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为背景,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35年办学实践为例,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系统分析认为,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对职业技术师范教师必须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认识它和发展它,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进一步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认识面临的新问题,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大招生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层次。
关键词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发展历程;改革实践;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4-0017-06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因此,有必要系统地总结回顾我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结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35年的办学实践,谈些体会和思考,以期我国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越办越好。
一、实事求是地认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
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伴随着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而产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全面进行拨乱反正,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建设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然而,由于十年“文革”的破坏,我国职普教育结构严重失衡。统计资料表明,1977年我国普通高中毕业生726.1万人,中专毕业生18.1万人,技工学校毕业生12万人,后两类仅占高中阶段毕业生总数的4%。当年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只有3.8%[1]。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思路:“国家计委、教育部和各部门,要共同努力,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计划,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从此拉开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序幕。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发展职业教育离不开培养教师这一环节。为此,1979年1月,国家计委、教育部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增设四所技工教育师范学院的请示报告》(计劳[1979]09号),报告受到了国家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当时13位副总理都在文件传批单上圈阅。报告经国务院批准后,国家劳动总局和教育部于1979年2月26日下发了《关于增设四所技工师范学院的通知》(79劳总培字7号、79教计字51号),文件指出,国家之所以首先办技工师范学院,主要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在五六十年代兴办过技工师范学校,有基础;二是当时技工教育承担着多种功能,如加快工业化进程,更为重要的是文革期间约有16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了有效地返城就业,许多企业办起了技工学校,让这些返城知识青年掌握生产技术,尽快上岗就业,加入到国家产业大军;三是当时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国家干部,与高等教育纳入同一轨道进行管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职业高中还处于恢复阶段。
技工师范教育的产生,开创了新中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先河,国家劳动总局1980年9月17日在天津技工师范学院开学典礼的贺信中指出:“技工师范学院的创立是粉碎‘四人帮’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积极成果,其对于加快建立职业教育网,发展技工培训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劳动总局副局长许法在讲话中说:“技工师范学院是为技工学校培养师资的院校,这一类的高等院校在我国教育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是一种新型的师范学院。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工业专业知识的教育理论的师资人才,这种学院不但含有师范学院的性质,而且具有工业大学的教学内容。”天津市劳动局局长兼天津技工师范学院临时党委书记张高峰讲话指出:“技工师范学院是专为技工学校培养师资的一所高等学校,具有工科院校并兼有师范院校两者的特点。”
此后,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和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均把“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各地“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也要积极兴办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被纳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国家战略之中。可见,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党和国家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职业教育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
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国家战略、国家意志,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从事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担当,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一种新生事物,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始终抓住“如何办出特色,怎样培养‘双师型’教师”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本质,把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看作是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普通师范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来认识。
如何办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建校初期,为探索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学校在1982年和1986年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技工学校现状调查,走访了全国11省3市和60多所技工学校及主管部门,了解技工学校教育特点、师资现状和需求,提出了“一体化”教师的培养目标,即既能从事专业理论课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为学校探索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办学特色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针对技工学校对生产实习教师的大量需求,经劳动人事部同意,从1984年起学院开始探索招收技校毕业生开办二年制专科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并进行单独考试试点。1986年4月12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劳动部下达《关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招收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进行单独考试的通知》,1986年和1987年学校又进行了招收优秀技校毕业生编入高中生源本科班学习的实验,1988年招收技工学校毕业生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生。此后,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技校生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行“双证书”教育制度,即培养的学生既有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又有技术等级证书,使一体化教师培养目标得以落实。1996年,我国首批既取得大学毕业证书又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双高”人才从学校走出,学校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称为“培养双高学历人才第一校”。1997年“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教改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从此“双证书、一体化”成为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在全国得以推广。为适应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职业学校对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学校不断加强职教师资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技校生源的毕业生技能水平到达技师水平,形成了“本科 技师”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新模式—‘本科 技师’”教改成果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尽管这一成果得到了专家和国家的认可,但受传统人才评价标准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许多人不理解“本科 技师”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才类型。从今天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来看,“本科 技师“可以说是本科阶段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类型,是应用技术类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探索[2]。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产生的,当时由于职业学校师资短缺问题十分严重,198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少数职业技术学校应届毕业生的暂行规定》,安排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少数优秀应届毕业生升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任教。许多普通高校参与了职教师资培养工作,但后来由于主客观原因,其中一些院校逐渐退出了职教师资培养,尤其是在世纪之交,国家提出要实施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战略后,部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有所动摇,但我校始终高举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大旗,坚定不移地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始终坚持培养职教师资服务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二、践行“三个代表”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
(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是在反抗帝国列强、实现救亡图存、发展民族工业、“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培养了大批实业人才,催生了中国民族工业,电报、邮政、船政、铁路随之在中国大地上出现,标志着中国工业革命序幕的拉开;形成了先进的教育观念、新式的办学体制、分科的课程设置、科学的教科书编制等近代新式教育[3]。可见,职业教育在中国的产生绝不是低端、落后的代名词,无论是对中国现代教育还是现代工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意义深远。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培养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技术工人,国家建立了技工教育,有效促进了我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形成。技工教育包括技工学校教育和学徒制,技工学校不仅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而且生产了大量生产设备,极大满足了国家工业化建设需要。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我国建立了现代学徒制,这不能不说是世界职业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始终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培养大批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分不开的。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到2010年我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达到1.2亿人,中等专业人口达到1.88亿人,中等以上专业人才达到3.076亿人,接近美国的总人口[4]。这些数据足可以反映职业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贡献。
天津是我国民族工业的摇篮,是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1979年国家把四所技工师范学院之一建在天津,并最终成为国家劳动总局唯一主管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这绝不是偶然。从当时国家批准天津技工师范学院设置的专业为自动控制、电子计算机、机械制造三个专业可以看出,国家在一开始设置专业时,就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努力引领中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发展,不断改革探索,形成了职业性、师范性和学术性“三性”统一的办学特点,“动手动脑,全面发展”人才观,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教育具有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职业教育具有传承技术技能和民族文化的功能。“德国制造”享誉全球,已成了世界市场上“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德国的职业教育。德国将其“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世界各国推广,实际上是推广德国的职业教育文化,进而推广德国的产品。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目前正在迈向制造业强国,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2009年胡锦涛在视察广东职业教育时强调,“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温家宝在征求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意见的座谈会上也指出:“每一个零部件都反映着民族的素质。”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制造”的差距主要是职业人才的差距。可见,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人才,折射出的是国家经济实力,反映的是民族素质,传承的是民族文化。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工作母机,不仅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而且肩负着宣传职业教育、传播职业教育的使命,学校从1982年创办职业教育刊物,1985年成立职业教育研究所,1996年成为中国职教学会师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宣传和推广。在积极引领国内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同时,扩大中国职业教育的对外传播。2003年,学校成为“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2007和2008年受商务部委托,对非洲和亚洲部分国家开展职业教育研修班,对外传播中国职业教育的思想和办学模式,从此以后,将对外开展职业教育常态化,积极开展非洲留学生教育,培养“双证书”硕士留学生61人、“双证书”本科留学生41人;承担我国援建非洲的首家“埃塞—中国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与管理工作,将我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输出海外,该项目入选2010年教育部“中非高校20 20合作计划”;每年为埃塞俄比亚职教官员举办“职业技能开发培训班”,每期培训人员达20~30人,使中国职业教育在非洲大陆逐渐传播。
(三)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一种民生教育,党和国家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执政为民的大事来抓,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20年快速发展,这不仅极大改善了我国中等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而且使大批劳动力带着技能走进了劳动力市场,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世纪之交,又进行了“调结构、转方式”,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培养了大批适应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针对传统教育结构的弊端,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尤其是针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中80%来源于农村,城市学生大多数也来源于低收入家庭的现状,国家对涉农专业和农村学生进行免学费,对涉农专业学生和贫困学生给予助学金资助,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使许多贫困家庭走出了贫困,形成了培养一个学生,脱贫一个家庭的民生发展机制。 没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学校始终坚持引领职教、服务职教的办学宗旨,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职教师资,不断加大对教学的投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创新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有效保障了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学校虽然2000年由劳动部下放到天津市,但国家赋予的使命并没有因此削弱,长期重视面向基层、面向中西部培养职教师资。2010年学校与海南省合作培养免费中职师范生,开创了职业教育免费师范生培养的先河,免费师范生数由最初的1个省30名,发展到2012年的4个省500多名。为适应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学校实施“卓越职教师资培养计划”,把品学兼优、热爱职业教育的学生选拔为职教师资进行单独组班培养,加大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和实践教学,加大投入力度,极大提高了培养质量。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改革提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多年来,学校着力创新发展理念、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积极为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和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做贡献,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学校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2005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天津市成为国家第一个“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凭借多年的办学实力,2010年学校成功更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以培养职教师资为主要任务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2年学校成为天津市和教育部共建的地方高校,成为天津市继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后第三所省部共建高校。天津市是我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发源地和主战场,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支持下,2012年学校成立了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针对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高素质职教师资和高层次“双师型”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需求,2011年学校积极申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项目——“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人才培养,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该项目于2013年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并面向全国开始招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2013年受托于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学校牵头组建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加大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探索应用技术类高校办学特色,促进本科阶段职业教育发展,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近日,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前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这些文件进一步提出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服务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宗旨,以科学发展为引领,以提高质量为主线,以特色强优势,以创新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认可,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层次。
(一)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学校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成长壮大的。作为一所公办高校,无论是过去作为部属院校,还是进入新世纪作为天津市地方高校,国家和地方政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现在作为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中唯一一所省部共建高校,要认真贯彻和落实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一如既往地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服务。
(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学校从1980年开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1995年开始招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2013年开展“双师型”职教师资博士项目培养工作,初步形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决定》提出打通中职、专科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和专业硕士研究生通道。通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在职教师资培养上探索出四个层次的有效衔接与沟通机制,目前,初步形成了通过“知识 技能测试”考试,单独招收技工学校优秀毕业生对口升学,开展五年制本科职教师资培养,形成了“3 5”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从2005年开始免试招收天津市高职院校技能大赛获奖优秀毕业生培养职教师资,形成了“3 2”培养模式;2008年开展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教育,提高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学历层次,形成了“4 2”职教师资培养模式;2013年招收中高等职业院校优秀工科教师,开展“双师型”职教师资博士项目培养工作等,逐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培养职教师资的模式和体系,建立了选拔优秀技术技能人才从事职教教师的通道。学校未来将按照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探索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三)统筹协调好现代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和应用工程技术类人才培养工作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学校作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长单位,充分发挥多年来职教师资培养优势,服务好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将教师培养和应用型(律师、工程师、技术师)人才培养划分为同一类型[5],可以说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与应用性人才培养同根同源,二者具有一致性,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要统筹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我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已有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其办学实践可以为普通本科转型院校发展提供示范、案例。同时,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成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以后,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转型高校举办职教教师教育,也必将推动职教教师培养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四)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改革的要求,虽然我们在办学实践中探索出了“双证书一体化”、“本科 技师”等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硕士和博士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但距离国家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需要不断创新办学模式、管理模式,打造国内一流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示范基地,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要逐步形成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体现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规律、符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办学特色。
参 考 文 献
[1]杨明.应试与素质:中国中等教育60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孟庆国.职业教师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3(22):50-54.
[3]孟庆国,曹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体系的应有之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69-73.
[4]曹晔.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贡献[J].职教论坛,2013(4):4-8.
[5]黄萍,孟庆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与职教教师培养培训[J].职教论坛,2014(2):4-8.
关键词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发展历程;改革实践;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4-0017-06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因此,有必要系统地总结回顾我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结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35年的办学实践,谈些体会和思考,以期我国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越办越好。
一、实事求是地认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
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伴随着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而产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全面进行拨乱反正,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建设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然而,由于十年“文革”的破坏,我国职普教育结构严重失衡。统计资料表明,1977年我国普通高中毕业生726.1万人,中专毕业生18.1万人,技工学校毕业生12万人,后两类仅占高中阶段毕业生总数的4%。当年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只有3.8%[1]。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思路:“国家计委、教育部和各部门,要共同努力,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计划,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从此拉开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序幕。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发展职业教育离不开培养教师这一环节。为此,1979年1月,国家计委、教育部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增设四所技工教育师范学院的请示报告》(计劳[1979]09号),报告受到了国家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当时13位副总理都在文件传批单上圈阅。报告经国务院批准后,国家劳动总局和教育部于1979年2月26日下发了《关于增设四所技工师范学院的通知》(79劳总培字7号、79教计字51号),文件指出,国家之所以首先办技工师范学院,主要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在五六十年代兴办过技工师范学校,有基础;二是当时技工教育承担着多种功能,如加快工业化进程,更为重要的是文革期间约有16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了有效地返城就业,许多企业办起了技工学校,让这些返城知识青年掌握生产技术,尽快上岗就业,加入到国家产业大军;三是当时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国家干部,与高等教育纳入同一轨道进行管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职业高中还处于恢复阶段。
技工师范教育的产生,开创了新中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先河,国家劳动总局1980年9月17日在天津技工师范学院开学典礼的贺信中指出:“技工师范学院的创立是粉碎‘四人帮’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积极成果,其对于加快建立职业教育网,发展技工培训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劳动总局副局长许法在讲话中说:“技工师范学院是为技工学校培养师资的院校,这一类的高等院校在我国教育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是一种新型的师范学院。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工业专业知识的教育理论的师资人才,这种学院不但含有师范学院的性质,而且具有工业大学的教学内容。”天津市劳动局局长兼天津技工师范学院临时党委书记张高峰讲话指出:“技工师范学院是专为技工学校培养师资的一所高等学校,具有工科院校并兼有师范院校两者的特点。”
此后,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和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均把“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各地“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也要积极兴办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被纳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国家战略之中。可见,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党和国家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职业教育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
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国家战略、国家意志,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从事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担当,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一种新生事物,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始终抓住“如何办出特色,怎样培养‘双师型’教师”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本质,把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看作是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普通师范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来认识。
如何办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建校初期,为探索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学校在1982年和1986年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技工学校现状调查,走访了全国11省3市和60多所技工学校及主管部门,了解技工学校教育特点、师资现状和需求,提出了“一体化”教师的培养目标,即既能从事专业理论课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为学校探索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办学特色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针对技工学校对生产实习教师的大量需求,经劳动人事部同意,从1984年起学院开始探索招收技校毕业生开办二年制专科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并进行单独考试试点。1986年4月12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劳动部下达《关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招收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进行单独考试的通知》,1986年和1987年学校又进行了招收优秀技校毕业生编入高中生源本科班学习的实验,1988年招收技工学校毕业生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生。此后,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技校生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行“双证书”教育制度,即培养的学生既有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又有技术等级证书,使一体化教师培养目标得以落实。1996年,我国首批既取得大学毕业证书又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双高”人才从学校走出,学校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称为“培养双高学历人才第一校”。1997年“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教改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从此“双证书、一体化”成为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在全国得以推广。为适应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职业学校对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学校不断加强职教师资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技校生源的毕业生技能水平到达技师水平,形成了“本科 技师”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新模式—‘本科 技师’”教改成果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尽管这一成果得到了专家和国家的认可,但受传统人才评价标准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许多人不理解“本科 技师”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才类型。从今天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来看,“本科 技师“可以说是本科阶段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类型,是应用技术类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探索[2]。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产生的,当时由于职业学校师资短缺问题十分严重,198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少数职业技术学校应届毕业生的暂行规定》,安排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少数优秀应届毕业生升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任教。许多普通高校参与了职教师资培养工作,但后来由于主客观原因,其中一些院校逐渐退出了职教师资培养,尤其是在世纪之交,国家提出要实施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战略后,部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有所动摇,但我校始终高举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大旗,坚定不移地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始终坚持培养职教师资服务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二、践行“三个代表”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
(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是在反抗帝国列强、实现救亡图存、发展民族工业、“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培养了大批实业人才,催生了中国民族工业,电报、邮政、船政、铁路随之在中国大地上出现,标志着中国工业革命序幕的拉开;形成了先进的教育观念、新式的办学体制、分科的课程设置、科学的教科书编制等近代新式教育[3]。可见,职业教育在中国的产生绝不是低端、落后的代名词,无论是对中国现代教育还是现代工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意义深远。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培养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技术工人,国家建立了技工教育,有效促进了我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形成。技工教育包括技工学校教育和学徒制,技工学校不仅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而且生产了大量生产设备,极大满足了国家工业化建设需要。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我国建立了现代学徒制,这不能不说是世界职业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始终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培养大批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分不开的。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到2010年我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达到1.2亿人,中等专业人口达到1.88亿人,中等以上专业人才达到3.076亿人,接近美国的总人口[4]。这些数据足可以反映职业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贡献。
天津是我国民族工业的摇篮,是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1979年国家把四所技工师范学院之一建在天津,并最终成为国家劳动总局唯一主管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这绝不是偶然。从当时国家批准天津技工师范学院设置的专业为自动控制、电子计算机、机械制造三个专业可以看出,国家在一开始设置专业时,就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努力引领中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发展,不断改革探索,形成了职业性、师范性和学术性“三性”统一的办学特点,“动手动脑,全面发展”人才观,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教育具有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职业教育具有传承技术技能和民族文化的功能。“德国制造”享誉全球,已成了世界市场上“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德国的职业教育。德国将其“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世界各国推广,实际上是推广德国的职业教育文化,进而推广德国的产品。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目前正在迈向制造业强国,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2009年胡锦涛在视察广东职业教育时强调,“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温家宝在征求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意见的座谈会上也指出:“每一个零部件都反映着民族的素质。”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制造”的差距主要是职业人才的差距。可见,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人才,折射出的是国家经济实力,反映的是民族素质,传承的是民族文化。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工作母机,不仅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而且肩负着宣传职业教育、传播职业教育的使命,学校从1982年创办职业教育刊物,1985年成立职业教育研究所,1996年成为中国职教学会师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宣传和推广。在积极引领国内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同时,扩大中国职业教育的对外传播。2003年,学校成为“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2007和2008年受商务部委托,对非洲和亚洲部分国家开展职业教育研修班,对外传播中国职业教育的思想和办学模式,从此以后,将对外开展职业教育常态化,积极开展非洲留学生教育,培养“双证书”硕士留学生61人、“双证书”本科留学生41人;承担我国援建非洲的首家“埃塞—中国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与管理工作,将我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输出海外,该项目入选2010年教育部“中非高校20 20合作计划”;每年为埃塞俄比亚职教官员举办“职业技能开发培训班”,每期培训人员达20~30人,使中国职业教育在非洲大陆逐渐传播。
(三)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一种民生教育,党和国家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执政为民的大事来抓,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20年快速发展,这不仅极大改善了我国中等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而且使大批劳动力带着技能走进了劳动力市场,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世纪之交,又进行了“调结构、转方式”,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培养了大批适应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针对传统教育结构的弊端,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尤其是针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中80%来源于农村,城市学生大多数也来源于低收入家庭的现状,国家对涉农专业和农村学生进行免学费,对涉农专业学生和贫困学生给予助学金资助,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使许多贫困家庭走出了贫困,形成了培养一个学生,脱贫一个家庭的民生发展机制。 没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学校始终坚持引领职教、服务职教的办学宗旨,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职教师资,不断加大对教学的投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创新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有效保障了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学校虽然2000年由劳动部下放到天津市,但国家赋予的使命并没有因此削弱,长期重视面向基层、面向中西部培养职教师资。2010年学校与海南省合作培养免费中职师范生,开创了职业教育免费师范生培养的先河,免费师范生数由最初的1个省30名,发展到2012年的4个省500多名。为适应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学校实施“卓越职教师资培养计划”,把品学兼优、热爱职业教育的学生选拔为职教师资进行单独组班培养,加大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和实践教学,加大投入力度,极大提高了培养质量。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改革提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多年来,学校着力创新发展理念、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积极为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和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做贡献,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学校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2005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天津市成为国家第一个“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凭借多年的办学实力,2010年学校成功更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以培养职教师资为主要任务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2年学校成为天津市和教育部共建的地方高校,成为天津市继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后第三所省部共建高校。天津市是我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发源地和主战场,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支持下,2012年学校成立了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针对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高素质职教师资和高层次“双师型”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需求,2011年学校积极申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项目——“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人才培养,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该项目于2013年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并面向全国开始招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2013年受托于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学校牵头组建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加大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探索应用技术类高校办学特色,促进本科阶段职业教育发展,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近日,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前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这些文件进一步提出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服务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宗旨,以科学发展为引领,以提高质量为主线,以特色强优势,以创新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认可,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层次。
(一)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学校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成长壮大的。作为一所公办高校,无论是过去作为部属院校,还是进入新世纪作为天津市地方高校,国家和地方政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现在作为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中唯一一所省部共建高校,要认真贯彻和落实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一如既往地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服务。
(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学校从1980年开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1995年开始招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2013年开展“双师型”职教师资博士项目培养工作,初步形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决定》提出打通中职、专科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和专业硕士研究生通道。通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在职教师资培养上探索出四个层次的有效衔接与沟通机制,目前,初步形成了通过“知识 技能测试”考试,单独招收技工学校优秀毕业生对口升学,开展五年制本科职教师资培养,形成了“3 5”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从2005年开始免试招收天津市高职院校技能大赛获奖优秀毕业生培养职教师资,形成了“3 2”培养模式;2008年开展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教育,提高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学历层次,形成了“4 2”职教师资培养模式;2013年招收中高等职业院校优秀工科教师,开展“双师型”职教师资博士项目培养工作等,逐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培养职教师资的模式和体系,建立了选拔优秀技术技能人才从事职教教师的通道。学校未来将按照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探索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三)统筹协调好现代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和应用工程技术类人才培养工作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学校作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长单位,充分发挥多年来职教师资培养优势,服务好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将教师培养和应用型(律师、工程师、技术师)人才培养划分为同一类型[5],可以说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与应用性人才培养同根同源,二者具有一致性,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要统筹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我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已有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其办学实践可以为普通本科转型院校发展提供示范、案例。同时,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成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以后,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转型高校举办职教教师教育,也必将推动职教教师培养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四)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改革的要求,虽然我们在办学实践中探索出了“双证书一体化”、“本科 技师”等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硕士和博士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但距离国家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需要不断创新办学模式、管理模式,打造国内一流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示范基地,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要逐步形成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体现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规律、符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办学特色。
参 考 文 献
[1]杨明.应试与素质:中国中等教育60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孟庆国.职业教师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3(22):50-54.
[3]孟庆国,曹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体系的应有之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69-73.
[4]曹晔.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贡献[J].职教论坛,2013(4):4-8.
[5]黄萍,孟庆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与职教教师培养培训[J].职教论坛,201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