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话《我的长征》,是从一个观者的角度透过作品的时间和空间去感受作品的内容、作品的骨骼架构、作品的艺术表达和主题。这也是编者本身在做的事情,我们试图去寻丝觅迹,二度解剖、触碰作品的本意,构建自我的感受和解读。
关键词:时空 艺术 解剖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作品《我的长征》歌颂了不怕艰难险阻、成功突破敌人包围胜利会师的红军战士,通过这漫漫长征路的重走再现,让观者用心去感悟红军战士们的顽强不息,去书写壮丽的人生篇章。该舞蹈采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舞蹈一开始,一束微蓝色的灯光打在一个身形佝偻、头发花白之人的后背上。舞台渐渐变红,伴随着音乐,那人慢慢回过头来,一个历经沧桑的老者左手端着一顶红军帽,右手缓缓前伸,踉跄地向前几步微行,似乎在寻找着某些宝贵的东西。虽然岁月侵蚀了他的面容,但那双眼睛却炯炯有神地张望着,寻觅着……随后他慢慢收回颤抖着的右手,轻轻拂拭着那被左手紧握着的军帽。在老者抬头伸出右手向前挪动的时候,音乐声中夹杂了四起的枪声,舞台灯光渐强,后排的红军慢慢进入观众视线。老人伸出的右手用力向前探着,慢慢地用双手激动地将军帽举了起来,然后将自己的脸紧紧地贴在了红军帽上。音乐渐渐变弱,那段过往的长征岁月慢慢走来。过往虽已经年几十载,却历历在目。此时音乐响起,如同号角般呼唤着老人。他似乎听到了召唤,抬头用手四处寻找着,就在他转身寻找时,身后的红军开始动作,让老人感觉仿佛回到了自己曾经日思夜想的长征路,他擦拭着自己的眼睛,怀疑着眼前这一幕的真假。在舞台后面,红军的群舞与在前面四处找寻的老人交错,时空错落,时代的对话给了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后排群舞动作整齐、简单,却柔和中饱含力道,将每一位红军内心的质朴热血表现得淋漓尽致。老人穿梭于他们的队伍中,离他们如此近却又如此远,在他无比焦虑时终于找到了自己曾经的队伍,相互拥抱后,红军战士们聚成了一个大圈将老人围在了里面。在其他战士蹲下去的刹那,老人穿越时空回到了他当年的岁月,此时的他血气方刚,满腔正气。
音乐此时也渐渐进入了高潮,重现了长征的漫漫长路。音乐的浑厚与红军战士们充满力度的动作合为一体,共同将他们的气宇轩昂和坚强向上的精神完美塑造。队形在中间聚合,他们共同探身,犹如一体。紧接着各自散开,用高难度、夸张扭曲的肢体动作诠释道路的恶劣和所面临的危机。中间两名红军战士的双人舞,以及其他人的一小套地面动作,很好地配合在一起,遥相呼应,在一维和二维空间中给观者层次感。在地面动作中给人印象较为深刻的是用膝盖的前行动作,充分刻画出路途上的艰辛坎坷。双人舞中的托举动作在第二、三维空间上给观众以震撼,三人舞蹈部分层层递进,表现出了战友间的相互扶持与团结一致。
在5分50秒的时候,重音的同时,一名女战士被围成圈的战士们所举起,接着又是队形的散开,呈现的是一段齐舞。这次队形的散开彻底把舞台铺满,前后的区别让整个舞蹈逻辑更加严谨,给观者视觉差的感受与变化的思考。舞蹈动作的每一肢体点都与音乐呼吸严丝合缝,牵动整个生命的节奏。
6分20秒时,随着一声有力的重音,演员四散造型于舞台。在舞台的中央,老红军再次出现,音乐再次忧伤低吟,重回现实时空。同样的造型,同样的追光落于后背,同样随音乐慢慢回头转身向前。编导用了这么多的“同样”,却强调创设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先前的心理环境和客观环境。作品的震撼之处就在于此:当老人伸手向前走动时,红军却背对着他向舞台的后方走去,一个空间,两个时间,两个世界。这种时空的交错感从视觉慢慢进入却深深地触碰着观者的内心。当老人再次回头的时候,见到的依然是之前的场景,同样的动作,同样的长征道路,那是老红军心里永远的长征。老人颤抖的手举起那顶心爱的红军帽,用尽全力敬了一个军礼,纵然身体不再挺拔,坚定的眼神和信念依然闪闪发光。
作品《我的长征》通过对一个老红军梦回长征的舞台描述,用肢体语言再现了那长征的年代。他们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英勇智慧让他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危险与困难,在相互的团结合作下共同抵御和反攻敌人,最终突出包围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如此伟岸的壮举,是值得歌颂的。编导所采用的构思和动作元素都是比较现代的,用生活中的故事情节串联整个舞蹈的起始和脉络,简单质朴的舞蹈語汇来源于生活的表现元素,充分展现了其现实主义作风。用梦的过渡连接舞蹈的浪漫主义色彩,使二者巧妙地结合,共同作用于整部作品,使之更好地跨越时空和心灵,具备极强的观赏性和教育性。这也是作为一个编创者在创作中需要考量的:作品的始意—创作—发展—再度构建—解读。
(作者简介:龙敏,女,硕士,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蹈)(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时空 艺术 解剖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作品《我的长征》歌颂了不怕艰难险阻、成功突破敌人包围胜利会师的红军战士,通过这漫漫长征路的重走再现,让观者用心去感悟红军战士们的顽强不息,去书写壮丽的人生篇章。该舞蹈采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舞蹈一开始,一束微蓝色的灯光打在一个身形佝偻、头发花白之人的后背上。舞台渐渐变红,伴随着音乐,那人慢慢回过头来,一个历经沧桑的老者左手端着一顶红军帽,右手缓缓前伸,踉跄地向前几步微行,似乎在寻找着某些宝贵的东西。虽然岁月侵蚀了他的面容,但那双眼睛却炯炯有神地张望着,寻觅着……随后他慢慢收回颤抖着的右手,轻轻拂拭着那被左手紧握着的军帽。在老者抬头伸出右手向前挪动的时候,音乐声中夹杂了四起的枪声,舞台灯光渐强,后排的红军慢慢进入观众视线。老人伸出的右手用力向前探着,慢慢地用双手激动地将军帽举了起来,然后将自己的脸紧紧地贴在了红军帽上。音乐渐渐变弱,那段过往的长征岁月慢慢走来。过往虽已经年几十载,却历历在目。此时音乐响起,如同号角般呼唤着老人。他似乎听到了召唤,抬头用手四处寻找着,就在他转身寻找时,身后的红军开始动作,让老人感觉仿佛回到了自己曾经日思夜想的长征路,他擦拭着自己的眼睛,怀疑着眼前这一幕的真假。在舞台后面,红军的群舞与在前面四处找寻的老人交错,时空错落,时代的对话给了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后排群舞动作整齐、简单,却柔和中饱含力道,将每一位红军内心的质朴热血表现得淋漓尽致。老人穿梭于他们的队伍中,离他们如此近却又如此远,在他无比焦虑时终于找到了自己曾经的队伍,相互拥抱后,红军战士们聚成了一个大圈将老人围在了里面。在其他战士蹲下去的刹那,老人穿越时空回到了他当年的岁月,此时的他血气方刚,满腔正气。
音乐此时也渐渐进入了高潮,重现了长征的漫漫长路。音乐的浑厚与红军战士们充满力度的动作合为一体,共同将他们的气宇轩昂和坚强向上的精神完美塑造。队形在中间聚合,他们共同探身,犹如一体。紧接着各自散开,用高难度、夸张扭曲的肢体动作诠释道路的恶劣和所面临的危机。中间两名红军战士的双人舞,以及其他人的一小套地面动作,很好地配合在一起,遥相呼应,在一维和二维空间中给观者层次感。在地面动作中给人印象较为深刻的是用膝盖的前行动作,充分刻画出路途上的艰辛坎坷。双人舞中的托举动作在第二、三维空间上给观众以震撼,三人舞蹈部分层层递进,表现出了战友间的相互扶持与团结一致。
在5分50秒的时候,重音的同时,一名女战士被围成圈的战士们所举起,接着又是队形的散开,呈现的是一段齐舞。这次队形的散开彻底把舞台铺满,前后的区别让整个舞蹈逻辑更加严谨,给观者视觉差的感受与变化的思考。舞蹈动作的每一肢体点都与音乐呼吸严丝合缝,牵动整个生命的节奏。
6分20秒时,随着一声有力的重音,演员四散造型于舞台。在舞台的中央,老红军再次出现,音乐再次忧伤低吟,重回现实时空。同样的造型,同样的追光落于后背,同样随音乐慢慢回头转身向前。编导用了这么多的“同样”,却强调创设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先前的心理环境和客观环境。作品的震撼之处就在于此:当老人伸手向前走动时,红军却背对着他向舞台的后方走去,一个空间,两个时间,两个世界。这种时空的交错感从视觉慢慢进入却深深地触碰着观者的内心。当老人再次回头的时候,见到的依然是之前的场景,同样的动作,同样的长征道路,那是老红军心里永远的长征。老人颤抖的手举起那顶心爱的红军帽,用尽全力敬了一个军礼,纵然身体不再挺拔,坚定的眼神和信念依然闪闪发光。
作品《我的长征》通过对一个老红军梦回长征的舞台描述,用肢体语言再现了那长征的年代。他们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英勇智慧让他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危险与困难,在相互的团结合作下共同抵御和反攻敌人,最终突出包围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如此伟岸的壮举,是值得歌颂的。编导所采用的构思和动作元素都是比较现代的,用生活中的故事情节串联整个舞蹈的起始和脉络,简单质朴的舞蹈語汇来源于生活的表现元素,充分展现了其现实主义作风。用梦的过渡连接舞蹈的浪漫主义色彩,使二者巧妙地结合,共同作用于整部作品,使之更好地跨越时空和心灵,具备极强的观赏性和教育性。这也是作为一个编创者在创作中需要考量的:作品的始意—创作—发展—再度构建—解读。
(作者简介:龙敏,女,硕士,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蹈)(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