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单纯以系统知识的灌输和掌握为目标的诸多问题,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深彻转变课程教学范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H化(从Health(健康)到Happiness(幸福))探新,对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将该课打造为一门融合知识性、趣味性、自助性的实用性很强的素质教育课程有切实帮助。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从健康到幸福
早在2005年,南昌大学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作为全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并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需要,开设了多门选修课,形成了一套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点上开花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
多年来,南昌大学一直开展大学心理健康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从教学理念的更新到教学体系的建设;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环节的组织;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到实践环节的实施诸多方面探索新形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H化新模式。H化探新的根本目的是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创造一种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在参与活动中获得感悟,从Health(健康)到Happiness(幸福),促进心理成长。
一、南昌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H化探新途径
1.创建了“1(通识课) n(多门选修课)”的课程模式,为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搭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平台。
创建了“1 n”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即以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32课时,2学分)为龙头,以其他十门相关公共选修课为辅助,前者主要解决大学生的共性问题,后者则主要是为了满足特殊群体大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从而搭建一个通过课堂的教育、训练和辅导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平台。
2.精选教学内容,创立了“焦点教学法”。
实践证明,单纯以系统知识的灌输和掌握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不太理想。受到现代短期焦点治疗理论的启发,我们针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面临的典型问题选择授课的内容,同时以问题解决的思维决策过程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过程作为教学的目标和焦点,让学生学会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立了焦点教学法。所谓焦点教学法,就是一堂课针对一个焦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然后在短时间内由教师讲授焦点原理,即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要用到的原理,这些原理在课前一般都必须经过教师的精选,强调实用,而不片面求多求全地向学生灌输所谓的系统知识。
3.课堂讲授与心理训练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从本质上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其性质应该是以实践为主的。从这个思想出发,在总计32个课时的课程中,在课堂上通过对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进行训练,矫正学生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巩固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放松训练法、系统情绪脱敏法、表象意念训练法、集中注意训练法、心理游戏训练法等。
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了“悟践循环互动”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遵循大学生心理、行为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悟践循环互动”的原则,创造性地设计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创设情境→参与体验→知觉经验→整合经验→迁移经验→巩固经验→内化经验→形成品质,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4.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大课程”概念,创建了体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从一开始,该课程就非常注重实践性,由最初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进入课堂,到现在又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课堂回归生活、从理论回归实践的道路。基于此观点,课程组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大课程”的概念,即本课程没有严格的课堂、课外、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界线,而是统合起来共同实现本课程的育人目标。2004年南昌大学“一个中心、四个支点,创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获得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5.创新作业设计。
“自古真知出实践,从来发展靠创新”,创新作业设计在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评估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鼓励学生自主评估,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会学习,体验乐趣,这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的一条主旋律。课程采用的作业设计方式是课堂作业与焦点教学法配套,主要按照焦点问题解决的要求进行设计;课外作业一般与跟踪教学法配套,主要按照学生的知识技能迁移、素质养成的要求进行设计。
6.考试灵活多样,注重素质考评。
本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而,考试形式灵活多样。具体分值分布为考勤10分,平时成绩(即作业、小组讨论、课堂发言、团体训练、心灵感悟等方面的成绩)30分和期末成绩60分,最终的考评为满分100分。期末成绩除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外,更注重学生的成长,所以设计了诸如“生命线”、“咨询案例分析”、“自我成长分析报告”、“大学生涯规划报告”和“对于课堂上你印象最深的一项心理活动,谈谈你的心理感悟”等内容,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考试内容让他们对自己以后的成长思路更加清晰,而且不会像其他课程那样会在心理上有负担和压力感。
7.课程评价体系多元化。
一方面,建立了学生评教、学生自评、教师互评、专家评价、心理测试等多元化交互评价体系,加强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否有效,学生最有发言权,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教务处平台对教学全流程进行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将评价变成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积极、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另一方面,该体系有利于促进教师获得反馈,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 8.建立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专用场地。
以体验式教育为主,将大学生置身于“南昌大学心理素质拓展基地”,通过真实情境的体验,满足大学生的好奇与探索世界的需求,将潜能开发、素质拓展、自我探索、积极冒险等活动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课程中,以“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将课程教育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团队氛围中学会沟通与协作,从而实现从健康走向幸福的课程目标。拓展项目包括三大类小项目。竞技项目有:地钻网、激流勇进、电网和胜利墙;信任练习项目:信任背摔,障碍盲行;团队协作项目:携手并进、礼让通行、移花接木、孤岛求生、有轨道列车。
二、H化探新成果应用及效果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结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特色。
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不同特色的教学内容,以符合学生的不同需求。该课程的特色是从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新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在高层次上给学生指出努力方向,引导青年学生形成阳光心态、开发心理潜能。
2.灵活应用团体训练课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为使学生印证课本所学知识,寓教于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开设一些针对性强的团体训练活动课程,不仅受到学生欢迎,而且具有实效。诸如: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团结合作精神的团体训练活动课程。团体训练以开展心理活动为主,同时辅以讲解。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心理行为训练,这是一般“传授—接受”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团体心理互动方式,符合青年人渴望交往、渴望友谊的特点和需求,这样的心理健康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利用团队活动的力量很好地解决心理冲突和矛盾,培养出积极健康的心态。
3.结合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有效心理辅导与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学生的心理动态,不失时机地做好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程中增加了公共突发事件心理应对内容,加强心理关怀和疏导,让每个学生能够掌握心理健康及自我调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保证每个学生在有心理困扰时能随时随地得到求助和关注,努力营造一种“积极乐观心态面对,健康生活方式应对,大家相互帮助鼓励,防甲流抓学习双不误”的校园氛围。
4.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促进了在校大学生H化,即从Health(健康)到Happiness(幸福)的转变。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研究,一方面大学生通过课程体系的学习,心理健康保健意识有了极大提高,另一方面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2009年南昌大学组织学生参加江西省首届“关爱生命阳光心灵”高校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南昌地区昌大分赛区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总决赛,学校指导的校园心理情景剧《爱之涅槃》最终以90.87的高分获得江西省一等奖,并且因积极参加本次大赛及成功承担分赛的组织工作获得优秀组织奖。2011年参加江西省首届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大赛总决赛获二等奖。
5.提供了丰富的心理辅导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有了问题随时获得自助和他助的资源,从而实现心理的幸福转变。
例如: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提供网络课程、在线心理辅导、在线测评等),建立了13个学生公寓心理辅导室,出版了《心灵有约报》(6期/年),设立了心理辅导热线电话。
参考文献:
[1]冯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实践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0(7):15-17.
[2]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98-101.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从健康到幸福
早在2005年,南昌大学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作为全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并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需要,开设了多门选修课,形成了一套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点上开花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
多年来,南昌大学一直开展大学心理健康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从教学理念的更新到教学体系的建设;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环节的组织;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到实践环节的实施诸多方面探索新形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H化新模式。H化探新的根本目的是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创造一种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在参与活动中获得感悟,从Health(健康)到Happiness(幸福),促进心理成长。
一、南昌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H化探新途径
1.创建了“1(通识课) n(多门选修课)”的课程模式,为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搭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平台。
创建了“1 n”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即以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32课时,2学分)为龙头,以其他十门相关公共选修课为辅助,前者主要解决大学生的共性问题,后者则主要是为了满足特殊群体大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从而搭建一个通过课堂的教育、训练和辅导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平台。
2.精选教学内容,创立了“焦点教学法”。
实践证明,单纯以系统知识的灌输和掌握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不太理想。受到现代短期焦点治疗理论的启发,我们针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面临的典型问题选择授课的内容,同时以问题解决的思维决策过程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过程作为教学的目标和焦点,让学生学会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立了焦点教学法。所谓焦点教学法,就是一堂课针对一个焦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然后在短时间内由教师讲授焦点原理,即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要用到的原理,这些原理在课前一般都必须经过教师的精选,强调实用,而不片面求多求全地向学生灌输所谓的系统知识。
3.课堂讲授与心理训练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从本质上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其性质应该是以实践为主的。从这个思想出发,在总计32个课时的课程中,在课堂上通过对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进行训练,矫正学生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巩固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放松训练法、系统情绪脱敏法、表象意念训练法、集中注意训练法、心理游戏训练法等。
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了“悟践循环互动”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遵循大学生心理、行为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悟践循环互动”的原则,创造性地设计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创设情境→参与体验→知觉经验→整合经验→迁移经验→巩固经验→内化经验→形成品质,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4.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大课程”概念,创建了体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从一开始,该课程就非常注重实践性,由最初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进入课堂,到现在又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课堂回归生活、从理论回归实践的道路。基于此观点,课程组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大课程”的概念,即本课程没有严格的课堂、课外、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界线,而是统合起来共同实现本课程的育人目标。2004年南昌大学“一个中心、四个支点,创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获得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5.创新作业设计。
“自古真知出实践,从来发展靠创新”,创新作业设计在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评估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鼓励学生自主评估,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会学习,体验乐趣,这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的一条主旋律。课程采用的作业设计方式是课堂作业与焦点教学法配套,主要按照焦点问题解决的要求进行设计;课外作业一般与跟踪教学法配套,主要按照学生的知识技能迁移、素质养成的要求进行设计。
6.考试灵活多样,注重素质考评。
本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而,考试形式灵活多样。具体分值分布为考勤10分,平时成绩(即作业、小组讨论、课堂发言、团体训练、心灵感悟等方面的成绩)30分和期末成绩60分,最终的考评为满分100分。期末成绩除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外,更注重学生的成长,所以设计了诸如“生命线”、“咨询案例分析”、“自我成长分析报告”、“大学生涯规划报告”和“对于课堂上你印象最深的一项心理活动,谈谈你的心理感悟”等内容,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考试内容让他们对自己以后的成长思路更加清晰,而且不会像其他课程那样会在心理上有负担和压力感。
7.课程评价体系多元化。
一方面,建立了学生评教、学生自评、教师互评、专家评价、心理测试等多元化交互评价体系,加强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否有效,学生最有发言权,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教务处平台对教学全流程进行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将评价变成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积极、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另一方面,该体系有利于促进教师获得反馈,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 8.建立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专用场地。
以体验式教育为主,将大学生置身于“南昌大学心理素质拓展基地”,通过真实情境的体验,满足大学生的好奇与探索世界的需求,将潜能开发、素质拓展、自我探索、积极冒险等活动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课程中,以“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将课程教育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团队氛围中学会沟通与协作,从而实现从健康走向幸福的课程目标。拓展项目包括三大类小项目。竞技项目有:地钻网、激流勇进、电网和胜利墙;信任练习项目:信任背摔,障碍盲行;团队协作项目:携手并进、礼让通行、移花接木、孤岛求生、有轨道列车。
二、H化探新成果应用及效果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结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特色。
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不同特色的教学内容,以符合学生的不同需求。该课程的特色是从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新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在高层次上给学生指出努力方向,引导青年学生形成阳光心态、开发心理潜能。
2.灵活应用团体训练课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为使学生印证课本所学知识,寓教于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开设一些针对性强的团体训练活动课程,不仅受到学生欢迎,而且具有实效。诸如: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团结合作精神的团体训练活动课程。团体训练以开展心理活动为主,同时辅以讲解。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心理行为训练,这是一般“传授—接受”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团体心理互动方式,符合青年人渴望交往、渴望友谊的特点和需求,这样的心理健康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利用团队活动的力量很好地解决心理冲突和矛盾,培养出积极健康的心态。
3.结合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有效心理辅导与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学生的心理动态,不失时机地做好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程中增加了公共突发事件心理应对内容,加强心理关怀和疏导,让每个学生能够掌握心理健康及自我调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保证每个学生在有心理困扰时能随时随地得到求助和关注,努力营造一种“积极乐观心态面对,健康生活方式应对,大家相互帮助鼓励,防甲流抓学习双不误”的校园氛围。
4.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促进了在校大学生H化,即从Health(健康)到Happiness(幸福)的转变。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研究,一方面大学生通过课程体系的学习,心理健康保健意识有了极大提高,另一方面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2009年南昌大学组织学生参加江西省首届“关爱生命阳光心灵”高校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南昌地区昌大分赛区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总决赛,学校指导的校园心理情景剧《爱之涅槃》最终以90.87的高分获得江西省一等奖,并且因积极参加本次大赛及成功承担分赛的组织工作获得优秀组织奖。2011年参加江西省首届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大赛总决赛获二等奖。
5.提供了丰富的心理辅导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有了问题随时获得自助和他助的资源,从而实现心理的幸福转变。
例如: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提供网络课程、在线心理辅导、在线测评等),建立了13个学生公寓心理辅导室,出版了《心灵有约报》(6期/年),设立了心理辅导热线电话。
参考文献:
[1]冯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实践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0(7):15-17.
[2]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