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语文教学需要美育,实施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和美好的情操。语文美育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经验,侧重从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注重教师语言的艺术和课文美读、激发审美想象等方面进行尝试,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关键词: 语文教学美育 重要性 实施策略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1]《课程标准》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其中“审美情趣”的培养,就是要通过美育来实现。这说明语文教学需要美育,实施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有何重要作用,语文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美育呢?本文就上述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实施美育的重要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文教学要用“美”来吸引学生,实施美育是关键。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积极地实施美育,把美育贯穿到听、说、读、写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能达到增光添彩的教学效果。
(一)实施美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2]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各种学科的教学进行。因此,语文学科是美育的一个途径,担负着美育的任务。
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涵括天、地、人、事、物等,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所有这些都是美育极好的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实施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美的世界”,自然山川的美,风土人情的美,艺术形象的美,篇章结构的美,语言形式的美……这些美的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好材料。同时,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内容美、形式美、音色美、节奏美、情感美,教师自身的形象美,课堂设计的结构美,板书设计的简洁美、对称美、布局美、色彩美、文字美等,都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价值,为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打下基础。
二、实施美育的策略
语文教学中的美是丰富的,实施美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和语文美育的实践经验,可以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美育尝试。
(一)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
只有师生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兴趣浓厚,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师生的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对知识美感的交流。教师对知识的审美喜悦,会以各种形式表露出来,并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精心选择传播知识的形式。语文教师选择传播知识的形式应遵循形式美的法则,经过艺术加工,经常给学生以新鲜感、回味感、满足感。音乐和图画是学生进入美育的最强音,适当的旋律和图画通过音频和视频播放给学生欣赏,是创设审美氛围最有效的途径。比如,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播放《白发亲娘》这首歌,学生观赏了画面,引起了情感共鸣,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2.多留给学生一些表演和展示才华的机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表演,在语言、思维、肢体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活动形式多样,说、唱、演都允许。
说:指导学生将小说戏剧中精彩的故事情节改编成快板,在课堂上打起竹板说上几段。
唱:很多课文都能和歌唱相结合,学习《小巷深处》可以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以唱《好汉歌》等。琅琅书声与阵阵歌声相和,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演:依据课本内容及表现方式,让学生编课本剧,进行分角色表演。如教读《骆驼寻宝记》一文,让学生在课文原有的基础上加入语言和动作,用课余时间排练,尝试把课文内容搬上舞台。
(二)注重课文美读感受“美”
语文教学活动中,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语言文字是学生直接感知的材料。如果学生受语言文字限制,就会对课文艺术的感受大打折扣。而语文教师利用朗读教学,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因为朗读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眼要看,口要读,耳要听,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感受课文的形象,接受课文美的熏陶。美读则是朗读教学中感知美、获得美的主要途径之一。
美读既指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又包括学生在掌握朗读技巧后的表情朗读。“三分文章七分读”,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最适合美读。反复有情感地朗读,能传达作品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审美联想。比如,朱自清笔下的《春》,语言瑰丽,文笔优美,教学时可以多读少讲,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读出气势。学生借助作品的神韵美、声感美而步入文章,愉快地接受美育。又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对偶句密集,对仗工整,读来极具回环美、整齐美,富有音乐感。通过美读,学生感受到洞庭湖雄伟壮丽的自然美,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激发审美想象创造“美”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3]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从艺术形象入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带入作品意境中进而探其深意,获得审美愉悦;大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变教材的无声为有声,变静态为动态,创造出无限的美。 1.想象补白。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作者创作时有意略去一些过程,只提供头尾或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教这类文章时,就要通过想象完型补白。如《竞选州长》这篇课文结尾写到主人公因受不了竞选人之间的攻击,提出“退出竞选的声明”,作者有意把声明原文略去。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运用主要人物的讽刺语气想象出声明的内容。
2.换位想象。换位想象即假设想象,是让学生进入课文情景和角色的一种想象能力。教学《曹刿论战》时,当讲到鲁国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时,可以设计一个小环节:假如大家是鲁国百姓,你认为谁的功劳最大?这样学生就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道出独特的评价,课堂上精彩的评价博得阵阵掌声。
3.拓展延伸想象。语文课文林林总总,篇篇文章各有特色,可以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完《皇帝的新装》,语文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假如皇帝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他会怎样对待两个骗子,怎样对待大臣和说真话的小孩?这个提问可以说是为原文续编一个新的结局,不仅能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语文美育是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智力、思维、情感、意志,而且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创造者,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义不容辞地挖掘美的因素,对学生实施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2.
②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2:232.
③爱因斯坦.论科学.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6,1:284.
参考文献:
[1]宋悦魁.语文美育的意义和方法探析.教育与职业, 2007.8(下)(24):127-128.
[2]邓训晶.也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11):89.
[3]黄炎权.浅谈课文分析中的审美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37.
[4]刘湘玉.想象拓展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43.
关键词: 语文教学美育 重要性 实施策略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1]《课程标准》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其中“审美情趣”的培养,就是要通过美育来实现。这说明语文教学需要美育,实施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有何重要作用,语文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美育呢?本文就上述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实施美育的重要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文教学要用“美”来吸引学生,实施美育是关键。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积极地实施美育,把美育贯穿到听、说、读、写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能达到增光添彩的教学效果。
(一)实施美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2]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各种学科的教学进行。因此,语文学科是美育的一个途径,担负着美育的任务。
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涵括天、地、人、事、物等,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所有这些都是美育极好的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实施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美的世界”,自然山川的美,风土人情的美,艺术形象的美,篇章结构的美,语言形式的美……这些美的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好材料。同时,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内容美、形式美、音色美、节奏美、情感美,教师自身的形象美,课堂设计的结构美,板书设计的简洁美、对称美、布局美、色彩美、文字美等,都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价值,为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打下基础。
二、实施美育的策略
语文教学中的美是丰富的,实施美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和语文美育的实践经验,可以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美育尝试。
(一)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
只有师生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兴趣浓厚,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师生的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对知识美感的交流。教师对知识的审美喜悦,会以各种形式表露出来,并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精心选择传播知识的形式。语文教师选择传播知识的形式应遵循形式美的法则,经过艺术加工,经常给学生以新鲜感、回味感、满足感。音乐和图画是学生进入美育的最强音,适当的旋律和图画通过音频和视频播放给学生欣赏,是创设审美氛围最有效的途径。比如,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播放《白发亲娘》这首歌,学生观赏了画面,引起了情感共鸣,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2.多留给学生一些表演和展示才华的机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表演,在语言、思维、肢体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活动形式多样,说、唱、演都允许。
说:指导学生将小说戏剧中精彩的故事情节改编成快板,在课堂上打起竹板说上几段。
唱:很多课文都能和歌唱相结合,学习《小巷深处》可以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以唱《好汉歌》等。琅琅书声与阵阵歌声相和,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演:依据课本内容及表现方式,让学生编课本剧,进行分角色表演。如教读《骆驼寻宝记》一文,让学生在课文原有的基础上加入语言和动作,用课余时间排练,尝试把课文内容搬上舞台。
(二)注重课文美读感受“美”
语文教学活动中,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语言文字是学生直接感知的材料。如果学生受语言文字限制,就会对课文艺术的感受大打折扣。而语文教师利用朗读教学,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因为朗读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眼要看,口要读,耳要听,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感受课文的形象,接受课文美的熏陶。美读则是朗读教学中感知美、获得美的主要途径之一。
美读既指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又包括学生在掌握朗读技巧后的表情朗读。“三分文章七分读”,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最适合美读。反复有情感地朗读,能传达作品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审美联想。比如,朱自清笔下的《春》,语言瑰丽,文笔优美,教学时可以多读少讲,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读出气势。学生借助作品的神韵美、声感美而步入文章,愉快地接受美育。又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对偶句密集,对仗工整,读来极具回环美、整齐美,富有音乐感。通过美读,学生感受到洞庭湖雄伟壮丽的自然美,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激发审美想象创造“美”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3]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从艺术形象入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带入作品意境中进而探其深意,获得审美愉悦;大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变教材的无声为有声,变静态为动态,创造出无限的美。 1.想象补白。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作者创作时有意略去一些过程,只提供头尾或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教这类文章时,就要通过想象完型补白。如《竞选州长》这篇课文结尾写到主人公因受不了竞选人之间的攻击,提出“退出竞选的声明”,作者有意把声明原文略去。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运用主要人物的讽刺语气想象出声明的内容。
2.换位想象。换位想象即假设想象,是让学生进入课文情景和角色的一种想象能力。教学《曹刿论战》时,当讲到鲁国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时,可以设计一个小环节:假如大家是鲁国百姓,你认为谁的功劳最大?这样学生就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道出独特的评价,课堂上精彩的评价博得阵阵掌声。
3.拓展延伸想象。语文课文林林总总,篇篇文章各有特色,可以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完《皇帝的新装》,语文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假如皇帝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他会怎样对待两个骗子,怎样对待大臣和说真话的小孩?这个提问可以说是为原文续编一个新的结局,不仅能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语文美育是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智力、思维、情感、意志,而且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创造者,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义不容辞地挖掘美的因素,对学生实施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2.
②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2:232.
③爱因斯坦.论科学.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6,1:284.
参考文献:
[1]宋悦魁.语文美育的意义和方法探析.教育与职业, 2007.8(下)(24):127-128.
[2]邓训晶.也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11):89.
[3]黄炎权.浅谈课文分析中的审美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37.
[4]刘湘玉.想象拓展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43.