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塑造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是当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中有着得天独厚的美育元素,音乐教学过程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感知和领会音乐的艺术美感。在新课改教学环境下,将审美体验作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核心,强化审美教育,有利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审美精神;塑造
中小学音乐教育固然担当着帮助中小学生认知世界及对其进行道德教育的功能,然而其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中小学生的感性能力,提升其对感性美的欣赏能力。中小学生情绪容易外露,善于展现自己的性格特征。基于此种现状,音乐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出发,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参加文艺演出等活动培养其音乐审美能力。学生通过理解和感悟音乐作品、音乐活动所传达的丰富感情,实现心灵的共鸣,进而达到整体性的美感享受,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精神的体现
1.教学内容审美化是基础
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而要根据中小学教材内容进行音乐艺术形式的展现;另一方而可以通过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对教材内容开展深入挖掘。在两者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努力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深层次的认知,在心灵与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感受艺术的熏陶,从而确保整体教学的有效运行,在潜移默化的教学环境下实现对学生审美精神的塑造。
2.教学过程的审美化是具体体现
就具体教学活动而言,动态化的美感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结构得以体现。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美感的熏陶,进而使自身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充分体现出教学活动的核心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对音乐的聆听、表现、创新等审美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加充分地对教学活动中所体现的艺术情感进行感知,在实现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对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活动有更加深切的理解,进而实现审美精神的塑造。
3.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审美化是载体
对于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而言,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审美化能够充分展示音乐教学的静态之美,在外部环境支撑下,使教学活动的美感得以充分体现和说明,进而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审美传递,确保审美精神塑造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行。音乐教学讲究一定的方式和方法,新课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选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时,需要考虑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其审美精神的塑造。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精神的塑造分析
1.塑造审美精神,提高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通过人的审美感知,能迅速调节情感,引起共鸣。审美精神的塑造,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精神,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才能提高审美感知力,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选择那些具有优美旋律、富有明快节奏的音乐,让学生深感乐曲之美;选择形象鲜明的音乐去叩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情感得到满足;创设赏心悦目、轻松,渝快的音乐学习环境与艺术氛围,使学生感到快乐。这样,让学生在听、唱、奏、律动等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塑造审美精神,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提高审美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提高审美表现,塑造审美精神
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性,是需要当众表达的学科,这种表现的价值对人格的发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表现”是新课标中提出的重要理念,贯穿了音乐教学的所有过程。在音乐课堂中,应充分凸显“表现”这一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中小学音乐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音乐课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还要塑造学生的审美精神,应该引导学生在表现中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教师应该将美学精神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各项教学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并富有激情性地参与发现美、创造美。
3.塑造审美精神,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另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欣赏者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思想得到升华。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快餐文化的影响,高雅的民族音乐文化已不占主导地位,流行音乐被渗透到各个角落。音乐老师应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重任,让学生区分流行歌曲中的良荞。同时,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優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和课内外活动,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以及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精神、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塑造健康高尚的审美精神的目的。总之,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塑造审美精神。
三、结束语
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外,还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外育人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的育人作用,使音乐的美育渗透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慧.浅议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中华少年,2017(11).
[2]张迎迎,赵玲.流行音乐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影响及作用[J].艺术评鉴,2016(08).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审美精神;塑造
中小学音乐教育固然担当着帮助中小学生认知世界及对其进行道德教育的功能,然而其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中小学生的感性能力,提升其对感性美的欣赏能力。中小学生情绪容易外露,善于展现自己的性格特征。基于此种现状,音乐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出发,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参加文艺演出等活动培养其音乐审美能力。学生通过理解和感悟音乐作品、音乐活动所传达的丰富感情,实现心灵的共鸣,进而达到整体性的美感享受,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精神的体现
1.教学内容审美化是基础
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而要根据中小学教材内容进行音乐艺术形式的展现;另一方而可以通过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对教材内容开展深入挖掘。在两者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努力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深层次的认知,在心灵与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感受艺术的熏陶,从而确保整体教学的有效运行,在潜移默化的教学环境下实现对学生审美精神的塑造。
2.教学过程的审美化是具体体现
就具体教学活动而言,动态化的美感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结构得以体现。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美感的熏陶,进而使自身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充分体现出教学活动的核心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对音乐的聆听、表现、创新等审美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加充分地对教学活动中所体现的艺术情感进行感知,在实现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对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活动有更加深切的理解,进而实现审美精神的塑造。
3.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审美化是载体
对于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而言,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审美化能够充分展示音乐教学的静态之美,在外部环境支撑下,使教学活动的美感得以充分体现和说明,进而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审美传递,确保审美精神塑造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行。音乐教学讲究一定的方式和方法,新课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选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时,需要考虑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其审美精神的塑造。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精神的塑造分析
1.塑造审美精神,提高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通过人的审美感知,能迅速调节情感,引起共鸣。审美精神的塑造,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精神,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才能提高审美感知力,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选择那些具有优美旋律、富有明快节奏的音乐,让学生深感乐曲之美;选择形象鲜明的音乐去叩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情感得到满足;创设赏心悦目、轻松,渝快的音乐学习环境与艺术氛围,使学生感到快乐。这样,让学生在听、唱、奏、律动等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塑造审美精神,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提高审美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提高审美表现,塑造审美精神
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性,是需要当众表达的学科,这种表现的价值对人格的发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表现”是新课标中提出的重要理念,贯穿了音乐教学的所有过程。在音乐课堂中,应充分凸显“表现”这一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中小学音乐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音乐课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还要塑造学生的审美精神,应该引导学生在表现中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教师应该将美学精神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各项教学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并富有激情性地参与发现美、创造美。
3.塑造审美精神,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另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欣赏者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思想得到升华。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快餐文化的影响,高雅的民族音乐文化已不占主导地位,流行音乐被渗透到各个角落。音乐老师应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重任,让学生区分流行歌曲中的良荞。同时,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優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和课内外活动,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以及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精神、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塑造健康高尚的审美精神的目的。总之,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塑造审美精神。
三、结束语
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外,还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外育人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的育人作用,使音乐的美育渗透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慧.浅议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中华少年,2017(11).
[2]张迎迎,赵玲.流行音乐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影响及作用[J].艺术评鉴,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