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Google Glass、Jawbone Up、Fitbit Flex以及三星Galaxy Gear智能手表的“光环效应”下,智能可穿戴设备在2013年一炮打响,火速窜红,持续发酵,已是2014年最火爆的行业之一。
可穿戴技术“钱景”无限
如果说2013年以前,智能设备是“死”的,冷冰冰的,没有触觉、味觉、视觉,按下一个按钮,输入一个命令,它才知道要做什么。那么现在,历经漫长“冰川时代”的智能穿戴设备终于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传感器功能的升级、语音交互技术的再造、高性能低功耗处理芯片的推出等助燃下,“活”了起来,愈来愈人性化了。
据悉,已经有数家跨国公司正在全力开发可以扫描人类大脑的智能技术,通过处理收集的信息,分析人类情绪的好坏,以期帮助人们恢复心情。类似谷歌眼镜这样的可穿戴产品,未来也许能够联系用户的脑波,从而主动向用户提供你非常想要但没意识到的东西,以满足你的需求。谷歌甚至还曾公开表示期待人类的头部嵌入微芯片的那一天。
有业界专家说,如果谷歌眼镜等智能穿戴装备最终能够冲破桎梏,变得能够为社会大众所普遍接受,那么情绪、想法、感觉和意见的实时追踪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工程师、市场营销者乃至全人类趋之若鹜的领域。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智能穿戴产品将逐步全面融入人类生活,并将改变人类生活方式,这种强大的力量将是颠覆性的。独立科技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 Research在报告《智能人体,智能世界》中指出,由于可穿戴设备直接影响到人类的衣食起居,未来将会有愈来愈多的应用于信息传输、肢体感知等人机交互的硬件创新设备,下一次计算革命将来自传感器包裹着的穿戴式设备,而非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将开启移动互联网下一个更令人期待的大篇章。
根据IDC研究机构预测,未来2-3年,全球可穿戴技术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30到50亿美元增长至300到500亿美元,未来3至5年终端复合增速将不低于50%。而有机构测算,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达到了6.1亿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 114.9亿元。
下一个营销战略主平台
调研机构Juniper Research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18年全球市场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1.3亿台,是2013年的10倍。到时,可穿戴设备可能成为市场的应用主流平台,甚至超越智能手机。因为可穿戴设备的真正作用与意义,在于这些设备要比手机之类的终端更能融入人体和人的生活。因此,可穿戴设备亦将成为下一个营销战略的主平台,创造新的营销与广告机会,并让广告更具有“侵入性”。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逐渐普及,数据的价值就会日益被凸显,针对穿戴式设备的移动营销便会呈爆发式的发展。当前,可穿戴设备独特的营销魅力与优势早已让广告公司们虎视眈眈,研究如何将营销推广信息直接推送给佩戴兼作计算机之用的手表、眼镜等产品的消费者。
移动广告工具开发商InMobi已经着手开发智能手表、头戴式显示器等产品的广告虚拟模型,探索使可穿戴设备成为广告发布平台的途径。InMobi创收和运营负责人阿图尔萨蒂贾说,“配置显示屏的任何设备都是一个有趣的机会。智能穿戴设备将是广告产业的下一个明星,将是队伍越来越庞大的广告载体的自然延伸。”
只要有关注点的地方就会有广告,哪怕尺寸再小,所以智能手表、眼镜、手环等屏幕被广告盯上也是不可避免的。而鉴于当前屏幕尺寸受限,可穿戴设备上的广告尺寸将小于智能手机上的广告,比较适合展示优惠券、服饰、健康保险等类型的广告。当然,随着屏幕瓶颈的解决、消费者习惯的改变、更多的移动技术的出现,可穿戴设备的可营销领域将越来越广。
遭遇“最后一公里”
业界专家称,当智能眼镜、头罩、手表、手环、脚环、睡衣、鞋子、袜子等可穿戴设备渐渐“攻占”人体的各个部分,形成人体信号的体域网(Body Area Network),智能可穿戴设备所引发的营销风暴将是惊人的、革命的。然而当前可穿戴设备所面临的困难亦与时俱来,挑战重重,常常遭遇“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用户体验不佳
可穿戴设备市场发展亦面临着用户使用习惯的问题——已经习惯使用大屏幕、操作快捷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用户面对轻薄、小屏幕、内存不大的可穿戴设备方面可能会犹豫,这也使可穿戴设备的营销作用受限。所以,可穿戴设备市场要大发展,要变为真正的、广泛的营销战略平台,除了解决屏幕过小、内存不大等方面的问题,可能还需要以突破性产品营造新的功能、风格或流行趋势,培育新的用户使用习惯,让用户拥有良好体验。
市场需求不足
当前可穿戴设备的现有产品中,缺乏能够引导市场爆发式发展、让用户趋之若鹜的旗舰式产品。目前,市场上的产品类别基本可期:智能眼镜、智能手表、腕带……这些产品仍集中在运动健康上,彼此之间的差别不大。这同样限制着可穿戴设备作为营销平台的作用。除了IT业的人,普通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印象停留在“酷”、“炫”,对功能及实用性的认知非常少。因此,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市场需求仍然很窄,任重道远。
价格高不可攀
就可穿戴设备而言,要想普及应用、获得市场追捧,最为重要的就是价格问题。以谷歌眼镜为例,其售价高达1500美元,尽管上市第一天销售火爆,然而这些购买者大多是喜爱尝鲜的数码爱好者,并不是普通的消费者。对于连花费数百元购买数码设备都不愿意的用户来讲,花费高达1万元人民币购买谷歌眼镜显得有点荒唐。
纵观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其市场价都是高不可攀。这无疑掣肘可穿戴产品的推广应用及企业级市场推广。
难以满足需求
时下,市场上不少智能可穿戴设备为了高科技而高科技、为了时尚而时尚,却未能真正抓住用户的“尖叫点”,迷失商业模式本质的三大要素——客户价值的独特性、关键资源的不可模仿性和盈利途径可持续性。例如,基于百度云开发的可穿戴设备“咕咚手环”,主打“运动状况提醒”、“睡眠监测”、“智能无声唤醒”三大功能,但其实这手环只能起到提示的作用,无法纠正用户的不良生活习惯,在提供系统性分析功能上也显得不足。因此,如何真正满足用户需求,鼓励用户长期佩戴,培养用户黏性,为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并给产业链各方带来实际利益,成为可穿戴设备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壁垒明显
可穿戴设备是人与世界沟通的新工具,开启了物联网2.0时代的大门,但可穿戴设备存在传感器不强、电磁辐射强、电池续航能力差、依赖智能手机、用户界面有待改善等问题。此外,可穿戴设备兼容性并不好,不少设备建立自己的“围墙花园”,不走开放的道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整合其他厂商的产品,如三星公司的Galaxy Gear2仅支持与三星手机配对。这种做法将不利于整个产业链做大做强,最终影响产业链的整体市场推广应用。
如今,不管是什么企业,尤其是那些营销手段日益单一化、同质化的企业,有必要静下心来了解一下“可穿戴设备”这个概念,并掌握它们的发展趋势和运用领域,不然必定会落伍。因为在全球,几乎所有的大型互联网企业、绝大多数的风险投资公司、再加上相当数量的科技“信徒”,已经把可穿戴设备看成了未来最朝阳的产业,而很快由可穿戴设备所引发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也将爆发。企业们,面对下一个营销战略平台,你做好了准备吗?
(作者单位:厦门智者恒通管理顾问机构)
可穿戴技术“钱景”无限
如果说2013年以前,智能设备是“死”的,冷冰冰的,没有触觉、味觉、视觉,按下一个按钮,输入一个命令,它才知道要做什么。那么现在,历经漫长“冰川时代”的智能穿戴设备终于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传感器功能的升级、语音交互技术的再造、高性能低功耗处理芯片的推出等助燃下,“活”了起来,愈来愈人性化了。
据悉,已经有数家跨国公司正在全力开发可以扫描人类大脑的智能技术,通过处理收集的信息,分析人类情绪的好坏,以期帮助人们恢复心情。类似谷歌眼镜这样的可穿戴产品,未来也许能够联系用户的脑波,从而主动向用户提供你非常想要但没意识到的东西,以满足你的需求。谷歌甚至还曾公开表示期待人类的头部嵌入微芯片的那一天。
有业界专家说,如果谷歌眼镜等智能穿戴装备最终能够冲破桎梏,变得能够为社会大众所普遍接受,那么情绪、想法、感觉和意见的实时追踪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工程师、市场营销者乃至全人类趋之若鹜的领域。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智能穿戴产品将逐步全面融入人类生活,并将改变人类生活方式,这种强大的力量将是颠覆性的。独立科技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 Research在报告《智能人体,智能世界》中指出,由于可穿戴设备直接影响到人类的衣食起居,未来将会有愈来愈多的应用于信息传输、肢体感知等人机交互的硬件创新设备,下一次计算革命将来自传感器包裹着的穿戴式设备,而非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将开启移动互联网下一个更令人期待的大篇章。
根据IDC研究机构预测,未来2-3年,全球可穿戴技术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30到50亿美元增长至300到500亿美元,未来3至5年终端复合增速将不低于50%。而有机构测算,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达到了6.1亿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 114.9亿元。
下一个营销战略主平台
调研机构Juniper Research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18年全球市场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1.3亿台,是2013年的10倍。到时,可穿戴设备可能成为市场的应用主流平台,甚至超越智能手机。因为可穿戴设备的真正作用与意义,在于这些设备要比手机之类的终端更能融入人体和人的生活。因此,可穿戴设备亦将成为下一个营销战略的主平台,创造新的营销与广告机会,并让广告更具有“侵入性”。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逐渐普及,数据的价值就会日益被凸显,针对穿戴式设备的移动营销便会呈爆发式的发展。当前,可穿戴设备独特的营销魅力与优势早已让广告公司们虎视眈眈,研究如何将营销推广信息直接推送给佩戴兼作计算机之用的手表、眼镜等产品的消费者。
移动广告工具开发商InMobi已经着手开发智能手表、头戴式显示器等产品的广告虚拟模型,探索使可穿戴设备成为广告发布平台的途径。InMobi创收和运营负责人阿图尔萨蒂贾说,“配置显示屏的任何设备都是一个有趣的机会。智能穿戴设备将是广告产业的下一个明星,将是队伍越来越庞大的广告载体的自然延伸。”
只要有关注点的地方就会有广告,哪怕尺寸再小,所以智能手表、眼镜、手环等屏幕被广告盯上也是不可避免的。而鉴于当前屏幕尺寸受限,可穿戴设备上的广告尺寸将小于智能手机上的广告,比较适合展示优惠券、服饰、健康保险等类型的广告。当然,随着屏幕瓶颈的解决、消费者习惯的改变、更多的移动技术的出现,可穿戴设备的可营销领域将越来越广。
遭遇“最后一公里”
业界专家称,当智能眼镜、头罩、手表、手环、脚环、睡衣、鞋子、袜子等可穿戴设备渐渐“攻占”人体的各个部分,形成人体信号的体域网(Body Area Network),智能可穿戴设备所引发的营销风暴将是惊人的、革命的。然而当前可穿戴设备所面临的困难亦与时俱来,挑战重重,常常遭遇“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用户体验不佳
可穿戴设备市场发展亦面临着用户使用习惯的问题——已经习惯使用大屏幕、操作快捷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用户面对轻薄、小屏幕、内存不大的可穿戴设备方面可能会犹豫,这也使可穿戴设备的营销作用受限。所以,可穿戴设备市场要大发展,要变为真正的、广泛的营销战略平台,除了解决屏幕过小、内存不大等方面的问题,可能还需要以突破性产品营造新的功能、风格或流行趋势,培育新的用户使用习惯,让用户拥有良好体验。
市场需求不足
当前可穿戴设备的现有产品中,缺乏能够引导市场爆发式发展、让用户趋之若鹜的旗舰式产品。目前,市场上的产品类别基本可期:智能眼镜、智能手表、腕带……这些产品仍集中在运动健康上,彼此之间的差别不大。这同样限制着可穿戴设备作为营销平台的作用。除了IT业的人,普通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印象停留在“酷”、“炫”,对功能及实用性的认知非常少。因此,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市场需求仍然很窄,任重道远。
价格高不可攀
就可穿戴设备而言,要想普及应用、获得市场追捧,最为重要的就是价格问题。以谷歌眼镜为例,其售价高达1500美元,尽管上市第一天销售火爆,然而这些购买者大多是喜爱尝鲜的数码爱好者,并不是普通的消费者。对于连花费数百元购买数码设备都不愿意的用户来讲,花费高达1万元人民币购买谷歌眼镜显得有点荒唐。
纵观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其市场价都是高不可攀。这无疑掣肘可穿戴产品的推广应用及企业级市场推广。
难以满足需求
时下,市场上不少智能可穿戴设备为了高科技而高科技、为了时尚而时尚,却未能真正抓住用户的“尖叫点”,迷失商业模式本质的三大要素——客户价值的独特性、关键资源的不可模仿性和盈利途径可持续性。例如,基于百度云开发的可穿戴设备“咕咚手环”,主打“运动状况提醒”、“睡眠监测”、“智能无声唤醒”三大功能,但其实这手环只能起到提示的作用,无法纠正用户的不良生活习惯,在提供系统性分析功能上也显得不足。因此,如何真正满足用户需求,鼓励用户长期佩戴,培养用户黏性,为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并给产业链各方带来实际利益,成为可穿戴设备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壁垒明显
可穿戴设备是人与世界沟通的新工具,开启了物联网2.0时代的大门,但可穿戴设备存在传感器不强、电磁辐射强、电池续航能力差、依赖智能手机、用户界面有待改善等问题。此外,可穿戴设备兼容性并不好,不少设备建立自己的“围墙花园”,不走开放的道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整合其他厂商的产品,如三星公司的Galaxy Gear2仅支持与三星手机配对。这种做法将不利于整个产业链做大做强,最终影响产业链的整体市场推广应用。
如今,不管是什么企业,尤其是那些营销手段日益单一化、同质化的企业,有必要静下心来了解一下“可穿戴设备”这个概念,并掌握它们的发展趋势和运用领域,不然必定会落伍。因为在全球,几乎所有的大型互联网企业、绝大多数的风险投资公司、再加上相当数量的科技“信徒”,已经把可穿戴设备看成了未来最朝阳的产业,而很快由可穿戴设备所引发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也将爆发。企业们,面对下一个营销战略平台,你做好了准备吗?
(作者单位:厦门智者恒通管理顾问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