提升图书馆适老化服务需要满足老年读者的需求,利用智能设备提高服务效能,加强老年人阅读素养.
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既有的思维方式、消费模式、生活习惯与价值观念.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对策与措施的持续施行,作为社会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链组成部分的图书馆事业和出版发行业,迫切需要重新思考包括理念、技术、方法、实验在内各种要素的重组与配置.本文概述了后疫情时代信息获取与利用的变革及其特征,分析了信息资源建设提质增效的路径选择,围绕馆配服务的转型升级作了探讨与思考.
在数字时代网络环境下,我国的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合理使用制度出现许多新问题.通过对我国2010年《著作权法》与新《著作权法》的对比研究,论文反思了2010年《著作权法》在法律规范方面存在的种种缺陷,提出该制度法律规范修改必须坚持的三项原则,并对新《著作权法》第24条第1款第1项和第8项以及该条新增加的规定提出一系列具体的修改建议,以期使我国的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合理使用制度更加完善.
成长是文学创作经久不衰的主题,也是李洱在小说创作和文学探索中常常思考的元素.譬如他在数次演讲中均提到“如何在当代复杂的语境中看待贾宝玉的形象”“贾宝玉长大之后怎么办”等问题,对于李洱而言,“贾宝玉长大之后怎么办”不是曹雪芹能够解决的问题,也不是我们这代人,甚至以后的几代人能够讲清楚的问题,但这是当代作家应该去面对并尝试完成的任务.曹雪芹没有将贾宝玉的故事写完,这种“未完成性”①是一个敞开的隐喻,召唤后世作家思考成长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将《花腔》中的葛任看作贾宝玉在革命时代的一个化身,那么《应物兄》中的郏象愚
加强口述历史资源采集,为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提供丰富的史料支持.论文概述了公共图书馆口述历史资源建设情况,指出公共图书馆在口述历史资源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有关思考策略:重视理论研究,强化口述历史教育服务;加强管理中心建设,规范口述历史工作;强化标准建设,重视口述资源推广;拓宽资金渠道,加快专业团队建设.
弋舟是一位专注于城市书写的作家.从他先前的作品《跛足之年》《蝌蚪》《我们的底牌》《刘晓东》等到近年来的年代体小说集《丙申故事集》《丁酉故事集》《庚子故事集》,无论故事背景还是叙事经验都直指城市.他对城市生活的每一次演奏不仅是对文学的赋形,而且是对城市的赋形.他的城市赋形呈现出一种文学中的城市想象和表现,是一种思索如何将城市的物理性、社会性、精神性与文学叙述有机融合的实践.他以个人化的心灵叙事方式将生活在其中的人群与城市之间碰撞融合而成的城市经验揭橥出来,构建出兼具城市生活样貌与城市生活想象的陌生化城市生活
在当代短篇小说中,弋舟的文本难以、也最好不要绕过.他有艺术创造者对才华的自觉,天资与勤奋在他的创作中显出均衡,他孜孜而行,在人群中有时显出沉默,但他的文学创造洋溢着以写作为志业者的谦卑与炽烈.十五六岁时,弋舟发表了人生第一篇文学作品,是在父亲主编的一份公安内刊上,“好像是一个\'实验性\'很强的小说,后来应该加进了《跛足之年》的情节里.”①因父母接受的教育与工作经历②,弋舟有着家庭式学院派的文学启蒙.他文学写作“严肃的起点”始于长篇小说《跛足之年》③,颇具意味的是,那“其中产生了许多短篇的想法”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