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数学课能以学生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学生将会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如教学“植树问题”时,我选取生活中的学生熟悉的事例,从5根手指的空隙引入“间隔”这一知识点,例举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来引入课题。这些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引导自主探究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混合运算》时,就创设我中队到水口镇风景区“闽中第一漂”、“华东第一瀑”旅游观光活动系列情境。上课伊始,陆续播放漂流实况:①老师和同学都坐竹筏(6排)和皮筏艇(3只)上,每排竹筏坐8人,每只皮筏艇坐4人。②中队辅导员对同学们说:“皮筏艇票价好高,一只坐4人就要360元,一排竹筏坐8人才400元”。让学生观察漂流情境,从中收集、处理好数学信息,解决自己想解决的问题:①参加漂流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8×6+4×3=48+12=60(人)。②每人坐皮筏艇比坐竹筏贵多少元?360÷4-400÷8=90-50=40(元)。把枯燥的计算置于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感悟出计算两个积(商)之和(差)的运算顺序应同时先算两个积(商)。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35-95=135-100+5”,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5,难以理解。因此,我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自主探究:妈妈带了135元钱去商店买了一只95元的特价电熨斗,准备用来熨衣服。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3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5元,(应加上5元)。所以,多减去的5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这样教学,让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思维找到了具体形象的生活依托,在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实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生活问题数学化,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究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先与学生随意聊天,并提起请他们帮忙。学生们一听老师请他们帮忙顿时热情高涨,“老师你说,帮什么忙?只要我们能做到绝对没问题。”“我的爸爸过生日,我想送他两瓶酒,可又怕他喝醉,我该选择怎样的酒?请同学们帮我出个主意。”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纷纷说要买度数低点的酒。那么为什么要买度数低的?酒的度数又代表什么意思呢?学生被我反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百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又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让学生在自已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并计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的钱数。象这样的学习内容看得见,想得到,有的甚至经历过,同学们感性知识丰富,表象早已建立,学习起来轻松自如,学习数学知识好象在探讨一个日常生活问题一样。
四、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且更要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让学生既学会了数学知识,又会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并且在解决丰富多变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理解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后,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想想办法,算一算校园里梧桐树干的横截面面积是多少?学生们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有的说:“求圆面积要先知道半径,只能把树砍下来量。”有的反驳说:“那怎么能行呢?树砍下来就会死掉的!”经过讨论,大家想出了办法:先量出树干的周长,算出半径,再用面积公式去算出大树的横截面面积。最后让学生实际操作,他们迫不及待的来到操场上去量,去算,不一会儿就算出了梧桐树干的横截面面积。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不知哪个学生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怎么刚学完圆的知识,在这就用上了”。又如,学习百分数时,教师事先组织学生注意看报,看电视,搜集具有现实意义的关于百分数的数据,从学生收集的素材中认识百分数的意义,学习百分数的知识。这时学生学习到关于百分数知识,是从生活实际中得到的,当生活实际中有关的情境再现时,学生就会产生百分数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
总之,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数学课能以学生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学生将会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如教学“植树问题”时,我选取生活中的学生熟悉的事例,从5根手指的空隙引入“间隔”这一知识点,例举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来引入课题。这些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引导自主探究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混合运算》时,就创设我中队到水口镇风景区“闽中第一漂”、“华东第一瀑”旅游观光活动系列情境。上课伊始,陆续播放漂流实况:①老师和同学都坐竹筏(6排)和皮筏艇(3只)上,每排竹筏坐8人,每只皮筏艇坐4人。②中队辅导员对同学们说:“皮筏艇票价好高,一只坐4人就要360元,一排竹筏坐8人才400元”。让学生观察漂流情境,从中收集、处理好数学信息,解决自己想解决的问题:①参加漂流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8×6+4×3=48+12=60(人)。②每人坐皮筏艇比坐竹筏贵多少元?360÷4-400÷8=90-50=40(元)。把枯燥的计算置于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感悟出计算两个积(商)之和(差)的运算顺序应同时先算两个积(商)。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35-95=135-100+5”,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5,难以理解。因此,我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自主探究:妈妈带了135元钱去商店买了一只95元的特价电熨斗,准备用来熨衣服。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3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5元,(应加上5元)。所以,多减去的5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这样教学,让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思维找到了具体形象的生活依托,在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实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生活问题数学化,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究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先与学生随意聊天,并提起请他们帮忙。学生们一听老师请他们帮忙顿时热情高涨,“老师你说,帮什么忙?只要我们能做到绝对没问题。”“我的爸爸过生日,我想送他两瓶酒,可又怕他喝醉,我该选择怎样的酒?请同学们帮我出个主意。”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纷纷说要买度数低点的酒。那么为什么要买度数低的?酒的度数又代表什么意思呢?学生被我反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百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又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让学生在自已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并计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的钱数。象这样的学习内容看得见,想得到,有的甚至经历过,同学们感性知识丰富,表象早已建立,学习起来轻松自如,学习数学知识好象在探讨一个日常生活问题一样。
四、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且更要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让学生既学会了数学知识,又会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并且在解决丰富多变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理解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后,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想想办法,算一算校园里梧桐树干的横截面面积是多少?学生们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有的说:“求圆面积要先知道半径,只能把树砍下来量。”有的反驳说:“那怎么能行呢?树砍下来就会死掉的!”经过讨论,大家想出了办法:先量出树干的周长,算出半径,再用面积公式去算出大树的横截面面积。最后让学生实际操作,他们迫不及待的来到操场上去量,去算,不一会儿就算出了梧桐树干的横截面面积。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不知哪个学生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怎么刚学完圆的知识,在这就用上了”。又如,学习百分数时,教师事先组织学生注意看报,看电视,搜集具有现实意义的关于百分数的数据,从学生收集的素材中认识百分数的意义,学习百分数的知识。这时学生学习到关于百分数知识,是从生活实际中得到的,当生活实际中有关的情境再现时,学生就会产生百分数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
总之,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