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讨论了科技原创力的内涵,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探讨了影响科技原创力水平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实际分析了广东科技原创力的现状和不足,最后提出了提升广东科技原创力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科技原创力 科技原始创新 对策
一、科技原创力的内涵及特征
关于科技原创力问题的研究的研究在西方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学者则是在近几年才开始涉足。显然,要深入地探讨与之相关的问题,首先需要对科技原创力的内涵及特征给出清晰的理解。
1.科技原创力的内涵
归纳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科技原创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技术原始性创新的总体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期内原创性成果的拥有量和是否具有产出原创性成果的资源和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原创力强弱的主要标志,也是该国家或地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体现。原创意味着首次对某个理论的重大发现或对某项技术的重大发明。
2.科技原创力的主要特征
科技原创性成果是创新,但已不是一般层面上的创新,原创性成果一般体现出以下特征:一是首创性,原始性创新必须是理论上的首次提出或首次技术发明,任何跟踪模仿性的科技创新不是原创;二是突破性,原创性成果对原有理论或技术方法有重大突破,从而形成新思想、新理论或新工艺;三是前沿性,很多原创性成果体现了当今科技发展的尖端水平;四是引导性,原创性成果能够引导其他研究者向着新的研究方向前进。从根本意义上讲,原始性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二、影响科技原创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原创性成果总的产出规模和质量是该国家或地区科技原创力水平最直接的表征和进行科技原创力评价最重要的依据。科技原创性成果的产出,既与各种创新资源的投入有关,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所处环境及所具备各方面条件影响。换句话说,各种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是科技原创性成果产出的直接原因,但当地的科研基础条件、信息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科技体制与科技政策、人们创新的观念意识等,对科技原创性活动也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着各种影响。所有这些因素及它们的相互共同作用,方能从整体上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原创力的发展水平。因此,科技原创力水平的高低大体上可以从原始创新成果的产出、原始创新资源、原始创新硬环境以及原始创新软环境四个方面来衡量。
1.原始创新成果的产出
原始创新成果的产出形式主要包括高层次的科研学术论文或技术专利,也有部分原创性学术思想是以专著的形式系统阐述。对于学术论文,学术界一股公认,被国际三大检索机构(SCI、EI、ISTP)检索的论文大多具备了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可作为原创性科技学术成果的统计起点;对于高技术原创成果,发明专利可以较好地体现出原创的特点。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这两个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创性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规模及我国高新技术在世界上的竞争能力。
2.原始创新资源
雄厚的科技原创资源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科技原创资源主要包括投入科技原创活动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作为原创性科研活动中的核心,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研发的人员比例越高,从事原创性科研的研究人员总量越大,则越可能产出更多的原创性成果。财力资源作为对原创性科研活动的财力投入,是原创性成果产出的重要经济基础,研发经费总量占GDP的比重反映了科研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的战略地位,而专用于原始创新的科研经费总量直接影响着原创性成果的产出。物质资源则是从事科技原创性活动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其多寡和技术先进性,往往通过决定一个处于前沿的科技原创性思维能否转化为具体的科技原创活动,来直接影科技原创成果的产出。
3.原始创新硬环境
科技原始创新的硬环境包括与科技原创相关的各种物质条件及相对固定的环境条件,如高水平高校与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拥有量、科学家队伍的总体规模和整体素质、科研设备条件、信息环境、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素质、教育水平等。虽然科技投入的一部分也会转化为科技原始创新的硬环境,但科技原始创新的硬环境主要还是科技发展长期的积累和已具备的条件。
4.原始创新软环境
科技原始创新的软环境为科技原创环境中的社会与人文因素总和。科技人员对从事科研尤其是原创性科研,其所处的软环境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也是影响科技原始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原始创新的软环境包括原始创新的动因与源泉、科技激励制度安排、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科技中介的服务水准、政府的政策与管理以及学术生态和文化氛围等。
三、广东科技原创力的现状与不足
基于以上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可以大致描述一下广东科技原创力的现状。
自1998年以来,广东省一直走在全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前列,先后成为全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点省和全国公益科研机构改革试点省,推进了科研机构和现行科技体制的深层次变革,对科技资源配置进行了重大调整,使科技原创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从投入规模来看,广东科技开发的财力和人力投入规模在全国各省市中具有明显优势。2002年,广东R&D经费内部支出占当年全国的34%,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企业自筹额占全国的2 9%,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占全国的30%,均位居全国第一,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产业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高新技术产业工程技术人员也居全国前列。由此,推动了广东省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广东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全国的30%以上,增加值占全国的26.5%,销售收入占全国的29.8%,利税占全国的21.9%,出口交货值占全国的45.4%,产品市场占有率为29.83%,中国名牌产品34个。广东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能力和产出能力都较强,在规模上具有绝对优势。
从产业技术发展看,广东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较快的提高,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东企业的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新产品开发项目数等均已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广东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连续10年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2002年,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出口交货值2735亿元,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4700亿元的58%,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6020亿元的近一半,反映出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外向带动的优势。
在创新基础条件方面,广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到2002年止,广东已拥有2307家省级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168家省级以上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6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个国家和省的民营科技园、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2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2个国家“863”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反映出广东良好的科技创新基础。
尽管广东具备了一定的科技原创力,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核心技术少。广东缺乏科技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自我技术源,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制造中所需的设备、原材料与技术很多都依赖进口。广东申请的专利绝大多数是为保护产品免遭假冒与仿造的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在体现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程度的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上,广东与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存在较大差距。2002年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在专利申请和授权中所占比例,上海分别为19.9%和5.1%,广东均只有1.5%,差距是明显的。在体现产品研发效果的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上,广东均落后于上海等省市。作为广东高新技术产业支柱的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制造规模虽大,但质量不高,含金量低,在国内的技术竞争力远不如北京、上海等省市。广东的名牌产品和全国驰名商标多属传统产业范畴,高新技术产业中在国内外叫得响的自主创新品牌与著名商标极少,很多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实际上从事的是为国外著名企业进行贴牌生产,高技术产品的附加值率仅为5.87%,落后于北京和上海等省市。由于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广东的产业技术呈空心化状态,不能从容应对因环保和资源制约带来的各种挑战,因知识产权导致的纠纷不断,在国际产业链上基本处于低端,内源性发展动力不足。
2.R&D投入力度不足。广东的R&D投入总体规模上处于领先,但R&D经费强度(1.45%)还比不上山东(1.9%)。2002年,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例,广东仅为1.3%,远低于北京的1.9%、上海的1.8%,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R&D投入强度高达2%~3%相比(2001年,日本、美国和德国分别达到3.4%、2.5%和2.3%),差距更大。整体科技投入力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3.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目前,广东在人才的规模、层次与结构上,仍不适应科技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人才规模方面,2002年,每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数,上海109人,江苏41人,广东只有30人。广东严重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军帅才。上海有两院院士152名,江苏有87名,而广东只有46名,广东的两院院士还没有省外一些著名大学的院士多。
4.创新环境基础薄弱。广东的国家级高新区新开发面积、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在孵企业与毕业企业总数居前列,但是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总数、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年度国家级高新区基建投资总额等均落后于北京、上海。在政策环境方面,广东经济实力雄厚,政府科技投入总量大,但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例,广东仅为1.3%,落后于北京的1.9%和上海的1.8%。尽管已基本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但广东在政府资金引导的力度方面还不够,政府科技投入的平均值偏低。广东的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高等学校R&D经费支出、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科技论文数量、高等学校R&D人员全时当量、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等均落后于北京、上海等省市。
四、提升广东科技原创力的对策措施
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技原创力,才能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实现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原始性创新作为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源泉,不仅带来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且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提供了科技与经济重大发展和超越的机会。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前沿研究领域的原始性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广东要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科技原创力。为此,广东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营造有利于原始性创新的良好文化环境
鼓励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鼓励冒险,宽容失败。鼓励学术民主,倡导创新文化,提倡开展平等的学术争论,保障不同学术观点的公开发表和充分讨论。扩大研究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克服人为的学术壁垒,减少重复研究。大力推动不同学科、不同学术思想、不同学派间的交流。重视学风建设,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等各种浮躁思潮。鼓励科技人员尽快完成三个转变,即:从习惯于跟踪与模仿向立足于自主创新的转变,从习惯于从事低风险的课题研究向敢于开展高风险的原始性或突破性重大创新研究转变,从习惯于固守现有领域向敢于开拓新的领域或方向转变。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探索求真的学术环境,孕育更多的广东本土优秀科学家和杰出科学成就。
2.加强原始性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资源是原始性创新中的最核心和最重要的资源。坚定地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大力做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切实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下工夫,抓好原始性创新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建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形成原始性创新人才不断茁壮成长的环境和土壤。用好人才,尤其要注意发现和使用好现有人才。注意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优秀科学家研究团队,把培养和造就团结协作和高效精干的优秀科学家研究团队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纳入省市重大科技计划和项目考核指标。加大对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前沿研究、创新活跃的学生和博士后人员的创新研究的支持力度。全力创造有利于留住人才、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人才团队的引进力度,为他们提供一切可能性的保障条件。建立新型人才评价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在用人制度、薪酬制度等方面加快改革,探索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入股、培训、学习进修等多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创新价值。
3.加强重点创新基地建设
健全“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创新机制,营造跨学科跨领域交叉的有利环境,调动和引导部门、地方的力量和资源,推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重点培育形成一批高水平、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始创新基地,充实创新资源的战略储备,形成局部优化的科研环境和优势。通过调整、重组、新建等改革措施,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原始性创新中的作用,使之成为我省孕育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的重要基地。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原始性创新,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参与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基地建设。鼓励大学加强实验室建设,吸引地方和企业资金、研究力量向应用性基础研究投入。集中力量在某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知名品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技术产品。推动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4.努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市际联席会议机制,研究、协商、解决影响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前沿研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保持省市重大科技计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努力避免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和计划趋同,合理配置有限科技资源。鼓励打破单位界限、所有制界限,形成优势组合,发挥科技资源的最大效能。加大对科技资源配置的监督力度,在政策、机制和环境上提供有效的保障,加快建立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充分调动、利用各方面的科研力量与资源优势,共同推动原始性创新。
5.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工作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已加入WTO的背景下,原始创新能力在经济活动中就表现为技术标准导致的技术壁垒。跨国公司以安全标准为理由,以技术专利为盾牌,借助技术壁垒削弱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将简单的关税壁垒转变成复杂的技术壁垒。如果我们不能通过原始创新形成自己的专利,如果一味地在模仿技术基础上发展产业,就会在专利问题上和跨国公司产生诸多的法律纠纷。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知识产权比知识更重要,技术标准比技术更重要。如果没有原创技术,没有知识产权,即使有再强的制造能力,也只能获得相当小的利润,即使有再多再好的成果,再接近国际水平,也很难形成新的产业,很难平等地参与国际竞争。为了不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每个创新主体都应全力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同时,要加快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积极研究对策,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形成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技术标准体系。
6.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前沿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利于缩短我们与科技先进国家的差距,掌握国际科技发展的动态和趋势,提高研究水平,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应充分利用CEPA带来的机遇,通过设立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鼓励和支持我省科学家参加全球或区域性的多边科技合作计划;争取和支持在广东设立更多的国际性学术刊物和学术组织,鼓励广东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机构中任职,加速提高广东国际学术地位;鼓励广东高校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网络实验室,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研究基地,进一步提升广东的自主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成果应用推广中心广东工业大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科技原创力 科技原始创新 对策
一、科技原创力的内涵及特征
关于科技原创力问题的研究的研究在西方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学者则是在近几年才开始涉足。显然,要深入地探讨与之相关的问题,首先需要对科技原创力的内涵及特征给出清晰的理解。
1.科技原创力的内涵
归纳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科技原创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技术原始性创新的总体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期内原创性成果的拥有量和是否具有产出原创性成果的资源和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原创力强弱的主要标志,也是该国家或地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体现。原创意味着首次对某个理论的重大发现或对某项技术的重大发明。
2.科技原创力的主要特征
科技原创性成果是创新,但已不是一般层面上的创新,原创性成果一般体现出以下特征:一是首创性,原始性创新必须是理论上的首次提出或首次技术发明,任何跟踪模仿性的科技创新不是原创;二是突破性,原创性成果对原有理论或技术方法有重大突破,从而形成新思想、新理论或新工艺;三是前沿性,很多原创性成果体现了当今科技发展的尖端水平;四是引导性,原创性成果能够引导其他研究者向着新的研究方向前进。从根本意义上讲,原始性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二、影响科技原创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原创性成果总的产出规模和质量是该国家或地区科技原创力水平最直接的表征和进行科技原创力评价最重要的依据。科技原创性成果的产出,既与各种创新资源的投入有关,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所处环境及所具备各方面条件影响。换句话说,各种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是科技原创性成果产出的直接原因,但当地的科研基础条件、信息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科技体制与科技政策、人们创新的观念意识等,对科技原创性活动也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着各种影响。所有这些因素及它们的相互共同作用,方能从整体上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原创力的发展水平。因此,科技原创力水平的高低大体上可以从原始创新成果的产出、原始创新资源、原始创新硬环境以及原始创新软环境四个方面来衡量。
1.原始创新成果的产出
原始创新成果的产出形式主要包括高层次的科研学术论文或技术专利,也有部分原创性学术思想是以专著的形式系统阐述。对于学术论文,学术界一股公认,被国际三大检索机构(SCI、EI、ISTP)检索的论文大多具备了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可作为原创性科技学术成果的统计起点;对于高技术原创成果,发明专利可以较好地体现出原创的特点。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这两个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创性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规模及我国高新技术在世界上的竞争能力。
2.原始创新资源
雄厚的科技原创资源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科技原创资源主要包括投入科技原创活动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作为原创性科研活动中的核心,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研发的人员比例越高,从事原创性科研的研究人员总量越大,则越可能产出更多的原创性成果。财力资源作为对原创性科研活动的财力投入,是原创性成果产出的重要经济基础,研发经费总量占GDP的比重反映了科研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的战略地位,而专用于原始创新的科研经费总量直接影响着原创性成果的产出。物质资源则是从事科技原创性活动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其多寡和技术先进性,往往通过决定一个处于前沿的科技原创性思维能否转化为具体的科技原创活动,来直接影科技原创成果的产出。
3.原始创新硬环境
科技原始创新的硬环境包括与科技原创相关的各种物质条件及相对固定的环境条件,如高水平高校与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拥有量、科学家队伍的总体规模和整体素质、科研设备条件、信息环境、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素质、教育水平等。虽然科技投入的一部分也会转化为科技原始创新的硬环境,但科技原始创新的硬环境主要还是科技发展长期的积累和已具备的条件。
4.原始创新软环境
科技原始创新的软环境为科技原创环境中的社会与人文因素总和。科技人员对从事科研尤其是原创性科研,其所处的软环境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也是影响科技原始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原始创新的软环境包括原始创新的动因与源泉、科技激励制度安排、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科技中介的服务水准、政府的政策与管理以及学术生态和文化氛围等。
三、广东科技原创力的现状与不足
基于以上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可以大致描述一下广东科技原创力的现状。
自1998年以来,广东省一直走在全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前列,先后成为全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点省和全国公益科研机构改革试点省,推进了科研机构和现行科技体制的深层次变革,对科技资源配置进行了重大调整,使科技原创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从投入规模来看,广东科技开发的财力和人力投入规模在全国各省市中具有明显优势。2002年,广东R&D经费内部支出占当年全国的34%,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企业自筹额占全国的2 9%,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占全国的30%,均位居全国第一,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产业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高新技术产业工程技术人员也居全国前列。由此,推动了广东省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广东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全国的30%以上,增加值占全国的26.5%,销售收入占全国的29.8%,利税占全国的21.9%,出口交货值占全国的45.4%,产品市场占有率为29.83%,中国名牌产品34个。广东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能力和产出能力都较强,在规模上具有绝对优势。
从产业技术发展看,广东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较快的提高,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东企业的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新产品开发项目数等均已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广东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连续10年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2002年,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出口交货值2735亿元,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4700亿元的58%,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6020亿元的近一半,反映出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外向带动的优势。
在创新基础条件方面,广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到2002年止,广东已拥有2307家省级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168家省级以上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6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个国家和省的民营科技园、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2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2个国家“863”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反映出广东良好的科技创新基础。
尽管广东具备了一定的科技原创力,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核心技术少。广东缺乏科技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自我技术源,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制造中所需的设备、原材料与技术很多都依赖进口。广东申请的专利绝大多数是为保护产品免遭假冒与仿造的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在体现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程度的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上,广东与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存在较大差距。2002年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在专利申请和授权中所占比例,上海分别为19.9%和5.1%,广东均只有1.5%,差距是明显的。在体现产品研发效果的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上,广东均落后于上海等省市。作为广东高新技术产业支柱的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制造规模虽大,但质量不高,含金量低,在国内的技术竞争力远不如北京、上海等省市。广东的名牌产品和全国驰名商标多属传统产业范畴,高新技术产业中在国内外叫得响的自主创新品牌与著名商标极少,很多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实际上从事的是为国外著名企业进行贴牌生产,高技术产品的附加值率仅为5.87%,落后于北京和上海等省市。由于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广东的产业技术呈空心化状态,不能从容应对因环保和资源制约带来的各种挑战,因知识产权导致的纠纷不断,在国际产业链上基本处于低端,内源性发展动力不足。
2.R&D投入力度不足。广东的R&D投入总体规模上处于领先,但R&D经费强度(1.45%)还比不上山东(1.9%)。2002年,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例,广东仅为1.3%,远低于北京的1.9%、上海的1.8%,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R&D投入强度高达2%~3%相比(2001年,日本、美国和德国分别达到3.4%、2.5%和2.3%),差距更大。整体科技投入力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3.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目前,广东在人才的规模、层次与结构上,仍不适应科技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人才规模方面,2002年,每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数,上海109人,江苏41人,广东只有30人。广东严重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军帅才。上海有两院院士152名,江苏有87名,而广东只有46名,广东的两院院士还没有省外一些著名大学的院士多。
4.创新环境基础薄弱。广东的国家级高新区新开发面积、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在孵企业与毕业企业总数居前列,但是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总数、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年度国家级高新区基建投资总额等均落后于北京、上海。在政策环境方面,广东经济实力雄厚,政府科技投入总量大,但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例,广东仅为1.3%,落后于北京的1.9%和上海的1.8%。尽管已基本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但广东在政府资金引导的力度方面还不够,政府科技投入的平均值偏低。广东的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高等学校R&D经费支出、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科技论文数量、高等学校R&D人员全时当量、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等均落后于北京、上海等省市。
四、提升广东科技原创力的对策措施
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技原创力,才能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实现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原始性创新作为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源泉,不仅带来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且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提供了科技与经济重大发展和超越的机会。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前沿研究领域的原始性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广东要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科技原创力。为此,广东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营造有利于原始性创新的良好文化环境
鼓励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鼓励冒险,宽容失败。鼓励学术民主,倡导创新文化,提倡开展平等的学术争论,保障不同学术观点的公开发表和充分讨论。扩大研究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克服人为的学术壁垒,减少重复研究。大力推动不同学科、不同学术思想、不同学派间的交流。重视学风建设,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等各种浮躁思潮。鼓励科技人员尽快完成三个转变,即:从习惯于跟踪与模仿向立足于自主创新的转变,从习惯于从事低风险的课题研究向敢于开展高风险的原始性或突破性重大创新研究转变,从习惯于固守现有领域向敢于开拓新的领域或方向转变。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探索求真的学术环境,孕育更多的广东本土优秀科学家和杰出科学成就。
2.加强原始性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资源是原始性创新中的最核心和最重要的资源。坚定地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大力做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切实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下工夫,抓好原始性创新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建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形成原始性创新人才不断茁壮成长的环境和土壤。用好人才,尤其要注意发现和使用好现有人才。注意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优秀科学家研究团队,把培养和造就团结协作和高效精干的优秀科学家研究团队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纳入省市重大科技计划和项目考核指标。加大对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前沿研究、创新活跃的学生和博士后人员的创新研究的支持力度。全力创造有利于留住人才、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人才团队的引进力度,为他们提供一切可能性的保障条件。建立新型人才评价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在用人制度、薪酬制度等方面加快改革,探索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入股、培训、学习进修等多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创新价值。
3.加强重点创新基地建设
健全“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创新机制,营造跨学科跨领域交叉的有利环境,调动和引导部门、地方的力量和资源,推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重点培育形成一批高水平、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始创新基地,充实创新资源的战略储备,形成局部优化的科研环境和优势。通过调整、重组、新建等改革措施,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原始性创新中的作用,使之成为我省孕育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的重要基地。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原始性创新,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参与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基地建设。鼓励大学加强实验室建设,吸引地方和企业资金、研究力量向应用性基础研究投入。集中力量在某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知名品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技术产品。推动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4.努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市际联席会议机制,研究、协商、解决影响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前沿研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保持省市重大科技计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努力避免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和计划趋同,合理配置有限科技资源。鼓励打破单位界限、所有制界限,形成优势组合,发挥科技资源的最大效能。加大对科技资源配置的监督力度,在政策、机制和环境上提供有效的保障,加快建立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充分调动、利用各方面的科研力量与资源优势,共同推动原始性创新。
5.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工作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已加入WTO的背景下,原始创新能力在经济活动中就表现为技术标准导致的技术壁垒。跨国公司以安全标准为理由,以技术专利为盾牌,借助技术壁垒削弱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将简单的关税壁垒转变成复杂的技术壁垒。如果我们不能通过原始创新形成自己的专利,如果一味地在模仿技术基础上发展产业,就会在专利问题上和跨国公司产生诸多的法律纠纷。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知识产权比知识更重要,技术标准比技术更重要。如果没有原创技术,没有知识产权,即使有再强的制造能力,也只能获得相当小的利润,即使有再多再好的成果,再接近国际水平,也很难形成新的产业,很难平等地参与国际竞争。为了不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每个创新主体都应全力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同时,要加快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积极研究对策,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形成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技术标准体系。
6.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前沿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利于缩短我们与科技先进国家的差距,掌握国际科技发展的动态和趋势,提高研究水平,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应充分利用CEPA带来的机遇,通过设立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鼓励和支持我省科学家参加全球或区域性的多边科技合作计划;争取和支持在广东设立更多的国际性学术刊物和学术组织,鼓励广东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机构中任职,加速提高广东国际学术地位;鼓励广东高校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网络实验室,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研究基地,进一步提升广东的自主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成果应用推广中心广东工业大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