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批评视角分析《相信未来》的“美”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el20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如今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在生态批评的视角下分析文学作品也成了学者们研究的问题。本文以《相信未来》为例,介绍生态批评理论,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了《相信未来》,之后基于生态批评视角分析《相信未来》的“美”。
  【关键词】 生态批评;《相信未来》;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6-0038-02
  文学是抽象的,但是生态却是实际存在的,如何用生态的角度去分析文学作品,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将文学与生态将结合,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
  一、生态批评理论
  生态批评理念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表现的是由于长期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文学研究领域产生在生态的视角下,重新分析和思考人与生态环境与文学的关系。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同的是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生态批评不只是在文学中对其自然进行评判,还表现出一种更以生物为中心、以生态为中心的世界观。生态批评的出现是一种伦理学的拓展和延伸,将全球命运共同体的以人为主的观念的范围扩大到可以给其他生物生活空间的生活形式和物理环境。
  生态批评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生态问题和精神生态问题,目标是表现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动向,寻求文学和自然的关系。生态批评可以从生态文化的角度来解释文学作品,寻找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文化和美学的意义。生态批评可以让文学创作者树立正确的生态文化立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追求平衡,不能过度以人为主或者以自然为主。生态批评将社会学和自然科学融入文学作品当中,从人与生态视角看待文学,让人用文学思考生态问题,遵循“绿色革命”,用文学去描绘生态之美,展现绿色生态文化精神。生态批评要求在生命和地球的视角下去观察人类,研究其过去和未来的生存的情况,这样一来便将抽象的文学与地球真实的生态环境相结合。
  二、《相信未来》文学赏析
  《相信未来》是食指于1968年所做的朦胧诗。1968年正是中国的黑暗时期,作者在经历“特殊时期”初期的热情之后,来到了农村,已经拥有了比较明确清晰的想法,在经历过变故之后,更是失去了当初的希望和热切,只剩下失望和悲哀,但是他又不甘于堕落,创作此诗来鼓励自己也鼓励他人。
  该诗开篇用“蜘蛛网”“炉台”“灰烬”“余烟”等意象表现了当时那个世界的黑暗、“贫困”,不禁联想到那个世界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让人深感悲切。但是接下来用“雪花”表现自己的意志,表明了作者不屈服、不放弃、坚定不移的品格,这是作者在困苦的时代为自己树立的信念。第二节“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鲜花”却在别人怀里,描绘自己在20岁盛开的年华却在黑暗的年代变得容易消逝,本该属于我的荣誉和赞美却属于了别人,表现了社会对他的摧残,但是它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虽然失意,但是作者并不认输。第三节“天边的排浪”“托起太阳的大海”表现作者广阔的胸襟和永不放弃的信念,气势恢宏,意境壮大。前三节让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的人们产生了希望,表现了虽然被迫害但是自己却不放弃信念的坚定之心。这是《相信未来》的精神支柱,立念之基。
  后三节作者深入思想,贯彻人心。作者“相信”人们可以看透真相,“睫毛”“瞳孔”衬托“人们的眼睛”,作者相信人们的智慧可以越过着黑暗的时代,迎来希望,迎来和平。虽然我们有“腐烂的皮肉”“迷惘的惆怅”“失败的痛苦”,描绘那些坚强的文人们被迫害,迷茫、失败的经历,传达他们的痛苦。“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表现人们对于历史的各种看法,但是作者依旧相信未来,坚定信念,相信人们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表现不放弃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三节加深立意,由相信自己扩展到相信人们,相信人们可以用智慧、用时间来验证历史。
  最后一节,作者坚定地激励着人们的内心,鼓励人们“相信未来”“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最终用大无畏的精神,用无法退却的意志来抵抗黑暗的社会,用自己的笔去冲击人们的精神和灵魂。
  三、基于生态批评视角分析《相信未来》的“美”
  (一)描写景物美
  大多数诗词都会描写景物,来达到借景抒情,造景言志的目的。《相信未来》中描绘的景色有真有假,不过都达到了抒情言志的目的,“蜘蛛网”“炉台”“灰烬”“余烟”“紫葡萄”“雪花”“露水”“鲜花”可能是诗人真实所见,这些常见的物品也很容易讓人联想到形状、样子,“排浪”“大海”“太阳”可能就是诗人虚构出来的景物,但是现代的人们也能轻易联想出这一壮阔的景色。通过进行生态批评来分析这篇诗词,“蜘蛛网”和“炉台”“灰烬”“余烟”会联想到受到污染的破败景色或者受到焚烧的垃圾、森林等,“紫葡萄”“露水”“雪花”“鲜花”是绿色清新的大自然,两者一相对比,就会引起人类对自然的关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否能够无休无止地利用自然,人类是否能够掌控自然还是被自然掌控,进而形成保护自然、拯救自然就是拯救人类自己的思想。“排浪”“大海”“太阳”可以解释为人们在关注生态环境之后,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改善或者解决的美好景象,这就更会促进人们去保护生态,减少污染,改善生态。
  (二)表现意境美
  在诗词创作中,通常将一系列不同的景物放在一个部分,或者同一句话里面,用来构造不同的意境,表达不同的感情。例如马致远诗人写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几乎郑守师都是景色描写,但是却创造出了漂泊的旅人一生郁郁不得志的哀伤的意境。《相信未来》用“蜘蛛网”“炉台”“灰烬”描绘灰暗的色调,表现社会的黑暗,用“紫葡萄”“雪花”“鲜花”描绘鲜明的色调,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让我们由最初的灰暗、低沉转换为后来的拥有了希望和信念,由最初的遭受迫害,悲哀叹息转换为树立坚定信念、坚实永不放弃的精神。   如果有诗歌的出色的景物的描写,当我们看见夕阳、大江大河,只能说真好看,看见山雾弥漫,只能说好黑、好可怕,仅此而已,若是学了诗之后,我们就会可能说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样的绝句。而且,如果没有《相信未来》这样的诗词,看见蜘蛛网会烦躁地摘掉,看见露珠也只是轻轻一弹,看见大海,也只能说真壮阔,无法做到去珍惜身边的,细微的美景,无法感受到詩歌中的已意境,也就无法体会世界的美丽,从生态批评上说,也就无法产生保护身边的小景致,若连自己身边的都不能保护,何谈去保护更大的生态环境。
  (三)表达情感美
  《相信未来》表现了优良的情感之美,这是无论散文、小说、文言文都能够表现的。《相信未来》在大自然的生态景物上,通过“美丽的雪花”“凝霜的枯藤”“凄凉的大地”“天边的排浪”“托起太阳的大海”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满腔热血,洒在那黑暗的土地上[3]。生态批评理论说明,自然的美丽能够衬托情感的美丽,情感的美丽可以通过自然的美丽表现出来。那么《相信未来》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就是对人们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如果我们的生活没有诗歌,那么我们表达情感的方法只有直白的语言和明显的动作,不会出现景物描写这么含蓄的方式,也不会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自己复杂的感情。人类的感情是复杂的,那么人类对于自然就会产生要高效利用又要大力保护这种复杂的感情,那么自然回报给人类的就是利用后的荒芜和修复后的脆弱。如果通过诗歌或者其他文学体裁来利用景色来表达感情,就会让人们在注意到景色的前提下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还会思考我在这种自然状况下的状态,进而达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目的。
  (四)树立信念美
  生态批评理论提出,自然万物能够通过不断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些生存规则存活至今,其本质在于不屈不挠信念之美。而《相信未来》之所以自发表之日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得到青年人的口口传颂,在经历过动荡之后依旧能振奋人心,就是因为这首诗蕴含着不屈不挠的信念之美[4]。诗人在感受到人们的“热泪”“轻蔑”“嘲讽”之后,还能坚定地相信人们,相信人们雪亮的眼睛和无尽的智慧能够穿透黑暗迎来“曙光”,给人们带来无边的希望和信念。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俗语也是对积极面对挫折的描写,若一个人没有经历过挫折,那么他的人生便不是完整的,毕竟人生就是这样起起落落的,如果一个人在经历过挫折之后还能坚定树立信心,永不放弃,那么这个人的品质就是可贵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如果在经历过挫折之后,还在选择错误的方式就是不可取的,那不是坚强,那是固执,我们要善于变通,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有创新精神,还要在经历过挫折之后还能勇敢地站起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生态分析《相信未来》的“美”,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从我们自身的周围出发去保护自然,还要拥有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
  参考文献:
  [1]查婺波.痛苦的吟咏,坚定的信念——浅析《相信未来》的艺术美[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8,(09):21.
  [2]陈睿.浅谈播音创作基础理论视域下朗诵《相信未来》的创作体会[J].新闻研究导刊,2019,(05):210.
  [3]王丽.解读《相信未来》中“我”的精神内核[J].中学语文,2018,(12):46-48.
  [4]张荣翼.生态批评的“两难处境”辨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8,(01):162-169.
  作者简介:
  王树君(1979-),男,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高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创作心理。
其他文献
【摘要】 在“大思政”的格局下,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对课程思政内涵与文创产品设计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分析了文创产品设计课程在融入思政课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提出了在文创产品设计课程中提升文化自信,破除思政教育“无用论”的壁垒、加强专业教师课堂思政教育的教导和引领力度、课程大纲设置中融入思政教育环节、文创产品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制定适合艺术学生的教学方法
期刊
【摘要】 现代舞在“芭蕾一点也不美”的摇旗呐喊声中酝酿,并悄然走向对传统的颠覆。经过不同时期、不同现代舞人的抛光打磨,继而传入中国。早年,中国现代舞人实行“拿来主义”。然在社会思潮的流变中,新时期的中国现代舞人逐渐找寻到我国现代舞应该致力的发展方向,让现代舞从西方的“反传统”走向中国的“返传统”。所谓的“返传统”,指的中国现代舞对西方现代舞的“背道而驰”。然而,在看似“背道而驰”的背后实质是新时期
期刊
【摘要】 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一种文化建设现象。从彰显文化当代性的“视觉文化”的理论视角,探究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现象,认为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显现一种“视觉化”的文化向度。在“消费社会”的文化语境中进一步探究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现象,认为当今社会“消费社会——消费文化——视觉文化”的文化系统链是庆阳红色文化资源“视觉化”开发的文化语境。  【关键词】 视觉文化;消费社
期刊
【摘要】 校园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提高课程思政的取得实效,并作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互联网时代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和时效性以及参与主体动因复杂性等特征。传统的校园文化受互联网文化的影响,当今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与互联网形成良好的对接。辩证认识互联网对校园文化带来的利弊,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合理运用互联网,并且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互联网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
期刊
【摘要】《科学怪人》通过讲述人造怪物一生的创生、成长、灭亡的经历,融科技入伦理,塑造了怪物模糊暧昧的伦理身份,勾勒了怪物置身的混乱的伦理环境,刻绘了促成怪物“兽→人→兽”两次转变的伦理意识,提供了生命体应明确自身伦理身份、树立理性伦理意识、做出适当伦理选择的伦理启示。  【关键词】《科学怪人》;伦理身份;伦理意识;伦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
期刊
【摘要】 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而开设文案策划方向为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摆脱就业困境提供了新出路,但囿于师资力量和教学理念的束缚,学生的职业能力并未匹配社会需求。强化专业技能竞赛,促进课程设置优化,不仅可以夯实学生的职业能力,还能促进老师更新教学理念,是推动文案策划方向健康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 文案策划;技能竞赛;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保佑我,乌尔蒂玛》是美国墨西哥裔作家鲁道夫·安纳亚的经典小说,小说之中整合阿兹特克神话故事、印第安幽灵以及对新世界进行描写,深入突出了墨西哥裔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安纳亚所表达民族文化主义思想不仅是为了澄清墨裔美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民族关系,还想要证明墨裔美国人也是美洲土地上的合法公民,也是整个美国的主人。他的思想是将整个墨西哥文化与印第安文化融入一体的“粘合剂”,安纳亚小说之中深刻表达了历
期刊
【摘要】《远离尘嚣》也许是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中最具“田园牧歌”风格的一部。哈代在这部小说中刻画了一个“新女性”——芭斯谢芭·埃芙汀,她具有女性主义意识,反抗传统婚恋观和父权主义。然而,受困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她最终还是屈服于传统,由“新女性”转变为“旧女性”。本文将对这一悲剧进行论述,并从中诠释哈代的宿命论。  【关键词】《远离尘嚣》;托马斯·哈代;女性主义;宿命论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 2020年上半年热播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以高度的艺术真实,展现了当下社会关注度颇高的话题,并在互联网传播中与观众形成良好的沟通与互动,获得了口碑与收视的双丰收。本文主要从社会性文本话题效应、社会生活的镜像呈现、互联网时代的多元传播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隐秘的角落》;社会性文本;镜像呈现;多元传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 以苏州等为代表的江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历史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以水为主體的文化生态与人的性格特征,并影响了江南人文精神的形成,其文风独树一帜,优美、婉约、细腻、且历史悠久。  【关键词】 文风;江南;悠久;优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6-0028-02  一泓太湖一脉江,江南便是水做的江南,流淌出来的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