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导课有效性是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笔者认为,新课程下的历史导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设计力求活力化、生活化、社会化、力求创新、生动、有趣,达到以导课有效性来促进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导课 有效性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052-01
导课是一门艺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能起到事半功培的效果,导课关键在于教师的灵活运用,精心设计,他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
一、生活链接
注重历史与现实结合。从当前学生熟悉的事情出发,引出新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就牢牢的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如《中国的古代艺术》一课笔者主要采用图示和设问相结合的方法导入新课。为此,笔者选用了一张杭州城标的图片,并针对此图标设计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问学生:图片中这个是什么字?这一问比较简单、直观,因为杭州城标的诞生,这件事这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一问旨在给学生以历史亲近感,并告诉学生,历史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学生的求知欲不仅激发出来,也贯彻了历史教学的社会史观。
二、迎旧引新
这是导课艺术中最基本的方法。各种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上新课之前,总是先将上节课或前几节课所学知识与学生共同复习,在此基础又顺势揭示新课题,这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使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联处,使新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体系,起到了架桥铺路的作用。如在讲述《新兴力量崛起》一课时,先与学生共同回忆前一课美苏争锋的影响:面对两极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努力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正是美苏争锋、两极格局孕育了多极化趋势,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出《新兴力量崛起》一课。
三、悬念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程度大,变化性大,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比如,在讲《三民主义》这一课时,笔者先问学生:“大家知道植树节是几号吗?”学生几乎是齐声回到:“三月十二号”。又问:“植树节是纪念我国哪位历史人物的啊?”这时只有个别同学能够回答上来“孙中山”。再问:“那孙中山跟植树节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大都不发言了。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们就想知道更多有关孙中山和植树节的故事,从而把大家引到孙中山对植树造林、对森林立法及三民主义中对民生问题的关怀上来。
四、媒体启发
在教学导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如:音乐、影视、绘画等多种视听器具,能大大改变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途径,提高视听效果,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情境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情操,激发情趣,活跃思维,从而导入新课。
五、活动参与
教师可以让学生演讲历史故事或评析历史人物的方式导入新课,甚至可以让学生模仿说书艺人用说书的形式导入。例如笔者在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让学生扮演朱元璋的画师给朱元璋画像,对朱元璋的相貌进行描述后,让学生到黑板上来画,画完之后说明,画成第一幅的人被处斩,第二幅的受到嘉奖,说明朱元璋喜怒无常、君威难测,不仅仅是画师,大臣们也一样,只能惟皇帝意志是从,朱元璋稍有不满,即引来杀生之祸。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专制政体的加强。
六、紧扣课题
历史新教材,往往把本课的内容作了个高度的总结,或概括,或指出原因,或明确意义。所以说课题是课文的窗户,从课题常常可以窥视全文的奥秘,明确全文的重点。抓住关键词,分析课题词語入手,不但有助于学生审破题意,了解所学内容,大致概括,而且为学生进入新课题铺垫心理基础。如《别了,雅尔塔》一课分析课题,抓住“别了”一词,了解其内涵,该课题充满了诗情画意,揭示了旧的国际关系的远去,道出了世界格局变化的真谛。以这样的课题引入可以使学生透彻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对这样文学化课题的理解和分析也使学生容易把握记忆知识点。这种课题导入方式,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导课是一门艺术,因人、因事、因时、因课而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种方法也不是单一的,有时可以同时采用几种方法相結合的方式。导课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在自主体验中理解和感悟历史,为历史教学创设一个和谐、良好的开端。导课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激发学生富有激情地投入学习,使学生更有活力、更有朝气、更有自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卫勇:《点击高中新课程》
[2]王文丰: 《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
[3]维果茨基:《心理研究选集》
【关键词】历史导课 有效性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052-01
导课是一门艺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能起到事半功培的效果,导课关键在于教师的灵活运用,精心设计,他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
一、生活链接
注重历史与现实结合。从当前学生熟悉的事情出发,引出新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就牢牢的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如《中国的古代艺术》一课笔者主要采用图示和设问相结合的方法导入新课。为此,笔者选用了一张杭州城标的图片,并针对此图标设计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问学生:图片中这个是什么字?这一问比较简单、直观,因为杭州城标的诞生,这件事这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一问旨在给学生以历史亲近感,并告诉学生,历史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学生的求知欲不仅激发出来,也贯彻了历史教学的社会史观。
二、迎旧引新
这是导课艺术中最基本的方法。各种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上新课之前,总是先将上节课或前几节课所学知识与学生共同复习,在此基础又顺势揭示新课题,这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使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联处,使新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体系,起到了架桥铺路的作用。如在讲述《新兴力量崛起》一课时,先与学生共同回忆前一课美苏争锋的影响:面对两极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努力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正是美苏争锋、两极格局孕育了多极化趋势,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出《新兴力量崛起》一课。
三、悬念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程度大,变化性大,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比如,在讲《三民主义》这一课时,笔者先问学生:“大家知道植树节是几号吗?”学生几乎是齐声回到:“三月十二号”。又问:“植树节是纪念我国哪位历史人物的啊?”这时只有个别同学能够回答上来“孙中山”。再问:“那孙中山跟植树节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大都不发言了。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们就想知道更多有关孙中山和植树节的故事,从而把大家引到孙中山对植树造林、对森林立法及三民主义中对民生问题的关怀上来。
四、媒体启发
在教学导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如:音乐、影视、绘画等多种视听器具,能大大改变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途径,提高视听效果,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情境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情操,激发情趣,活跃思维,从而导入新课。
五、活动参与
教师可以让学生演讲历史故事或评析历史人物的方式导入新课,甚至可以让学生模仿说书艺人用说书的形式导入。例如笔者在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让学生扮演朱元璋的画师给朱元璋画像,对朱元璋的相貌进行描述后,让学生到黑板上来画,画完之后说明,画成第一幅的人被处斩,第二幅的受到嘉奖,说明朱元璋喜怒无常、君威难测,不仅仅是画师,大臣们也一样,只能惟皇帝意志是从,朱元璋稍有不满,即引来杀生之祸。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专制政体的加强。
六、紧扣课题
历史新教材,往往把本课的内容作了个高度的总结,或概括,或指出原因,或明确意义。所以说课题是课文的窗户,从课题常常可以窥视全文的奥秘,明确全文的重点。抓住关键词,分析课题词語入手,不但有助于学生审破题意,了解所学内容,大致概括,而且为学生进入新课题铺垫心理基础。如《别了,雅尔塔》一课分析课题,抓住“别了”一词,了解其内涵,该课题充满了诗情画意,揭示了旧的国际关系的远去,道出了世界格局变化的真谛。以这样的课题引入可以使学生透彻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对这样文学化课题的理解和分析也使学生容易把握记忆知识点。这种课题导入方式,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导课是一门艺术,因人、因事、因时、因课而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种方法也不是单一的,有时可以同时采用几种方法相結合的方式。导课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在自主体验中理解和感悟历史,为历史教学创设一个和谐、良好的开端。导课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激发学生富有激情地投入学习,使学生更有活力、更有朝气、更有自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卫勇:《点击高中新课程》
[2]王文丰: 《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
[3]维果茨基:《心理研究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