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八二年一月版《美学向导》119页,张岱条下说:
张岱赞赏过去的林和靖与苏东坡,十分推崇当时的董遇。他说董遇的“三余”之游,即于岁之余——冬,日之余——雨,月之余——夜游览西湖,能发现和领略一般人平时所不能赏到的湖山之美。
查《西湖梦寻》卷一头条“西湖总记·明圣二湖”,张岱原文是这样的:
“……故余尝谓:‘善读书,无过董遇三余。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雪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蒙,何逊晴光滟潋。深情领略,是在解人。’……”
两段文字相比较,前者把善读书的三国时人董遇,说成了与张岱同时代的明末人。董遇“三余”读书的故事,是十分著名的。《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三国时魏人董通常教学生利用“三余”时间读书。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晋代的陶潜先生《感士不遇赋序》也说:“余尝以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可见作为典故,“三余”一般是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张岱说的是:善读书无过董遇的“三余”,善游湖的人(即引文中那个“者”字),也要会利用董遇所说的“三余”。并非是张岱“十分推崇”“董遇的‘三余’之游。”
另,《三国志·王肃传》裴注,引董遇原话“三余”为:“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张岱改“阴雨者时之余”为“雨者,月之余”,而《美学向导》作“日之余——雨”“月之余——夜”。董遇“阴雨者时之余”本意最通且贴切,张岱“雨者月之余”勉强可解,而《美学向导》中“月之余——夜”则该作何解?
张岱赞赏过去的林和靖与苏东坡,十分推崇当时的董遇。他说董遇的“三余”之游,即于岁之余——冬,日之余——雨,月之余——夜游览西湖,能发现和领略一般人平时所不能赏到的湖山之美。
查《西湖梦寻》卷一头条“西湖总记·明圣二湖”,张岱原文是这样的:
“……故余尝谓:‘善读书,无过董遇三余。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雪
两段文字相比较,前者把善读书的三国时人董遇,说成了与张岱同时代的明末人。董遇“三余”读书的故事,是十分著名的。《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三国时魏人董通常教学生利用“三余”时间读书。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晋代的陶潜先生《感士不遇赋序》也说:“余尝以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可见作为典故,“三余”一般是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张岱说的是:善读书无过董遇的“三余”,善游湖的人(即引文中那个“者”字),也要会利用董遇所说的“三余”。并非是张岱“十分推崇”“董遇的‘三余’之游。”
另,《三国志·王肃传》裴注,引董遇原话“三余”为:“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张岱改“阴雨者时之余”为“雨者,月之余”,而《美学向导》作“日之余——雨”“月之余——夜”。董遇“阴雨者时之余”本意最通且贴切,张岱“雨者月之余”勉强可解,而《美学向导》中“月之余——夜”则该作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