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制造就数量而论,在差不多一半的工业品品类里都是世界第一。但在世界品牌100强的排行榜上,还寥寥无几。在很多行业,人们都在问,为什么中国是数量大国但不是品质和品牌大国?
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就是要从博大走向精深。这里有巨大的改善空间和成长空间。
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那么,什么是精深的东西?精深的东西是核心技术,是让一个产品真正运转起来、具有内在控制性的关键技术。比如芯片。2015年7月27日,李克强在出席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时说,中国科学实力已经很强大,但仍有不足的地方,目前每年要因为芯片进口花费2000多亿美元,这笔钱与每年进口石油花费的金额差不多。
一枚小小的高通芯片的价格可能是六七十美元,一个集装箱的芯片价值可能等于中国驶出的若干艘巨轮上的全部袜子和鞋子的价值。这就是博大和精深的区别。
中国经济为何博大而不精深?我在关于中国商业文明的研究中曾经提出过:中国人在造富敛财、出人头地方面的驱动,远远超过研发好产品、改变世界的兴趣与热爱的驱动。中国今天呼风唤雨的商业领袖,创新喊得震天响,但多是商业模式的炫耀,真正有发明创新气质的不多;中国有大市场,只要模仿加上忽悠,就能挣到easy money,没必要苦苦做产品;企业长期喜欢“市场换技术”,让外资企业交钥匙,却丧失了技术研发的载体;中国对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保障长期不足,既然靠寻租、补贴和地方保护等“不正当的手”也可以“成功”,既然机会主义可以挣大钱,谁还有耐心点点滴滴去积累技术能力?
精深国家需要精深企业
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精深的产品,比如陶瓷和丝绸。今天中国的消费者也远不是只有低价的偏好,而是越来越讲究、越来越追求品质。拿無印良品(MUJI)为例,2015年他们在中国实现了63%的增长,远高于零售业的平均增速。
无印良品的设计师原研哉说,无印良品的产品之所以让人感到舒适,是因为让人在触摸之前,首先就产生一种“这个东西真的很好”的视觉意识,让人先产生美感,再去实际使用和触摸。
我有一次在一家钟表店买上海牌手表,售货员从地上的一个袋子里拿出一个盒子给我打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我们的精深产品与服务成为稀缺品?可能就是从很多小节的缝隙中,流失了价值。
两个故事
最后,讲两个小故事吧。
一个是几年前从台湾《商业周刊》上看来的。京都有一家帆布包的生产企业“一泽帆布”,手工制作,比LV还抢手。公司职员不多,从20岁出头到90多岁都有,没有所谓退休年龄,只要有心就能一直做下去。职员流动率很低,有人在外边等了三年才进来。怎么进来?社长信三郎说:“我只问他们一句,‘你会不会从一数到一百?如果他可以很有元气数完,这个人就能用。有快乐的职员,工作气氛好,才能做出好的包。”他说:“我们不该成为什么都会做的人,而是你只会做这个,但有绝对不会输于人的自信。”
一个是瑞士Hublot创始人Biver告诉我的。这位做了一辈子钟表的老人有一个私人农场,有一次给我们送农场做的奶酪。我问他为什么要买农场?他说:“我发现瑞士很多好的表厂最早都和农场有关,原因是瑞士的冬天特别长,而冬天基本没什么农活,农夫们都在室内活动。做表需要特别的耐心,如果你心里急着想赶快造出来,质量不会很好。只有慢慢地,一点一滴细细去做,仿佛不用考虑花多长时间造出来,才能出精品。所以钟表业发展早期,不少农场在冬天的时候,就有一些农夫坐下来慢慢制表。我了解之后,就买了一个农场,希望去体会农场和手表之间的这种独特关系。”
经济转型升级依赖每一个企业的努力。如果要造出精品,往往要花更多的心思,向纵深处挖掘、专注、聚焦。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只会离高价值的产品与服务越来越远。而那,绝不是中国经济未来的选项。
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就是要从博大走向精深。这里有巨大的改善空间和成长空间。
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那么,什么是精深的东西?精深的东西是核心技术,是让一个产品真正运转起来、具有内在控制性的关键技术。比如芯片。2015年7月27日,李克强在出席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时说,中国科学实力已经很强大,但仍有不足的地方,目前每年要因为芯片进口花费2000多亿美元,这笔钱与每年进口石油花费的金额差不多。
一枚小小的高通芯片的价格可能是六七十美元,一个集装箱的芯片价值可能等于中国驶出的若干艘巨轮上的全部袜子和鞋子的价值。这就是博大和精深的区别。
中国经济为何博大而不精深?我在关于中国商业文明的研究中曾经提出过:中国人在造富敛财、出人头地方面的驱动,远远超过研发好产品、改变世界的兴趣与热爱的驱动。中国今天呼风唤雨的商业领袖,创新喊得震天响,但多是商业模式的炫耀,真正有发明创新气质的不多;中国有大市场,只要模仿加上忽悠,就能挣到easy money,没必要苦苦做产品;企业长期喜欢“市场换技术”,让外资企业交钥匙,却丧失了技术研发的载体;中国对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保障长期不足,既然靠寻租、补贴和地方保护等“不正当的手”也可以“成功”,既然机会主义可以挣大钱,谁还有耐心点点滴滴去积累技术能力?
精深国家需要精深企业
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精深的产品,比如陶瓷和丝绸。今天中国的消费者也远不是只有低价的偏好,而是越来越讲究、越来越追求品质。拿無印良品(MUJI)为例,2015年他们在中国实现了63%的增长,远高于零售业的平均增速。
无印良品的设计师原研哉说,无印良品的产品之所以让人感到舒适,是因为让人在触摸之前,首先就产生一种“这个东西真的很好”的视觉意识,让人先产生美感,再去实际使用和触摸。
我有一次在一家钟表店买上海牌手表,售货员从地上的一个袋子里拿出一个盒子给我打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我们的精深产品与服务成为稀缺品?可能就是从很多小节的缝隙中,流失了价值。
两个故事
最后,讲两个小故事吧。
一个是几年前从台湾《商业周刊》上看来的。京都有一家帆布包的生产企业“一泽帆布”,手工制作,比LV还抢手。公司职员不多,从20岁出头到90多岁都有,没有所谓退休年龄,只要有心就能一直做下去。职员流动率很低,有人在外边等了三年才进来。怎么进来?社长信三郎说:“我只问他们一句,‘你会不会从一数到一百?如果他可以很有元气数完,这个人就能用。有快乐的职员,工作气氛好,才能做出好的包。”他说:“我们不该成为什么都会做的人,而是你只会做这个,但有绝对不会输于人的自信。”
一个是瑞士Hublot创始人Biver告诉我的。这位做了一辈子钟表的老人有一个私人农场,有一次给我们送农场做的奶酪。我问他为什么要买农场?他说:“我发现瑞士很多好的表厂最早都和农场有关,原因是瑞士的冬天特别长,而冬天基本没什么农活,农夫们都在室内活动。做表需要特别的耐心,如果你心里急着想赶快造出来,质量不会很好。只有慢慢地,一点一滴细细去做,仿佛不用考虑花多长时间造出来,才能出精品。所以钟表业发展早期,不少农场在冬天的时候,就有一些农夫坐下来慢慢制表。我了解之后,就买了一个农场,希望去体会农场和手表之间的这种独特关系。”
经济转型升级依赖每一个企业的努力。如果要造出精品,往往要花更多的心思,向纵深处挖掘、专注、聚焦。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只会离高价值的产品与服务越来越远。而那,绝不是中国经济未来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