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皇一词译自“Pontifex”(祭司),原指罗马帝国皇帝兼任的多神教“PontifexMaximus”(最高祭司),现为基督教国家梵蒂冈元首的政治及外交称号。教皇由天主教会的教宗(Pope)兼任,世界各地的枢机主教内部投票产生,除自动退位外,可终身任职,且不可罢免。但枢机主教有权另立反对派教皇,或以监禁、放逐等形式对其架空。
作为宗教最高领袖,关于罗马教皇的丑闻鲜见于世,对此,有媒体评论称,此类事件虽然罕见,但对罗马教廷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历史上,罗马教廷曾出现过敏感的泄密事件。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与法国革命相伴随的自由主义思潮对罗马天主教会产生巨大冲击。面对复杂的时局以及欧洲思想界的新动态,1864年,教廷发表教皇庇护九世主持编写的《邪说提要》,列举了约80种“邪说”,如泛神论、自然主义、畦理性主义、共产主义等。经过长期的计划和准备,1868年,庇护九世又决定召集一场大公会议(指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世界性主教会议,咨审表决重要教务和教理争端——编者注)。会议于1869年12月8日开幕,共有744名教会领袖出席,会上讨论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定义“教皇永无谬误论”。
所谓“教皇永无谬误论”,指的是“作为至高无上导师的教皇,在一定条件下就信仰或道德问题进行的教诲不可能谬误”。在大会上,这一决议以532票对2票的压倒性比例通过。然而,未等教会公开该决议,会议的诸多秘密文件就被德意志媒体捅出。在德意志地区,新教徒和自由派天主教徒担心教皇干预,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则严厉限制天主教会在教育和布道领域的活动。与此同时,英国首相格莱斯顿公开抨击梵蒂冈大公会议,指责罗马天主教会“丧失了道德和精神自由”。
满城风雨之下,罗马天主教会大为震怒,开始彻查“内鬼”,但由于与会代表众多,教会始终未能查出“真凶”。历史学家表示,在那场大会上,一些务实的主教认为,“教皇永无谬误论”不仅会疏远一些天主教徒,还会引起一些国家干涉,大多数德意志和奥匈帝国主教都持这一观点。值得一提的是,“教皇永无谬误论”通过的第二天,普法战争就爆发了,法国迅速战败投降。而意大利军队则趁法军撤离罗马之际进占罗马,正在进行的梵蒂冈会议在匆忙中于1870年10月20日闭幕。
作为宗教最高领袖,关于罗马教皇的丑闻鲜见于世,对此,有媒体评论称,此类事件虽然罕见,但对罗马教廷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历史上,罗马教廷曾出现过敏感的泄密事件。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与法国革命相伴随的自由主义思潮对罗马天主教会产生巨大冲击。面对复杂的时局以及欧洲思想界的新动态,1864年,教廷发表教皇庇护九世主持编写的《邪说提要》,列举了约80种“邪说”,如泛神论、自然主义、畦理性主义、共产主义等。经过长期的计划和准备,1868年,庇护九世又决定召集一场大公会议(指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世界性主教会议,咨审表决重要教务和教理争端——编者注)。会议于1869年12月8日开幕,共有744名教会领袖出席,会上讨论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定义“教皇永无谬误论”。
所谓“教皇永无谬误论”,指的是“作为至高无上导师的教皇,在一定条件下就信仰或道德问题进行的教诲不可能谬误”。在大会上,这一决议以532票对2票的压倒性比例通过。然而,未等教会公开该决议,会议的诸多秘密文件就被德意志媒体捅出。在德意志地区,新教徒和自由派天主教徒担心教皇干预,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则严厉限制天主教会在教育和布道领域的活动。与此同时,英国首相格莱斯顿公开抨击梵蒂冈大公会议,指责罗马天主教会“丧失了道德和精神自由”。
满城风雨之下,罗马天主教会大为震怒,开始彻查“内鬼”,但由于与会代表众多,教会始终未能查出“真凶”。历史学家表示,在那场大会上,一些务实的主教认为,“教皇永无谬误论”不仅会疏远一些天主教徒,还会引起一些国家干涉,大多数德意志和奥匈帝国主教都持这一观点。值得一提的是,“教皇永无谬误论”通过的第二天,普法战争就爆发了,法国迅速战败投降。而意大利军队则趁法军撤离罗马之际进占罗马,正在进行的梵蒂冈会议在匆忙中于1870年10月20日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