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点之一。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及园林专业的特点,以《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为例,阐述“工作室”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本文详细叙述了“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来源、发展、优势,《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应用该模式的必要性等。另外,以课程任务“校园绿地规划设计”为例,说明了现阶段“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融合应用。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模式 园林规划设计 校园绿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49
高职院校园林专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毕业后能无缝对接相关的工作,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教育和行业需求相联系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根据学生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获得企业岗位实际所需技能,满足人才市场需要,才是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教师教学需要不断促进的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受体,教师课堂讲授知识学生停课完成作业。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的地位。传统模式在现代高职教育中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改革迫在眉睫。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作室(Studio)”源于西方艺术的“作坊”,原本是艺术家们工作的基本场所。“工作室”教学模式是由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在1919年首次引入该模式,创造了工作室教学和形式教学,手工技巧和技术知识的结合,这一应用对世界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的积极影响。园林专业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模拟现实企业工作方式,教师、学生组建工作团队,共同实施完成“工作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工作室教学是改变传统教和学的方式,将教师和学生放在合作的同等地位上,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淡化了教室概念,将教学场所扩大化延伸到图书馆、网络乃至生活环境中,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单个任务为周期,主动探索、分析和归纳完成任务所需的东西而不再是被动接受既成结论和事实。同时,淡化教师高高在上的既定印象,以指导、合作的形式更好的融入学生群体中,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将教学过程转变为探讨、交流和对话的过程,这种方式更加符合新一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凸显主体地位。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运用顺应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教学基本思想。另外,基于实际情况的项目完成,加强了教学过程和社会市场的联系,拉近了学生学习过程和社会实践之间、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之间的距离,更加符合现代高职学院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宗旨。
我校园林工程专业,大多数专业课程内容涵盖面广、实践性强,加上在校学生本身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较差但自尊心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用在该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程中,也不利于改善学生学习倦怠、积极性差的现状。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引入,通过完成实际任务为目标,提高学习成就感,对学生心理起到激励作用,加强学生教师间的沟通联系,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该模式使学生能灵活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项目中,为今后在社会企业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园林规划设计》作为园林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将来从事园林工作打下基础。该学科综合性强、注重实践,要求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性强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最大的特点,采用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将实际设计项目运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有自主意识的去掌握和运用园林设计的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按照项目类别,大体可以分为园林绿地构成要素设计、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广场设计、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单位附属绿地规划设计、公园规划设计、屋顶花园设计等8个教学项目。本文以单位附属绿地中的校园绿地设计为例,对“工作室”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的应用做出详细说明。
(一)教学目标
学生在开始学习规划设计时,对园林景观的空间想象力有限,如何将现实环境用图纸的方式准确表达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最大难点之一。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一般讲授完园林绿地构成要素设计之后,把校园绿地设计作为完整设计的第一个项目。
该项目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熟悉校园绿地特点,熟练掌握大专院校校园绿地的设计方法和技巧,掌握完整总规图的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及设计技巧,注重学生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观的培养。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结合校园总体规划合理布局。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设计图纸种类要齐全,图例、文字标注符合制图规范。设计说明书要能体现设计意图,起到补充说明图纸的作用。
(二)发布任务
1.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园林中,校园绿地往往以学生的年龄段作为划分依据,常分为幼儿园绿地、中小学校园绿地、大专院校校园绿地。其中,大专院校的绿地面积最大,服务对象年龄较大,景观需求更高。采用合适的园林手段进行布局,可以将整个校园形成一个园林系统,发挥校园绿地改善小气候、美化校园环境的功能。
在校园绿地设计中按照其功能不同进行分区设计,常分为校前区、行政办公区、教学实验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每个区各有功能重点,但在道路的串联下又形成有机的整体。应根据各区景观要求和景观特点,创造出完整且具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景观。
结合校园绿地特点,要达到最终的目标,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要求:(1)校园绿地规划服从于校园的总规划;(2)在规划过程中,各经济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应定额要求;(3)合理利用原有的地形条件,结合当地历史人文景观,创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园景观;(4)注重生态功能的发挥,丰富校园生态景观;(5)校园绿地的布局服从于校园的总体规划。 2.设计步骤。(1)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校园绿地规划设计的理论知识,然后由老师结合教材阐述校园设计要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校园组织参观,使学生对不同学校绿地的景观布局,景观要素,以及文化传达的方式有感官上的了解。(2)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对象进行校园绿地的改造设计。以小组为单位,每组4或5人进行调查、记载。对学校现有绿地的布局形式、植物种类、周边环境、景点设置等现状进行评价分析。(3)分组讨论,整理现场勘查资料,分组和老师讨论校园绿地的修改方案。(4)基于学校整体的景观,设置游览路线、划分功能区、布置景点。(5)完成初稿草图,和教师讨论初稿方案。(6)分组讨论修改初稿,确定方案。(7)小组成员分工完成相关平面、立面、剖面图纸。(8)根据各组实际情况,绘制若干效果图。(9)书写设计说明书。(10)提交成果。(11)讨论总结。
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全过程,在各组设计过程中不断提示、修改图纸,并结合各组实际情况提示设计方向,开拓设计思路。
3.实训材料及工具。测量仪器、绘图工具、现有的图纸及文字资料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1)设计图纸一套:a.总图:分析图——区位分析图、现状图、景观结构分析图、空间分析图、视线分析图;设计图——功能分区图、平面设计图、植物种植设计图、道路交通设计图、鸟瞰图、局部平立剖、效果图。b.意向图。
(2)设计说明书一份:项目概况——区位分析、周边环境分析、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分析;设计说明:设计理念、设计目标、设计依据、设计思路。
(三)任务总结
在各组提交设计成果后,由教师批改评价,指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希望能在下次设计中避免。收集国内外优秀的校园绿地规划设计案例,结合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讲评。
三、结语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有效的改善了传统教学造成的死板、枯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发挥老师引导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提升了学生在规划设计方面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进行有效引导和调整,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最大化的吸收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不断的充实和丰富专业知识。因此,将“工作室”教学模式应用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改革模式。
参考文献
[1]马敬民,李少博,廖智慧.工作室模式在高职园林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12).19-22.
[2]王婧.互动式教学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3]金煜,王刚,张智,司劝劝,马艳丽.风景园林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12).
[4]冯潇.包豪斯教学模式对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学的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12(5):68-72.
[5]《园林规划设计》综合实训教程.百度文库.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模式 园林规划设计 校园绿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49
高职院校园林专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毕业后能无缝对接相关的工作,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教育和行业需求相联系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根据学生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获得企业岗位实际所需技能,满足人才市场需要,才是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教师教学需要不断促进的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受体,教师课堂讲授知识学生停课完成作业。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的地位。传统模式在现代高职教育中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改革迫在眉睫。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作室(Studio)”源于西方艺术的“作坊”,原本是艺术家们工作的基本场所。“工作室”教学模式是由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在1919年首次引入该模式,创造了工作室教学和形式教学,手工技巧和技术知识的结合,这一应用对世界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的积极影响。园林专业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模拟现实企业工作方式,教师、学生组建工作团队,共同实施完成“工作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工作室教学是改变传统教和学的方式,将教师和学生放在合作的同等地位上,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淡化了教室概念,将教学场所扩大化延伸到图书馆、网络乃至生活环境中,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单个任务为周期,主动探索、分析和归纳完成任务所需的东西而不再是被动接受既成结论和事实。同时,淡化教师高高在上的既定印象,以指导、合作的形式更好的融入学生群体中,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将教学过程转变为探讨、交流和对话的过程,这种方式更加符合新一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凸显主体地位。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运用顺应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教学基本思想。另外,基于实际情况的项目完成,加强了教学过程和社会市场的联系,拉近了学生学习过程和社会实践之间、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之间的距离,更加符合现代高职学院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宗旨。
我校园林工程专业,大多数专业课程内容涵盖面广、实践性强,加上在校学生本身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较差但自尊心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用在该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程中,也不利于改善学生学习倦怠、积极性差的现状。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引入,通过完成实际任务为目标,提高学习成就感,对学生心理起到激励作用,加强学生教师间的沟通联系,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该模式使学生能灵活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项目中,为今后在社会企业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园林规划设计》作为园林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将来从事园林工作打下基础。该学科综合性强、注重实践,要求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性强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最大的特点,采用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将实际设计项目运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有自主意识的去掌握和运用园林设计的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按照项目类别,大体可以分为园林绿地构成要素设计、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广场设计、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单位附属绿地规划设计、公园规划设计、屋顶花园设计等8个教学项目。本文以单位附属绿地中的校园绿地设计为例,对“工作室”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的应用做出详细说明。
(一)教学目标
学生在开始学习规划设计时,对园林景观的空间想象力有限,如何将现实环境用图纸的方式准确表达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最大难点之一。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一般讲授完园林绿地构成要素设计之后,把校园绿地设计作为完整设计的第一个项目。
该项目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熟悉校园绿地特点,熟练掌握大专院校校园绿地的设计方法和技巧,掌握完整总规图的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及设计技巧,注重学生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观的培养。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结合校园总体规划合理布局。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设计图纸种类要齐全,图例、文字标注符合制图规范。设计说明书要能体现设计意图,起到补充说明图纸的作用。
(二)发布任务
1.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园林中,校园绿地往往以学生的年龄段作为划分依据,常分为幼儿园绿地、中小学校园绿地、大专院校校园绿地。其中,大专院校的绿地面积最大,服务对象年龄较大,景观需求更高。采用合适的园林手段进行布局,可以将整个校园形成一个园林系统,发挥校园绿地改善小气候、美化校园环境的功能。
在校园绿地设计中按照其功能不同进行分区设计,常分为校前区、行政办公区、教学实验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每个区各有功能重点,但在道路的串联下又形成有机的整体。应根据各区景观要求和景观特点,创造出完整且具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景观。
结合校园绿地特点,要达到最终的目标,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要求:(1)校园绿地规划服从于校园的总规划;(2)在规划过程中,各经济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应定额要求;(3)合理利用原有的地形条件,结合当地历史人文景观,创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园景观;(4)注重生态功能的发挥,丰富校园生态景观;(5)校园绿地的布局服从于校园的总体规划。 2.设计步骤。(1)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校园绿地规划设计的理论知识,然后由老师结合教材阐述校园设计要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校园组织参观,使学生对不同学校绿地的景观布局,景观要素,以及文化传达的方式有感官上的了解。(2)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对象进行校园绿地的改造设计。以小组为单位,每组4或5人进行调查、记载。对学校现有绿地的布局形式、植物种类、周边环境、景点设置等现状进行评价分析。(3)分组讨论,整理现场勘查资料,分组和老师讨论校园绿地的修改方案。(4)基于学校整体的景观,设置游览路线、划分功能区、布置景点。(5)完成初稿草图,和教师讨论初稿方案。(6)分组讨论修改初稿,确定方案。(7)小组成员分工完成相关平面、立面、剖面图纸。(8)根据各组实际情况,绘制若干效果图。(9)书写设计说明书。(10)提交成果。(11)讨论总结。
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全过程,在各组设计过程中不断提示、修改图纸,并结合各组实际情况提示设计方向,开拓设计思路。
3.实训材料及工具。测量仪器、绘图工具、现有的图纸及文字资料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1)设计图纸一套:a.总图:分析图——区位分析图、现状图、景观结构分析图、空间分析图、视线分析图;设计图——功能分区图、平面设计图、植物种植设计图、道路交通设计图、鸟瞰图、局部平立剖、效果图。b.意向图。
(2)设计说明书一份:项目概况——区位分析、周边环境分析、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分析;设计说明:设计理念、设计目标、设计依据、设计思路。
(三)任务总结
在各组提交设计成果后,由教师批改评价,指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希望能在下次设计中避免。收集国内外优秀的校园绿地规划设计案例,结合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讲评。
三、结语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有效的改善了传统教学造成的死板、枯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发挥老师引导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提升了学生在规划设计方面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进行有效引导和调整,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最大化的吸收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不断的充实和丰富专业知识。因此,将“工作室”教学模式应用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改革模式。
参考文献
[1]马敬民,李少博,廖智慧.工作室模式在高职园林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12).19-22.
[2]王婧.互动式教学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3]金煜,王刚,张智,司劝劝,马艳丽.风景园林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12).
[4]冯潇.包豪斯教学模式对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学的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12(5):68-72.
[5]《园林规划设计》综合实训教程.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