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的教育主要依赖于教师的积极创造,依赖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能否把相关的主客体(教师、学生)内在地统一起来,寻找教育效果的最佳切入点,用爱心铸就教育的幸福,让学生在充满爱的教育中体验到了尊重、快乐和自身价值。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中,在得到学生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中体会到教育的效果而感觉到幸福,而双方的情感体验,最终激发了学生对知识、教师的爱,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爱的教育;情感体验;幸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10-0003-02
爱的教育主要依赖于教师的积极创造,依赖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能否把相关的主客体(教师、学生)内在地统一起来。笔者在三年多的教育工作中,始终在寻求着教育的和谐和融洽,寻找教育效果的最佳切入点。下面就怎样用爱心铸就教育的幸福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一个人身上看到一个贼,比在一个贼身上看到一个人要容易些。”我们总是容易看到学生的“缺点”和“毛病”,可能习惯性地会给一些学习困难和行为过失的学生戴上一些“坏”帽子:“笨蛋”、“调皮捣蛋”等等,随意地贴上“坏学生”的标签,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些所谓的“缺点”和“毛病”,有的可能就是学生潜在的,尚未发展起来的长处、优点和积极因素。我们的教育应力求“发展学生的个性”,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孩子,让孩子找回自信。
笔者所在的班上转来一个男孩,他成绩不好,易冲动,很少有同学跟他一起玩。在开学初的第一堂英语课上,他连“thank you”的音都发不准,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还在课堂上搞了很多恶作剧。我当时很担心他的学习,但更担心的是我是否能管得住他,因为据说他是“软硬不吃”的。课后,我与他进行了第一次谈话,我试着用自己的“童心”去接近他的内心世界,在谈话的过程中,用学生的语言、思维方式和他一起对教育方式进行“批判”,拉近与他的距离,让他感觉到老师也不是什么“正统不变,不合时代潮流”的。在几次交流后,我发现他是个有个性、有特长、有抱负的学生。他喜欢画画,非常希望有人赏识他,从内心里非常希望教师能重视他,表扬他,同时也能受到同学的尊重与认可。所以,我就从“尊重、赏识”入手,让他画课本上的挂图和各种英语图片。在课堂上,我拿着他制作的英语图片大加赞赏,看着自己的“杰作”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他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终于开口说英语了,甚至后来还能声情并茂地朗读对话。男孩成绩有了飞跃,朋友也多了起来。
有人说,“棍棒”只能造就奴隶,不能造就人才。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我想,我们应该善意地保护学生恶作剧那样的错误。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出于保护学生尊严和赏识教育的目的,用宽容与乐观的心态与学生沟通,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快乐。
2.把“角色自我”和“个性自我”统一起来
从本质上来说,充满爱心的教师是角色自我和个性自我的统一。麦金太尔认为,“现代生活把每个人的生活分割成多种片段,每个片段都有它自己的准则和行为模式。”作为一种角色,教师更多的是指由“教师”这种社会职业所要求的客观的规范和原则,而作为一种个性指教师这个职业因被个人所承担而必然被授予教师本人的个性特征。一个教师必然处于这两个角色的矛盾意识中:角色意识要求反映社会要求;个性意识反映生命、情感和理想要求。而幸福的教育,就是要求教育向“人性、情感”还原,要求更多地注重教育过程中师生的精神统一。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做到把教育变成“我的”生活,使角色演变成个性,而不是简单地把它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具体来说,教师把学生看成是自己体外的“自我”。在教育过程中,不但要规范他们,而且也要解放他们,关爱他们,就像在内心自己要解放、关爱自己一样。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以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为前提,对学生要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对所有的学生要平等,没有“好坏”之分。他们的缺点和错误都是我们自己曾经有过或犯过的。因此,对成绩差的学生要关心他,赏识他,激励他。
我们班曾经有一个学生没有写作业的习惯。有一次,在他和同学课间玩得起劲的时候,我来到他们中间,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告诉他,老师一直关注着他,从他身上老师找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只要他把不做作业反对习惯改了,成绩肯定会提高很快。老师随时会留心他的进步。后来他不仅按时完成作业,成绩提高很快,并对集体的事情非常热心,什么事都抢着做。他想证明自己,要老师注意他。作为一名教师,还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学生在校内健康成长更感到幸福的呢?
3.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使情感具有教育意义
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多方位地向学生展现自己,不止是展现自己的优点,还要勇于暴露自己的不足,让学生觉得老师亲切、真实,让他们理解老师,理解老师的内心世界,老师的喜怒哀乐,老师是他们可以信赖的人,是他们的朋友。使他们感觉到在老师面前,自己也是一个可以说话,可以表达自己意愿的人。
在工作中,我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我在班上跟学生谈心,我说,第一,教师是我最喜欢的职业;第二,教师和学生互相学习。教师和学生在尊严上是平等的,要互相尊重。在某些方面,学生可以做我的老师;第三,师生关系不止是学业关系,还有情感交流与沟通,让双方都体会到幸福的感觉。接着,我在班上做了一个测验,其中有这样一道题:你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有的学生写到:“老师,我们希望您能关注我们的喜怒哀乐,和我们一起玩,一起快乐。如果我们在互相打闹,老师在一旁用微笑的目光看着我们,我们会玩得十分起劲,非常的开心。”还有一个学生写到:“我们知道老师是为我们好,但我们不喜欢老师生硬的说话方式。如果老师能更多地倾听我们的思想,我们肯定会认真地对待和报答老师、家长的。”只字片语中,我强烈地感受到良好的师生情感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多么的重要。我想如果我们这样去做,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老师立刻觉得和孩子一样大,一块玩,一块做工,谁也不觉得老师是先生,其实,这时老师已经成了真正的先生。
用爱心铸就教育的幸福,教师既是幸福的创造者,也是幸福的享受者,这种教育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幸福的过程。
[责编 吕行]
[关键词]爱的教育;情感体验;幸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10-0003-02
爱的教育主要依赖于教师的积极创造,依赖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能否把相关的主客体(教师、学生)内在地统一起来。笔者在三年多的教育工作中,始终在寻求着教育的和谐和融洽,寻找教育效果的最佳切入点。下面就怎样用爱心铸就教育的幸福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一个人身上看到一个贼,比在一个贼身上看到一个人要容易些。”我们总是容易看到学生的“缺点”和“毛病”,可能习惯性地会给一些学习困难和行为过失的学生戴上一些“坏”帽子:“笨蛋”、“调皮捣蛋”等等,随意地贴上“坏学生”的标签,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些所谓的“缺点”和“毛病”,有的可能就是学生潜在的,尚未发展起来的长处、优点和积极因素。我们的教育应力求“发展学生的个性”,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孩子,让孩子找回自信。
笔者所在的班上转来一个男孩,他成绩不好,易冲动,很少有同学跟他一起玩。在开学初的第一堂英语课上,他连“thank you”的音都发不准,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还在课堂上搞了很多恶作剧。我当时很担心他的学习,但更担心的是我是否能管得住他,因为据说他是“软硬不吃”的。课后,我与他进行了第一次谈话,我试着用自己的“童心”去接近他的内心世界,在谈话的过程中,用学生的语言、思维方式和他一起对教育方式进行“批判”,拉近与他的距离,让他感觉到老师也不是什么“正统不变,不合时代潮流”的。在几次交流后,我发现他是个有个性、有特长、有抱负的学生。他喜欢画画,非常希望有人赏识他,从内心里非常希望教师能重视他,表扬他,同时也能受到同学的尊重与认可。所以,我就从“尊重、赏识”入手,让他画课本上的挂图和各种英语图片。在课堂上,我拿着他制作的英语图片大加赞赏,看着自己的“杰作”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他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终于开口说英语了,甚至后来还能声情并茂地朗读对话。男孩成绩有了飞跃,朋友也多了起来。
有人说,“棍棒”只能造就奴隶,不能造就人才。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我想,我们应该善意地保护学生恶作剧那样的错误。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出于保护学生尊严和赏识教育的目的,用宽容与乐观的心态与学生沟通,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快乐。
2.把“角色自我”和“个性自我”统一起来
从本质上来说,充满爱心的教师是角色自我和个性自我的统一。麦金太尔认为,“现代生活把每个人的生活分割成多种片段,每个片段都有它自己的准则和行为模式。”作为一种角色,教师更多的是指由“教师”这种社会职业所要求的客观的规范和原则,而作为一种个性指教师这个职业因被个人所承担而必然被授予教师本人的个性特征。一个教师必然处于这两个角色的矛盾意识中:角色意识要求反映社会要求;个性意识反映生命、情感和理想要求。而幸福的教育,就是要求教育向“人性、情感”还原,要求更多地注重教育过程中师生的精神统一。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做到把教育变成“我的”生活,使角色演变成个性,而不是简单地把它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具体来说,教师把学生看成是自己体外的“自我”。在教育过程中,不但要规范他们,而且也要解放他们,关爱他们,就像在内心自己要解放、关爱自己一样。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以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为前提,对学生要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对所有的学生要平等,没有“好坏”之分。他们的缺点和错误都是我们自己曾经有过或犯过的。因此,对成绩差的学生要关心他,赏识他,激励他。
我们班曾经有一个学生没有写作业的习惯。有一次,在他和同学课间玩得起劲的时候,我来到他们中间,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告诉他,老师一直关注着他,从他身上老师找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只要他把不做作业反对习惯改了,成绩肯定会提高很快。老师随时会留心他的进步。后来他不仅按时完成作业,成绩提高很快,并对集体的事情非常热心,什么事都抢着做。他想证明自己,要老师注意他。作为一名教师,还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学生在校内健康成长更感到幸福的呢?
3.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使情感具有教育意义
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多方位地向学生展现自己,不止是展现自己的优点,还要勇于暴露自己的不足,让学生觉得老师亲切、真实,让他们理解老师,理解老师的内心世界,老师的喜怒哀乐,老师是他们可以信赖的人,是他们的朋友。使他们感觉到在老师面前,自己也是一个可以说话,可以表达自己意愿的人。
在工作中,我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我在班上跟学生谈心,我说,第一,教师是我最喜欢的职业;第二,教师和学生互相学习。教师和学生在尊严上是平等的,要互相尊重。在某些方面,学生可以做我的老师;第三,师生关系不止是学业关系,还有情感交流与沟通,让双方都体会到幸福的感觉。接着,我在班上做了一个测验,其中有这样一道题:你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有的学生写到:“老师,我们希望您能关注我们的喜怒哀乐,和我们一起玩,一起快乐。如果我们在互相打闹,老师在一旁用微笑的目光看着我们,我们会玩得十分起劲,非常的开心。”还有一个学生写到:“我们知道老师是为我们好,但我们不喜欢老师生硬的说话方式。如果老师能更多地倾听我们的思想,我们肯定会认真地对待和报答老师、家长的。”只字片语中,我强烈地感受到良好的师生情感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多么的重要。我想如果我们这样去做,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老师立刻觉得和孩子一样大,一块玩,一块做工,谁也不觉得老师是先生,其实,这时老师已经成了真正的先生。
用爱心铸就教育的幸福,教师既是幸福的创造者,也是幸福的享受者,这种教育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幸福的过程。
[责编 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