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如今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在生态批评的视角下分析文学作品也成了学者们研究的问题。本文以《相信未来》为例,介绍生态批评理论,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了《相信未来》,之后基于生态批评视角分析《相信未来》的“美”。
【关键词】 生态批评;《相信未来》;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6-0038-02
文学是抽象的,但是生态却是实际存在的,如何用生态的角度去分析文学作品,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将文学与生态将结合,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
一、生态批评理论
生态批评理念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表现的是由于长期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文学研究领域产生在生态的视角下,重新分析和思考人与生态环境与文学的关系。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同的是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生态批评不只是在文学中对其自然进行评判,还表现出一种更以生物为中心、以生态为中心的世界观。生态批评的出现是一种伦理学的拓展和延伸,将全球命运共同体的以人为主的观念的范围扩大到可以给其他生物生活空间的生活形式和物理环境。
生态批评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生态问题和精神生态问题,目标是表现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动向,寻求文学和自然的关系。生态批评可以从生态文化的角度来解释文学作品,寻找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文化和美学的意义。生态批评可以让文学创作者树立正确的生态文化立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追求平衡,不能过度以人为主或者以自然为主。生态批评将社会学和自然科学融入文学作品当中,从人与生态视角看待文学,让人用文学思考生态问题,遵循“绿色革命”,用文学去描绘生态之美,展现绿色生态文化精神。生态批评要求在生命和地球的视角下去观察人类,研究其过去和未来的生存的情况,这样一来便将抽象的文学与地球真实的生态环境相结合。
二、《相信未来》文学赏析
《相信未来》是食指于1968年所做的朦胧诗。1968年正是中国的黑暗时期,作者在经历“特殊时期”初期的热情之后,来到了农村,已经拥有了比较明确清晰的想法,在经历过变故之后,更是失去了当初的希望和热切,只剩下失望和悲哀,但是他又不甘于堕落,创作此诗来鼓励自己也鼓励他人。
该诗开篇用“蜘蛛网”“炉台”“灰烬”“余烟”等意象表现了当时那个世界的黑暗、“贫困”,不禁联想到那个世界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让人深感悲切。但是接下来用“雪花”表现自己的意志,表明了作者不屈服、不放弃、坚定不移的品格,这是作者在困苦的时代为自己树立的信念。第二节“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鲜花”却在别人怀里,描绘自己在20岁盛开的年华却在黑暗的年代变得容易消逝,本该属于我的荣誉和赞美却属于了别人,表现了社会对他的摧残,但是它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虽然失意,但是作者并不认输。第三节“天边的排浪”“托起太阳的大海”表现作者广阔的胸襟和永不放弃的信念,气势恢宏,意境壮大。前三节让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的人们产生了希望,表现了虽然被迫害但是自己却不放弃信念的坚定之心。这是《相信未来》的精神支柱,立念之基。
后三节作者深入思想,贯彻人心。作者“相信”人们可以看透真相,“睫毛”“瞳孔”衬托“人们的眼睛”,作者相信人们的智慧可以越过着黑暗的时代,迎来希望,迎来和平。虽然我们有“腐烂的皮肉”“迷惘的惆怅”“失败的痛苦”,描绘那些坚强的文人们被迫害,迷茫、失败的经历,传达他们的痛苦。“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表现人们对于历史的各种看法,但是作者依旧相信未来,坚定信念,相信人们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表现不放弃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三节加深立意,由相信自己扩展到相信人们,相信人们可以用智慧、用时间来验证历史。
最后一节,作者坚定地激励着人们的内心,鼓励人们“相信未来”“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最终用大无畏的精神,用无法退却的意志来抵抗黑暗的社会,用自己的笔去冲击人们的精神和灵魂。
三、基于生态批评视角分析《相信未来》的“美”
(一)描写景物美
大多数诗词都会描写景物,来达到借景抒情,造景言志的目的。《相信未来》中描绘的景色有真有假,不过都达到了抒情言志的目的,“蜘蛛网”“炉台”“灰烬”“余烟”“紫葡萄”“雪花”“露水”“鲜花”可能是诗人真实所见,这些常见的物品也很容易讓人联想到形状、样子,“排浪”“大海”“太阳”可能就是诗人虚构出来的景物,但是现代的人们也能轻易联想出这一壮阔的景色。通过进行生态批评来分析这篇诗词,“蜘蛛网”和“炉台”“灰烬”“余烟”会联想到受到污染的破败景色或者受到焚烧的垃圾、森林等,“紫葡萄”“露水”“雪花”“鲜花”是绿色清新的大自然,两者一相对比,就会引起人类对自然的关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否能够无休无止地利用自然,人类是否能够掌控自然还是被自然掌控,进而形成保护自然、拯救自然就是拯救人类自己的思想。“排浪”“大海”“太阳”可以解释为人们在关注生态环境之后,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改善或者解决的美好景象,这就更会促进人们去保护生态,减少污染,改善生态。
(二)表现意境美
在诗词创作中,通常将一系列不同的景物放在一个部分,或者同一句话里面,用来构造不同的意境,表达不同的感情。例如马致远诗人写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几乎郑守师都是景色描写,但是却创造出了漂泊的旅人一生郁郁不得志的哀伤的意境。《相信未来》用“蜘蛛网”“炉台”“灰烬”描绘灰暗的色调,表现社会的黑暗,用“紫葡萄”“雪花”“鲜花”描绘鲜明的色调,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让我们由最初的灰暗、低沉转换为后来的拥有了希望和信念,由最初的遭受迫害,悲哀叹息转换为树立坚定信念、坚实永不放弃的精神。 如果有诗歌的出色的景物的描写,当我们看见夕阳、大江大河,只能说真好看,看见山雾弥漫,只能说好黑、好可怕,仅此而已,若是学了诗之后,我们就会可能说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样的绝句。而且,如果没有《相信未来》这样的诗词,看见蜘蛛网会烦躁地摘掉,看见露珠也只是轻轻一弹,看见大海,也只能说真壮阔,无法做到去珍惜身边的,细微的美景,无法感受到詩歌中的已意境,也就无法体会世界的美丽,从生态批评上说,也就无法产生保护身边的小景致,若连自己身边的都不能保护,何谈去保护更大的生态环境。
(三)表达情感美
《相信未来》表现了优良的情感之美,这是无论散文、小说、文言文都能够表现的。《相信未来》在大自然的生态景物上,通过“美丽的雪花”“凝霜的枯藤”“凄凉的大地”“天边的排浪”“托起太阳的大海”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满腔热血,洒在那黑暗的土地上[3]。生态批评理论说明,自然的美丽能够衬托情感的美丽,情感的美丽可以通过自然的美丽表现出来。那么《相信未来》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就是对人们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如果我们的生活没有诗歌,那么我们表达情感的方法只有直白的语言和明显的动作,不会出现景物描写这么含蓄的方式,也不会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自己复杂的感情。人类的感情是复杂的,那么人类对于自然就会产生要高效利用又要大力保护这种复杂的感情,那么自然回报给人类的就是利用后的荒芜和修复后的脆弱。如果通过诗歌或者其他文学体裁来利用景色来表达感情,就会让人们在注意到景色的前提下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还会思考我在这种自然状况下的状态,进而达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目的。
(四)树立信念美
生态批评理论提出,自然万物能够通过不断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些生存规则存活至今,其本质在于不屈不挠信念之美。而《相信未来》之所以自发表之日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得到青年人的口口传颂,在经历过动荡之后依旧能振奋人心,就是因为这首诗蕴含着不屈不挠的信念之美[4]。诗人在感受到人们的“热泪”“轻蔑”“嘲讽”之后,还能坚定地相信人们,相信人们雪亮的眼睛和无尽的智慧能够穿透黑暗迎来“曙光”,给人们带来无边的希望和信念。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俗语也是对积极面对挫折的描写,若一个人没有经历过挫折,那么他的人生便不是完整的,毕竟人生就是这样起起落落的,如果一个人在经历过挫折之后还能坚定树立信心,永不放弃,那么这个人的品质就是可贵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如果在经历过挫折之后,还在选择错误的方式就是不可取的,那不是坚强,那是固执,我们要善于变通,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有创新精神,还要在经历过挫折之后还能勇敢地站起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生态分析《相信未来》的“美”,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从我们自身的周围出发去保护自然,还要拥有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
参考文献:
[1]查婺波.痛苦的吟咏,坚定的信念——浅析《相信未来》的艺术美[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8,(09):21.
[2]陈睿.浅谈播音创作基础理论视域下朗诵《相信未来》的创作体会[J].新闻研究导刊,2019,(05):210.
[3]王丽.解读《相信未来》中“我”的精神内核[J].中学语文,2018,(12):46-48.
[4]张荣翼.生态批评的“两难处境”辨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8,(01):162-169.
作者简介:
王树君(1979-),男,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高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创作心理。
【关键词】 生态批评;《相信未来》;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6-0038-02
文学是抽象的,但是生态却是实际存在的,如何用生态的角度去分析文学作品,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将文学与生态将结合,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
一、生态批评理论
生态批评理念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表现的是由于长期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文学研究领域产生在生态的视角下,重新分析和思考人与生态环境与文学的关系。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同的是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生态批评不只是在文学中对其自然进行评判,还表现出一种更以生物为中心、以生态为中心的世界观。生态批评的出现是一种伦理学的拓展和延伸,将全球命运共同体的以人为主的观念的范围扩大到可以给其他生物生活空间的生活形式和物理环境。
生态批评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生态问题和精神生态问题,目标是表现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动向,寻求文学和自然的关系。生态批评可以从生态文化的角度来解释文学作品,寻找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文化和美学的意义。生态批评可以让文学创作者树立正确的生态文化立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追求平衡,不能过度以人为主或者以自然为主。生态批评将社会学和自然科学融入文学作品当中,从人与生态视角看待文学,让人用文学思考生态问题,遵循“绿色革命”,用文学去描绘生态之美,展现绿色生态文化精神。生态批评要求在生命和地球的视角下去观察人类,研究其过去和未来的生存的情况,这样一来便将抽象的文学与地球真实的生态环境相结合。
二、《相信未来》文学赏析
《相信未来》是食指于1968年所做的朦胧诗。1968年正是中国的黑暗时期,作者在经历“特殊时期”初期的热情之后,来到了农村,已经拥有了比较明确清晰的想法,在经历过变故之后,更是失去了当初的希望和热切,只剩下失望和悲哀,但是他又不甘于堕落,创作此诗来鼓励自己也鼓励他人。
该诗开篇用“蜘蛛网”“炉台”“灰烬”“余烟”等意象表现了当时那个世界的黑暗、“贫困”,不禁联想到那个世界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让人深感悲切。但是接下来用“雪花”表现自己的意志,表明了作者不屈服、不放弃、坚定不移的品格,这是作者在困苦的时代为自己树立的信念。第二节“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鲜花”却在别人怀里,描绘自己在20岁盛开的年华却在黑暗的年代变得容易消逝,本该属于我的荣誉和赞美却属于了别人,表现了社会对他的摧残,但是它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虽然失意,但是作者并不认输。第三节“天边的排浪”“托起太阳的大海”表现作者广阔的胸襟和永不放弃的信念,气势恢宏,意境壮大。前三节让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的人们产生了希望,表现了虽然被迫害但是自己却不放弃信念的坚定之心。这是《相信未来》的精神支柱,立念之基。
后三节作者深入思想,贯彻人心。作者“相信”人们可以看透真相,“睫毛”“瞳孔”衬托“人们的眼睛”,作者相信人们的智慧可以越过着黑暗的时代,迎来希望,迎来和平。虽然我们有“腐烂的皮肉”“迷惘的惆怅”“失败的痛苦”,描绘那些坚强的文人们被迫害,迷茫、失败的经历,传达他们的痛苦。“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表现人们对于历史的各种看法,但是作者依旧相信未来,坚定信念,相信人们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表现不放弃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三节加深立意,由相信自己扩展到相信人们,相信人们可以用智慧、用时间来验证历史。
最后一节,作者坚定地激励着人们的内心,鼓励人们“相信未来”“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最终用大无畏的精神,用无法退却的意志来抵抗黑暗的社会,用自己的笔去冲击人们的精神和灵魂。
三、基于生态批评视角分析《相信未来》的“美”
(一)描写景物美
大多数诗词都会描写景物,来达到借景抒情,造景言志的目的。《相信未来》中描绘的景色有真有假,不过都达到了抒情言志的目的,“蜘蛛网”“炉台”“灰烬”“余烟”“紫葡萄”“雪花”“露水”“鲜花”可能是诗人真实所见,这些常见的物品也很容易讓人联想到形状、样子,“排浪”“大海”“太阳”可能就是诗人虚构出来的景物,但是现代的人们也能轻易联想出这一壮阔的景色。通过进行生态批评来分析这篇诗词,“蜘蛛网”和“炉台”“灰烬”“余烟”会联想到受到污染的破败景色或者受到焚烧的垃圾、森林等,“紫葡萄”“露水”“雪花”“鲜花”是绿色清新的大自然,两者一相对比,就会引起人类对自然的关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否能够无休无止地利用自然,人类是否能够掌控自然还是被自然掌控,进而形成保护自然、拯救自然就是拯救人类自己的思想。“排浪”“大海”“太阳”可以解释为人们在关注生态环境之后,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改善或者解决的美好景象,这就更会促进人们去保护生态,减少污染,改善生态。
(二)表现意境美
在诗词创作中,通常将一系列不同的景物放在一个部分,或者同一句话里面,用来构造不同的意境,表达不同的感情。例如马致远诗人写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几乎郑守师都是景色描写,但是却创造出了漂泊的旅人一生郁郁不得志的哀伤的意境。《相信未来》用“蜘蛛网”“炉台”“灰烬”描绘灰暗的色调,表现社会的黑暗,用“紫葡萄”“雪花”“鲜花”描绘鲜明的色调,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让我们由最初的灰暗、低沉转换为后来的拥有了希望和信念,由最初的遭受迫害,悲哀叹息转换为树立坚定信念、坚实永不放弃的精神。 如果有诗歌的出色的景物的描写,当我们看见夕阳、大江大河,只能说真好看,看见山雾弥漫,只能说好黑、好可怕,仅此而已,若是学了诗之后,我们就会可能说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样的绝句。而且,如果没有《相信未来》这样的诗词,看见蜘蛛网会烦躁地摘掉,看见露珠也只是轻轻一弹,看见大海,也只能说真壮阔,无法做到去珍惜身边的,细微的美景,无法感受到詩歌中的已意境,也就无法体会世界的美丽,从生态批评上说,也就无法产生保护身边的小景致,若连自己身边的都不能保护,何谈去保护更大的生态环境。
(三)表达情感美
《相信未来》表现了优良的情感之美,这是无论散文、小说、文言文都能够表现的。《相信未来》在大自然的生态景物上,通过“美丽的雪花”“凝霜的枯藤”“凄凉的大地”“天边的排浪”“托起太阳的大海”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满腔热血,洒在那黑暗的土地上[3]。生态批评理论说明,自然的美丽能够衬托情感的美丽,情感的美丽可以通过自然的美丽表现出来。那么《相信未来》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就是对人们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如果我们的生活没有诗歌,那么我们表达情感的方法只有直白的语言和明显的动作,不会出现景物描写这么含蓄的方式,也不会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自己复杂的感情。人类的感情是复杂的,那么人类对于自然就会产生要高效利用又要大力保护这种复杂的感情,那么自然回报给人类的就是利用后的荒芜和修复后的脆弱。如果通过诗歌或者其他文学体裁来利用景色来表达感情,就会让人们在注意到景色的前提下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还会思考我在这种自然状况下的状态,进而达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目的。
(四)树立信念美
生态批评理论提出,自然万物能够通过不断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些生存规则存活至今,其本质在于不屈不挠信念之美。而《相信未来》之所以自发表之日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得到青年人的口口传颂,在经历过动荡之后依旧能振奋人心,就是因为这首诗蕴含着不屈不挠的信念之美[4]。诗人在感受到人们的“热泪”“轻蔑”“嘲讽”之后,还能坚定地相信人们,相信人们雪亮的眼睛和无尽的智慧能够穿透黑暗迎来“曙光”,给人们带来无边的希望和信念。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俗语也是对积极面对挫折的描写,若一个人没有经历过挫折,那么他的人生便不是完整的,毕竟人生就是这样起起落落的,如果一个人在经历过挫折之后还能坚定树立信心,永不放弃,那么这个人的品质就是可贵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如果在经历过挫折之后,还在选择错误的方式就是不可取的,那不是坚强,那是固执,我们要善于变通,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有创新精神,还要在经历过挫折之后还能勇敢地站起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生态分析《相信未来》的“美”,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从我们自身的周围出发去保护自然,还要拥有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
参考文献:
[1]查婺波.痛苦的吟咏,坚定的信念——浅析《相信未来》的艺术美[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8,(09):21.
[2]陈睿.浅谈播音创作基础理论视域下朗诵《相信未来》的创作体会[J].新闻研究导刊,2019,(05):210.
[3]王丽.解读《相信未来》中“我”的精神内核[J].中学语文,2018,(12):46-48.
[4]张荣翼.生态批评的“两难处境”辨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8,(01):162-169.
作者简介:
王树君(1979-),男,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高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创作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